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讲义 参考教材: 1、依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199年7月出版,66元 2、赵履宽: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29元。 3、张抗私:当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18.8元。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复习 、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谁能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 地,谁就将名垂青史”。 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任何科学都是价值观假定加形式逻辑推理。 1、稀缺性;2、经济人: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4、企业和个人的目标。 三、经济学的目标和矛盾: 1、效率;2、公平;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四、经济哲学:用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公平与效率 2、经济学与道德。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3、市场与政府。茅于轼:经济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保卫经济自由 4、经济哲学体现的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 5、制度经济学: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制度的变迁及其作用。 企业的产生及其边界的确定是比较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结果。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科斯《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 在界定权利等纯法律问题上,经济学也有用武之地。 公共选择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6、一些具体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伦理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哲学理念,经济改革 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任何一门科学如果不能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就不可能很深刻 五、经济学方法论: 1、实证经济学; 2、规范经济学; 3、经验主义 4、实用主义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劳动经济学讲义 参考教材: 1、依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1999 年 7 月出版,66 元。 2、赵履宽: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年 5 月出版,29 元。 3、张抗私:当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 6 月出版,18.8 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复习 一、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谁能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 地,谁就将名垂青史”。 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任何科学都是价值观假定加形式逻辑推理。 1、稀缺性; 2、经济人; 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4、企业和个人的目标。 三、经济学的目标和矛盾: 1、效率; 2、公平;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四、经济哲学:用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公平与效率; 2、经济学与道德。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3、市场与政府。茅于轼:经济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保卫经济自由。 4、经济哲学体现的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 5、制度经济学: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制度的变迁及其作用。 企业的产生及其边界的确定是比较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结果。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科斯《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 在界定权利等纯法律问题上,经济学也有用武之地。 公共选择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6、一些具体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伦理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绿色 GDP 的哲学理念,经济改革 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任何一门科学如果不能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就不可能很深刻。 五、经济学方法论: 1、实证经济学; 2、规范经济学; 3、经验主义; 4、实用主义。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1、主流经济学:效用最大化假设下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产出机理。 2、制度经济学:与劳动活动有关的所有制度(劳动关系)。 、研究任务: 1、揭示一组制度约束下的劳动投入产出机理 2、对劳动投入结果及相关制度进行评价 3、分析劳动关系与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基本概念 、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1、劳动力 2、劳动力资源 3、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4、工资率 5、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需求曲线 1、需求与需要的区别。 2、劳动力需求曲线: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3、其他条件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 第二节完全竟争市场情况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模型 、基本假设: 、企业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 2、短期 3、完全竞争市场; 4、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 5、劳动者效用最大化目标 二、从利润最大化到劳动力需求: 1、边际劳动产品 2、边际劳动收益 3、边际劳动成本 边际劳动产品递减规律 5、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边际劳动成本≡边际劳动收益。 6、超市抓小偷问题 三、长期劳动力需求(竞争性市场) 1、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调整 、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W/MP=C/MPx 3、工资率上升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四、当生产中有多项投入要素时(理论的扩展) 利润最大化的一般条件是:W1/MPL1=W2/MP2=…=C1/MPx1=C2MMPk2= 每一种投入的需求都是其自身工资率以及其他投入工资率或价格的函数
