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二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看过下面的短文后,谈谈你的意见好吗? 叙述方式直接关系到小说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小说的骨骼、皮肉 在文学的大家族里,小说无疑是枝繁叶茂的支庶。从古至今,小说流派繁多,但是万变 不离其宗,小说这个“叙述的艺术”,永远离不开叙述。正是“叙述”使得小说区别于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态。小说的叙述方式大体有3种: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第二人称(你)叙 述方式和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小说有三种形式:一是自传体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二是“我” 叙述小说(即“我”并不代表具体人物的性质,没有形象,也乏有性格特征,他只是作为一 种媒介载体出现并且与主题无关),如《呼啸山庄》。三是,叙述者小说,即叙述者“我”是 具体人物,有自己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并且参与情节的演变发展,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 的一种变体。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采用这种叙述手法。 大多数第一人称叙述小说采用第二种形式。 优点: 1.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这也是所有第一人称小说的共性之一。第 人称叙述小说更多的出现于早期小说中,如《格列弗游记》,《大卫·科波菲尔》并且往往 伪装成自传,这一性质沿习至今,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 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叙述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在阅读小说 时,我们首先变为一个倾听者,只有经过更加深入地阅读后,才能在叙述者背后发现作家和 我们自己。就这样,第一人称叙述方法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浓重的,虚假的真实气氛。似乎, 我们看到的情节,确实在某些人身上发生过。 这种人物优先于情节的形式正是我们坐在剧院里观看戏剧的感觉。戏剧与小说不同,需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二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看过下面的短文后,谈谈你的意见好吗? 叙述方式直接关系到小说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小说的骨骼、皮肉。 在文学的大家族里,小说无疑是枝繁叶茂的支庶。从古至今,小说流派繁多,但是万变 不离其宗,小说这个“叙述的艺术”,永远离不开叙述。正是“叙述”使得小说区别于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态。小说的叙述方式大体有 3 种: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第二人称(你)叙 述方式和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小说有三种形式:一是自传体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二是“我” 叙述小说(即“我”并不代表具体人物的性质,没有形象,也乏有性格特征,他只是作为一 种媒介载体出现并且与主题无关),如《呼啸山庄》。三是,叙述者小说,即叙述者“我”是 具体人物,有自己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并且参与情节的演变发展,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 的一种变体。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采用这种叙述手法。 大多数第一人称叙述小说采用第二种形式。 优点: 1.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这也是所有第一人称小说的共性之一。第 一人称叙述小说更多的出现于早期小说中,如《格列弗游记》,《大卫·科波菲尔》并且往往 伪装成自传,这一性质沿习至今,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 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叙述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在阅读小说 时,我们首先变为一个倾听者,只有经过更加深入地阅读后,才能在叙述者背后发现作家和 我们自己。就这样,第一人称叙述方法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浓重的,虚假的真实气氛。似乎, 我们看到的情节,确实在某些人身上发生过。 这种人物优先于情节的形式正是我们坐在剧院里观看戏剧的感觉。戏剧与小说不同,需
要演员来阐述、表现剧本内容。我们看一出戏剧,看的不是剧本,而是演员的表演,舞台道 具、布景的设计、制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小说起源于十七世纪,当时正是古典主义盛行的时代,“三一律”作为戏剧的创作准则 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小说。早期戏剧的创作原则是模仿现实生活。这 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扬光大,延伸为对“真实感”的追求。“三一律”实质就是要 使舞台表演最大限度的接近现实生活。 2.纵深感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第三种形式,叙述者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参与情节,并且他的看待 事物的观点和视角与作者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双视角的效果。两种视角,一明一暗、一显 隐丰富了文章结构。