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 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试卷综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 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总题量为23题,其 中语言基础知识、阅读22题,写作1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 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 文。本次试卷涉及高中初中背诵内容。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 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 础 【题文】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河南省郑州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 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试卷综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 150 分,其中写作 60 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 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总题量为 23 题,其 中语言基础知识、阅读 22 题,写作 1 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 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 文。本次试卷涉及高中初中背诵内容。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 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 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质量预测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 础。 【题文】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李 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髙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 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 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 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李 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 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 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 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 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 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 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 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 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 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 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 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 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 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 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 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 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 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 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 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 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 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 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 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还长沙比:等到。B.不少暇佚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加快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 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 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 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 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 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 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 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 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 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 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 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 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 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 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 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 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 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 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 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 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 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 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 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 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 A、B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 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 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 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 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 绝签署推荐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 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 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 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 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 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 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 A、B 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 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 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 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 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 绝签署推荐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 通其大义矣”。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査,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 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 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 (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解析:(1)5分;译出大意给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 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 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 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 (“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 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3.要做到文 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 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 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 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 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 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 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 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 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 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 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 通其大义矣”。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 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 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 (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解析:(1)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 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 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 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 (“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 1 分一个得分点。 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3.要做到文 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 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 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 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 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 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 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 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 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 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 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 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 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 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 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 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 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 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 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 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孑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 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 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 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 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 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 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 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 “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 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 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 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 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 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一路又 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 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 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 的情怀 解析:由注释可知,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的坎坷经历,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往日崎岖还记否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 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 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 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 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 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 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 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 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 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 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 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 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 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 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 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 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 “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 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 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 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 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 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 渑池”的坎坷经历(1 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 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 分); 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 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 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 的情怀”)。 解析:由注释可知,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的坎坷经历,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往日崎岖还记否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 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 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 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 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 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 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 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 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 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注释,多角度去考虑,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 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 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 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 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 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 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 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 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 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 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 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 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 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 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 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 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 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 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 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 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 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 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 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 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 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 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 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 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注释,多角度去考虑,6 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 3 分, 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 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 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 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 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 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 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 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 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 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 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 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 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 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 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 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 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 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 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 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
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 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 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 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 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 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 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 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泰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 争悲壮、残酷的气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注意“艰”“潦”“浊”“脂”“凝”等易错字的书写。每空1分,共6 分,每一个小分句中,如有错别字,不给分 【思路点拨】三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 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 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 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题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 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 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 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 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
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 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 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 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 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 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于“怀旧”中展望未 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 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泰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 争悲壮、残酷的气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注意“艰”“潦”“浊”“脂”“凝”等易错字的书写。每空 1 分,共 6 分,每一个小分句中,如有错别字,不给分。 【思路点拨】三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 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 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 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题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 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 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 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 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
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 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 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 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 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 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 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 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 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 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 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 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 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 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 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 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 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 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 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 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 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 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 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 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 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 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 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 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 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 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
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 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 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 “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 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 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 6 点钟自动开启,起 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 7 点 7 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 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 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 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 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 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 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 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 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 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 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 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 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 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 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 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 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 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 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 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 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 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 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 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
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 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 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 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 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 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 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 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B项“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项“最终 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D项“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 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 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 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 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 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③评价 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 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 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 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懂得其中蕴含的主要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C(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起线索作用。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 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 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 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 重)。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 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不 安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明。④香蕉 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 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 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 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 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 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 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 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 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 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解析:B 项“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 项“最终 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D 项“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 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 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 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 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 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③评价 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 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 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 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懂得其中蕴含的主要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C(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起线索作用。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 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 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 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 重)。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 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不 安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明。④香蕉、 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 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