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三章(3-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64KB,团购合买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下)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 期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产品领先地位变化。 1.新产品与国际贸易 新产品的出现并不总是增加世界贸易量,因为它们可能只是取代某种原有的出口产 品,如果新产品成为进口替代品,还可能使国际贸易量减少。尼龙一生丝、合成橡胶→天 然橡胶、塑料→传统材料商品。但技术创新总体上对世界贸易具有正面影响。 一种新产品首先在一国出现,一定时期内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因际经济学 (下)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 期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产品领先地位变化 1.新产品与国际贸易 新产品的出现并不总是增加世界贸易量,因为它们可能只是取代某种原有的出口产品, 如果新产品成为进口替代品,还可能使国际贸易量减少。尼龙→生丝、合成橡胶→天然橡胶、 塑料→传统材料商品。但技术创新总体上对世界贸易具有正面影响。 种新产品首先在一国出现,一定时期内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如当今很多技 术创新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在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有数据表明: 运输、电视、工具、化工、非电力机械等研究投入最多五个行业占美国制造业出口量的72%, 投入研究最大的行业也是新产品导向最强的行业,使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密集程度最高, 高科技行业同时也是寡头垄断行业。美国行业的成功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 由于存在模仿时滞,其他国家不能很快复制创新国家的新产品。所以特定产品存在技术 差距,创新国家在模仿时滞期内具有出口垄断地位 模仿时滞分两种: 參需求时滞:由于人们在一定时期内认为新的外国产品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国产品,从而 该国对新产品需求产生时间滞后于创新国产生产品需求的时间间隔。 象反应时滞:创新国家生产新产品和本地生产者认识到应在本地生产该产品的时间间隔。 创新国家能够取得出口优势是由于需求时滞通常比反应时滞短。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经 济、关税、运输成本、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外国市场大小等要素。新产品生产规模经 济越大、关税越低、市场越小,反应时滞越长,反之较短。创新国在新的制造品上享有垄断 优势,其他国家模仿者要在本地进行生产,必须具有较低的成本 1962—1976年电子计算器的国际贸易格局:美国和日本在电子计算器技术上交替处于 领先地位,因此日本与美国市场不存在需求时滞,反应时滞也很短。1962年美国首先开发 了晶体管计算器,日本人1964年即模仿成功。随后美日成为计算器主要生产国。1967年日 在美市场份额为17%,1971年80%,1974年25%,1976年40%。 这种竞争优势变化可以用技术领先来解释。1962-1966年美国处于领先地位,1967年, 日本夏普公司开发了集成电路和金属板集成电路,计算器元件从5000减少到1000。1969 年日本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了集成电路,所用元件减少到57。1971年美国开发单蕊片计 算器,重新获得领先地位。1973年,夏普公司元件数量减少到40个以下,市场份额增加。 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由市场营销学者首先引入。模型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若干相继阶 段,如四个阶段:产品引入期、产量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第一阶段,新产品制造者具有垄断地位。但大多数新产品会被竞争者模仿,全新的产品 会失去领先地位,进入第二个阶段, 多变成由若干个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产品。此阶段某些产品差别被各个生产者通过改进 包装和服务保持下来。但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不同牌号的商品对消费者没有意义,进入 第三个阶段,即成熟期 第三阶段,商标、厂牌的竞争将让位于价格竞争。随后会出现更新的替代性产品,从而 原来的新产品便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弗农用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美国发明新产品出口具有垄断地 第1页共5页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下) 第 1 页 共 5 页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下)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 期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产品领先地位变化。 1.新产品与国际贸易 新产品的出现并不总是增加世界贸易量,因为它们可能只是取代某种原有的出口产品, 如果新产品成为进口替代品,还可能使国际贸易量减少。尼龙→生丝、合成橡胶→天然橡胶、 塑料→传统材料商品。但技术创新总体上对世界贸易具有正面影响。 一种新产品首先在一国出现,一定时期内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如当今很多技 术创新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在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有数据表明: 运输、电视、工具、化工、非电力机械等研究投入最多五个行业占美国制造业出口量的 72%, 投入研究最大的行业也是新产品导向最强的行业,使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密集程度最高, 高科技行业同时也是寡头垄断行业。美国行业的成功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 由于存在模仿时滞,其他国家不能很快复制创新国家的新产品。所以特定产品存在技术 差距,创新国家在模仿时滞期内具有出口垄断地位。 模仿时滞分两种:  需求时滞:由于人们在一定时期内认为新的外国产品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国产品,从而 该国对新产品需求产生时间滞后于创新国产生产品需求的时间间隔。  反应时滞:创新国家生产新产品和本地生产者认识到应在本地生产该产品的时间间隔。 创新国家能够取得出口优势是由于需求时滞通常比反应时滞短。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经 济、关税、运输成本、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外国市场大小等要素。新产品生产规模经 济越大、关税越低、市场越小,反应时滞越长,反之较短。创新国在新的制造品上享有垄断 优势,其他国家模仿者要在本地进行生产,必须具有较低的成本。 1962—1976 年电子计算器的国际贸易格局:美国和日本在电子计算器技术上交替处于 领先地位,因此日本与美国市场不存在需求时滞,反应时滞也很短。1962 年美国首先开发 了晶体管计算器,日本人 1964 年即模仿成功。随后美日成为计算器主要生产国。1967 年日 在美市场份额为 17%,1971 年 80%,1974 年 25%,1976 年 40%。 这种竞争优势变化可以用技术领先来解释。1962—1966 年美国处于领先地位,1967 年, 日本夏普公司开发了集成电路和金属板集成电路,计算器元件从 5000 减少到 1000。1969 年日本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了集成电路,所用元件减少到 57。 1971 年美国开发单蕊片计 算器,重新获得领先地位。1973 年,夏普公司元件数量减少到 40 个以下,市场份额增加。 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由市场营销学者首先引入。模型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若干相继阶 段,如四个阶段:产品引入期、产量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 第一阶段,新产品制造者具有垄断地位。但大多数新产品会被竞争者模仿,全新的产品 会失去领先地位,进入第二个阶段,  变成由若干个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产品。此阶段某些产品差别被各个生产者通过改进 包装和服务保持下来。但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不同牌号的商品对消费者没有意义,进入 第三个阶段,即成熟期。  第三阶段,商标、厂牌的竞争将让位于价格竞争。随后会出现更新的替代性产品,从而 原来的新产品便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弗农用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美国发明新产品出口具有垄断地