不难看出这种场景式、带有舞台剧效果的小说有很强的立体感、纵深 感。使读者宛如在透明、曲折的走廊中迁回,观赏风景的同时赞叹这建筑的精妙绝伦。一般 来说,小说的创作主体有2个,作者和读者:戏剧的创作主体有3个,作者、剧团成员(包 括制作人、演员、道具等)、观众。作者与观众的交流必须经过剧团成员的再创作,至少是 以剧团成员为中介 叙述者”小说中的叙述者横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似乎扮演着“剧团成员”的 角色。但实质上他与“剧团成员”完全不同,“我”是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形象,就像是榕树 的气根。或者说是赛马场中一道小小的障碍 3.突出主题 “三一律”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唱诗班和乐队,它们是为了说明剧情和主题思想而设置 的戏剧组成部分。因此传承它的衣钵的“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在表述主题思想方面特别实用。 在这一点上,第一人称小说与戏剧过于接近,而有些背离了小说的宗旨,即主题思想的模糊 性。由于小说的本质是叙述,这使得主题构思最明确的小说也是以母题和其他从属“子题” 构成的。主题的含义就是“主要的命题”,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有“次要的命题”。而第一人 称小说实际在削弱这种模糊性,而代之以明确的具有凝聚力的主题思想 缺点:
要演员来阐述、表现剧本内容。我们看一出戏剧,看的不是剧本,而是演员的表演,舞台道 具、布景的设计、制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小说起源于十七世纪,当时正是古典主义盛行的时代,“三一律”作为戏剧的创作准则 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小说。早期戏剧的创作原则是模仿现实生活。这 一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扬光大,延伸为对“真实感”的追求。“三一律”实质就是要 使舞台表演最大限度的接近现实生活。 2.纵深感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第三种形式,叙述者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参与情节,并且他的看待 事物的观点和视角与作者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双视角的效果。两种视角,一明一暗、一显 一隐丰富了文章结构。不难看出这种场景式、带有舞台剧效果的小说有很强的立体感、纵深 感。使读者宛如在透明、曲折的走廊中迂回,观赏风景的同时赞叹这建筑的精妙绝伦。一般 来说,小说的创作主体有 2 个,作者和读者;戏剧的创作主体有 3 个,作者、剧团成员(包 括制作人、演员、道具等)、观众。作者与观众的交流必须经过剧团成员的再创作,至少是 以剧团成员为中介。 “叙述者”小说中的叙述者横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似乎扮演着“剧团成员”的 角色。但实质上他与“剧团成员”完全不同,“我”是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形象,就像是榕树 的气根。或者说是赛马场中一道小小的障碍。 3.突出主题 “三一律”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唱诗班和乐队,它们是为了说明剧情和主题思想而设置 的戏剧组成部分。因此传承它的衣钵的“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在表述主题思想方面特别实用。 在这一点上,第一人称小说与戏剧过于接近,而有些背离了小说的宗旨,即主题思想的模糊 性。由于小说的本质是叙述,这使得主题构思最明确的小说也是以母题和其他从属“子题” 构成的。主题的含义就是“主要的命题”,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有“次要的命题”。而第一人 称小说实际在削弱这种模糊性,而代之以明确的具有凝聚力的主题思想。 缺点:
单一视角 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的第二种形式和自传体小说是单视角叙述,即以个人的眼光对 情节做出评价和描叙。单一视角有利于表达一种看法、观点,并且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 由于叙述者具有隐蔽性,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作者在叙述,或者在表达作者的看法,所以能够 更主动的争取读者的认同。所谓“福、祸相倚”,单一视角的优点不足以掩饰它的缺点,即 不利于表现宏大的场面,无法准确的描绘人物行动,更不利于心理分析,因此受到一定的局 限。特别是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对它的打击最大,因为它在追求新奇、刺激方面 没有专长:又不利于客观、冷静的描绘现实,在近现代受到了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单一视角使得读者只能从叙述者的角度,被动的观察小说主体。这种制约恐怕不 会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
单一视角 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的第二种形式和自传体小说是单视角叙述,即以个人的眼光对 情节做出评价和描叙。单一视角有利于表达一种看法、观点,并且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 由于叙述者具有隐蔽性,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作者在叙述,或者在表达作者的看法,所以能够 更主动的争取读者的认同。所谓“福、祸相倚”,单一视角的优点不足以掩饰它的缺点,即 不利于表现宏大的场面,无法准确的描绘人物行动,更不利于心理分析,因此受到一定的局 限。特别是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对它的打击最大,因为它在追求新奇、刺激方面 没有专长;又不利于客观、冷静的描绘现实,在近现代受到了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单一视角使得读者只能从叙述者的角度,被动的观察小说主体。这种制约恐怕不 会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