平安县2019年秋学期9月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 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 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 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昝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 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 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 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岀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 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 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 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 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平安县 2019 年秋学期 9 月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 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 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 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 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 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 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 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 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 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 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 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 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 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 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 世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4-6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 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 己与诗词的情緣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 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 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 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 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 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 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 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 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 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 世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 4-6 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 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 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 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 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 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 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 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
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 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 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 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 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 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 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 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 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 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 我们囯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 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 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 26年以后。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 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 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 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0年,叶嘉莹领衔申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年6月 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 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 诗词中所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岀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 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 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 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
音讯;17 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 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 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 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 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 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 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 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 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 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 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 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 年的教 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 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 年,24 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 26 年以后。1974 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 一首 2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 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 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 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0 年,叶嘉莹领衔申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 年 6 月 15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 88 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 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 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 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 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 90 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 年 5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
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 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 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 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 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一一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 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 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一一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 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毎天 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 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 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 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 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 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毎次 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妤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
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 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 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 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 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 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 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 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 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 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 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 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 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 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 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 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
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羣子昋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 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 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信。 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便想 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 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 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几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 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 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 排钻天扬的枝头露出了鵝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 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 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 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 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 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 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 情地说。 晩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 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 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 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 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 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 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 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信。 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便想 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 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 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几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 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 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 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 排钻天扬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 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 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 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 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 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 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 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 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 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 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 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 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 放前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记忆。 B.第四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 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8.“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本文己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 文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北学于甚乡先生绕意知立身大范及什所系以无治称西 夫尝无人荐茶初以荫为秦宝美天话系進恧逶辖沉冗官天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威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谂所以守御之 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 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 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困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 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 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 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 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 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 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注:①范文虎,原为宋大将,投降元军,又成元大将。②自经:自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 放前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记忆。 B.第四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 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8.“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 文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 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 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 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 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①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 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 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 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 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②。有 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 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注:①范文虎,原为宋大将,投降元军,又成元大将。②自经:自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B.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 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D.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冗官,泛指闲散无事的官吏。宋代冗官泛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昏庸腐败。 C.吏胥,职官名,指古代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D.太守,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为郡一级行政区的长官。文中是赵良淳用以自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是原丞相赵汝愚的曾孙,少时求学于乡贤,具有良好素质。任官后办事精明干练, 后经朝廷考察荐举符合标准,改调到分宁县任行政长官 B.赵良淳在分宁县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一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树立榜样,一面对称 霸地方、为非作歹、桀骜不驯的人施以法治,使社会风气稍有改变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频发,他不同意用武 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众人丢下武器归家,效果良好。 D.赵良淳在安吉防守战中组织抗击元军,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军进入,良淳见大势已去 命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不愿逃命,自杀尽忠,舍生取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5分)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红白牡丹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A.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B.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 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C.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D.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 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荫,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 的 官位和爵位。 B. 冗官,泛指闲散无事的官吏。宋代冗官泛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昏庸腐败。 C. 吏胥,职官名,指古代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D. 太守,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为郡一级行政区的长官。文中是赵良淳用以自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赵良淳是原丞相赵汝愚的曾孙,少时求学于乡贤,具有良好素质。任官后办事精明干练, 后经朝廷考察荐举符合标准,改调到分宁县任行政长官。 B. 赵良淳在分宁县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一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树立榜样,一面对称 霸地方、为非作歹、桀骜不驯的人施以法治,使社会风气稍有改变。 C. 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频发,他不同意用武 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众人丢下武器归家,效果良好。 D. 赵良淳在安吉防守战中组织抗击元军,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军进入,良淳见大势已去, 命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不愿逃命,自杀尽忠,舍生取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5 分)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9 分)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一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 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 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 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 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 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 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在对牡丹凋残的描绘中流露 出淡淡的哀愁。 15.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 很多山城、水 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 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 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_。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 岸线,海岸堿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 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 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 神州大地, 。然而,城 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 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 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 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 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 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 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 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在对牡丹凋残的描绘中流露 出淡淡的哀愁。 15.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 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 ,很多山城、水 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 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 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 。从南到北 1.8 万多千米海 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 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 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 ,神州大地, 。然而,城 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 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 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 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劈山填海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众彩纷呈 B.夷为平地众彩纷呈 各有千秋五光十色 C.劈山填海五光十色平分秋色丰富多彩 D.夷为平地丰富多彩平分秋色五光十色 18.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 所建树。 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 所运用 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 所运用。 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 所建树。 20.·请根据以下信息,以某校学生会的名义,给该校王校长写一封邀请函。要求:语言表达 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落款已写好),不得超过85个字。(5分) ①即将毕业的2020届同学要举行“新春与青春”的文艺晚会。 ②文艺晚会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 ③文艺晚会于2020年3月12日晚8点开始 ④2020届同学只有三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希望校长能出席晚会并讲话。 邀请函 校学生会 2019年2月28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芙蓉泣露,小楼玉筝,横笛能令孤客愁,是华夏文明不朽的音乐艺术。 村料: 书法绘画建筑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 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 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劈山填海 丰富多彩 各有千秋 众彩纷呈 B.夷为平地 众彩纷呈 各有千秋 五光十色 C.劈山填海 五光十色 平分秋色 丰富多彩 D.夷为平地 丰富多彩 平分秋色 五光十色 18.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 所建树。 B.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 所运用。 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 所运用。 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 所建树。 20.请根据以下信息,以某校学生会的名义,给该校王校长写一封邀请函。要求:语言表达 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落款已写好),不得超过 85 个字。(5 分) ①即将毕业的 2020 届同学要举行“新春与青春”的文艺晚会。 ②文艺晚会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 ③文艺晚会于 2020 年 3 月 12 日晚 8 点开始。 ④2020 届同学只有三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希望校长能出席晚会并讲话。 邀请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学生会 2019 年 2 月 28 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芙蓉泣露,小楼玉筝,横笛能令孤客愁,是华夏文明不朽的音乐艺术。 材料: 书法 绘画 建筑
滕王高阁临江渚挥毫落纸如云烟朵朵花开淡墨痕 颜筋柳骨雕梁画栋笔底春风廊腰缦回蚕头燕尾点屏成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薛涌写了一篇名为《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的文章,文末有这样一段话:苏格拉底 上街,是和人们论道的,由此留下的智慧,两千多年来依然让人类受用不尽。如今人们上街, 打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 对此你有何看法?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滕王高阁临江渚 挥毫落纸如云烟 朵朵花开淡墨痕 颜筋柳骨 雕梁画栋 笔底春风 廊腰缦回 蚕头燕尾 点屏成蝇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家薛涌写了一篇名为《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的文章,文末有这样一段话:苏格拉底 上街,是和人们论道的,由此留下的智慧,两千多年来依然让人类受用不尽。如今人们上街, 打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 对此你有何看法?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