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我国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特征出发,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公有制经 济的主体地位、实现形式和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等问题。 中心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涵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 入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 高级。正像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制度更替一样,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 主义,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 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已经难以继续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虽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允 许的限度内会做出适当的调整,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 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客观上要求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从事实上承认并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不同于历史上其他 生产关系的产生。从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过程 看,由于这些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因此社会经 济制度的更迭,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私有制取代一种旧的私有制的过程,所以,新 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私有制社会的母体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自发地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样,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新兴阶级的革命任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我国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特征出发,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公有制经 济的主体地位、实现形式和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等问题。 中心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涵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 入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 高级。正像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制度更替一样,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 主义,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 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已经难以继续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虽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允 许的限度内会做出适当的调整,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 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客观上要求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从事实上承认并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不同于历史上其他 生产关系的产生。从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过程 看,由于这些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因此社会经 济制度的更迭,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私有制取代一种旧的私有制的过程,所以,新 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私有制社会的母体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自发地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样,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新兴阶级的革命任
务就只是为新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直至建立起新的经济制度,并使它 在整个社会中逐步占统治地位。不同于上述情况,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经济制度内部发育成长,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根本对 立的。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否定资产阶级的 根本利益。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反对和镇压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才有可能利用国家权力,按照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地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最后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表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政治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得以 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终极原 因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历 史条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一些国家同时发 生,并取得胜利的设想,然而,这些预测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实。进入二十世纪,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深刻分析了当时各种 矛盾和力量对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能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即 各种矛盾特别集中又特别尖锐,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国家的,从而在一国或几国 取得胜利。列宁把这一开创性的论断付诸实践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率先在资 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尔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通过 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 合,开拓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伟大创举。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无产阶级首先利用政权的力 量,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使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尔后农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消灭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放了生 产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过 渡时期总路线,其根本任务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实现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 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结束和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建立。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了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
务就只是为新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直至建立起新的经济制度,并使它 在整个社会中逐步占统治地位。不同于上述情况,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以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经济制度内部发育成长,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根本对 立的。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否定资产阶级的 根本利益。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反对和镇压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才有可能利用国家权力,按照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地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最后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表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政治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得以 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终极原 因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历 史条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一些国家同时发 生,并取得胜利的设想,然而,这些预测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实。进入二十世纪,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深刻分析了当时各种 矛盾和力量对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能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即 各种矛盾特别集中又特别尖锐,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国家的,从而在一国或几国 取得胜利。列宁把这一开创性的论断付诸实践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率先在资 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尔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通过 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 合,开拓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伟大创举。1949 年,新中国一成立,无产阶级首先利用政权的力 量,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使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尔后农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消灭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放了生 产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 1953 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过 渡时期总路线,其根本任务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实现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 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结束和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建立。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了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逐步走向成熟的社 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过程出发,通过对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趋势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根据他们的 有关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1)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 资料,消灭私有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一向谨慎而在理论上 不断发展,但对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却从来没有发生变化。他们认为, 这是未来社会与现存制度的根本区别。(2)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 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把所有人的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3)根据社会 需要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由于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发 展处在人们的直接控制之下,从而整个生产过程是在直接的计划调节下进行的。 而商品作为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作为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劳动交换关 系,也必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亡。(4)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 劳分配。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 展阶段,并指出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才能实 行按需分配。(5)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 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目标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经济文 化比较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 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 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 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 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 生产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宁还认为, 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 是归整个社会所有。在这里己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 的平等、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最集中地体现在邓 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上。