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202005版] 适用对象: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上海科技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 学科简介及培养目标 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国际 水平的科研型人才”“国际标准的技术性人才”“独立创新的企业型人才” 学院通过夯实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和创 业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能力的教育,转 变传统的“工科”培养方式,着重于高技术前沿学科领域的培养和发展。硕士 研究生应掌握所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及信息 通信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进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具有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工作 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生能 够胜任髙等院校教学、科学硏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并具备自主创 业的能力。 主要学科方向 包括: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数据科学、信息安全、智能计算和控制等 领域。 三、学制和学分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制为7年(含硕士阶段)。总学分不低 于42个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40学分,公共课不低于10学分(思政类不 低于5学分,外语类不低于5学分),专业课不低于30学分;培养环节不低于 2学分 学分要求汇总如下: 表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课程学分汇总 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研究生思想政治课 公共课 综合英语 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文化) 必修课程 专业课 算法设计与分析 选修课程 不少于6门 培养环节 总学分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202005 版] 适用对象: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上海科技大学 2019 级博士研究生。 一、 学科简介及培养目标 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国际 水平的科研型人才”“国际标准的技术性人才”“独立创新的企业型人才”。 学院通过夯实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和创 业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能力的教育,转 变传统的“工科”培养方式,着重于高技术前沿学科领域的培养和发展。硕士 研究生应掌握所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及信息 通信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进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具有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工作 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生能 够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并具备自主创 业的能力。 二、 主要学科方向 包括: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数据科学、信息安全、智能计算和控制等 领域。 三、 学制和学分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 5 年,最长学制为 7 年(含硕士阶段)。总学分不低 于 42 个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 40 学分,公共课不低于 10 学分(思政类不 低于 5 学分,外语类不低于 5 学分),专业课不低于 30 学分;培养环节不低于 2 学分。 学分要求汇总如下: 表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课程学分汇总 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公共课 研究生思想政治课 5 综合英语 4 10 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文化) 1 专业课 必修课程 算法设计与分析 30 选修课程 不少于 6 门 培养环节 2 总学分要求 42
在选课中,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可由指导老师批准,向教学委员会提出特殊 申请,获得批准后,可按获批后的培养计划完成选课 四、课程设置 学校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鼓 励硏究生根据需要跨学科修读课程。硏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 其中公共课板块设置思政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创新创意类课程三个子版块。 思政类课程子板块要求至少修满5学分。其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硏究》、《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核心课程,《博士硏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融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核 心课程,内容形式创新,注重立德树人和诚信道德教育,通过课程讲解、讲座 经典著作阅读、社会实践等模块化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和政治立场。外语类课程子板块要求至少修满5学分。设置《综合英语Ⅰ~IV》 (限定选修)和《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文化)》(必修)等核心课程,根据 入学分级测试成绩确定需修读的《综合英语Ⅰ~IV》的课程级别,要求毕业前 至少修满4学分的《综合英语Ⅰ~ⅣV》课程和1学分的《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 文化)》课程。