1、主流经济学:效用最大化假设下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产出机理。 2、制度经济学:与劳动活动有关的所有制度(劳动关系)。 二、研究任务: 1、揭示一组制度约束下的劳动投入产出机理; 2、对劳动投入结果及相关制度进行评价; 3、分析劳动关系与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1、劳动力; 2、劳动力资源; 3、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4、工资率; 5、劳动力参与率。 二、劳动力需求曲线: 1、需求与需要的区别。 2、劳动力需求曲线: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3、其他条件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模型 一、基本假设: 1、企业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 2、短期; 3、完全竞争市场; 4、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 5、劳动者效用最大化目标。 二、从利润最大化到劳动力需求: 1、边际劳动产品; 2、边际劳动收益; 3、边际劳动成本; 4、边际劳动产品递减规律; 5、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边际劳动成本=边际劳动收益。 6、超市抓小偷问题。 三、长期劳动力需求(竞争性市场): 1、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调整; 2、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W/MP L = C/MP K ; 3、工资率上升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四、当生产中有多项投入要素时(理论的扩展): 利润最大化的一般条件是:W 1 /MP L 1 =W 2 /MP L 2 =……=C 1 /MP K 1 =C 2 /MP K 2 =…… 每一种投入的需求都是其自身工资率以及其他投入工资率或价格的函数
五、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时的劳动力需求: 1、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2、增雇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了工资; 利润最大化条件:MRL=MCL 第三节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某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化1%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量对工 资变化的敏感程度 %AE (负数) 1、三种弹性曲线: (1)无弹性曲线; (2)小弹性需求曲线 (3)大弹性曲线。 2、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差异。 二、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影响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 (1)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规模效应; (2)其他要素替代性; (3)其他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价格)弹性: 某种劳动力K工资变化1%所引起的对另外一种劳动力J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n 是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AN 第四节准固定劳动成本及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企业有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增减工人还是调整现有工人的工作时间。 、工资成本:劳动成本与雇员的工作时间成比例 二、非工资劳动成本:劳动成本与雇员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与雇用人数有关。 1、雇用成本 2、培训成本:雇用战略:髙工资不培训战略;低工资高培训战略; 3、雇员福利。 三、准固定劳动成本: 1、雇用和培训成本 2、带薪非工作时间(公休、节假日、病假); 3、按雇员人数支付的保险费。 四、雇用量与工时权衡: 最优人数和工作时间的组合: ACM=MCn生产一个追加产品的成本相等。 MPM MP
五、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时的劳动力需求: 1、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2、增雇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了工资; 3、利润最大化条件:MRL=MCL 。 第三节 劳动需求弹性 一、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某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化 1%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量对工 资变化的敏感程度。E ii = i i W E % % (负数) 1、三种弹性曲线: (1)无弹性曲线; (2)小弹性需求曲线; (3)大弹性曲线。 2、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差异。 二、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影响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 (1)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规模效应; (2)其他要素替代性; (3)其他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价格)弹性: 某种劳动力 K 工资变化 1%所引起的对另外一种劳动力 J 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η jk = k j W E % % 是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 准固定劳动成本及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企业有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增减工人还是调整现有工人的工作时间。 一、工资成本:劳动成本与雇员的工作时间成比例。 二、非工资劳动成本:劳动成本与雇员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与雇用人数有关。 1、雇用成本; 2、培训成本:雇用战略:高工资不培训战略;低工资高培训战略; 3、雇员福利。 三、准固定劳动成本: 1、雇用和培训成本; 2、带薪非工作时间(公休、节假日、病假); 3、按雇员人数支付的保险费。 