因际经济学 (下) 位→外国开始生产该产品→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竞争力增加→美国开始进口该产品。 新产品首先出现在富裕的美国,美国同时可能是新产品的首先生产者。第一阶段,美国 在出口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第二阶段,另一个、或几个工业国也开始生产,产品设计和生产 标准化。随后,美国向已开始生产该产品的国家的出口会降低。第三阶段,外国生产者在其 他出口市场开始替代美国产品。最后,外国产品获得足够竞争力,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 数量 消费 A B C 创新国在0时开始生产新产品,A点产量超过国内消费量,开始出口。OA即需求时滞。 B点外国生产该产品与创新国竞争,创新国市场份额下降。0B即反应时滞。C点创新国开 始变为进口回。生产曲线高于消费曲线区表示出口,消费曲线高于生产曲线阴影区表示进口 数量 生产 消费 模仿国在A点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新产品。如果模仿国是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则在A点与 上图A点接近重合;如果模仿国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则A点拖后,即需求时滞将较长。当 地生产在B点开始,此时市场达到足够规模,成本条件可以与进口品竞争。模仿国为发达国 家,则B点与上图接近:模仿国为发展中国家,则B点在较长的反应时滞后到来。C点肽 当地生产将超过消费,模仿国开始出口这种产品。开始向第三国,随后可能向创新国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特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该产品所需生产要素比例将发生变化 3.阶段特征 (1)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出口垄断阶段前期 參生产不稳定,生产周期取决于科学家、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的技术密集型生产 多新颖的产品、新发明的技术,其他国家知之甚少。生产者根据市场反映不断改进,需求 主要来自国内,生产针对本国需求,基本没有出口 ⊕所需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国家才拥有,拥 有新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新产品阶段没有多少替代品,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新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 第2页共5页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下) 第 2 页 共 5 页 位→外国开始生产该产品→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竞争力增加→美国开始进口该产品。 新产品首先出现在富裕的美国,美国同时可能是新产品的首先生产者。第一阶段,美国 在出口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第二阶段,另一个、或几个工业国也开始生产,产品设计和生产 标准化。随后,美国向已开始生产该产品的国家的出口会降低。第三阶段,外国生产者在其 他出口市场开始替代美国产品。最后,外国产品获得足够竞争力,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 数量 消费 生产 0 A B C 时间 创新国在 0 时开始生产新产品,A 点产量超过国内消费量,开始出口。0A 即需求时滞。 B 点外国生产该产品与创新国竞争,创新国市场份额下降。0B 即反应时滞。C 点创新国开 始变为进口回。生产曲线高于消费曲线区表示出口,消费曲线高于生产曲线阴影区表示进口。 数量 生产 消费 0 A B C 时间 模仿国在 A 点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新产品。如果模仿国是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则在 A 点与 上图 A 点接近重合;如果模仿国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则 A 点拖后,即需求时滞将较长。当 地生产在 B 点开始,此时市场达到足够规模,成本条件可以与进口品竞争。模仿国为发达国 家,则 B 点与上图接近;模仿国为发展中国家,则 B 点在较长的反应时滞后到来。C 点时, 当地生产将超过消费,模仿国开始出口这种产品。开始向第三国,随后可能向创新国。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特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该产品所需生产要素比例将发生变化。 3.阶段特征 (1)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出口垄断阶段前期  生产不稳定,生产周期取决于科学家、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的技术密集型生产。  新颖的产品、新发明的技术,其他国家知之甚少。生产者根据市场反映不断改进,需求 主要来自国内,生产针对本国需求,基本没有出口。  所需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国家才拥有,拥 有新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 新产品阶段没有多少替代品,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新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

因际经济学 (下) (2)产品增长阶段:出口垄断后期、外国开始生产阶段 ⊕技术成熟,国外需求增加。发明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技术随之转移, 进口国迅速掌握技术,开始在本国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为资本密集 ⊕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技能、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 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參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单个企业面临上升的需求价格弹性,生产者数量增加 (3)产品成熟期:产品技术完成生命周期 象技术不新颖甚至开始老化,劳动技能已不重要,技术许多技术已包含在机器、装配线中, 生产过程标准化,操作简单,机器价格比较便宜。技术、资本失去重要性,劳动力成本 是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原来的发明国丧失了技术上和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比较优势 象产品充分标准化,将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 4.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仍拥有原来生产 资源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变动而转移。 