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 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 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 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晩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晩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 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 的街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 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日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 3 分,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 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 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 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 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 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 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 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 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 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 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 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 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 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 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 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 应用促教学”的目标。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 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 2011-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及预测 5000 30.0%b 26.7% 4000 150 100% 2019E 2020E 2021E 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亿元}一增长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 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 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 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 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 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 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 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 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 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 应用促教学”的目标。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 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o18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原因调查 随时随地学习 470%6 课程、题库等教竽资源丰 43.4% 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个性化教学 36,8%6 反复观看课程 解决作业难题 30.796 26.5%6 结识志问道合的网友 13.3% (摘编自《艾媒报告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 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 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 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規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 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 这些仝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測、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 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 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 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 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 统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 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 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 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一一基础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 公共服务,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B.2018-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会稳步增长,2021年有望达到4660亿元:增长 率却逐年下滑,2021年可能降至7.6% C.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 并获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能促使实体学校自 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其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
(摘编自《艾媒报告 2018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 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 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 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 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 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 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 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 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 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 统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 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 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 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 公共服务,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B.2018-2021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会稳步增长,2021 年有望达到 4660 亿元;增长 率却逐年下滑,2021 年可能降至 7.6%。 C.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 并获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D.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能促使实体学校自 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其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
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在线教育类企业要想和实体学校顺利进行合作,需从宏观层面入手,让学校在教学、管 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 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其次 是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6.“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这种观点在文中有依据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个老百姓 赵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 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 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 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晩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 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 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 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 员呢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 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 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 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 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 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 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 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在线教育类企业要想和实体学校顺利进行合作,需从宏观层面入手,让学校在教学、管 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 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其次 是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6.“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这种观点在文中有依据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 名张亦然,男性,35 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 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 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 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 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 12 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 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 员呢?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 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 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 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 孔,身板硬朗,60 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 “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 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 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 100 的换成 50 的。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20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 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 真诫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 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 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 了他15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 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 遙。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 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 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 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8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 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威共赠睸,悉辞不受,称财 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 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
张亦然又换成 20 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 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 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 5 块钱算了,5 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 10 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 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 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 了他 15 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 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 18 个。还倒出来一张 10 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 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 年第 1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 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 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 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8.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 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 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 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
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 度子康绝命不宣。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 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 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旭顿①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 ‘宁常著皂帽、布襦衿、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 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 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 臣揆煎后辞让意独自以失长潜煮艾贺袤是以栖迟热谦退些宁表行所欲余不为守 感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 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①梃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 全/不为守高。 B.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 全/不为守高。 C.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 必全/不为守高 D.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 全/不为守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B.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C.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D.《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是国别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 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 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 辞让没有接受。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 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5分)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5分)
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 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 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 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顿①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 ‘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 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 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 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 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 ①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 全/不为守高。 B.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 全/不为守高。 C.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 必全/不为守高。 D.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 全/不为守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B. 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C. 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D.《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是国别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 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 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 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 辞让没有接受。 D. 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 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5 分)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戇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 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 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 被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 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 (2)《记承天寺夜游》形象生动地描写月光的两个比喻句是 3)《诗经·蒹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髙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 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 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 成,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 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 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 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 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 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翻天覆地举手投足仓廪实而知礼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 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 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 被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 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 , 。 (2)《记承天寺夜游》形象生动地描写月光的两个比喻句是: , 。 (3)《诗经·蒹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高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 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 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 成,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 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 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 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 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 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仓廪实而知礼节