四、雇用量与工时权衡: 最优人数和工作时间的组合: M M MP MC = H H MP MC 生产一个追加产品的成本相等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利益与动力机制 1、欲望 2、利益:货币利益和非货币利益 3、劳动者效用函数 二、劳动供给中的效用最大化原则: 目标效用最大化:劳动者的效用=闲暇效用+收入效用。 约束条件:时间总量是有限的 劳动供给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劳动者是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来确定劳动供 给量时间和地区职业选择,即工作决策和职业选择。 三、劳动供给的两种形式: 劳动供给总量=就业人口×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强度 1、工时可变的劳动供给; 2、固定工时的劳动供给。 劳动者劳动供给的意愿是外部经济参数的变量 四、工时可变的个人劳动供给决策模型: 1、三个假设前提 (1)劳动者的效用来源于工作和闲暇 (2)劳动者是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 (3)劳动者对时间分配具有充分自主权 目标函数:MAXU=F(YR) 3、约束条件:L+R=T 4、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的条件: (1)个人无差异曲线(等效用线); (2)预算约束线; (3)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条件 5、劳动供给曲线: (1)闲暇需求函数:闲暇=F〖机会成本,财富,偏好〗 (2)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 (4)工资增加的收入和替代效应。 五、个人劳动供给基本模型的局限: 1、个人选择不完全自由 2、一些人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3、存在家庭内生产活动:家庭生产理论 4、家庭内的劳动供给的决策方式与角色的内涵 六、劳动供给弹性: 1、斜率为正的劳动供给曲线 2、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 3、S型的劳动供给曲线 七、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1、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模式 2、替代效应和一生中何时开始工作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一、利益与动力机制: 1、欲望; 2、利益:货币利益和非货币利益; 3、劳动者效用函数。 二、劳动供给中的效用最大化原则: 目标效用最大化:劳动者的效用=闲暇效用+收入效用。 约束条件:时间总量是有限的。 劳动供给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劳动者是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来确定劳动供 给量时间和地区职业选择,即工作决策和职业选择。 三、劳动供给的两种形式: 劳动供给总量=就业人口×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强度 1、工时可变的劳动供给; 2、固定工时的劳动供给。 劳动者劳动供给的意愿是外部经济参数的变量。 四、工时可变的个人劳动供给决策模型: 1、三个假设前提: (1)劳动者的效用来源于工作和闲暇; (2)劳动者是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 (3)劳动者对时间分配具有充分自主权。 2、目标函数:MAX U=F(Y,R) 3、约束条件:L+R=T 4、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的条件: (1)个人无差异曲线(等效用线); (2)预算约束线; (3)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条件。 5、劳动供给曲线: (1)闲暇需求函数:闲暇=F〖机会成本,财富,偏好〗; (2)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 (4)工资增加的收入和替代效应。 五、个人劳动供给基本模型的局限: 1、个人选择不完全自由; 2、一些人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3、存在家庭内生产活动:家庭生产理论; 4、家庭内的劳动供给的决策方式与角色的内涵。 六、劳动供给弹性: 1、斜率为正的劳动供给曲线; 2、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 3、S 型的劳动供给曲线。 七、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1、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模式; 2、替代效应和一生中何时开始工作;
3、退休年龄的选择 第四章职业选择 第一节补偿性工资差别 、职业匹配 1、问题的提出; 2、个人选择及其结果; 3、均衡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4、对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理解 、假设和预测 1、假设工人的特征不变; 2、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工资不等但效用相等; 3、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4、工人的信息完备 5、工人有多个选择机会且流动自由 第二节职业匹配与伤害风险 以伤害风险为例介绍享乐主义工资理论,说明在伤害风险目前,为追求效用最大化,雇 员如何选择,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雇主怎样选择,以及政府怎样选择的问题(如何权衡制定 安全生产标准)。 对雇员的考察: 工资与伤害风险的无差异曲线。 二、对雇主的考察: (一)三个假设 1、减少工伤需要投资; 2、企业在零利润线上经营; 3、其他条件既定。 (二)等利润曲线。 三、雇员与雇主的结合: 1、雇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雇员的选择 2、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惨淡经营的雇主的选择 3、X企业和Y企业:经营特点风格理念不同 雇员在两类企业之间的选择 5、对雇员的进一步考察; 6、总结。 四、提供曲线。 五、享乐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1、其他条件相同,工资随危险程度上升而上升。雇主必须为工人不满意的工作条件政府 补偿性工资 2、对安全有偏好的工人倾向于在创造安全费用较低的企业从事低工资低风险的工作,对 风险不太反感的工人倾向于在创造安全费用较高的企业从事高工资高风险的工作;
3、退休年龄的选择。 第四章 职业选择 第一节 补偿性工资差别 一、职业匹配: 1、问题的提出; 2、个人选择及其结果; 3、均衡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4、对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理解。 二、假设和预测: 1、假设工人的特征不变; 2、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工资不等但效用相等; 3、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4、工人的信息完备; 5、工人有多个选择机会且流动自由。 第二节 职业匹配与伤害风险 以伤害风险为例介绍享乐主义工资理论,说明在伤害风险目前,为追求效用最大化,雇 员如何选择,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雇主怎样选择,以及政府怎样选择的问题(如何权衡制定 安全生产标准)。 一、对雇员的考察: 工资与伤害风险的无差异曲线。 二、对雇主的考察: (一)三个假设: 1、减少工伤需要投资; 2、企业在零利润线上经营; 3、其他条件既定。 (二)等利润曲线。 三、雇员与雇主的结合: 1、雇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雇员的选择; 2、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惨淡经营的雇主的选择; 3、X 企业和 Y 企业:经营特点风格理念不同; 4、雇员在两类企业之间的选择; 5、对雇员的进一步考察; 6、总结。 四、提供曲线。 五、享乐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1、其他条件相同,工资随危险程度上升而上升。雇主必须为工人不满意的工作条件政府 补偿性工资; 2、对安全有偏好的工人倾向于在创造安全费用较低的企业从事低工资低风险的工作,对 风险不太反感的工人倾向于在创造安全费用较高的企业从事高工资高风险的工作;