此外还设置了写作、口语等英语髙阶选修课程,以及多种第二 外语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个人基础进行选修。创新创意类课程子板块 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需要进行选修。 专业课板块需完成至少30学分专业课程的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 须修读核心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学院开设的3个学分及以上的研究 生课程不得低于6门。经过导师签字认可,学院原则上同意学生选修与论文课 题相关的跨学院或者外校的专业课程,最多可以选2门。 专业课程成绩达到B-及以上,才会被计入专业课要求的课程门数,未达到 B-,可以重修该门课程或者修读其他课程使成绩达到B-及以上。 学生在选课结束前需要提交一份由导师签字的本学期选课登记表。 具体课程可参看每学年开课计划(点击查看)。 五、培养环节要求 1.学期考核 转博后前五个学期每学期末,学生在系统中提交学期总结报告,导师评价 为“通过”后,即为合格 如果学生一次学期考核不过,则延长一个学期毕业;如果累计两次不过, 则延长两个学期毕业;如果累计三次不过,则需退学
在选课中,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可由指导老师批准,向教学委员会提出特殊 申请,获得批准后,可按获批后的培养计划完成选课。 四、 课程设置 学校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鼓 励研究生根据需要跨学科修读课程。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 其中公共课板块设置思政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创新创意类课程三个子版块。 思政类课程子板块要求至少修满 5 学分。其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核心课程,《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融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核 心课程,内容形式创新,注重立德树人和诚信道德教育,通过课程讲解、讲座、 经典著作阅读、社会实践等模块化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和政治立场。外语类课程子板块要求至少修满 5 学分。设置《综合英语 I~IV》 (限定选修)和《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文化)》(必修)等核心课程,根据 入学分级测试成绩确定需修读的《综合英语 I~IV》的课程级别,要求毕业前 至少修满 4 学分的《综合英语 I~IV》课程和 1 学分的《综合英语拓展(语言与 文化)》课程。此外还设置了写作、口语等英语高阶选修课程,以及多种第二 外语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个人基础进行选修。创新创意类课程子板块 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需要进行选修。 专业课板块需完成至少 30 学分专业课程的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 须修读核心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学院开设的 3 个学分及以上的研究 生课程不得低于 6 门。经过导师签字认可,学院原则上同意学生选修与论文课 题相关的跨学院或者外校的专业课程,最多可以选 2 门。 专业课程成绩达到 B-及以上,才会被计入专业课要求的课程门数,未达到 B-,可以重修该门课程或者修读其他课程使成绩达到 B-及以上。 学生在选课结束前需要提交一份由导师签字的本学期选课登记表。 具体课程可参看每学年开课计划(点击查看)。 五、 培养环节要求 1. 学期考核 转博后前五个学期每学期末,学生在系统中提交学期总结报告,导师评价 为“通过”后,即为合格。 如果学生一次学期考核不过,则延长一个学期毕业;如果累计两次不过, 则延长两个学期毕业;如果累计三次不过,则需退学
博士研究生应在毕业答辩前一年半之前完成开题报告,并组成论文委员会 (定义见后),具体时间由导师决定。若博士在硕士期间已经开题过,建议博 士期间重新开题,但不强制。 助教 学生在申请学位前,应完成助教工作至少一次。 3.学术报告 学生在学期间应参与学术报告不少于32场。学术报告需在研究生综合管理 系统记录、导师审核、学院审核。审核通过才可获得相应学分 六、学位论文和答辫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 的专业知识,体现作者熟练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技术,具备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答辨流程图 组织 学位委员会审议 论文委员会 论文委员会 →学术不端检测导师审核论文 答辩&答辩决议 学术不端检测 论文委员会 外审论文通过 论文委员会 审核论文 学院学位委员会 学校学位委员会 审议答辩决议 审议 2.成立论文委员会 除导师外,论文委员会成员应不少于5人,成员需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 该论文委员会成员应为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含具有博士生导 师资格的同行专家),其中一位为委员会主席。该论文委员会小组成员的组成 本学院专家不少于3人,外单位不少于2人。论文委员会成立后,由该论文委 员会负责该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原则上,该论文委员会成员应参与 指导论文的开题和中期。导师不得担任论文评阅人。 3.论文评审 1)由导师审核论文,通过后方可继续论文评审工作 2)导师审核通过后,由学院安排学术不端检测,并安排外审 3)外审通过后,由论文委员会完成评审论文,给出是否可以答辩的决
博士研究生应在毕业答辩前一年半之前完成开题报告,并组成论文委员会 (定义见后),具体时间由导师决定。若博士在硕士期间已经开题过,建议博 士期间重新开题,但不强制。 2. 助教 学生在申请学位前,应完成助教工作至少一次。 3. 学术报告 学生在学期间应参与学术报告不少于 32 场。学术报告需在研究生综合管理 系统记录、导师审核、学院审核。审核通过才可获得相应学分。 六、 学位论文和答辩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 的专业知识,体现作者熟练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技术,具备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 答辩流程图 2. 成立论文委员会 除导师外,论文委员会成员应不少于 5 人,成员需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 该论文委员会成员应为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含具有博士生导 师资格的同行专家),其中一位为委员会主席。该论文委员会小组成员的组成: 本学院专家不少于 3 人,外单位不少于 2 人。论文委员会成立后,由该论文委 员会负责该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原则上,该论文委员会成员应参与 指导论文的开题和中期。导师不得担任论文评阅人。 3. 论文评审 1) 由导师审核论文,通过后方可继续论文评审工作; 2) 导师审核通过后,由学院安排学术不端检测,并安排外审; 3) 外审通过后,由论文委员会完成评审论文,给出是否可以答辩的决 议; 组织 论文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审议 论文委员会 学术不端检测 导师审核论文 外审论文通过 论文委员会 审核论文 答辩&答辩决议 论文委员会 学术不端检测 学院学位委员会 审议答辩决议 学校学位委员会 审议