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将从一个国家组向另一国家组转移。 领先者(美国) 其他工业国(加拿大,欠发达国家 日本,欧盟等) 净出口 时间 净进口 第一阶段:创新第二阶段:技术扩散第三阶段:技术停滞 领先国家出口跟随者出口 欠发达国家出口 三组国家集团 多A组: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国家:能生产新产品、增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由于具有 相对丰富的资本、管理、外部经济和较大国内市场,生产增长期产品有优势,在需要大 量资本、具有外部经济的新产品也具优势。 ⊕D组:较小的发达国家,如荷兰、瑞典、以色列:具有相对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新产 品上有优势,由于国内市场较小,缺乏外部经济,优势仅限于一定的产品范围 L组:已经开始工业化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香港、土耳其等:拥有相对丰富 的低级劳动力,成熟期产品有优势,如钢铁、重化和其他标准化的产品。 、需求动因理论 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以前的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这 种差异,并且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实际上,商品价格由供求两方面决定,同样生产条件下, 商品相对价格会因需求不同而不同。 第3页共5页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下) 第 3 页 共 5 页 (2)产品增长阶段:出口垄断后期、外国开始生产阶段  技术成熟,国外需求增加。发明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技术随之转移, 进口国迅速掌握技术,开始在本国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为资本密集。  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技能、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 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 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单个企业面临上升的需求价格弹性,生产者数量增加。 (3)产品成熟期:产品技术完成生命周期  技术不新颖甚至开始老化,劳动技能已不重要,技术许多技术已包含在机器、装配线中, 生产过程标准化,操作简单,机器价格比较便宜。技术、资本失去重要性,劳动力成本 是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 原来的发明国丧失了技术上和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比较优势。  产品充分标准化,将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 4.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仍拥有原来生产 资源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变动而转移。 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将从一个国家组向另一国家组转移。 三组国家集团  A 组: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国家:能生产新产品、增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由于具有 相对丰富的资本、管理、外部经济和较大国内市场,生产增长期产品有优势,在需要大 量资本、具有外部经济的新产品也具优势。  D 组:较小的发达国家,如荷兰、瑞典、以色列:具有相对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新产 品上有优势,由于国内市场较小,缺乏外部经济,优势仅限于一定的产品范围。  L 组:已经开始工业化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香港、土耳其等:拥有相对丰富 的低级劳动力,成熟期产品有优势,如钢铁、重化和其他标准化的产品。 二、需求动因理论 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以前的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这 种差异,并且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实际上,商品价格由供求两方面决定,同样生产条件下, 商品相对价格会因需求不同而不同。 净出口 净进口 0 t0 t1 t2 t3 时间 领先者(美国) 其他工业国(加拿大, 日本,欧盟等) 欠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技术扩散 跟随者出口 第一阶段:创新 领先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滞 欠发达国家出口

因际经济学 (下) 1.决定需求的因素 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亚洲人喜欢吃大米,欧美人主要吃面包:中国人过 年要放鞭炮,美国人过圣诞则要点彩灯,装饰圣诞树;俄国人大部分时间戴皮帽,穿大衣, 非洲人整年穿单衣。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价格,各国消费者愿意、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也不同 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象实际需求:指由于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如非洲人对皮衣皮帽没有需 求,蒙古人对船舶基本也没有要求:而寒冷、有江河的国家则是不可缺少的商品 喜爱偏好:不同偏好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国家没有猪 肉需求,日本人爱吃生鱼片,欧美人圣诞节要买圣诞树,其他国家的人们则不一定有类 似的需求。但是,偏好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偏好会互相影响。随 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象收入水平: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如中国人上班骑自 行车,欧美人上班开汽车。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 求,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等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 2.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经济学中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于收入变动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为 n=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收入增加1%,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收入弹性即大于1 两者变动百分率相同,收入弹性等于1。 參收入弹性小于1,甚至会小于零。表示收入增加时,商品需求量增加很少甚至反而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商品分为“奢侈品”(n>1)、“必需品”(1>n>0)、“劣等 品”(η<0)。奢侈品主要有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旅游,奢侈品在生活 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 是主要必需品。劣等品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随着经 济发展,商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曾经是奢侈品手表、自行车,现在只是必需品:曾是必需 品的塑料凉鞋,现在则是劣等品了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花费在食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 越少。