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第二章大气能量学 §1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 §2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 §3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 §4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 §5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 重点: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动能方程,能量转换事实与能量循环。 §1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 设E表示单位质量空气的某种能量,则任意体积空气的能量E= JpDr(取质量积分 1基本(独立)形式 1)内能:I=CT ) I'=pc, Tdr 2)(重力)位能:Φ=g(单位质量空气) (22) pgcs 3)动能:K=2=2(2++y) (2.4) y dr (25) 以后的动能多指水平动能 Kh=Vh 4)潜热能:H=L·q(q:比湿,L:相变潜热)(27) 5)压(力)能:J=p/p=RT (28) 2常见的组合形式 1)全位能:P=I+Φ=CT+g2 (29) 2)显热(感热)能:h=CT+RT=CT (210) 3)温湿能(湿焓):E6=CnT+Lq (21) 4)静力能:E=CnT+g=+lq 212)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 §1 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 §2 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 §3 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 §4 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 §5 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 重点: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动能方程,能量转换事实与能量循环。 §1 大气中能量的主要形式 设 E 表示单位质量空气的某种能量,则任意体积空气的能量 E* = Ed τ ρ τ ∫ (取质量积分)。 1 基本(独立)形式 1)内能:I= C Tv (2.1) * v I C Td τ = ρ τ ∫ (2.1)’ 2)(重力)位能: Φ = gz (单位质量空气) (2.2) * gzd τ Φ = ρ τ ∫ (2.3) 3)动能 : ( ) 2 1 1 22 2 2 2 K V uvw = = ++ JG (2.4) 2 * 1 2 K Vd τ = ρ τ ∫ JG (2.5) 以后的动能多指水平动能 : ( ) 2 1 1 2 2 2 2 K V uv h h ==+ JJG (2.6) 4) 潜热能: H = ⋅ L q (q:比湿, L:相变潜热) (2.7) 5)压(力)能: J p RT = = / ρ (2.8) 2 常见的组合形式 1)全位能: P I C T gz = +Φ= + v (2.9) 2)显热(感热)能: v p h C T RT C T = + = (2.10) 3)温湿能(湿焓): Eh p = + C T Lq (2.11) 4)静力能: Eσ = ++ C T gz Lq p (2.12)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干静力能:E=C7+g (213) )总能重:E=C7+g++1+C7+g+1+22(21 干空气总能量:E=CT+g2+V2 (2.15) 3有效位能(AP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大气能量的诊断计算表明维持大气运动所需的动能来源为: 太阳辐射能→全位能→有效(可用)位能→动能 chinr ol r radation SPACH ATMOSPHERE terrestrial H,O, N.O, CO, D,cic preplan atmosphsne-ice umoamher-bund coupling coupling evaporalnoil SHEETS sNoW BIOMASS SEA-ICE hrt wind agress 上+ LAND区网网 exchange chinEs at coupling uLmospberr-ocean coupling OCEAN ulmaspbric composition changes af land features. orography, vrgetzlian, EA RTD albeda, etc changes of oceall Iasin shape, salinity, elc. 