外审不通过,则修改论文,于外审结束前重修安排外审;如外审时间 已结束,则将延期至下一轮外审; 4)论文委员会评审论文通过,则进入答辩环节 论文委员会评审论文未通过,则修改论文,于答辩工作结束前重修安 排评审:如答辩工作已结束,则将延期重新参加下一轮外审。 4.答辨 1)论文评阅结果为“同意答辩”后,由导师自行组织论文委员会完成答 辩工作; 2)如答辩通过,则形成答辩决议交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将最终版 论文提交学院完成学术不端检测 如答辩未通过,则将延期参加下一轮答辩工作。 5.延期 博士学位论文外审未通过,或论文委员会评审未通过,或答辩未通过,在 相关工作结束前均有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如果相关工作已结束,可在半年后 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并按如上流程重新评审、答辩。 若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一般不再受理其 答辩申请。 七、科研成果要求 原则上需满足博士生导师所属上科大信息学院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要求方 可申请答辩。各中心科研成果要求参见_《七大中心研究生毕业科硏成果要求》 八、学位申请和授予要求 1.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 学位申请人 (1)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培养环节,成绩合 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要求。超出最长学制者不受理其学位申请。 (2)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 (3)达到学位申请中有关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 2.学位审核和授予要求 学位审核分初审和终审,初审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终审由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学位审核一般在每年1月、7月各举行一次。 学位初审和学位终审,须有不少于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人员出席,以不记 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外审不通过,则修改论文,于外审结束前重修安排外审;如外审时间 已结束,则将延期至下一轮外审; 4) 论文委员会评审论文通过,则进入答辩环节; 论文委员会评审论文未通过,则修改论文,于答辩工作结束前重修安 排评审;如答辩工作已结束,则将延期重新参加下一轮外审。 4. 答辩 1) 论文评阅结果为“同意答辩”后,由导师自行组织论文委员会完成答 辩工作; 2) 如答辩通过,则形成答辩决议交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将最终版 论文提交学院完成学术不端检测; 如答辩未通过,则将延期参加下一轮答辩工作。 5. 延期 博士学位论文外审未通过,或论文委员会评审未通过,或答辩未通过,在 相关工作结束前均有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如果相关工作已结束,可在半年后 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并按如上流程重新评审、答辩。 若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一般不再受理其 答辩申请。 七、 科研成果要求 原则上需满足博士生导师所属上科大信息学院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要求方 可申请答辩。各中心科研成果要求参见 《七大中心研究生毕业科研成果要求》 。 八、 学位申请和授予要求 1. 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 学位申请人 (1)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培养环节,成绩合 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要求。超出最长学制者不受理其学位申请。 (2)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 (3)达到学位申请中有关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 2. 学位审核和授予要求 学位审核分初审和终审,初审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终审由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学位审核一般在每年 1 月、7 月各举行一次。 学位初审和学位终审,须有不少于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人员出席,以不记 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可对学位申请 人做出暂缓学位申请的决议,并在缓议决议书中详细说明缓议理由。博士学位 最长缓议期限两年。缓议学生在最长缓议期限内可再次提出学位申请,再次申 请学位仅限1次,逾期按自动放弃处理。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缓议后再次申 请学位者,须进行逐项重点审核,经不记名投票表决,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 议或决议。 以上培养方案,如有争议需要提交学位委员会审核
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可对学位申请 人做出暂缓学位申请的决议,并在缓议决议书中详细说明缓议理由。博士学位 最长缓议期限两年。缓议学生在最长缓议期限内可再次提出学位申请,再次申 请学位仅限 1 次,逾期按自动放弃处理。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缓议后再次申 请学位者,须进行逐项重点审核,经不记名投票表决,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 议或决议。 以上培养方案,如有争议需要提交学位委员会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