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 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 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 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 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 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 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 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 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 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 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 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 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 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 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 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 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 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 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 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 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 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 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 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 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 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 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亡,相反却酝酿出 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 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 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选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西省太原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 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 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 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 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 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 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 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 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 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 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 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 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 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 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 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 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 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 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 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 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 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 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 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 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 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 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亡,相反却酝酿出 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 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 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选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虽然上古时代出现了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但作者认为上古史并不是神话 的历史化,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 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神话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 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 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图解。 B.与上古神话相比,汉魏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迴然 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以及《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 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 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 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 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 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 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 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项,“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 映先民的这些认识有误;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 话化”而非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 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C项,文中第四段的原句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 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 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见不 到的不是“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在上古及秦 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是其中“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 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 虽然上古时代出现了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但作者认为上古史并不是神话 的历史化,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 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 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神话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 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 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 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图解。 B. 与上古神话相比,汉魏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 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 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以及《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 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 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 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 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 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 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 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 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 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 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 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 项,“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 映先民的这些认识”有误;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 话化”而非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 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的 C 项,文中第四段的原句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 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 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 项,见不 到的不是“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在上古及秦 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是其中“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 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 读物。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 《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 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 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 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 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 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 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一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 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 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 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 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 “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 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査,流离失所,翻译 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 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北归记》四卷。 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 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 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 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 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 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 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 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 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 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 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 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 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 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 就会活起来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 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 读物。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 年,宗璞的短篇小说 《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 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 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 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 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 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 年春夏之交的某一 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 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 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 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 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 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 800 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 “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 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 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 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北归记》四卷。