邓小平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 1《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逐步走向成熟的社 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过程出发,通过对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趋势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根据他们的 有关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1)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 资料,消灭私有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一向谨慎而在理论上 不断发展,但对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却从来没有发生变化。他们认为, 这是未来社会与现存制度的根本区别。(2)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 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把所有人的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3)根据社会 需要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由于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发 展处在人们的直接控制之下,从而整个生产过程是在直接的计划调节下进行的。 而商品作为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作为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劳动交换关 系,也必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亡。(4)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 劳分配。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 展阶段,并指出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才能实 行按需分配。(5)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 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目标。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经济文 化比较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 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 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 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 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 生产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宁还认为, 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 是归整个社会所有。在这里已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 的平等、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最集中地体现在邓 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上。邓小平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 1 《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16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义特征论述的深刻理解,在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和我国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于1992年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个科学的 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平。其最具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它不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相统一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这种突破陈规的新视野对全面认识社会主义 本质,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有着重大意义。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恢复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本义。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及其存在发展 的历史功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否 则,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功能、目标和价值,就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 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目 标,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2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前提是日益丰富的物质基 础,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 关系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终极处铲除剥削制度和产生两极分化的经济根 源,为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属于全体人民创造条件。第三,突出强调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趋势。这一概括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达到”五个动词动态地刻画出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 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的运动轨迹。对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发展过程与最终结 果的统一中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以上分析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虽然没有突出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实际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已视为前提和基础蕴含在 他的本质论中。因为没有公有制的建立和坚持,就无从谈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必然促进公有制的发展与完善;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后者则是前 者的具体实现。所以说,邓小平的科学概括在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也揭示 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义特征论述的深刻理解,在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和我国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于 1992 年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个科学的 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平。其最具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它不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相统一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这种突破陈规的新视野对全面认识社会主义 本质,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有着重大意义。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恢复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本义。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及其存在发展 的历史功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否 则,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功能、目标和价值,就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1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 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目 标,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2 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前提是日益丰富的物质基 础,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 关系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终极处铲除剥削制度和产生两极分化的经济根 源,为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属于全体人民创造条件。第三,突出强调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趋势。这一概括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达到”五个动词动态地刻画出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 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的运动轨迹。对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发展过程与最终结 果的统一中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以上分析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虽然没有突出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实际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已视为前提和基础蕴含在 他的本质论中。因为没有公有制的建立和坚持,就无从谈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必然促进公有制的发展与完善;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后者则是前 者的具体实现。所以说,邓小平的科学概括在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也揭示 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25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一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 环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决定 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这表现在: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 接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私有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离,消除了劳动异 化的根源和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对抗性。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了生产、流通、 分配、消费能在社会范围内的调节与控制,这又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条件下对生产力社会性增长的桎梏。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力的这种一致性必将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显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形成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新型经济关系的基础。在 切生产方式中谁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谁就是生产的主人;谁丧失了生产资料,谁 就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否定任何人凭 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及成果的特权,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上实现权力平 等,成为事实上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程中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而是劳动者根本利 益一致,并为了增进共同利益在生产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平等合作和互惠互 利的新型经济关系。这其中虽然存在竞争和利益的矛盾,但不同于私有制条件下 你死我活的对立与冲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所形成的利益一致性是主要的和根本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 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分配领域里的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 有者,因而社会产品便自然属于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并在劳动者内部进行分 配,这就否定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在这里,人们对社 会“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 环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决定 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这表现在: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 接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私有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离,消除了劳动异 化的根源和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对抗性。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了生产、流通、 分配、消费能在社会范围内的调节与控制,这又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条件下对生产力社会性增长的桎梏。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力的这种一致性必将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显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形成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新型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一 切生产方式中谁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谁就是生产的主人;谁丧失了生产资料,谁 就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否定任何人凭 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及成果的特权,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上实现权力平 等,成为事实上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程中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而是劳动者根本利 益一致,并为了增进共同利益在生产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平等合作和互惠互 利的新型经济关系。这其中虽然存在竞争和利益的矛盾,但不同于私有制条件下 你死我活的对立与冲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所形成的利益一致性是主要的和根本 的。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 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分配领域里的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 有者,因而社会产品便自然属于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并在劳动者内部进行分 配,这就否定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在这里,人们对社 会“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
