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搞清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然性、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经济方针 和政策上来。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 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 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使经 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 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 征是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 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实行这一体 制有其特定的历史必要性;而且当时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 人们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实行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可能的。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 后,国家将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低收入水平条件下的社会公平,保障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计划经济所起过的重要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搞清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然性、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经济方针 和政策上来。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 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一 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 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使经 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 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 征是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 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实行这一体 制有其特定的历史必要性;而且当时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 人们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实行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可能的。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 后,国家将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低收入水平条件下的社会公平,保障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计划经济所起过的重要
历史作用,应予以肯定。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复杂 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了 (1)在组织结构上,按行政系统来组织、管理经济,各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人为地割断了国民经济内在的分工协作关系,肢解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阻碍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2)在决策结构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集中在政 府行政机构中,企业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既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也没有相 应的责任,从而缺乏主动性,扭曲了企业的行为。(3)在动力机制上,国家统收 统支,大包大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捧的是“铁饭碗”,分配中平均主 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之缺乏创新的热情和效率。(4)在 调节机制上,排斥和限制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 产,价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造成企业内部不重视经济核算,经 济效益差,浪费严重,导致社会生产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人民群众 所需要的生产必需品严重短缺。总之,这种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长期来摆脱不 了髙指标、高积累、髙速度、髙浪费、低效益、低消费的经济运行特征,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之初,其基 本方向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朋友时 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 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 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邓小平在这 里将“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首次突破了把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是思想上的极大解放。1980年,邓小 平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之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党的十二大报告等重要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正式确立为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这一指导思想把利用市场调节作为经济改革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当时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 遍推行及城市改革的逐步发展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第一次肯定 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承认了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历史作用,应予以肯定。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复杂 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了。 (1)在组织结构上,按行政系统来组织、管理经济,各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人为地割断了国民经济内在的分工协作关系,肢解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阻碍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2)在决策结构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集中在政 府行政机构中,企业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既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也没有相 应的责任,从而缺乏主动性,扭曲了企业的行为。(3)在动力机制上,国家统收 统支,大包大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捧的是“铁饭碗”,分配中平均主 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之缺乏创新的热情和效率。(4)在 调节机制上,排斥和限制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 产,价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造成企业内部不重视经济核算,经 济效益差,浪费严重,导致社会生产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人民群众 所需要的生产必需品严重短缺。总之,这种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长期来摆脱不 了高指标、高积累、高速度、高浪费、低效益、低消费的经济运行特征,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之初,其基 本方向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朋友时 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 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 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邓小平在这 里将“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首次突破了把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是思想上的极大解放。1980 年,邓小 平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之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党的十二大报告等重要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正式确立为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这一指导思想把利用市场调节作为经济改革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当时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 遍推行及城市改革的逐步发展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第一次肯定 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承认了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36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突破了计划经济只能是指令性计划的传统观念,指出应逐步 扩大指导性计划。这个决议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从此以后,有计划 商品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被党的十三大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有计 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推动下,我国开始按照以市场为取向的原则推进改革,市场机 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较 之计划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还是有限的,不是总体性和根本 性的,它只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目标,而不可能是最终的选择,改革还必须进 一步深化 1988年中国开始对前一时期经济过热所产生的总量失衡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进行治理整顿,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1989年又发生了政治风波。在这个背景 下,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又得到蔓延滋长,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被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所取代。这表明人们在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上仍然受着不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1991 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 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为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 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第二,解 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我国改革实践经验,确定了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 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使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构建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党的十五大肯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2年党的十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突破了计划经济只能是指令性计划的传统观念,指出应逐步 扩大指导性计划。