3、工作匹配过程就是雇主提供工作,雇员接受工作,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利润和偏 好的过程。 六、职业安全与卫生法规: 1、安全:减少损伤风险;卫生:避免致病物质 2、面临最低风险是一种理想,但把理想作为社会政策,未必是好事; 3、假设信息充分,个人流动自由有更多的选择 4、如果工人对风险了解不足或不能自由流动,政府法规能够使工人的景况变好。政府制 订法规标准应该考虑到: (1)降低风险的成本要由工人承担 (2)合理确定降低风险的程度:对工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用补偿性工资差别来确定 安全标准。 第三节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与雇员福利 研究雇员福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评价政府的养老保险退休金计划 、雇员的福利偏好 1、雇员福利特征 2、雇员福利的种类 雇主为雇员承担的保险费、带薪休假和公休日、延期劳动报酬、股份期权。 3、雇员对福利的偏好; 4、雇员的选择:无差异曲线 二、雇主的福利偏好: 1、不考虑税收,报酬结构不重要,重要的是总报酬水平 2、企业等利润曲线(直线); 3、考虑税收:通过薪金形式比福利形式增加劳动报酬,雇主的代价更高 4、面对某些法律时雇主可以采取福利形式 5、雇用福利增加的约束因素。 三、工资和福利的联合决定 1、雇主的提供曲线 2、雇员和雇主的选择; 3、实际上,许多观察证明,工资与福利之间正相关,高工资企业的福利也比较高。观察 方法存在问题,没有考虑影响总劳动报酬的其他因素:职位的要求和工人的素质。我们考察 的是同一类型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同企业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概论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1、魁奈(1758);2、斯密 3、萨伊(1803):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 4、冯·杜能;5、1960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3、工作匹配过程就是雇主提供工作,雇员接受工作,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利润和偏 好的过程。 六、职业安全与卫生法规: 1、安全:减少损伤风险;卫生:避免致病物质; 2、面临最低风险是一种理想,但把理想作为社会政策,未必是好事; 3、假设信息充分,个人流动自由有更多的选择; 4、如果工人对风险了解不足或不能自由流动,政府法规能够使工人的景况变好。政府制 订法规标准应该考虑到: (1)降低风险的成本要由工人承担。 (2)合理确定降低风险的程度:对工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用补偿性工资差别来确定 安全标准。 第三节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与雇员福利 研究雇员福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评价政府的养老保险退休金计划。 一、雇员的福利偏好: 1、雇员福利特征; 2、雇员福利的种类: 雇主为雇员承担的保险费、带薪休假和公休日、延期劳动报酬、股份期权。 3、雇员对福利的偏好; 4、雇员的选择:无差异曲线。 二、雇主的福利偏好: 1、不考虑税收,报酬结构不重要,重要的是总报酬水平; 2、企业等利润曲线(直线); 3、考虑税收:通过薪金形式比福利形式增加劳动报酬,雇主的代价更高; 4、面对某些法律时雇主可以采取福利形式; 5、雇用福利增加的约束因素。 三、工资和福利的联合决定: 1、雇主的提供曲线; 2、雇员和雇主的选择; 3、实际上,许多观察证明,工资与福利之间正相关,高工资企业的福利也比较高。观察 方法存在问题,没有考虑影响总劳动报酬的其他因素:职位的要求和工人的素质。我们考察 的是同一类型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同企业。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概论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1、魁奈(1758); 2、斯密; 3、萨伊(1803):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 4、冯·杜能; 5、1960 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6、1964年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7、哈奇森。 二、人力资本:以人为对象而进行的具有初始支付性质并且希望未来获取丰厚报酬的投 资的积累,它表现为知识、技能和健康 1、社会总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和; 2、人力资本是一种包含在人体中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是多年投资的结果 3、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初始支付性质; 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5、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的资本。 三、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1、抚养儿童 2、正规学校教育; 3、职业培训 4、健康投资 5、劳动力流动。 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对大学教育的需求: 1、大学教育的成本:学杂费、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2、大学教育的收益 3、两种收入流 4、两种收入流的选择就是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5、关于大学教育投资的十个命题 二、个人和企业对教育的反应 1、个人教育投资偏好:工资一一教育无差异曲线; 2、雇主对人力资本的反应:以工资和教育年限为基础的两个企业的等利润线 3、个人与雇主的选择 第六章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就业理论 就业: 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 1、有劳动能力;2、有收入:3、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主要就业理论: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三)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 1、资本主义能够达到和保持充分就业; 2、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就业常态; 3、有效需求不足: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6、1964 年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 7、哈奇森。 