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财产。”1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劳动是获得消 费品的唯一手段,除了劳动和由劳动所得的那份消费资料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转化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了。而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的分配原 则,创造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 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所决定的。首先,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本身就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 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它对生产力的这种适应性消除了资本主义对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浪费”和“破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为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一定社会形态的生 产目的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决定的,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相应地就有为谁服务的生产目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 的社会物质财富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并按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来使用和支 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然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的需要,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换言之,没有生产资料公 有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否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就否定了共同富裕。再次,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相应地实行按劳分配,从根本 上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所谓剥削, 就是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偿获取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以 往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等阶级之所以能把广大劳动人民置于被压迫、被剥削 的地位,并最大限度的攫取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 在大多数人贫困的基础上,就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因此,要消灭不平等, 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按 劳分配原则消除了由生产条件占有不同所造成的分配上的差别和不平等,从而排 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所以邓小平说:“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 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 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最后,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 富裕;是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统治者阶级和代表统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财产。”1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劳动是获得消 费品的唯一手段,除了劳动和由劳动所得的那份消费资料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转化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了。而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的分配原 则,创造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 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所决定的。首先,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本身就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 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它对生产力的这种适应性消除了资本主义对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浪费”和“破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为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一定社会形态的生 产目的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决定的,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相应地就有为谁服务的生产目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 的社会物质财富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并按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来使用和支 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然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的需要,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换言之,没有生产资料公 有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否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就否定了共同富裕。再次,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相应地实行按劳分配,从根本 上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所谓剥削, 就是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偿获取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以 往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等阶级之所以能把广大劳动人民置于被压迫、被剥削 的地位,并最大限度的攫取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 在大多数人贫困的基础上,就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因此,要消灭不平等, 使广大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按 劳分配原则消除了由生产条件占有不同所造成的分配上的差别和不平等,从而排 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所以邓小平说:“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 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 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 最后,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 富裕;是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统治者阶级和代表统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04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0-111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4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4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者利益的国家的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 反映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反映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特征。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他们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和生产的主人,这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劳动不再是劳动者受雇于 生产资料主人的为他人的劳动,而是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在公有制基础上联 合起来,分工协作地进行为自己的劳动,即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马克 思认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社会主 义劳动从一般意义上说也包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前者用于满足劳动者 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后者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不再归剥削者所有,而是归 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成为公有制经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一部分用来发展文 化、教育、卫生事业,充作社会管理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 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物质文化 生活。对此,邓小平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 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劳动与剩 余劳动的划分,反映着劳动者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这主要靠两 条途径:一是增加劳动量,包括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二是提髙劳动 生产率,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这 是根本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 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为目的的社会构筑现实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描绘的:“通过生产,不仅可能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 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 确实出现了 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 重要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有的基本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者利益的国家的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 反映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反映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特征。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他们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和生产的主人,这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劳动不再是劳动者受雇于 生产资料主人的为他人的劳动,而是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在公有制基础上联 合起来,分工协作地进行为自己的劳动,即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马克 思认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社会主 义劳动从一般意义上说也包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前者用于满足劳动者 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后者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不再归剥削者所有,而是归 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成为公有制经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一部分用来发展文 化、教育、卫生事业,充作社会管理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 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物质文化 生活。对此,邓小平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 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劳动与剩 余劳动的划分,反映着劳动者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这主要靠两 条途径:一是增加劳动量,包括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二是提高劳动 生产率,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这 是根本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 能不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为目的的社会构筑现实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描绘的:“通过生产,不仅可能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 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 确实出现了。”3 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 重要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有的基本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33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特征。比如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生产力的不发 达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很不成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消 灭剥削,还不可能完全铲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决定了各方面还带有资本主义的痕 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种状况,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革,经 过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实际进程,逐步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走向成熟。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 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 现,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 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取决于 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有制结构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 系性质决定的。