图21地球大气系统 3.1定义 1)简单:全位能中能够转化为动能的最大可能值 2)严格:指系统的全位能与按绝热过程调整后系统所具有的最小全位能之差,而且规定系统的最小 全位能是绝热调整后产生的正压状态和稳定层结下的全位能 3.2计算式 最小全位能;Pm=∫小(Cr(p+gr(2l6)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2 干静力能: Ed p = + C T gz (2.13) 5)总能量: 1 1 2 2 2 2 tv p p E C T gz V Lq C T gz Lq V ρ = ++ + + = ++ + (2.14) 干空气总能量: 1 2 2 Etd p = ++ C T gz V (2.15) 3 有效位能 (AP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大气能量的诊断计算表明维持大气运动所需的动能来源为: 太阳辐射能→全位能→有效(可用)位能→动能 图 2.1 地球大气系统 3.1 定义 1) 简单:全位能中能够转化为动能的最大可能值 2) 严格:指系统的全位能与按绝热过程调整后系统所具有的最小全位能之差,而且规定系统的最小 全位能是绝热调整后产生的正压状态和稳定层结下的全位能。 3.2 计算式 最小全位能: [ ] * min ( ) P C T p gz d v τ = + ρ τ ∫ (2.16)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有效位能:P=P-Pm (2.17) 其中P=」CT+gyr 单位截面积无夯高气柱内的平均有效位能: P∵ (218) 其中2等压面上位温的方差。或 na-r(T 正压大气中,有效位能不能自动释放(不能转换为动能) 正压大气,等P、P、T面重合,6′=0,T=0→P=0。 §2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 研究对象为特定体积的空气:单位水平截面积、无穷高铅直气柱。则有以下积分关系: 1)质量积分 ()m(r=(k=g()=(地(2 2)重力位能与压力能相等 d=1f(gh=c=价=()=- PRTd: p=-pg RTdp=J(2.21) 进一步有 P=I+④=I+J=h (221) 单位水平截面积、无穷高铅直气柱中,全位能=感热能 1.位能与内能的比较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3 有效位能: * ** P PP A = − min (2.17) 其中 [ ] * P C T gz d v τ = + ρ τ ∫ 单位截面积无穷高气柱内的平均有效位能: 2 * 1 τ θ τ τ θ ′ ∝A ∫ P d (2.18) 其中 2 θ′ 等压面上位温的方差。 或 0 2 * 0 1 2 p A d T T P dp γ γ T ⎛ ⎞′ ≈ ⎜ ⎟ − ⎝ ⎠ ∫ (2.19) 正压大气中,有效位能不能自动释放(不能转换为动能) ∵正压大气,等 P、 ρ 、T 面重合,θ′ = 0 ,T′ = 0 * 0 → = PA 。 §2 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 研究对象为特定体积的空气:单位水平截面积、无穷高铅直气柱。则有以下积分关系: 1)质量积分 () () () ( ) ( ) ( ) 0 0 0 0 0 1 p m p dp dp dm d dz g dp τ dz g g ρτ ρ ρ ρ ρ ∞ = = =− = − ∫ ∫∫ ∫ ∫ (2.20) 2)重力位能与压力能相等 ( ) 0 0 * 0 0 1 p p gz dp zdp g Φ= = ∫ ∫ ( ) 0 0 0 , 0 0, 0 = → = →∞ ∞ == − ∫ ∫ p ppz p z zdp zp pdz 0 0 * 0 dp 1 p RTdz g RTdp J dz g ρ ρ ∞ = − =− = ∫ ∫ (2.21) 进一步有: ** **** PI IJh =+ =+ = Φ (2.21)’ 单位水平截面积、无穷高铅直气柱中,全位能=感热能。 1. 位能与内能的比较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R287 r1rcC,7704 (222) 2.内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Tap 1(Cc,2-7171=07 (223) Pr+④I+J1 「(C,r+R0Cm g 3.位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RT ΦJ R 0.3 C Tdp 4.潜热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L ≈0.2 (225) C Tap C T 5.动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I rPo I K 。F1R(F CnT中 n=2C、C M2 (2.26) 2000 C 其中C=√2R7(x=C)为 Laplace(拉普拉斯)声速,M是马赫数 6.有效位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I rPo T 2 CT中p T 则 0.1 以上计算时各式中的大气参数取其平均值如下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4 0 0 * * 0 * * 0 1 287 0.4 1 717 Φ == == ≈ ∫ ∫ p p v v RTdp J R g II C C Tdp g (2.22) 2. 内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0 0 0 0 ** * 0 0 * * * ** 0 0 1 1 717 0.7 1 1 1004 ( ) p p v v v p p p v p C Tdp C Tdp II I g g C P I IJ C C T RT dp C Tdp g g = = = = == ≈ +Φ + + ∫ ∫ ∫ ∫ (2.23) 3. 位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0 0 * * 0 * * 0 1 0.3 1 p p p p RTdp J R g PP C C Tdp g Φ == =≈ ∫ ∫ (2.24) 4. 