B.一脉相通日新月异举手投足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一脉相承日新月异颦一笑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一脉相通翻天覆地颦一笑仓廪实而知礼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 自觉 B.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 D.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 方式 20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 式,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5 “随伸” “你重老虑” 征询意见 “这真行吗” 质疑 解释 “不同意” 坚拒 反思 2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 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分) 黄菊倚风月静池塘紫门临水风摇帘幕村酒冽桐叶影稻花香桂花香 中秋:上联 下联 重阳:上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 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近平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 寄予厚重的希望。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9月月考答案 1.B【解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错,原文是“历史 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B.一脉相通 日新月异 举手投足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一脉相承 日新月异 一颦一笑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一颦一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 自觉 B.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 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 D.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 方式 20.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 式,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5 分) 21. 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 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 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 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习近平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 寄予厚重的希望。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 9 月月考答案 1.B【解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错,原文是“历史 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征询意见 “随便” 两可 沟通 “你再考虑” 婉拒 调整 “这真行吗” 质疑 解释 “不同意” 坚拒 反思
2.D.【解析】“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未阐述 3.C【解析】A“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错,原文是“甚至有可能”。 B“晩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 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D“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 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 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4.A【解析】“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错误,原文为“正逐步成为教育基 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选项将未然当已然。(3分) 5.B【解析】“需从宏观层面入手”错误,原文为“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 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学校不属于宏观层面。(3分) 6示例一:我认为有依据。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 在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在线教育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 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线教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 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示例二:我认为没有依据。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 难以动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只是针对特定 教育项目,缺乏系统性部署。③受众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 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每点2分,若其他理由能自圆 其说也可 7C【解析】“老娘喜欢吃柿子”是张亦然情急之下骗老汉的借口,不是插叙内容。 8①第一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词),具有音 韵美,突出柿子数量之多,色彩耀眼,渲染了柿子丰收的诱人景象,(1分)为张亦然偷柿 子埋下了伏笔。(1分)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 分)(意思对即可) ②第二处巧用叠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1分)为下文情节发展作打伏笔(1分) 因为“朦朦胧胧”,所以没有看见人,使情节更合理;同时“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又暗示附近有人,为老汉突然出现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 紧围绕张亦然展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 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 脱,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 渐、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 小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 通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 以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 众监督,廉洁自律。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 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 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 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 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 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
2.D.【解析】“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未阐述 3.C【解析】A“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错,原文是“甚至有可能”。 B“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 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D“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 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 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4.A【解析】“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错误,原文为“正逐步成为教育基 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选项将未然当已然。(3 分) 5.B【解析】“需从宏观层面入手”错误,原文为“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 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学校不属于宏观层面。(3 分) 6.示例一:我认为有依据。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 在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在线教育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 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线教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 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示例二:我认为没有依据。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 难以动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只是针对特定 教育项目,缺乏系统性部署。③受众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 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每点 2 分,若其他理由能自圆 其说也可。) 7.C【解析】“老娘喜欢吃柿子”是张亦然情急之下骗老汉的借口,不是插叙内容。 8.①第一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 分)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词),具有音 韵美,突出柿子数量之多,色彩耀眼,渲染了柿子丰收的诱人景象,(1 分)为张亦然偷柿 子埋下了伏笔。(1 分)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 分)(意思对即可) ②第二处巧用叠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1 分)为下文情节发展作打伏笔(1 分) ——因为“朦朦胧胧”,所以没有看见人,使情节更合理;同时“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又暗示附近有人,为老汉突然出现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 紧围绕张亦然展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 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 脱,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 渐、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 小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 通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 以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 众监督,廉洁自律。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 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 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 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 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 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
意言之成理 10.B 11D【解析】《三国志》为纪传体史书 12C【解析】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没有说具体官职: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的是文帝下 诏任命的太中大夫 13.(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家乡),只有管宁安闲自在 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少”、“中国”、“晏然”各1分,句意2分) (2)每次审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 呢?(“省”、“嘉”、“岂……哉”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 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管宁)身高八 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 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 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 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 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 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 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节操高尚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 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臧起来。西渡 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 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 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 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 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 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穿着粗丝棉巾和过去在辽 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 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夏 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在园圃中观赏。’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 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 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 去世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 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14.C【解析】“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15.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分)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分)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分) 16.(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意言之成理。 10.B 11.D【解析】《三国志》为纪传体史书 12.C【解析】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没有说具体官职;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的是文帝下 诏任命的太中大夫。 13.(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家乡),只有管宁安闲自在, 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少”、“中国”、“晏然”各 1 分,句意 2 分) (2)每次审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 呢?(“省”、“嘉”、“岂……哉”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 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管宁)身高八 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 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 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 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 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中 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 一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节操高尚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 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 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 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 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 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 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 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穿着粗丝棉巾和过去在辽 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 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夏 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在园圃中观赏。’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 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 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 去世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 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14. C【解析】“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15. 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 分)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 分)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 分) 16.(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