选择、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经济能否快速、 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制度能否不断巩固、完善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已达到的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大力发展生产 力而实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一切私有制经济成分都被 消灭,公有制是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十月革命后,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践,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一在中国共 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特征。比如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生产力的不发 达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很不成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消 灭剥削,还不可能完全铲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决定了各方面还带有资本主义的痕 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种状况,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革,经 过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实际进程,逐步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走向成熟。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 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 现,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 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取决于 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有制结构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关 系性质决定的。选择、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经济能否快速、 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制度能否不断巩固、完善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已达到的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大力发展生产 力而实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一切私有制经济成分都被 消灭,公有制是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十月革命后,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践,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国 4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 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2 页
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具备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力条件,提出合作社 的发展是公有制形式之一的思想。后来,斯大林把列宁合作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 通过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在苏联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 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的模式在上世纪中叶为一系列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国家所采用,并被固化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惟一模式,长期影响着社 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 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 曾一度存在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公 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 历史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脱离 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崇“一大二公三纯”,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而排斥 一切非公有成分。到1978年,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 占22.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90.2%,集体商业占77%,公有制 经济一统天下。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设想。邓 小平同志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 种形式。”1“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 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2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 并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格局。对此,党的文件予以充分肯定,和通过宪法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 资本主义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在这种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中,各个所有制经济 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具备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力条件,提出合作社 的发展是公有制形式之一的思想。后来,斯大林把列宁合作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 通过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在苏联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 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的模式在上世纪中叶为一系列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国家所采用,并被固化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惟一模式,长期影响着社 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 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 曾一度存在多种经济成分。1956 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公 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 历史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脱离 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崇“一大二公三纯”,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而排斥 一切非公有成分。到 1978 年,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 77.6%,集体企业 占 22.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 90.2%,集体商业占 7.7%,公有制 经济一统天下。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设想。邓 小平同志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 种形式。”1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 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2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 并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格局。对此,党的文件予以充分肯定,和通过宪法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 资本主义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在这种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中,各个所有制经济 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第 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323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0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主体地 位才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了;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 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证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能创造出 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公有制的建立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从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 展并在此之上建立起丰富的物质基础的根本保证。第三,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 件下,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向,决定整个社会 生产目的的要素。因此,要使国民经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保证我国经济朝 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引领其他所有制的 经济活动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服务。第四,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广大劳动人 民的命根子。只有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里,才能使人民名副其实地当家作 主人,才能按照劳动者的利益分配、使用劳动产品,才能使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昭示了这样 一个事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 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否定公有制就否定 社会主义,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根 基,都会脱离中国的实际,都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应体现在:一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髙:二要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三是发挥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所占比重虽有下降,但至今仍保持优势和控制力。同时,由于坚持公有制主 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区有的行业可以从实际出发,允许有差别,不搞 刀切”。目前我国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确实出现非公有制占优势的局面,但 是,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 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 性质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也不断丰 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同世界先进 水平相比,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不发达。而且,生产力在全国各
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主体地 位才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了;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 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证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能创造出 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公有制的建立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从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 展并在此之上建立起丰富的物质基础的根本保证。第三,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 件下,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向,决定整个社会 生产目的的要素。因此,要使国民经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保证我国经济朝 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引领其他所有制的 经济活动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服务。第四,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广大劳动人 民的命根子。只有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里,才能使人民名副其实地当家作 主人,才能按照劳动者的利益分配、使用劳动产品,才能使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昭示了这样 一个事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 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否定公有制就否定 社会主义,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根 基,都会脱离中国的实际,都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应体现在:一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二要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三是发挥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所占比重虽有下降,但至今仍保持优势和控制力。同时,由于坚持公有制主 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区有的行业可以从实际出发,允许有差别,不搞 “一刀切”。目前我国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确实出现非公有制占优势的局面,但 是,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 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 性质。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也不断丰 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同世界先进 水平相比,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不发达。而且,生产力在全国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