潜热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0 0 * 0 * 0 1 0.2 1 p p p p Lqdp H Lq g P C T C Tdp g = =≈ ∫ ∫ (2.25) 5. 动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0 0 0 0 2 2 2 * 0 0 2 * 2 0 0 1 1 1 2 1 1 2 1 2 2 2000 p p a p p v vL v p L V dp V dp K RV R g M P CC C C C Tdp C dp g R ⎛ ⎞ = = = =≈ ⎜ ⎟ ⎝ ⎠ ∫ ∫ ∫ ∫ (2.26) 其中 p L v C C RT ( ) C = = χ χ 为 Laplace(拉普拉斯)声速,Ma 是马赫数。 6. 有效位能与全位能的比较 0 0 2 ' 2 * ' 0 * 0 1 2 1 1 1 2 200 p A d d p d p T T dp P T T P T C Tdp g γ γ γ γ γ ⎛ ⎞ ⎜ ⎟ − ⎛ ⎞ ⎝ ⎠ = =≈ ⎜ ⎟ − ⎝ ⎠ ∫ ∫ (2.27) 则 * * 0.1 A K P = 以上计算时各式中的大气参数取其平均值如下: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T=15ms,T=250K,T=15K,q=2% L=25×10°JK·kg,Cn=1004J·K-kg,R=287J.K-·kg C,=717K-1·kg,y=3ya,y=8 物理意义: 1)重力位能与内能的比例固定,重力位能相当于内能的40%; 2)全位能中,内能占70%,重力位能占30%; 3)潜热能占全位能的20%; 4)动能与全位能相比很小,全位能中只有很小一部分(12000转换为动能 5)有效位能占全位能的1/200; 6)只有1/10的有效位能真正可以转换为动能。 Total potential energy 100 Internal energy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APE Kinetic energy 图22各种大气能量的相对大小 常用气象(科技)绘图软件: 一维图(时间序列图、折线图): Golden Software Grapher4、 Microcal Origin7.0 二维平面图(经纬线网格): PcgrADS1.sL.l 二维平面图、三维立体图: Golden Software Surfer8、 Microcal Origin7.0 §3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5 1 V ms 15 − = ⋅ , T K = 250 , ' T K =15 , q = 2 % 6 11 L J K kg 2.5 10 − − =× ⋅ ⋅ , 1 1 1004 C J K kg p − − = ⋅⋅ , 1 1 R 287J K kg − − = ⋅⋅ 1 1 717 C J K kg v − − = ⋅⋅ , 2 3 d γ = γ , d p g C γ = 物理意义: 1)重力位能与内能的比例固定,重力位能相当于内能的 40% ; 2)全位能中,内能占70% ,重力位能占30%; 3)潜热能占全位能的 20% ; 4)动能与全位能相比很小,全位能中只有很小一部分(1/ 2000)转换为动能; 5)有效位能占全位能的 1/ 200; 6)只有 1/ 10 的有效位能真正可以转换为动能。 123456 0 20 40 60 80 100 Ratio (%) Total potential energy Internal energy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Latent heat energy APE Kinetic energy 图 2.2 各种大气能量的相对大小 常用气象(科技)绘图软件: 一维图(时间序列图、折线图):Golden Software Grapher4、Microcal Origin7.0 二维平面图(经纬线网格):PcGrADS 1.8 SL11 二维平面图、三维立体图:Golden Software Surfer8、Microcal Origin7.0 §3 能量方程与能量守恒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重力)位能方程 dz dt dΦ g (228) 2.显热能方程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thd(cn)=Q+a中+N (229) dt dt N1:分子粘性项。 3.潜热能方程 由水汽方程: S dt dH_ls (230) dt 4.动能方程 41单位质量形式 由z系运动方程: dr8-QVp-2QxV+N (231) 由于动能K=1y2=1vF J(231)式得 d_1d(7 左=动 2 dt 右=-gv-a.Vp+·N dK -gw-av Vp (232) 1)通过垂直运动,可使位能与动能相互转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6 1. (重力)位能方程 dz w dt ∵ = d gw dt Φ ∴ = (2.28) 2. 显热能方程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 ) 1 p dh Q dp d CT N dt dt dt α ρ = =+ + (2.29) N1:分子粘性项。 3. 潜热能方程 由水汽方程: dq S dt = 得 dH LS dt = (2.30) 4. 