二、人力资本:以人为对象而进行的具有初始支付性质并且希望未来获取丰厚报酬的投 资的积累,它表现为知识、技能和健康。 1、社会总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和; 2、人力资本是一种包含在人体中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是多年投资的结果; 3、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初始支付性质; 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5、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的资本。 三、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1、抚养儿童; 2、正规学校教育; 3、职业培训; 4、健康投资; 5、劳动力流动。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一、对大学教育的需求: 1、大学教育的成本:学杂费、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2、大学教育的收益; 3、两种收入流; 4、两种收入流的选择就是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5、关于大学教育投资的十个命题。 二、个人和企业对教育的反应: 1、个人教育投资偏好:工资--教育无差异曲线; 2、雇主对人力资本的反应:以工资和教育年限为基础的两个企业的等利润线; 3、个人与雇主的选择。 第六章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就业理论 一、就业: 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 1、有劳动能力; 2、有收入; 3、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二、主要就业理论: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三)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 1、资本主义能够达到和保持充分就业; 2、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就业常态; 3、有效需求不足: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预期资本收益递减规律 (3)灵活偏好。 4、措施 (1)政府干预经济;(2)放弃节约原则。 (四)供应学派的就业理论 (五)马克思的理论; (六)纳克斯的贫穷恶性循环理论。 就业结构及其规律: (一)就业结构 (二)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3、库兹涅茨一一钱纳里的学说。 (三)就业与产业的技术选择: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结构关系 1、纺织业是工业的摇篮一一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行业;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占世界40%的农民养活占世界7%的非农民 (四)就业与经济外向化程度 1、进口替代(内向型) 2、出口替代(外向型) (五)资本积累与就业 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关键。英国、美国、台湾资本原始 积累问题。 (六)人口城乡结构与就业 人口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条件:一是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人口居住密集达到一定 的程度,这种程度应该足以使三产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七)经济增长与就业 1、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2、粗放型经济增长; 3、集约型经济增长 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 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1、货币政策与就业 2、财政政策与就业 3、人口、人力资源政策与就业。 五、就业制度: 就业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产生直接约束的雇佣解雇制度和用工制度 (一)就业制度模式 1、自由契约雇佣制 终身契约雇佣制 (二)就业制度特征值: 1、劳动力供求主体和就业决策主体的分离和统一。2、就业决策主体的自由度
(2)预期资本收益递减规律; (3)灵活偏好。 4、措施: (1)政府干预经济;(2)放弃节约原则。 (四)供应学派的就业理论; (五)马克思的理论; (六)纳克斯的贫穷恶性循环理论。 三、就业结构及其规律: (一)就业结构; (二)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库兹涅茨--钱纳里的学说。 (三)就业与产业的技术选择: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结构关系。 1、纺织业是工业的摇篮--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行业;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中国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世界 22%的人口,占世界 40%的农民养活占世界 7%的非农民。 (四)就业与经济外向化程度: 1、进口替代(内向型); 2、出口替代(外向型)。 (五)资本积累与就业: 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关键。英国、美国、台湾资本原始 积累问题。 (六)人口城乡结构与就业: 人口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条件:一是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人口居住密集达到一定 的程度,这种程度应该足以使三产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七)经济增长与就业: 1、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2、粗放型经济增长; 3、集约型经济增长。 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 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1、货币政策与就业; 2、财政政策与就业; 3、人口、人力资源政策与就业。 五、就业制度: 就业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产生直接约束的雇佣解雇制度和用工制度。 (一)就业制度模式: 1、自由契约雇佣制; 2、终身契约雇佣制。 (二)就业制度特征值: 1、劳动力供求主体和就业决策主体的分离和统一。 2、就业决策主体的自由度
