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目的要求ε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的必胜信心。 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以及正 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 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一)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有实现方式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剥削制度, 同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他剥削制度相比,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但其 显著区别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奴隶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 料的结合,是通过奴隶完全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奴隶主的财产的方式实现的:封 建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和土地依 附实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则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雇 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劳动力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其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 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不能象 奴隶和封建农民那样隶属于别人,必须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可以 自由地处置自已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乃至生活资料,自 己无法进行生产,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 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 这一进程,造成了直接生产者农民大批地与其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在雇佣劳动制 度下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 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的必胜信心。 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以及正 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 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一)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有实现方式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剥削制度, 同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他剥削制度相比,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但其 显著区别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奴隶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 料的结合,是通过奴隶完全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奴隶主的财产的方式实现的;封 建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和土地依 附实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则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雇 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劳动力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其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 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不能象 奴隶和封建农民那样隶属于别人,必须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可以 自由地处置自已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乃至生活资料,自 己无法进行生产,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 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 这一进程,造成了直接生产者农民大批地与其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在雇佣劳动制 度下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 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
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 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 劳动力的生产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而劳动者要生存,就需要吃饭、穿衣、居 住等相应的消费资料。所以,劳动力的价值首先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次,劳动者会衰老、死亡,为了使生产过程继续下去,需 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劳动者。因此,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繁殖后代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最后,劳动者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技术要 求,这也需要花费一定的训练教育费用,这种费用也包括在劳动力的价值当中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 素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值是不同的;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劳动 力价值也是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 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也会变化。不过,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 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确定的量,它是确定劳动力价值的标准。劳动力商品也具 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一般商品在被消费 和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而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者进行劳动 的过程。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某种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则创造 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来。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收回购买 劳动力商品时预付的价值,而且还能无偿得到增殖的价值。这个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因而,劳动力的 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 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 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那部分资本和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 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和改变物质形态,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 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 原有的价值量,而不可能形成新增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 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 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
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 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 劳动力的生产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而劳动者要生存,就需要吃饭、穿衣、居 住等相应的消费资料。所以,劳动力的价值首先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次,劳动者会衰老、死亡,为了使生产过程继续下去,需 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劳动者。因此,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繁殖后代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最后,劳动者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技术要 求,这也需要花费一定的训练教育费用,这种费用也包括在劳动力的价值当中。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 素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值是不同的;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劳动 力价值也是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 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也会变化。不过,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 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确定的量,它是确定劳动力价值的标准。劳动力商品也具 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一般商品在被消费 和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而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者进行劳动 的过程。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某种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则创造 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来。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收回购买 劳动力商品时预付的价值,而且还能无偿得到增殖的价值。这个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因而,劳动力的 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 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 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那部分资本和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 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和改变物质形态,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 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 原有的价值量,而不可能形成新增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 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 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
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 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 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 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 机器、设备、商品、货币等。然而这些物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当生产资料成为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是资本。 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揭示 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 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 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当从全部资本中抽去不变资本,仅考察剩余价 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其公式为m′ m/。剩余价值率所表明的是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和工人受资本家剥削 的程度,因此又称为剥削率。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即可变资本的价值,而剩余劳 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有密切的联系。根据m′=m/,所以m=m'v。 显然剩余价值量大小取决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量 的多少。在可变资本不变时,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在剩余价 值率不变时,可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三)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现象上看,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一天,资 本家就付给一天的工资;劳动一个月,资本家就付给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按照生 产的合格产品件数付给工资。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给资 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资本家支付的工 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其实,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
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 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 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 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 机器、设备、商品、货币等。然而这些物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当生产资料成为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是资本。 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揭示 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 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 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当从全部资本中抽去不变资本,仅考察剩余价 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如果用 m′表示剩余价值率,m 表示剩余价值,v 表示可变资本,其公式为 m′ =m/v。剩余价值率所表明的是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和工人受资本家剥削 的程度,因此又称为剥削率。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即可变资本的价值,而剩余劳 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有密切的联系。根据 m′=m/v,所以 m=m′v。 显然剩余价值量大小取决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量 的多少。在可变资本不变时,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在剩余价 值率不变时,可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三)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现象上看,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一天,资 本家就付给一天的工资;劳动一个月,资本家就付给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按照生 产的合格产品件数付给工资。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给资 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资本家支付的工 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其实,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
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只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 商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 值。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 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 样,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 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但工 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没有进行劳动,当然也就不 能把尚不存在的劳动拿出去出卖。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 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因为按照等 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这样一来,资本家就 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如果按照不等价交换,则又违背了价值规律。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 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过程 开始以后才存在的。但是,当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时,劳动已经 归资本家所有,受资本家支配了。工人也就无权把已经不归自己所有的劳动作为 商品出卖了。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 内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 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 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出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 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渡进行生产劳动能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 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有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通 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工人的