动能方程 4.1 单位质量形式 由 z 系运动方程: 2 dV g p VN dt = − ∇ − Ω× + α JG JG JK JK JJK (2.31) 由于动能 1 1 2 2 2 K V VV = =⋅ JK JK ∴V ⋅ JK (2.31)式得 左= 1 ( ) 2 dV dK dVV V dt dt dt ⋅ ⋅= = JK JK JG JK 右= −gw V p V N − ⋅∇ ⋅ α + JK JK JJK ∴ + dK gw V p V N dt = − − ⋅∇ ⋅ α JK JK JJK (2.32) 讨论: 1) 通过垂直运动,可使位能与动能相互转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如0,气压梯度力做正功,制造动能 dt 风由低压吹向高压(>0),-Vp0,dt <0,反抗气压梯度力而做负功,消耗动能。 3)VN<0,摩擦总是消耗动能。 42p系(水平)动能方程的质量积分形式 由p系水平运动方程 Vd-fk×Vb+F (233) at K Vh·上式得 h·VK+ VΦ-D(234) dt 其中K为水平动能,D为摩擦耗损。 利用连续方程:VVh+=0,上式可改写为: a+(k1)+7(a)=,y-DQ3 进行质量积分 左边第1项= KdM IM at t 左边第项=JV(KF)AM=「V(KF)px=!「V.(KF,r=0(设水平边界是封闭的) 左边第3项 (oKM=。(aK)dr=0(设垂直边界为刚壁 0) a( KdM=]a(n-Va)dM-MDdM (2.36) 其中左边又可写为,[KM K M·一,K称为(质量)平均动能 物理意义:封闭系统内,空气的(平均)动能的变化取决于位势梯度力做功和摩擦耗损(与(232) 式比较)。 5.总能量方程 由(2)+(2)+(230+(232)式得(注意到:中 VV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7 2) =u v h p p p Vp V x y s ∂∂ ∂ − ⋅∇ − − = − ∂∂ ∂ JK 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0 p s ∂ 0 JK , 0 dK dt > ,气压梯度力做正功,制造动能; 风由低压吹向高压( 0 p s ∂ > ∂ ), − ⋅∇ V p<0 JK , 0 dK dt < ,反抗气压梯度力而做负功,消耗动能。 3)V N⋅ <0 JK JJK ,摩擦总是消耗动能。 4.2 p 系(水平)动能方程的质量积分形式 由 p 系水平运动方程: ( ) h h h h h V V V V fk V F t p ω ∂ ∂ + ⋅∇ + = −∇Φ − × + ∂ ∂ JG JG JJK JJK K JK JK (2.33) V h ⋅ JK 上式得: h h K K VK V D t p ω ∂ ∂ + ⋅∇ + = − ⋅∇Φ − ∂ ∂ JK JK (2.34) 其中 K 为水平动能,D 为摩擦耗损。 利用连续方程: V h 0 p ∂ω ∇⋅ + = ∂ JK ,上式可改写为: ( ) h h ( ) K KV K V D t p ω ∂ ∂ + ∇ ⋅ + = − ⋅∇Φ − ∂ ∂ JK JK (2.35) 进行质量积分: 左边第 1 项= M M K dM KdM t t ∂ ∂ = ∂ ∂ ∫ ∫ 左边第 2 项= ( ) ( ) ( ) 0 h hh h M KV dM KV d KV d τ τ ∇⋅ = ∇⋅ = ∇ ⋅ = ρτ ρ τ ∫∫ ∫ JK JK JK (设水平边界是封闭的) 左边第 3 项= ( ) ( ) 0 M K dM K d p p τ ω ρ ωτ ∂ ∂ = = ∂ ∂ ∫ ∫ (设垂直边界为刚壁: 0 0 0 p p p ω → = = ) ∴ M M ( ) h M KdM V dM DdM t ∂ = − ⋅∇Φ − ∂ ∫∫ ∫ JK (2.36) 其中左边又可写为: * , M K K KdM M K t tt ∂ ∂∂ = =⋅ ∂ ∂∂ ∫ 称为(质量)平均动能。 物理意义:封闭系统内,空气的(平均)动能的变化取决于位势梯度力做功和摩擦耗损(与(2.32) 式比较)。 5. 总能量方程 由(2.28)+(2.29)+(2.30)+(2.32)式得(注意到: dp p V p dt t ∂ − ⋅∇ = ∂ JG ):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C T+ o ap N2+L·S(2.37) 对于干空气有: u=4(cr+g=+y2)=g+a2+ (238) 其中N2=M1+V·N。若运动绝热(Q=0)、无摩擦(N2=0)、与外界无水汽交换(S=0)及气压场 定常( 则有 t 称为湿空气总能量守恒。若绝热、无摩擦、气压场定常,有 称为干空气总能量守恒。若再不考虑温度的变化,则有: g2+V2=常数 (241) 称为机械能守恒。 作业:Cha.2-1,Cha.2-4,Cha.2-9° §4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 1.大气中能量转换事实 1.1平均经圈环流 东西风带和经圈环流(W表西风,E表东风)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8 2 2 1 2 t p dE d Qp C T gz Lq V N L S dt dt t α ρ ⎛ ⎞ ∂ = + + + = + + +⋅ ⎜ ⎟ ⎝ ⎠ ∂ JJK (2.37) 对于干空气有: 2 2 1 2 td p dE d Qp C T gz V N dt dt t α ρ ⎛ ⎞ ∂ = ++ =+ + ⎜ ⎟ ⎝ ⎠ ∂ JJK (2.38) 其中 N N VN 2 1 = +⋅ JJG JJG JG JJG 。若运动绝热(Q=0)、无摩擦( N2 JJK =0)、与外界无水汽交换(S=0)及气压场 定常( p t ∂ ∂ =0),则有 t dE dt =0 (2.39) 称为湿空气总能量守恒。若绝热、无摩擦、气压场定常,有 td dE dt =0 (2.40) 称为干空气总能量守恒。若再不考虑温度的变化,则有: 1 2 2 gz V + = 常数 (2.41) 称为机械能守恒。 