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 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 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 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 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 30 年,她在病 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 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 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 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 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 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 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 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 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 就会活起来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 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 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B.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 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 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 D.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 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5.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6.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 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B 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 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 切 6.关系: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表现:①在宗撲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②关心青年人的成长, 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③“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 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④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 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解析】 4.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 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 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选项忽略了“内心总有 一种创造的快乐”这一句 5.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 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①,然后从中筛选 信息。如“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 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长时间被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 1943 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 19 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 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 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B. 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 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C. 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 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 D. 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 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5. 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6. 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 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 B 5. 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 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 切。 6. 关系: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表现:①在宗撲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②关心青年人的成长, 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③“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 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④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 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解析】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 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 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 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选项忽略了“内心总有 一种创造的快乐”这一句。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 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①,然后从中筛选 信息。如“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 800 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 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长时间被
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哥哥 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有一种亲切感”,据此归纳总结即可 得出答案。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 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大爱” 和“担当”的含义与关系。“大爱”是宽广博大的爱,是施予众人的爱;“担当” 是承担、担负责任。有了大爱才会勇于担当,而担当正是大爱的表现。然后从文 中找出宗璞的作品中体现对众人的爱,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部分,归纳总结得出 答案。如“1957年……凸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在 《1966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宗 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及相关链 接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 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 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 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 磋一番。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 不分伯仲。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 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 的对手。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 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昵?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黄歌儒是很 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今天我 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10个大洋。”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 “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100 个大洋。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这100个大洋就是你 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 就把银票收下