这个决议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从此以后,有计划 商品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被党的十三大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有计 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推动下,我国开始按照以市场为取向的原则推进改革,市场机 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较 之计划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还是有限的,不是总体性和根本 性的,它只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目标,而不可能是最终的选择,改革还必须进 一步深化。 1988 年中国开始对前一时期经济过热所产生的总量失衡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进行治理整顿,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1989 年又发生了政治风波。在这个背景 下,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又得到蔓延滋长,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被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所取代。这表明人们在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上仍然受着不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1991 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 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 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为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 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第二,解 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我国改革实践经验,确定了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 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使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构建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党的十五大肯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2 年党的十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7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六大进一步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 的主要任务,作为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构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 产物。这种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上。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这里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得到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行的,在这里社会主义制 度的本质规定得到充分体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与其它社会制度条件下的 市场经济是共同的,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任何社会形 态下都是共通的,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一一主要指企 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不论产权关系如何,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面 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 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胜劣汰,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 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体系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客 观要求。 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对 企业进行直接管理。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但政府必 须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具体地说,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 格、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手段、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市场的经济运行,以达 到优化产业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利益的分配等。 第四,健全的市场法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中企业的经 营活动,必须由相应的市场法规来制约。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法规将越健全。 健全市场法规,目的是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有序,是为 了市场体制的健康发展。 第五,广泛的信息系统。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六大进一步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 的主要任务,作为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构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 产物。这种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上。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这里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得到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行的,在这里社会主义制 度的本质规定得到充分体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与其它社会制度条件下的 市场经济是共同的,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任何社会形 态下都是共通的,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主要指企 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不论产权关系如何,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面 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 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胜劣汰,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 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体系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客 观要求。 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对 企业进行直接管理。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但政府必 须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具体地说,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 格、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手段、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市场的经济运行,以达 到优化产业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利益的分配等。 第四,健全的市场法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中企业的经 营活动,必须由相应的市场法规来制约。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法规将越健全。 健全市场法规,目的是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有序,是为 了市场体制的健康发展。 第五,广泛的信息系统。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及时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企业的正确决策 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得有 效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问题变得简单易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就不能不体现各自不同的制度规定,不能不具有各自不同的 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以下显 著特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 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利益的竞争主体,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结构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既坚持了社会 主义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鼓励按劳分配实 现形式多样化。其他企业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但要避免两极分化。要把按劳分 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站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更 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控制。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 最基本手段,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作为一只“看不 见的手”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倍至,而国家管理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仅 被视为社会经济的“守夜人”。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大倒退,使世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为了将社会经济从 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产生了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客观需 要和现实条件。在实践上最早的尝试是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最早的 论证是凯恩斯的《货币利息和就业理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计划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正当世界资本主义处于深刻危机时,斯大 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运用计划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用了十年的时间,基本
