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E08 开课单位 大气科学系 开课对象 本科生(学士)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 课程名称 动力气象学 课程英文名称| Dynamic Meteorology 撰写人及职称「李国平,教授 撰写日期2005年8月30日 审定人 教研室主任:范广洲2005年8月31日,系主任:李国平 2005年9月1日 「课内总学时80 十学分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核心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教学方式 讲授 课程教材名称级别(统编、面向21世作者 版次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纪、获奖) 大气动力学(上、下)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刘式适、刘式达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主要参考书名称 动力气象学 吕美仲等 第一版 气象出版社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写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 达到的目标。) 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专业主干课、核心必修课,学分:4。该课 程系统地讲述旋转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介绍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为数值天气预报等 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旋转大气运动特别是大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用动力学观点处 理大气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结果。 2、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 明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E08 开课单位 大气科学系 开课对象 本科生(学士) 适用专业 大气科学 课程名称 动力气象学 课程英文名称 Dynamic Meteorology 撰写人及职称 李国平,教授 撰写日期 2005 年 8 月 30 日 审定人 教研室主任:范广洲 2005 年 8 月 31 日,系主任:李国平 2005 年 9 月 1 日 课内总学时 80 学分 5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核心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教学方式 讲授 课程教材名称 级别(统编、面向 21 世 纪、获奖) 作者 版次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大气动力学(上、下) 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刘式适、刘式达 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主要参考书名称 动力气象学 吕美仲等 第一版 气象出版社 2004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写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 达到的目标。) 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专业主干课、核心必修课,学分:4。该课 程系统地讲述旋转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介绍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为数值天气预报等 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旋转大气运动特别是大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用动力学观点处 理大气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结果。 2、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 明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
第一章大气边界层(14学时) §1大气边界层及其特征(了解) §2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 §3二级环流、 Ekman抽吸和旋转减弱(掌握 §4 Ekman数和 Richardson数(了解) 重、难点: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Ekman抽吸和旋转减弱。 第二章大气能量学(10学时) §1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了解) §2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理解) §3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了解) §4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掌握) §5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掌握) 重、难点: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动能方程,能量转换事实与能量循环 第三章大气波动(24学时) §1波动的基本概念(了解) §2微扰法与方程组的线性化(掌握) §3大气声波(了解) §4重力外波和重力内波(掌握) §5惯性振荡与惯性波(理解) §6水平无辐散的 Rossby波(掌握 §7有水平辐合辐散的 Rossby波(理解) §8大气混合波一惯性重力外波(掌握 §9群速度,波的频散效应(理解) 重、难点:微扰法,重力波和罗斯贝波,相速度和群速度。 第四章地转适应过程(8学时) §1地转偏差与地转适应过程(了解) §2天气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理解 §3地转适应的机制(掌握) §4地转适应的尺度理论(掌握) 重、难点: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的特点,地转适应的机制。 第五章波动的不稳定理论(14学时) §1波动稳定度概念(了解) §2惯性不稳定(理解) §3正压不稳定(掌握) §4斜压不稳定(理解) §5K一H不稳定(理解) 重、难点:正压不稳定、斜压不稳定的概念、稳定度条件、与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联系。 第六章热带大气动力学(10学时) §1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了解) §2热带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了解)
2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14 学时) §1 大气边界层及其特征 (了解) §2 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 §3 二级环流、Ekman 抽吸和旋转减弱(掌握) §4 Ekman 数和 Richardson 数(了解) 重、难点: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Ekman 抽吸和旋转减弱。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10 学时) §1 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 (了解) §2 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理解) §3 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了解) §4 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掌握) §5 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掌握) 重、难点: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动能方程,能量转换事实与能量循环。 