作业:Cha.2-1,Cha.2-4,Cha.2-9* §4 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事实 1. 大气中能量转换事实 1.1 平均经圈环流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图23平均经环流 1) Hardely(哈德莱)环流 又称正环流,直接环流。相对暖的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则大气平均重心降低,平均重力位能 减少,使平均全位能减少,即平均全位能转换为平均动能。 2) Ferrel(费雷尔)环流 也称负环流,间接环流。冷空气上升,暖空气下沉,则大气平均重心升高,平均全位能增加,则 平均动能转换平均全位能 综合:高、低纬度(主要是低纬)为平均动能制造区,而中纬为平均动能耗损区。所以动能必须 由低纬向中纬输送才能维持全球平均动能的平衡,从而维持大气平均经圈环流 ∴平均经圈环流的净作用:平均全位能→平均动能 12局地垂直环流 定义:局地热力作用形成的扰动环流,如山谷风环流。 平均全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换函数: P PgT'wdr o≈-pgn Todt 1)上升气流(w>0),对应暖中心(T>0) 下沉气流(w0,表示温度场与垂直运动场为正相关 PK}>0,即平均全位能→扰动动能 2)上升气流对应冷中心,下沉气流对应暖中心。 w′暖 T<0,温度场与垂直运动为负相关。 P,K}<0,扰动动能→平均全位能。 图24局地垂直环流 13发展的长波(斜压不稳定长波) 又称发展槽(前倾橧),主要特征:温度橧落后于气压植, 植前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暖空气一边向北运动,一边上升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9 冷 暖冷 G D G 图 2.3 平均经圈环流 1) Hardely(哈德莱) 环流 又称正环流,直接环流。相对暖的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则大气平均重心降低,平均重力位能 减少,使平均全位能减少,即平均全位能转换为平均动能。 2) Ferrel (费雷尔)环流 也称负环流,间接环流。冷空气上升,暖空气下沉,则大气平均重心升高,平均全位能增加,则 平均动能转换平均全位能。 综合:高、低纬度(主要是低纬)为平均动能制造区 ,而中纬为平均动能耗损区。所以动能必须 由低纬向中纬输送才能维持全球平均动能的平衡,从而维持大气平均经圈环流。 ∴ 平均经圈环流的净作用:平均全位能⇒平均动能。 1.2 局地垂直环流 定义:局地热力作用形成的扰动环流,如山谷风环流。 平均全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换函数: { } '' ' 1 , g P K T wd gw T d T T τ τ ρ ≈ ≈− − τ ω ρ ωτ ∫ ∫ (2.42) 1) 上升气流(w>0),对应暖中心( ' T >0); 下沉气流(w0,表示温度场与垂直运动场为正相关。 { } ' ∴ P K, 0 > ,即平均全位能⇒ 扰动动能。 2) 上升气流对应冷中心,下沉气流对应暖中心。 ' T w < 0 ,温度场与垂直运动为负相关。 { } ' ∴ P K, 0 < ,扰动动能⇒平均全位能。 图 2.4 局地垂直环流 1.3 发展的长波(斜压不稳定长波) 又称发展槽(前倾槽),主要特征: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 槽前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暖空气一边向北运动,一边上升 冷 暖 D G D 暖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一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李国平教授制作:林蟒、李国平 T>0,v>0;0) 槽后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冷空气一边向南,一边下沉 T0(w0,平均全位能P→扰动能K有利于槽发展(称为发展槽 反之,若温度橧先于气压植,槽前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暖空气一边向北运动,一边下沉 T>0,y>0;a>0(w<0) 植后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冷空气一边向南,一边上升 T<0,y<0;c<0 则{PK}<0,则扰动动能减少,檀将衰减(称为衰减槽) 14斜槽(螺旋行星波) (导式槽脊线) 西北一东向 北一西南应 (曳式槽脊线 图26斜植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0 ' T > 0 , ' v > 0 ;ω 0) 槽后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冷空气一边向南,一边下沉 ' T 0 (w , 平均全位能 P ⇒ 扰动动能 K’ ,有利于槽发展(称为发展槽); 反之,若温度槽先于气压槽,槽前温度场和流场的配置为:暖空气一边向北运动,一边下沉 ' T > 0 , ' v > 0 ;ω > 0 (w0) 则{ } ' P K, 0 < ,则扰动动能减少,槽将衰减(称为衰减槽)。 1.4 斜槽(螺旋行星波) (导式槽脊线) (曳式槽脊线) 图 2.6 斜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