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只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 商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 值。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 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 一样,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 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但工 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没有进行劳动,当然也就不 能把尚不存在的劳动拿出去出卖。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 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因为按照等 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这样一来,资本家就 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如果按照不等价交换,则又违背了价值规律。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 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过程 开始以后才存在的。但是,当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时,劳动已经 归资本家所有,受资本家支配了。工人也就无权把已经不归自己所有的劳动作为 商品出卖了。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 内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 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 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出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 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渡进行生产劳动能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 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有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通 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工人的
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 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 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 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变相 地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 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 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 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 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在这两个 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在资 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又 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 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 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缩短必要时间就能够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呢?因为,在工作日时间一定 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等于延长了剩余劳 动时间,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由于必 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 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 些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 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资料和相关生产资料 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 时间的结果。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
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 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 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 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变相 地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 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 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 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 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在这两个 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在资 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又 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 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 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缩短必要时间就能够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呢?因为,在工作日时间一定 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等于延长了剩余劳 动时间,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由于必 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 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 些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 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资料和相关生产资料 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 时间的结果。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使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 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仍然可以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而就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 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因为每个资本家都进行激烈的竞争,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而独享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得到 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 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 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 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而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 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 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 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 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 益突出了。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 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 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使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 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仍然可以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而就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 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因为每个资本家都进行激烈的竞争,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而独享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得到 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 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 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 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而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 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 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 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 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 益突出了。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 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 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
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 本的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 剩余价值以及获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 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 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 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 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 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满 足的;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 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本家为了 追求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 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本家为着追逐更多剩余 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 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劳动者生产出来以后,便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按一定原则进行 分配。包括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等职能资本家,以及借贷资本 家、土地所有者等非职能资本家都分别从中获得各自的部分,使剩余价值转化为 多种多样的特殊形式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是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形成商品 的价值。在商品价值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 把这部分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独立出来,便形成资本主义单位商品的成本价格。成 本价格用K表示,其公式为:K=C+V。成本价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是资本家出售商品时的保本价:其次,它也是
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 本的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 剩余价值以及获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 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 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 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 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 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满 足的;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 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本家为了 追求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 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本家为着追逐更多剩余 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 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劳动者生产出来以后,便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按一定原则进行 分配。包括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等职能资本家,以及借贷资本 家、土地所有者等非职能资本家都分别从中获得各自的部分,使剩余价值转化为 多种多样的特殊形式。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是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形成商品 的价值。在商品价值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 把这部分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独立出来,便形成资本主义单位商品的成本价格。成 本价格用 K 表示,其公式为:K=C+V。成本价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是资本家出售商品时的保本价;其次,它也是
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销售只有高于保本价资本家才会有嬴利,高于 部分越多资本家就越赚钱。由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变为成本价格,于是商 品的价值便转化为W=K+m。这样就使得剩余价值不再是与可变资本发生联系的 个范畴,而是与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发生联系的一个范畴,即表现为超过资本 家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不过,在资本家看来,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或所用资本 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 且被看作是所用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W=K+P 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 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是全部 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歪曲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所谓利润率,就 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P′表示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 如下 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m’的区别在于: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增 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 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大大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以最少量的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家投资的惟一目的。因此,利润 率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家投资的方向,哪里利润率高,资本就涌向那里。影响利润 率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剩余价值量就大,从 而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则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越 高,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小,从而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则越高。(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从而获得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年利 润率就越髙;反之,年利润率则越低。(4)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能 节省,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越能减少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由于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作用程度的不同,使 得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争得 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竞争,从而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 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其结果,必然会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