第三章 大气波动(24 学时) §1 波动的基本概念(了解) §2 微扰法与方程组的线性化(掌握) §3 大气声波(了解) §4 重力外波和重力内波(掌握) §5 惯性振荡与惯性波(理解) §6 水平无辐散的 Rossby 波(掌握) §7 有水平辐合辐散的 Rossby 波(理解) §8 大气混合波—惯性重力外波(掌握) §9 群速度,波的频散效应(理解) 重、难点:微扰法, 重力波和罗斯贝波,相速度和群速度。 第四章 地转适应过程(8 学时) §1 地转偏差与地转适应过程(了解) §2 天气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理解) §3 地转适应的机制(掌握) §4 地转适应的尺度理论(掌握) 重、难点: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的特点,地转适应的机制。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14 学时) §1 波动稳定度概念(了解) §2 惯性不稳定(理解) §3 正压不稳定(掌握) §4 斜压不稳定(理解) §5 K—H 不稳定(理解) 重、难点:正压不稳定、斜压不稳定的概念、稳定度条件、与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联系。 第六章 热带大气动力学(10 学时) §1 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了解) §2 热带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了解)
§3热带大气波动(理解) §4热带扰动发生、发展的机制(掌握) 5热带气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理解) 重、难点:热带大气的基本特征,热带波动,CISK理论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作业、课程设计、考试等。其中,课堂 讲授: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要求,教学辅助资料如:习题集、库,试题集、库,CAI课件等要求 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作业方面:主要写明布置习题达到的目的,并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考试环节 写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1)课堂讲授:60学时,习题课:20学时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提问十课后答疑(包括 Email答疑) (3)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4)英语、计算机要求:了解专业名词的英文称谓,能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学工具软件解答 计算性问题 (5)教学辅助资料:习题集采用《地球流体力学及动力气象习题集》(李国平编,成都信息工程学 院印刷,2001):试题库采用李国平二次开发的“动力气象试题库管理及试卷生成系统”。教 案采用自编的电子教案,其中含调用及自己开发设计的CA课件。 (6)作业:通过布置作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练习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和处理大气问题的基本方 法,掌握大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分析结论。作业量:共计40题左右,其中第一章7题, 第二章6题,第三章13题,第四章4题,第五章6题,第六章4题。 考试环节:期中测验十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AB两套试题随机抽取1套,内容涵盖教学 大纲所要求的各章内容,题型以名称解释、判断是非、填空、问答、计算、证明、推导为主 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测验)×20%+期末考试成绩×80%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多元微积分、矢量分析与场论、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大学物理、大气物理基础、 地球流体力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数值天气预报、天气诊断分析、气候动力学、流体力学与动力气象提高。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大气作用力、大气平衡风场、大气热力学内容在“大气物理基础”中 讲授: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的诊断方程及应用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诊断分析”中讲授:地形坐标 系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讲授。热带天气系统在“中国天气”中讲授
3 §3 热带大气波动(理解) §4 热带扰动发生、发展的机制(掌握) §5 热带气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理解) 重、难点:热带大气的基本特征,热带波动,CISK 理论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作业、课程设计、考试等。其中,课堂 讲授: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要求,教学辅助资料如:习题集、库,试题集、库,CAI 课件等要求; 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作业方面:主要写明布置习题达到的目的,并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考试环节: 写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1) 课堂讲授:60 学时,习题课:20 学时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后答疑(包括 Email 答疑) (3)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4) 英语、计算机要求:了解专业名词的英文称谓,能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学工具软件解答 计算性问题。 (5) 教学辅助资料:习题集采用《地球流体力学及动力气象习题集》(李国平编,成都信息工程学 院印刷,2001);试题库采用李国平二次开发的“动力气象试题库管理及试卷生成系统”。教 案采用自编的电子教案,其中含调用及自己开发设计的 CAI 课件。 (6) 作业:通过布置作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练习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和处理大气问题的基本方 法,掌握大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分析结论。作业量:共计 40 题左右,其中第一章 7 题, 第二章 6 题,第三章 13 题,第四章 4 题,第五章 6 题,第六章 4 题。 考试环节:期中测验+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AB 两套试题随机抽取 1 套,内容涵盖教学 大纲所要求的各章内容,题型以名称解释、判断是非、填空、问答、计算、证明、推导为主。 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测验)×20%+期末考试成绩×80%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多元微积分、矢量分析与场论、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大学物理、大气物理基础、 地球流体力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数值天气预报、天气诊断分析、气候动力学、流体力学与动力气象提高。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大气作用力、大气平衡风场、大气热力学内容在“大气物理基础”中 讲授;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的诊断方程及应用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诊断分析”中讲授;地形坐标 系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讲授。热带天气系统在“中国天气”中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