第二节失业 失业: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统计标准。 二、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1、年度内有失业经历的人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2、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调查失业率。 三、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技术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 6、隐性失业; 7、下岗职工 四、预防和治理失业的产业政策: 1、产业政策 2、产业结构政策 3、产业组织政策; 4、产业政策实施对策: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经济政策、法律政策 5、产业政策的就业效应 第三节中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的就业失业形势: 1、改革以来的成就 2、失业的测度 3、目前的就业失业特点。 、失业的原因: 1、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 2、市场竞争加剧是企业破产和失业难以避免; 3、产业结构的变化 4、城市化滞后,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失业问题 5、经济周期 6、就业增长缓慢的主要症结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容量不足; 7、制度性失业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单位所有制 8、中国失业问题是综合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三、对策: 1、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2、调整经济结构; 3、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化来创造需求扩大经济规模; 4、强化国有企业的就业社会责任 5、培育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失业 一、失业: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统计标准。 二、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1、年度内有失业经历的人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2、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调查失业率。 三、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技术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 6、隐性失业; 7、下岗职工。 四、预防和治理失业的产业政策: 1、产业政策; 2、产业结构政策; 3、产业组织政策; 4、产业政策实施对策: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经济政策、法律政策。 5、产业政策的就业效应。 第三节 中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一、中国的就业失业形势: 1、改革以来的成就; 2、失业的测度; 3、目前的就业失业特点。 二、失业的原因: 1、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 2、市场竞争加剧是企业破产和失业难以避免; 3、产业结构的变化; 4、城市化滞后,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失业问题; 5、经济周期; 6、就业增长缓慢的主要症结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容量不足; 7、制度性失业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单位所有制; 8、中国失业问题是综合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三、对策: 1、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2、调整经济结构; 3、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化来创造需求扩大经济规模; 4、强化国有企业的就业社会责任; 5、培育劳动力市场;
6、将增加就业解决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7、将失业率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宏观调控目标之 8、正确确定因素价格和技术选择 9、促进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10、节制劳动力供给。 四、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 1、三个渠道:农业、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 2、农民外出打工是权衡收益与成本之后的选择:收益动力与成本阻力 3、中学毕业生外出最多 4、年轻的男性外出多; 5、耕地资源对劳动力外出影响大; 6、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域特点 川、赣、黔;珠江、长江三角洲、大城市周围:苏南:浙江;安徽:胶东;东北: 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取决于当地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取决于地区的资 源禀赋。 7、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①认识农民并承认农民理性; ②放手农民改革乡镇企业; ③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变以户为单位管理为以人为单位的管理,重建 以身份证为基础的人口社会管理支持系统 ④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⑤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⑥重视农业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优势农业; ⑦继续发展制造业推动工业化 ⑧依靠农民的选择和流动,推动城市的发展
6、将增加就业解决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7、将失业率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 8、正确确定因素价格和技术选择; 9、促进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10、节制劳动力供给。 四、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 1、三个渠道:农业、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 2、农民外出打工是权衡收益与成本之后的选择:收益动力与成本阻力; 3、中学毕业生外出最多; 4、年轻的男性外出多; 5、耕地资源对劳动力外出影响大; 6、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域特点: 川、赣、黔; 珠江、长江三角洲、大城市周围; 苏南; 浙江; 安徽; 胶东;东北; 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取决于当地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取决于地区的资 源禀赋。 7、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①认识农民并承认农民理性; ②放手农民改革乡镇企业; ③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变以户为单位管理为以人为单位的管理,重建 以身份证为基础的人口社会管理支持系统; ④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⑤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⑥重视农业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优势农业; ⑦继续发展制造业推动工业化; ⑧依靠农民的选择和流动,推动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