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销售只有高于保本价资本家才会有赢利,高于 部分越多资本家就越赚钱。由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变为成本价格,于是商 品的价值便转化为 W=K+m。这样就使得剩余价值不再是与可变资本发生联系的 一个范畴,而是与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发生联系的一个范畴,即表现为超过资本 家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不过,在资本家看来,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或所用资本 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 且被看作是所用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 P 表示利润,商品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 W=K+P。 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 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是全部 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歪曲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所谓利润率,就 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 P′表示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 如下: m P′= ——— c+v 利润率 P′与剩余价值 m′的区别在于: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增 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 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大大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以最少量的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家投资的惟一目的。因此,利润 率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家投资的方向,哪里利润率高,资本就涌向那里。影响利润 率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剩余价值量就大,从 而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则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越 高,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小,从而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则越高。(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从而获得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年利 润率就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则越低。(4)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能 节省,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越能减少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由于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作用程度的不同,使 得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争得 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竞争,从而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 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其结果,必然会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
额的比率,用P′表示。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率(P′)= 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依据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 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用P表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它只不过是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等量资本得等量利 润的分配原则进行重新分配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 额是相等的。 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 还是相等,因此还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 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就很少与该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平均利润的多少似 乎只与预付资本多少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好像就毫无关系。这造成了利润是全 部资本产物的假象,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不是按其各自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其 生产价格出售。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商品价值的 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简单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现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需要指出的是,等量资本取 得等量利润,是就部门平均水平而言的,但就个别企业来说,由于各自劳动生产 率不同,在利润的获取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企业,除了获得平均利润以外,还 可以获取超额利润,所谓超额利润,就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它是 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它揭示了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 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在分割剩余价值方面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剥削 雇佣工人方面则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它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 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从长时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追求剩余 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下,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整个社 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于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资本
额的比率,用 P′表示。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率(P′)= —————————— 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依据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 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用 P 表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它只不过是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等量资本得等量利 润的分配原则进行重新分配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 额是相等的。 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 还是相等,因此还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 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就很少与该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平均利润的多少似 乎只与预付资本多少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好像就毫无关系。这造成了利润是全 部资本产物的假象,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不是按其各自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其 生产价格出售。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商品价值的 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简单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现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需要指出的是,等量资本取 得等量利润,是就部门平均水平而言的,但就个别企业来说,由于各自劳动生产 率不同,在利润的获取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企业,除了获得平均利润以外,还 可以获取超额利润,所谓超额利润,就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它是 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它揭示了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 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在分割剩余价值方面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剥削 雇佣工人方面则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它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 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从长时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追求剩余 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下,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整个社 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于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资本
所推动的劳动力也相对减少,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也 必然随之降低。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工人所受的剥削程度的减轻和剩余 价值率的降低,也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量的绝对减少。只要可变资本 的绝对数量不减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不减少,利润量也不会减少。 (二)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和地租 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在分析产业资本循环时,是假定产业资本家独立完成供、产、销活动,这在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因此是可能的、现实的。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市场范围日益扩张,产业资 本家如果继续独立从事商品销售,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占用更大的资本, 从而使利润率降低,对产业资本家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产业资本家就逐渐把 商品的销售活动从产业资本的活动中分离出来,交由商业资本家去完成。这样, 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 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的资本。商品资本要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产业资本家和 商人之间要形成一种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已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 独立业务;二是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商业资本家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本来 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将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增殖。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从事商品销售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销售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因此必须获得与其投入资本相 应的平均利润。也就是说商业资本要参与整个社会利润的平均化。如果商业资本 家得不到平均利润,就不会投资于商业,转而投入到其他部门。商业资本是专门 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资本,其本身不能出现价值增殖。但是,既然商业资本家为产 业资本家销售商品,能节省大量的流通费用,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因此,产业 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必须将其中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 本家作为商业利润。可见,商业利润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 商业利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通过价格差额形式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 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则按照生产价格的价 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这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例如,假定社会产业资本 总额为900,其中不变资本为720,可变资本为180,剩余价值率为100%,这 样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为720c+180v+180m=1080现假定商业资本家投入资 本100来分批分次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逐步将商品销售出去。由于这 100商业资本也要参与整个社会利润的平均化,因此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
所推动的劳动力也相对减少,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也 必然随之降低。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工人所受的剥削程度的减轻和剩余 价值率的降低,也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量的绝对减少。只要可变资本 的绝对数量不减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不减少,利润量也不会减少。 (二)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和地租 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在分析产业资本循环时,是假定产业资本家独立完成供、产、销活动,这在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因此是可能的、现实的。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市场范围日益扩张,产业资 本家如果继续独立从事商品销售,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占用更大的资本, 从而使利润率降低,对产业资本家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产业资本家就逐渐把 商品的销售活动从产业资本的活动中分离出来,交由商业资本家去完成。这样, 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 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的资本。商品资本要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产业资本家和 商人之间要形成一种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已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 独立业务;二是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商业资本家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本来 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将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增殖。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从事商品销售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销售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因此必须获得与其投入资本相 应的平均利润。也就是说商业资本要参与整个社会利润的平均化。如果商业资本 家得不到平均利润,就不会投资于商业,转而投入到其他部门。商业资本是专门 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资本,其本身不能出现价值增殖。但是,既然商业资本家为产 业资本家销售商品,能节省大量的流通费用,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因此,产业 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必须将其中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 本家作为商业利润。可见,商业利润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 商业利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通过价格差额形式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 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则按照生产价格的价 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这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例如,假定社会产业资本 总额为 900,其中不变资本为 720,可变资本为 180,剩余价值率为 100%,这 样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为 720c+180v+180m=1080.现假定商业资本家投入资 本 100 来分批分次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逐步将商品销售出去。由于这 100 商业资本也要参与整个社会利润的平均化,因此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