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哥哥 冯钟辽于 1943 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有一种亲切感”,据此归纳总结即可 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 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大爱” 和“担当”的含义与关系。“大爱”是宽广博大的爱,是施予众人的爱;“担当” 是承担、担负责任。有了大爱才会勇于担当,而担当正是大爱的表现。然后从文 中找出宗璞的作品中体现对众人的爱,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部分,归纳总结得出 答案。如“1957 年……凸显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在 《1966 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宗 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及相关链 接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 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 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 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 磋一番。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 不分伯仲。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 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 的对手。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 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黄歌儒是很 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今天我 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 10 个大洋。”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 “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 100 个大洋。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这 100 个大洋就是你 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 就把银票收下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多年,一次,黄小奇参加完一个比赛回来,途经家乡的城市, 便取道回小镇一看。 回到小镇,黄小奇直去镇尾找黄歌儒。来到黄歌儒家门前,只见房门紧闭,上面 结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一派破落的景象 是不是黄歌儒拿着他输的100个大洋在他处起家了?黄小奇一边心里生出这样 的想法,一边去询问小镇上的人。 物是人非,小镇上很多人不认识黄小奇。一位中年妇女告诉黄小奇,多年前小镇 上出了一个棋圣,一次,棋圣到镇上与黄歌儒对弈了一天一夜,结果棋圣败给了 黄歌儒,还输给了黄歌儒100个大洋 “那他拿这100个大洋干吗去了?”黄小奇问。 “赌输了,”中年妇女接着说:“那个棋圣走后,黄歌儒才知道被他打输的人就 是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棋圣。从那次的对弈中,黄歌儒看到了发财的路儿,你 想想,棋圣都败在了他的手上,还有谁敌得过他呢?于是他就以一个大洋一盘棋 和人下棋,起先还赢了一些。” “后来呢?” “后来黄歌儒遇上了髙手,老是输,不说那100个大洋,连老婆也输掉了。 “他就不知道收手么? “他总是不死心,因为他打败过棋圣。 “那现在他在哪?” “也不知到底在哪,有人说在城里看到过他和人赌棋,赌得只剩了一条裤衩。” “哦。”黄小奇神情沮丧,默默地走出了小镇 黄小奇从小镇回来,就把那个代表他棋艺最高荣耀的棋圣奖杯摔了个稀巴烂,从 此,他就淡出了棋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仙逝。 黄小奇的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才意外地知道他就是那个曾经名赫一时 的棋圣。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黄歌儒与黄小奇对弈时下得小心翼翼,因为两人小时候棋艺不分伯仲,而且 他知道现在的黄小奇头上还有棋圣的光环。 B.黄小奇在与黄歌儒对弈时,并没有把输赢看得有多重,这是因为他这次来是 为了叙叙友情,谁胜谁负不是下棋的目的。 C.黄小奇第二天再去找黄歌儒下棋时,故意以赌的方式输了100块大洋,他想 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朋友,但没想到好心却办了坏事。 D.黄歌儒知道了自己战胜的黄小奇是棋圣后,心境发生了变化,他到处找人赌 棋,结果屡战屡败,最后连老婆都赌输了 E.小说讲述了棋圣黄小奇本想帮助好友黄歌儒,最后却导致好友因赌惨败的故 事,这使我们对“好心”与“名利”有了新的认识 8.请以时间为序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9.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7.AD8①黄小奇衣锦荣归,故意输棋给黄歌儒;②黄小奇再次回乡, 知道了黄歌儒的结局;③黄小奇从乡镇归来,摔碎奖杯淡出棋界;④黄小奇仙逝 后,他的后人才知道他曾是棋圣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多年,一次,黄小奇参加完一个比赛回来,途经家乡的城市, 便取道回小镇一看。 回到小镇,黄小奇直去镇尾找黄歌儒。来到黄歌儒家门前,只见房门紧闭,上面 结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一派破落的景象。 是不是黄歌儒拿着他输的 100 个大洋在他处起家了?黄小奇一边心里生出这样 的想法,一边去询问小镇上的人。 物是人非,小镇上很多人不认识黄小奇。一位中年妇女告诉黄小奇,多年前小镇 上出了一个棋圣,一次,棋圣到镇上与黄歌儒对弈了一天一夜,结果棋圣败给了 黄歌儒,还输给了黄歌儒 100 个大洋。 “那他拿这 100 个大洋干吗去了?”黄小奇问。 “赌输了,”中年妇女接着说:“那个棋圣走后,黄歌儒才知道被他打输的人就 是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棋圣。从那次的对弈中,黄歌儒看到了发财的路儿,你 想想,棋圣都败在了他的手上,还有谁敌得过他呢?于是他就以一个大洋一盘棋 和人下棋,起先还赢了一些。” “后来呢?” “后来黄歌儒遇上了高手,老是输,不说那 100 个大洋,连老婆也输掉了。” “他就不知道收手么?” “他总是不死心,因为他打败过棋圣。” “那现在他在哪?” “也不知到底在哪,有人说在城里看到过他和人赌棋,赌得只剩了一条裤衩。” “哦。”黄小奇神情沮丧,默默地走出了小镇。 黄小奇从小镇回来,就把那个代表他棋艺最高荣耀的棋圣奖杯摔了个稀巴烂,从 此,他就淡出了棋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仙逝。 黄小奇的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才意外地知道他就是那个曾经名赫一时 的棋圣。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黄歌儒与黄小奇对弈时下得小心翼翼,因为两人小时候棋艺不分伯仲,而且 他知道现在的黄小奇头上还有棋圣的光环。 B. 黄小奇在与黄歌儒对弈时,并没有把输赢看得有多重,这是因为他这次来是 为了叙叙友情,谁胜谁负不是下棋的目的。 C. 黄小奇第二天再去找黄歌儒下棋时,故意以赌的方式输了 100 块大洋,他想 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朋友,但没想到好心却办了坏事。 D. 黄歌儒知道了自己战胜的黄小奇是棋圣后,心境发生了变化,他到处找人赌 棋,结果屡战屡败,最后连老婆都赌输了。 E. 小说讲述了棋圣黄小奇本想帮助好友黄歌儒,最后却导致好友因赌惨败的故 事,这使我们对“好心”与“名利”有了新的认识。 8. 请以时间为序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9.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7. AD 8. ①黄小奇衣锦荣归,故意输棋给黄歌儒;②黄小奇再次回乡, 知道了黄歌儒的结局;③黄小奇从乡镇归来,摔碎奖杯淡出棋界;④黄小奇仙逝 后,他的后人才知道他曾是棋圣