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及时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企业的正确决策 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得有 效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问题变得简单易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就不能不体现各自不同的制度规定,不能不具有各自不同的 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以下显 著特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 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利益的竞争主体,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结构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既坚持了社会 主义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鼓励按劳分配实 现形式多样化。其他企业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但要避免两极分化。要把按劳分 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站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更 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控制。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 最基本手段,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作为一只“看不 见的手”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倍至,而国家管理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仅 被视为社会经济的“守夜人”。1929~1933 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大倒退,使世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为了将社会经济从 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产生了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客观需 要和现实条件。在实践上最早的尝试是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最早的 论证是凯恩斯的《货币利息和就业理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计划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正当世界资本主义处于深刻危机时,斯大 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运用计划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用了十年的时间,基本
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过程,经济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取 得成功的计划模式随后却被神圣化、固定化,使之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可见,市场与计划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更 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手段。为此,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 作用,并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表现为: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 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能使市场主体的决策实现高效和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能增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能促进生产技术 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髙;还能在优化产业结构,疏导微观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方 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会导致市场主体 经济行为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会导致社会经济的的周期性波动,甚 至形成周期性的经济震荡造成重大损失;会导致对微观利益追求而损害社会利 益,如引起污染、生态破坏等;会导致贫富悬殊和收入差异扩大,影响社会公平; 会导致垄断的形成,使竞争失去公平性等等 计划调节的作用。计划调节的积极作用表现为:能使社会经济活动在总体上 保持基本平衡;能使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髙效率性;能使某些经济活动具有行政约 束性;能使经济利益关系具有社会整体性;还能使经济活动减少盲目性。同时, 计划调节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表现为:指令性计划导致企业经营没有弹性,企业 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计划调节侧重于宏观整体利益,难以发挥微观利益主体的 自我调节功能;计划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计划决策失误 的影响面较大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因为,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 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这两种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结合也具有可能性。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构成了计 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存在的共同基础,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作为调节经济的手 段,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计划与市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按比例分配社 会劳动,虽形式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有效、优化的要求。所以,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必须将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在运用市场手段时,需注重宏观调 控,综合运用计划、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 运用计划手段时,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综合协调宏观经 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只要坚持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同时正确
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过程,经济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取 得成功的计划模式随后却被神圣化、固定化,使之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可见,市场与计划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更 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手段。为此,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 作用,并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表现为: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 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能使市场主体的决策实现高效和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能增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能促进生产技术 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还能在优化产业结构,疏导微观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方 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会导致市场主体 经济行为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会导致社会经济的的周期性波动,甚 至形成周期性的经济震荡造成重大损失;会导致对微观利益追求而损害社会利 益,如引起污染、生态破坏等;会导致贫富悬殊和收入差异扩大,影响社会公平; 会导致垄断的形成,使竞争失去公平性等等。 计划调节的作用。计划调节的积极作用表现为:能使社会经济活动在总体上 保持基本平衡;能使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高效率性;能使某些经济活动具有行政约 束性;能使经济利益关系具有社会整体性;还能使经济活动减少盲目性。同时, 计划调节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表现为:指令性计划导致企业经营没有弹性,企业 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计划调节侧重于宏观整体利益,难以发挥微观利益主体的 自我调节功能;计划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计划决策失误 的影响面较大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因为,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 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这两种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结合也具有可能性。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构成了计 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存在的共同基础,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作为调节经济的手 段,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计划与市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按比例分配社 会劳动,虽形式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有效、优化的要求。所以,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必须将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在运用市场手段时,需注重宏观调 控,综合运用计划、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 运用计划手段时,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综合协调宏观经 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只要坚持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同时正确
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使之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创新性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 统工程,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开拓工作,但首要的是必须确立新体制的基本构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 第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制度基础。因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不同所有制经 济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社会资 源配置的主体,这与计划经济存在根本区别,因而,转换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 营机制,让它们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尤为重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即要按照“产杈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 塑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关键性环节, 第三,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在市场体 系中实现的。市场不仅是资源配置场所,也是企业竞争的场所。只有具备了健全 而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在市场中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从而市场 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市场经济才能髙效率地运行。 第四,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调控, 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以间接调控为主。为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 府机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应该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直 接干预企业的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和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健康运行不可缺少的 社会条件。要为城乡居民提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 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基本构架的这五个方 面,各自对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着独立的作用,这些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同 时,它们又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其整体效应