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这一论断称为“恩格尔法则”。用该法可以说明整个初 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主要需 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整个 世界的贸易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产品为主。 3.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略) 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这一贸易模式提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taffan Burenstam Linder)。 林德假设一国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这一倾向会随该国人均收入提 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 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也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 生产,改进技术。结果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 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 要国家也是收入较高的国家。根据该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断 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林德从需求角度分析说明当代工业国家间的贸易和同行业的双向贸易,说明需求是引起 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收入变动又是引起的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收入增加使工业制 成品的贸易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之间得到大发展。 第4页共5页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下) 第 4 页 共 5 页 1.决定需求的因素 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亚洲人喜欢吃大米,欧美人主要吃面包;中国人过 年要放鞭炮,美国人过圣诞则要点彩灯,装饰圣诞树;俄国人大部分时间戴皮帽,穿大衣, 非洲人整年穿单衣。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价格,各国消费者愿意、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也不同。 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 实际需求:指由于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如非洲人对皮衣皮帽没有需 求,蒙古人对船舶基本也没有要求;而寒冷、有江河的国家则是不可缺少的商品。  喜爱偏好:不同偏好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国家没有猪 肉需求,日本人爱吃生鱼片,欧美人圣诞节要买圣诞树,其他国家的人们则不一定有类 似的需求。但是,偏好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偏好会互相影响。随 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 收入水平: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如中国人上班骑自 行车,欧美人上班开汽车。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 求,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等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 2.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经济学中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于收入变动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为: η=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 收入增加 1%,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大于 1%,收入弹性即大于 1;  两者变动百分率相同,收入弹性等于 1。  收入弹性小于 1,甚至会小于零。表示收入增加时,商品需求量增加很少甚至反而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 >η> 0)、“劣等 品”(η<0)。奢侈品主要有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旅游,奢侈品在生活 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 是主要必需品。劣等品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随着经 济发展,商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曾经是奢侈品手表、自行车,现在只是必需品;曾是必需 品的塑料凉鞋,现在则是劣等品了。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花费在食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 越少。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这一论断称为“恩格尔法则”。用该法可以说明整个初 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主要需 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整个 世界的贸易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产品为主。 3.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略) 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这一贸易模式提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urenstam Linder)。 林德假设一国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这一倾向会随该国人均收入提 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 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也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 生产,改进技术。结果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 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 要国家也是收入较高的国家。根据该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断 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林德从需求角度分析说明当代工业国家间的贸易和同行业的双向贸易,说明需求是引起 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收入变动又是引起的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收入增加使工业制 成品的贸易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之间得到大发展