9.采用心理描写方法,表现了黄小奇目睹了儿时好友生活艰辛的场景后,想帮 他,但又恐直接给银票会伤好友自尊,故不知如何帮他的矛盾心理。表现出黄小 奇珍视友情的珍视,同时引起了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 也考査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黄歌儒与黄小奇对弈时下得小心翼翼,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黄小奇头上还有棋圣的光环”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 说“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 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后面才写到“那个棋圣走后,黄歌 儒才知道被他打输的人就是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棋圣”,可见黄歌儒此时还不 知道黄小奇是棋圣。黄歌儒之所以“小心翼翼”是因为“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 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D项,“结果屡战屡败,最后连 老婆都赌输了”有误,从文中来看,“于是他就以一个大洋一盘棋和人下棋,起 先还赢了一些”“来黄歌儒遇上了高手,老是输,不说那100个大洋,连老婆也 输掉了”,由此可以知道黄歌儒起先还赢了一些,后来遇到了高手才败得连老婆 都输掉了。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以时间为序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是考 査考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考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四个环节,概括出四个情节。概括情节的模式一般为“何人何事”, 本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黄小奇”和“黄歌儒”,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中,可 以从黄小奇的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开端就是黄小奇衣锦还乡,与黄歌儒下棋,为 了帮助黄歌儒,故意输给她,接着黄小奇再次回乡,他从别人那儿听说黄歌儒的 结局,回来之后摔碎奖杯淡出棋界,最后等到黄小奇去世后,他的后人从他遗物 中才知道他曾是棋圣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 的好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给出鉴赏的角度一一人物描 写的角度。回答问题,要注意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语句运用了人物描写 中的哪种手法,第二,语句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三,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回 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这句话是黄小奇看到儿时好友黄歌儒如今生活十分 艰辛后内心的想法,属于心理描写,“怎么帮他呢”,说明他想帮助好友,“直 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但是又害怕直 接给银票会伤好友的自尊而遭到拒绝。从内容上看,交代了黄小奇对好友的关心 和对友情的珍视;从作用上看,这段话引起了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 为没有接下来“赢”的100个大洋,也就没有黄歌儒后来的做法。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 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 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 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那就可以从动作、语言、 心理、神态等角度赏析,找到这个句子后,可以发现此处使用了心理描写,如“怎 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9. 采用心理描写方法,表现了黄小奇目睹了儿时好友生活艰辛的场景后,想帮 他,但又恐直接给银票会伤好友自尊,故不知如何帮他的矛盾心理。表现出黄小 奇珍视友情的珍视,同时引起了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 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黄歌儒与黄小奇对弈时下得小心翼翼,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黄小奇头上还有棋圣的光环”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 说“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 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后面才写到“那个棋圣走后,黄歌 儒才知道被他打输的人就是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棋圣”,可见黄歌儒此时还不 知道黄小奇是棋圣。黄歌儒之所以“小心翼翼”是因为“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 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D 项,“结果屡战屡败,最后连 老婆都赌输了”有误,从文中来看,“于是他就以一个大洋一盘棋和人下棋,起 先还赢了一些”“来黄歌儒遇上了高手,老是输,不说那 100 个大洋,连老婆也 输掉了”,由此可以知道黄歌儒起先还赢了一些,后来遇到了高手才败得连老婆 都输掉了。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以时间为序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是考 查考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考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四个环节,概括出四个情节。概括情节的模式一般为“何人何事”, 本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黄小奇”和“黄歌儒”,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中,可 以从黄小奇的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开端就是黄小奇衣锦还乡,与黄歌儒下棋,为 了帮助黄歌儒,故意输给她,接着黄小奇再次回乡,他从别人那儿听说黄歌儒的 结局,回来之后摔碎奖杯淡出棋界,最后等到黄小奇去世后,他的后人从他遗物 中才知道他曾是棋圣。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 的好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给出鉴赏的角度——人物描 写的角度。回答问题,要注意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语句运用了人物描写 中的哪种手法,第二,语句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三,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回 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 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 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这句话是黄小奇看到儿时好友黄歌儒如今生活十分 艰辛后内心的想法,属于心理描写,“怎么帮他呢”,说明他想帮助好友,“直 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但是又害怕直 接给银票会伤好友的自尊而遭到拒绝。从内容上看,交代了黄小奇对好友的关心 和对友情的珍视;从作用上看,这段话引起了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 为没有接下来“赢”的 100 个大洋,也就没有黄歌儒后来的做法。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 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 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 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那就可以从动作、语言、 心理、神态等角度赏析,找到这个句子后,可以发现此处使用了心理描写,如“怎 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想帮但又怕直接给银票伤了朋友的自尊而遭到拒绝,体现出矛盾的心情,这也就 自然引出下文赌棋的内容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孝忠,本奚之种类。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唧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 勇闻于燕赵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天宝末,以善射授内供奉。后为 偏将,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阵,以功授果毅折冲 上元中,李宝臣奏授左领军郎将。宝臣以孝忠谨重骁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 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诸镇兵马令其统制。前后居城镇十余年,甚著威惠。 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宝臣俾孝忠以精骑数千御之。承嗣见其整肃,叹曰:“孝忠 在焉,冀州未易图也!”乃焚营宵遁 无几,宝臣死,其子惟岳阻兵不受命,朝廷诏幽州节度使讨之。滔以孝忠宿将善 战,有精兵八千在易州,虑军兴则挠其后,乃使判官蔡雄说孝忠曰:“惟岳小子 骄贵,不达人事,辄拒朝命。使君诚能去逆效顺,必受重任,有先归国之功矣!” 