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使之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创新性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 统工程,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开拓工作,但首要的是必须确立新体制的基本构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 第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制度基础。因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不同所有制经 济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社会资 源配置的主体,这与计划经济存在根本区别,因而,转换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 营机制,让它们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尤为重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即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 塑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关键性环节。 第三,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在市场体 系中实现的。市场不仅是资源配置场所,也是企业竞争的场所。只有具备了健全 而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在市场中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从而市场 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市场经济才能高效率地运行。 第四,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调控, 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以间接调控为主。为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 府机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应该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直 接干预企业的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和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健康运行不可缺少的 社会条件。要为城乡居民提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 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基本构架的这五个方 面,各自对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着独立的作用,这些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同 时,它们又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其整体效应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企业制度的演进 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经营生产或流通的经济单位的组织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 是对企业财产关系和经济责任的界定,是体现企业一定的财产关系和经济责任的 组织形式和法律形式。它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章程、经营目的、范围、规模、经 营方式、职责和利益分配等制度。在历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 许多企业组织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制度 经过优胜劣汰,不断进化,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按其发展的历史进 程依次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1.业主制 业主制企业又称私人企业或独资企业,是一种传统的也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 形式。这类企业的特点是: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并由自己直接经营。业主享有 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业主制企业一般规模较 小,内部管理机构简单,通常只有一种经济职能,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一般只 在有限的地区经营。业主制在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是最早的企业形式, 但由于规模小,发展余地有限,一般生存期较短,在整体经济中不占支配地位。 业主制企业的长处是:建立和歇业的程序简单易行,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 产权能自由转让,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保密性强。它的弱点则 在于:企业本身财力有限,而且受到偿债能力的限制,因此取得贷款的能力较差。 既难于从事需要大量投资的大规模工商业活动,又制约了企业规避风险的灵活 性。企业的生命力较弱。企业完全依赖于业主个人的素质,因此企业遭亏损或破 产的风险较大。 2.合伙制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经营的企业,它是私人独资企业 的简单联合体。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合伙人共同投资、经营和管理、共同分享企 业利益,并对企业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它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它合伙人仅 出资并共负盈亏,也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多数合伙制企业规模较小,但 也有个别合伙制企业规模较大,合伙人数较多。 与业主制相比合伙制有许多长处:合伙投资使企业资本数量增大,从而能扩 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合伙人对企业债务共同承担偿还责任,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筹 资能力和应付经营风险的能力;合伙人对企业盈亏负有完全责任,有助于提高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企业制度的演进 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经营生产或流通的经济单位的组织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 是对企业财产关系和经济责任的界定,是体现企业一定的财产关系和经济责任的 组织形式和法律形式。它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章程、经营目的、范围、规模、经 营方式、职责和利益分配等制度。在历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 许多企业组织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制度 经过优胜劣汰,不断进化,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按其发展的历史进 程依次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1.业主制 业主制企业又称私人企业或独资企业,是一种传统的也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 形式。这类企业的特点是: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并由自己直接经营。业主享有 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业主制企业一般规模较 小,内部管理机构简单,通常只有一种经济职能,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一般只 在有限的地区经营。业主制在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是最早的企业形式, 但由于规模小,发展余地有限,一般生存期较短,在整体经济中不占支配地位。 业主制企业的长处是:建立和歇业的程序简单易行,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 产权能自由转让,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保密性强。它的弱点则 在于:企业本身财力有限,而且受到偿债能力的限制,因此取得贷款的能力较差。 既难于从事需要大量投资的大规模工商业活动,又制约了企业规避风险的灵活 性。企业的生命力较弱。企业完全依赖于业主个人的素质,因此企业遭亏损或破 产的风险较大。 2.合伙制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经营的企业,它是私人独资企业 的简单联合体。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合伙人共同投资、经营和管理、共同分享企 业利益,并对企业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它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它合伙人仅 出资并共负盈亏,也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多数合伙制企业规模较小,但 也有个别合伙制企业规模较大,合伙人数较多。 与业主制相比合伙制有许多长处:合伙投资使企业资本数量增大,从而能扩 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合伙人对企业债务共同承担偿还责任,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筹 资能力和应付经营风险的能力;合伙人对企业盈亏负有完全责任,有助于提高企
业的经营水平和企业信誉。合伙制企业也有明显的弱点:由于这类企业是根据合 伙人之间的契约建立的,每当原有的合伙人离开,或是接纳新的合伙人时,都必 须重新确立一种新的合伙关系,从而造成法律上的复杂性,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 经营权集中在合伙人手中,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因此在经营中 容易产生因决策意见分歧和利益分割矛盾而造成的决策延误和差错;由于所有合 伙人对企业债务都负有连带无限清偿责任,这就增加了合伙人的投资风险。可见, 合伙制企业还是一种层次较低的不够稳定的联合组织形式。 3.公司制 公司制企业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拥有独立财产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以盈 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均规定必须有两个以上出资人才 能组织公司。有的国家允许特定情况下一人公司的存在。我国把单一投资主体的 国有独资公司,也作为公司企业的一种形式 与非法人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有以下特点: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地位,拥 有法人产权;实行有限责任制;董事会负信托责任,即公司的法人财产经营,是 以委托方式由董事会代理股东进行;公司制企业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 员(高级经理等)组成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些特点反映出公司制 企业的优点:其一,公司制企业实行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促 使证券资本与实物资本相分离,使企业在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上不断优化分工 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提髙资产经营效率;其二,公司制企业通 过多种集资渠道能迅速筹集大量资本,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 争实力;其三,企业在集中资本的同时,以实行有限责任制分散投资经营者的风 险,以利于筹措更多的资本。公司制企业的这些优点使之成为最适应市场经济运 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 按股东所负责任的不同,公司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 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 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最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一整套企业制度。因此,不能把现代企业制度理解成泛指存在于 现代社会的一切企业制度。这里的“现代”包括了多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化大生 产;二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三是指先进性、科学性。现代企业制度必定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求。市场经济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两点基本要求:一是经营的自主性; 二是权责的明确性。因为,企业只有具备了自主经营的条件,才能进入市场,成