因际经济学 (下) 5.需求相似理论:重叠性市场分割 林德提出了颇具新意的国际贸易理论—一—林德模型,即要素禀赋差异可以解释自然资源 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但不能解释制造业产品的贸易 基本假设:一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种类取决于国内需求,一种产品成为潜在出口产品之前, 必须先在国内消费、投资。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以前期的国内市场生产为基础。企业不 可能满足国内市场根本不存在的需求。 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结构,则两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需要具有相同质量和精密程度 的相同产品。因此,两国间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偏好越一致,其进行贸易的潜在机会越多。 当各国具有相同市场等级时,进行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机会较多。由于两国需求范围有部分是 重叠的,它们之间存在进行贸易的基础。初级品情况不同。初级品是土地密集型,相对要素 比例是决定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 对需求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高的国家需要高质量、奢侈消费 品和高精密度投资品,收入低的国家需求低质量、生活必需消费品和精密程度较低的投资品 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构成了潜在贸易障碍。在先进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富国会发现,它的 最大出口市场是对该类产品有需求的其他富国,而不是需求较小的穷国。同理,穷国制造业 产品的最好出口市场是需求结构与本国接近的其他穷国。由于各国在质量和精密上的需求不 同,强化了收入水平同的国家市场间的分割 林德模型与制造业的实际贸易格局吻合,与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及产品生产周期模 型一致。制造业企业确立国内市场地位后进入出口市场,通常在其他收入、偏好和需求模式 最相近的国家找到最好的出口市场。在所有单个经济因素中,企业家在估计海外市场销售前 景时最重视的是人均收入指标及其相关指标 6.同质产品行业内贸易 两个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生产和消费相同类型产品的国家要进行国际贸易,有些行业内 贸易是非差别性产品贸易,如原料、简单制造业产品。可以用运销成本、供给季节性(周期 性)变动、转口贸易解释 象A国某些企业地理位置比B国生产同质产品企业更接近B国市场:B国某些企业地理 位置比A国企业更接近A国市场。A国向B国出口水泥,同时又从B国进口水泥。 象由于储存成本高于运输成本,不同气候带国家可能就同种农产品进行贸易,A国某季节 向B国出口,B国在另一季节向A国出口。 转口贸易国家,如新加坡、香港,集中同质产品,经过分类、包装再向其他国家出口。 小结: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许多新倾向,表现:同类产品之间 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 现象用传统的赫一俄模型都无法解释。 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 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 异。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坎姆等。 參弗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 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 力充裕的国家。 象贸易的基础也可以是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需求会造成价格的差别从而产生贸 易。林德从收入和需要的变化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 第5页共5页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下) 第 5 页 共 5 页 5.需求相似理论:重叠性市场分割。 林德提出了颇具新意的国际贸易理论——林德模型,即要素禀赋差异可以解释自然资源 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但不能解释制造业产品的贸易。 基本假设:一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种类取决于国内需求,一种产品成为潜在出口产品之前, 必须先在国内消费、投资。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以前期的国内市场生产为基础。企业不 可能满足国内市场根本不存在的需求。 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结构,则两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需要具有相同质量和精密程度 的相同产品。因此,两国间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偏好越一致,其进行贸易的潜在机会越多。 当各国具有相同市场等级时,进行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机会较多。由于两国需求范围有部分是 重叠的,它们之间存在进行贸易的基础。初级品情况不同。初级品是土地密集型,相对要素 比例是决定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 对需求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高的国家需要高质量、奢侈消费 品和高精密度投资品,收入低的国家需求低质量、生活必需消费品和精密程度较低的投资品。 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构成了潜在贸易障碍。在先进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富国会发现,它的 最大出口市场是对该类产品有需求的其他富国,而不是需求较小的穷国。同理,穷国制造业 产品的最好出口市场是需求结构与本国接近的其他穷国。由于各国在质量和精密上的需求不 同,强化了收入水平同的国家市场间的分割。 林德模型与制造业的实际贸易格局吻合,与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及产品生产周期模 型一致。制造业企业确立国内市场地位后进入出口市场,通常在其他收入、偏好和需求模式 最相近的国家找到最好的出口市场。在所有单个经济因素中,企业家在估计海外市场销售前 景时最重视的是人均收入指标及其相关指标。 6.同质产品行业内贸易 两个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生产和消费相同类型产品的国家要进行国际贸易,有些行业内 贸易是非差别性产品贸易,如原料、简单制造业产品。可以用运销成本、供给季节性(周期 性)变动、转口贸易解释。  A 国某些企业地理位置比 B 国生产同质产品企业更接近 B 国市场;B 国某些企业地理 位置比 A 国企业更接近 A 国市场。A 国向 B 国出口水泥,同时又从 B 国进口水泥。  由于储存成本高于运输成本,不同气候带国家可能就同种农产品进行贸易,A 国某季节 向 B 国出口,B 国在另一季节向 A 国出口。  转口贸易国家,如新加坡、香港,集中同质产品,经过分类、包装再向其他国家出口。 小结:  二战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许多新倾向,表现:同类产品之间 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 现象用传统的赫-俄模型都无法解释。  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 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 异。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坎姆等。  弗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 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 力充裕的国家。  贸易的基础也可以是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需求会造成价格的差别从而产生贸 易。林德从收入和需要的变化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