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随雄报滔,又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徳宗嘉之,授孝忠 检校工部尚书,仍赐实封二百户。 及朱滔、王武俊谋叛,将救田悦于魏州,虑孝忠踵后,滔军将发,复遣蔡雄往说 之。孝忠曰:“李惟岳背国作逆,孝忠归国,今为忠臣。孝忠性直,业已效忠 不复助逆矣。”滔又啖以金帛,终拒而不从。易定居二凶之间,四面受敌,孝忠 修峻沟垒,感励将十,竟不受二凶之荧惑,议者多之 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复大兵之后,民无蓄积,饿殍相枕。孝 忠所食,豆瓣而已,其下皆甘粗粝,人皆服其勤俭,孝忠为一时之贤将也。三年 加检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义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执亲 迎之礼。上嘉之,赏赉隆厚。七年三月卒,时年六十二,废朝三日,追封上谷郡 王,赠太傅,再赠魏州大都督,册赠太师,谥曰贞武。 (选自《旧唐书·张孝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B.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C.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D.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隋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只有加实封的官员,才能享受到自己得到封户 的租税。 C.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事奉公主。文中张孝忠的儿子就娶了义章公主。 D.册赠,以册书对死者追加封赐,文中“册赠太师”即追加太师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想帮但又怕直接给银票伤了朋友的自尊而遭到拒绝,体现出矛盾的心情,这也就 自然引出下文赌棋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孝忠,本奚之种类。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 勇闻于燕赵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天宝末,以善射授内供奉。后为 偏将,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阵,以功授果毅折冲。 上元中,李宝臣奏授左领军郎将。宝臣以孝忠谨重骁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 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诸镇兵马令其统制。前后居城镇十余年,甚著威惠。 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宝臣俾孝忠以精骑数千御之。承嗣见其整肃,叹曰:“孝忠 在焉,冀州未易图也!”乃焚营宵遁。 无几,宝臣死,其子惟岳阻兵不受命,朝廷诏幽州节度使讨之。滔以孝忠宿将善 战,有精兵八千在易州,虑军兴则挠其后,乃使判官蔡雄说孝忠曰:“惟岳小子 骄贵,不达人事,辄拒朝命。使君诚能去逆效顺,必受重任,有先归国之功矣!” 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随雄报滔,又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授孝忠 检校工部尚书,仍赐实封二百户。 及朱滔、王武俊谋叛,将救田悦于魏州,虑孝忠踵后,滔军将发,复遣蔡雄往说 之。孝忠曰:“李惟岳背国作逆,孝忠归国,今为忠臣。孝忠性直,业已效忠, 不复助逆矣。”滔又啖以金帛,终拒而不从。易定居二凶之间,四面受敌,孝忠 修峻沟垒,感励将士,竟不受二凶之荧惑,议者多之。 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复大兵之后,民无蓄积,饿殍相枕。孝 忠所食,豆瓣而已,其下皆甘粗粝,人皆服其勤俭,孝忠为一时之贤将也。三年, 加检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义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执亲 迎之礼。上嘉之,赏赉隆厚。七年三月卒,时年六十二,废朝三日,追封上谷郡 王,赠太傅,再赠魏州大都督,册赠太师,谥曰贞武。 (选自《旧唐书•张孝忠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B. 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C. 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D. 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 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使,隋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 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只有加实封的官员,才能享受到自己得到封户 的租税。 C. 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事奉公主。文中张孝忠的儿子就娶了义章公主。 D. 册赠,以册书对死者追加封赐,文中“册赠太师”即追加太师职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忠擅长射箭,勇敢善战。他曾因擅长射箭被授官内供奉;担任副将时, 攻破九姓突厥,冲锋陷阵,因为军功被授予果毅折冲。 B.张孝忠谨慎稳重,深得李宝臣信仼。李宝臣将妻子的妺妺昧谷氏嫁给他,还 将易州各镇兵马全部交给他统领。 C.张孝忠性情忠直,效忠朝廷。李惟岳不受命于朝廷时,他听从蔡雄劝说离开 李惟岳,归顺朝廷;朱滔叛乱,他拒绝劝说和金帛诱惑。 D.张孝忠深明事理,礼仪周全。皇上将义章公主嫁给张孝忠的儿子,张孝忠于 是入朝,奉行亲自迎亲的礼仪,受到皇上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嗣见其整肃,叹曰:“孝忠在焉,冀州未易图也。”乃焚营宵遁。 (2)孝忠修峻沟垒,感励将士,竟不受二凶之荧惑,议者多之。 【答案】10.C11.A12.D 13.(1)田承嗣看到张孝忠的军队阵容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 州不容易谋取了。”于是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 (2)张孝忠深挖战壕、髙筑堡垒,感召激励将士,最终没有受到两个叛徒的诱惑, 受到时论的赞美。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 孝忠以勇闻/于燕赵/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这句话的含义是 开元年间率领族人归顺唐朝,授予鸿胪卿同正,因为张孝忠显贵,又授予户部 尚书。张孝忠因为勇敢在燕、赵一带闻名,身材高大健壮,身高六尺多,性格宽 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顺”,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开 元”“国”“鸿胪卿同正”“户部尚书”“孝忠”“燕赵”“形体”“性”等, 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归”是动词,宾语是“国”,故“归”与“国”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于燕赵”是介宾短语,此处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于燕赵闻”,故“闻”与“于燕赵”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恭孝”是说“事亲”,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隋朝 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错误,应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 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 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 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 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张孝忠于是入朝,奉行亲自迎亲的礼 仪”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孝忠遣其妻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执亲迎 之礼。上嘉之”,意思是张孝忠派遣其妻子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奉行亲自迎接 的礼仪,皇帝赞赏他。选项张冠李戴。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A. 张孝忠擅长射箭,勇敢善战。他曾因擅长射箭被授官内供奉;担任副将时, 攻破九姓突厥,冲锋陷阵,因为军功被授予果毅折冲。 B. 张孝忠谨慎稳重,深得李宝臣信任。李宝臣将妻子的妹妹昧谷氏嫁给他,还 将易州各镇兵马全部交给他统领。 C. 张孝忠性情忠直,效忠朝廷。李惟岳不受命于朝廷时,他听从蔡雄劝说离开 李惟岳,归顺朝廷;朱滔叛乱,他拒绝劝说和金帛诱惑。 D. 张孝忠深明事理,礼仪周全。皇上将义章公主嫁给张孝忠的儿子,张孝忠于 是入朝,奉行亲自迎亲的礼仪,受到皇上的赞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嗣见其整肃,叹曰:“孝忠在焉,冀州未易图也。”乃焚营宵遁。 (2)孝忠修峻沟垒,感励将士,竟不受二凶之荧惑,议者多之。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田承嗣看到张孝忠的军队阵容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 州不容易谋取了。”