业的经营水平和企业信誉。合伙制企业也有明显的弱点:由于这类企业是根据合 伙人之间的契约建立的,每当原有的合伙人离开,或是接纳新的合伙人时,都必 须重新确立一种新的合伙关系,从而造成法律上的复杂性,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 经营权集中在合伙人手中,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因此在经营中 容易产生因决策意见分歧和利益分割矛盾而造成的决策延误和差错;由于所有合 伙人对企业债务都负有连带无限清偿责任,这就增加了合伙人的投资风险。可见, 合伙制企业还是一种层次较低的不够稳定的联合组织形式。 3.公司制 公司制企业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拥有独立财产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以盈 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均规定必须有两个以上出资人才 能组织公司。有的国家允许特定情况下一人公司的存在。我国把单一投资主体的 国有独资公司,也作为公司企业的一种形式。 与非法人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有以下特点: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地位,拥 有法人产权;实行有限责任制;董事会负信托责任,即公司的法人财产经营,是 以委托方式由董事会代理股东进行;公司制企业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 员(高级经理等)组成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些特点反映出公司制 企业的优点:其一,公司制企业实行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促 使证券资本与实物资本相分离,使企业在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上不断优化分工, 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其二,公司制企业通 过多种集资渠道能迅速筹集大量资本,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 争实力;其三,企业在集中资本的同时,以实行有限责任制分散投资经营者的风 险,以利于筹措更多的资本。公司制企业的这些优点使之成为最适应市场经济运 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 按股东所负责任的不同,公司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 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 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最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一整套企业制度。因此,不能把现代企业制度理解成泛指存在于 现代社会的一切企业制度。这里的“现代”包括了多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化大生 产;二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三是指先进性、科学性。现代企业制度必定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求。市场经济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两点基本要求:一是经营的自主性; 二是权责的明确性。因为,企业只有具备了自主经营的条件,才能进入市场,成
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同时,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为了实现企业的自主 经营,必须要求企业的财产关系、责任关系有明确的法制规范,得到法律的保障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不是指企业某种单项管理制度,而是以企业财产关系、责任关 系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制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 (1)法人企业制度。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 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的法 人有四种: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一般 称为法人实体。企业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建立法人企业制 度,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才能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 体。法人企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自己的财产并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法人制 度的实质就是要确认企业法人产权这一法律形式,并予以法律保障。只有建立了 法人企业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产权,才能运用这种权力来支配、使用企业自 己的财产,塑造企业自主的经营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名义上具有法人 地位,实际上没有法人产权。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这种状态, 确立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法人产权,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2)有限责任制度。所谓有限责任制度,是指出资者和企业法人对企业全 部财产各自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法人以其全部法 人财产为限,对企业的经营、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出资者在企业破产时,以 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实行有限责任制度的优点在于企业的资本 透明度髙,责任较为明确,既有利于出资者和信贷者对企业投资、借贷的选择, 减少风险,又有利于企业克服对出资者的依赖,解决只负盈不负亏的弊病,有助 于促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的建立。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者既 敢于向经营者让渡权力,使其放手经营,又能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国 有企业进入市场、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必要条件。 (3)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制度。在以上界定的企业产权关系和责任 关系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结构和领导管理体制。其规范的典型形式就是体现企 业最终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三权分离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总经理构成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 企业的经营方针和主要领导人员的任免,它是企业财产最终所有权的体现者。董 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总 经理人选的聘任,行使企业财产的支配权,是企业的法人机构,是企业法人所有 权的体现者。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是企业的监督机构。 总经理受聘于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决议和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在董事会授权
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同时,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为了实现企业的自主 经营,必须要求企业的财产关系、责任关系有明确的法制规范,得到法律的保障。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不是指企业某种单项管理制度,而是以企业财产关系、责任关 系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制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 (1)法人企业制度。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 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的法 人有四种: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一般 称为法人实体。企业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建立法人企业制 度,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才能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 体。法人企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自己的财产并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法人制 度的实质就是要确认企业法人产权这一法律形式,并予以法律保障。只有建立了 法人企业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产权,才能运用这种权力来支配、使用企业自 己的财产,塑造企业自主的经营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名义上具有法人 地位,实际上没有法人产权。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这种状态, 确立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法人产权,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2)有限责任制度。所谓有限责任制度,是指出资者和企业法人对企业全 部财产各自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法人以其全部法 人财产为限,对企业的经营、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出资者在企业破产时,以 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实行有限责任制度的优点在于企业的资本 透明度高,责任较为明确,既有利于出资者和信贷者对企业投资、借贷的选择, 减少风险,又有利于企业克服对出资者的依赖,解决只负盈不负亏的弊病,有助 于促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的建立。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者既 敢于向经营者让渡权力,使其放手经营,又能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国 有企业进入市场、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必要条件。 (3)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制度。在以上界定的企业产权关系和责任 关系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结构和领导管理体制。其规范的典型形式就是体现企 业最终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三权分离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总经理构成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 企业的经营方针和主要领导人员的任免,它是企业财产最终所有权的体现者。董 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总 经理人选的聘任,行使企业财产的支配权,是企业的法人机构,是企业法人所有 权的体现者。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是企业的监督机构。 总经理受聘于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决议和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在董事会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