于是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 (2)张孝忠深挖战壕、髙筑堡垒,感召激励将士,最终没有受到两个叛徒的诱惑, 受到时论的赞美。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 孝忠以勇闻/于燕赵/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这句话的含义是 “开元年间率领族人归顺唐朝,授予鸿胪卿同正,因为张孝忠显贵,又授予户部 尚书。张孝忠因为勇敢在燕、赵一带闻名,身材高大健壮,身高六尺多,性格宽 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顺”,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开 元”“国”“鸿胪卿同正”“户部尚书”“孝忠”“燕赵”“形体”“性”等, 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归”是动词,宾语是“国”,故“归”与“国”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于燕赵”是介宾短语,此处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于燕赵闻”,故“闻”与“于燕赵”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恭孝”是说“事亲”,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C 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隋朝 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错误,应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 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 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 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 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张孝忠于是入朝,奉行亲自迎亲的礼 仪”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孝忠遣其妻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执亲迎 之礼。上嘉之”,意思是张孝忠派遣其妻子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奉行亲自迎接 的礼仪,皇帝赞赏他。选项张冠李戴。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 助“义章公主”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应在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孝忠遣其妻 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选项误解为“张孝忠自己亲迎”,故错误。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整肃”,整齐严肃 “图”,谋取;“宵”,名词做状语,连夜;“遁”,逃跑。第二句中,“感励 感召激励;“竟”,最终;“凶”,叛徒;“荧惑”,诱惑;“多”,形容词做 动词赞美。 参考译文 张孝忠,原本出生于奚人种族。开元年间率领族人归顺唐朝,授予鸿胪卿同正, 因为张孝忠显贵,又授予户部尚书。张孝忠因为勇敢在燕、赵一带闻名,身材高 大健壮,身高六尺多,性格宽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顺。天宝末年,因为善长射箭 授官内供奉,担任副将,攻破九姓突厥,冲锋陷阵,因为军功授予果毅折冲。 上元年间,李宝臣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左领军郎将i李宝臣认为张孝忠谨慎稳重 勇猛善战,很信仼他,将妻子的妺妺昧谷氏嫁给他,还将易州各镇兵马全部交给 他统领。在城镇先后任职十多年,声威惠政都十分闻名。 田承嗣进犯冀州的时候,李宝臣派张孝忠率领精锐骑兵数千人抵御他。田承嗣看 到张孝忠的军队阵容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州不容易谋取了。” 于是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 不久,李宝臣死了。他的儿子李惟岳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命令幽州 节度使讨伐他。朱滔认为张孝忠是一名有经验的,善于作战,又在易州统领八千 精兵,担心兴兵之后张孝忠从背后袭扰,于是派判官蔡雄劝说张孝忠说:“李惟 岳这小子位尊而骄横,不懂人情事理,总是抗拒朝廷命令。使军如果能够离开李 惟岳效忠朝廷,必定受到朝廷重用,并有率先归国的功劳。”张孝忠赞同他的意 见,于是派遣衙宫跟随蔡雄报告朱滔,又派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德宗嘉奖 他,授予张孝忠忠检校工部尚书,还赏赐实封二百户。 等到朱滔叛乱,将要到魏州去就田悦,担忧张孝忠背后袭击,朱滔的军队将要出 发,又派遣蔡雄前往劝说。张孝忠说:“李惟岳背弃朝廷叛乱,孝忠选择归顺朝 廷,现在是朝廷重臣。孝忠生性正直,己经选择效忠朝廷,不会去帮助叛军了。 朱滔又用金帛引诱他,(他)始终拒绝不听。易定处于两个叛贼的辖地之间,四 面受敌,张孝忠深挖战壕、高筑堡垒,感召激励将士,最终没有受到两个叛徙的 诱惑,受到时论的赞美。 贞元二年,河北发生蝗害旱灾,一斗米售价一千五百文,又经战争之后,百姓没 有粮食储备,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张孝忠的饭食,也只有豆瓣而已,其部下都甘 心吃粗粮,人民都佩服他的勤俭,张孝忠堪称一代贤将。贞元三年,加封检校司 空,并让他的儿子张茂宗娶了义章公主。张孝忠派遣其妻子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 奉行亲自迎接的礼仪,皇帝赞赏他,赏赐非常丰厚。七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 岁,朝廷停止朝会三天,追封为上古郡王,追赠太师,再次追赠魏州大都督,册 赠太师,谥号为贞武。 (二)古代诗歌阅读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 助“义章公主”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应在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孝忠遣其妻 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选项误解为“张孝忠自己亲迎”,故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整肃”,整齐严肃; “图”,谋取;“宵”,名词做状语,连夜;“遁”,逃跑。第二句中,“感励”, 感召激励;“竟”,最终;“凶”,叛徒;“荧惑”,诱惑;“多”,形容词做 动词赞美。 参考译文: 张孝忠,原本出生于奚人种族。开元年间率领族人归顺唐朝,授予鸿胪卿同正, 因为张孝忠显贵,又授予户部尚书。张孝忠因为勇敢在燕、赵一带闻名,身材高 大健壮,身高六尺多,性格宽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顺。天宝末年,因为善长射箭 授官内供奉,担任副将,攻破九姓突厥,冲锋陷阵,因为军功授予果毅折冲。 上元年间,李宝臣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左领军郎将 i 李宝臣认为张孝忠谨慎稳重, 勇猛善战,很信任他,将妻子的妹妹昧谷氏嫁给他,还将易州各镇兵马全部交给 他统领。在城镇先后任职十多年,声威惠政都十分闻名。 田承嗣进犯冀州的时候,李宝臣派张孝忠率领精锐骑兵数千人抵御他。田承嗣看 到张孝忠的军队阵容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州不容易谋取了。” 于是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 不久,李宝臣死了。他的儿子李惟岳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命令幽州 节度使讨伐他。朱滔认为张孝忠是一名有经验的,善于作战,又在易州统领八千 精兵,担心兴兵之后张孝忠从背后袭扰,于是派判官蔡雄劝说张孝忠说:“李惟 岳这小子位尊而骄横,不懂人情事理,总是抗拒朝廷命令。使军如果能够离开李 惟岳效忠朝廷,必定受到朝廷重用,并有率先归国的功劳。”张孝忠赞同他的意 见,于是派遣衙宫跟随蔡雄报告朱滔,又派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德宗嘉奖 他,授予张孝忠忠检校工部尚书,还赏赐实封二百户。 等到朱滔叛乱,将要到魏州去就田悦,担忧张孝忠背后袭击,朱滔的军队将要出 发,又派遣蔡雄前往劝说。张孝忠说:“李惟岳背弃朝廷叛乱,孝忠选择归顺朝 廷,现在是朝廷重臣。孝忠生性正直,己经选择效忠朝廷,不会去帮助叛军了。” 朱滔又用金帛引诱他,(他)始终拒绝不听。易定处于两个叛贼的辖地之间,四 面受敌,张孝忠深挖战壕、高筑堡垒,感召激励将士,最终没有受到两个叛徙的 诱惑,受到时论的赞美。 贞元二年,河北发生蝗害旱灾,一斗米售价一千五百文,又经战争之后,百姓没 有粮食储备,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张孝忠的饭食,也只有豆瓣而已,其部下都甘 心吃粗粮,人民都佩服他的勤俭,张孝忠堪称一代贤将。贞元三年,加封检校司 空,并让他的儿子张茂宗娶了义章公主。张孝忠派遣其妻子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 奉行亲自迎接的礼仪,皇帝赞赏他,赏赐非常丰厚。七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二 岁,朝廷停止朝会三天,追封为上古郡王,追赠太师,再次追赠魏州大都督,册 赠太师,谥号为贞武。 (二)古代诗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