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筇科技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2104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72学分:4.5 适用对象: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无机化学》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无机化学》电子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基础无机化学》尹敬执申泮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工、轻工、材料、纺织、环保、冶金、地质等类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各 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 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独立进行无机化学实验,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气体 教学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混合物;真实气体。 教学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分压与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异。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难点:分压定律 第二章热化学 教学内容: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要求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相、化学反应计量式、焓、焓变等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 律、Hess定律。 重点:状态函数、焓和焓变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Hes定律。 难点:Hes定律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浓度对反映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映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催 化剂与催化作用 教学要求理解平均速率、瞬时速率、速率方程、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掌握质量作用定律、 Arrhenius方程式、 碰撞理论、活化络和物理论;了解催化作用基本原理。 重点:(1)速率方程、 Arrhenius方程式、(2)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分数等概念,用这些概念解释浓度、温 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分数等概念。 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s函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2104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 时: 72 学 分:4.5 适用对象: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无机化学》第四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无机化学》电子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基础无机化学》尹敬执 申泮文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工、轻工、材料、纺织、环保、冶金、地质等类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各 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 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独立进行无机化学实验,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气体 教学内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混合物;真实气体。 教学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分压与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异。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难点: 分压定律 第二章 热化学 教学内容: 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要求: 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相、化学反应计量式、焓、焓变等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 律、Hess定律。 重点: 状态函数、焓和焓变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 难点:Hess定律。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浓度对反映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映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催 化剂与催化作用。 教学要求: 理解平均速率、瞬时速率、速率方程、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掌握质量作用定律、Arrhennius方程式、 碰撞理论、活化络和物理论;了解催化作用基本原理。 重点: (1)速率方程、Arrhennius方程式、(2)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分数等概念,用这些概念解释浓度、温 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分数等概念。 第四章 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
教学内容:标准平衡常数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 Gibbs函数。 教学要求理解标准状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自发变化、熵、Gibs函数等概念;能用标准平衡 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能用Giυbs函数、熵变、焓变等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重点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平衡组成的计算、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熵和Gibs函数的概念 难点:熵和 Gibbs函数的概念 第五章酸碱平衡 教学内容:酸碱质子理论概述;水的解离平衡和pH;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教学要求: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含分级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含分 级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及计算、配合物有关概念及配位平衡计算。 重点 (1)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的计算、一元弱酸(碱)盐的水解平衡及有关计算。 (2)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与计算。 (3)多元弱酸解离特点、逐级解离常数。 (4)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解离平衡、稳定与不稳定常数、配位平衡计算。 难点 (1)H2S溶液中c(H+)、c(S2-)的计算 (2)同离子效应在化学平衡计算中的应用、缓冲溶液缓冲性能的计算。 (3)配位平衡计算(复合型)。 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内容:溶解度和溶度积;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教学要求:理解溶度积与溶解度、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等概念。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并进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重点: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概念及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 难点:沉淀-弱电解质配合物复杂系统的平衡计算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能通过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有电极 电势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 重点:离子电子法配平、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Ners方程、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难点:生成沉淀或配合物对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影响、ΔG=ZFE的导出及应用。 第八章原子结构 教学内容:氢原子结构;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原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 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形状和伸展方向(不要求作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重点: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规律、近似能级图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核外电子排布和外层电子排布、周期表分区 及各区电子结构特征。 难点:能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波函数、原子轨道、几率密度、电子云等概念。 第九章分子结构
教学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 Gibbs函数。 教学要求: 理解标准状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自发变化、熵、Gibbs 函数等概念;能用标准平衡 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能用Gibbs函数、熵变、焓变等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重点: 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平衡组成的计算、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熵和Gibbs函数的概念。 难点:熵和Gibbs函数的概念。 第五章 酸碱平衡 教学内容: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水的解离平衡和pH;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教学要求: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含分级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含分 级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及计算、配合物有关概念及配位平衡计算。 重点: (1)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的计算、一元弱酸(碱)盐的水解平衡及有关计算。 (2)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与计算。 (3)多元弱酸解离特点、逐级解离常数。 (4)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解离平衡、稳定与不稳定常数、配位平衡计算。 难点: (1)H2S溶液中c(H+)、c(S2-)的计算。 (2)同离子效应在化学平衡计算中的应用、缓冲溶液缓冲性能的计算。 (3)配位平衡计算(复合型)。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内容:溶解度和溶度积;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教学要求:理解溶度积与溶解度、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等概念。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并进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重点: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概念及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 难点:沉淀-弱电解质-配合物复杂系统的平衡计算。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教学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能通过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有电极 电势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 重点:离子电子法配平、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Nernst方程、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难点:生成沉淀或配合物对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影响、ΔG=-ZFE的导出及应用。 第八章 原子结构 教学内容: 氢原子结构;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原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 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形状和伸展方向(不要求作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重点: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规律、近似能级图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核外电子排布和外层电子排布、周期表分区 及各区电子结构特征。 难点:能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波函数、原子轨道、几率密度、电子云等概念。 第九章 分子结构
教学内容: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 教学要求: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 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氧分子的结构和磁性。 重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对简单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解释、共价键的特征、σ键、π键。 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的概念。 第十章固体结构 教学内容:固体结构和类型;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层状晶体 教学要求: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及真实晶体的缺陷。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 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自由电子概念理 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重点:四种基本类型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性质、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晶格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对离子化合 物熔点、硬度等性质的影响。 难点:用离子极化概念解释物质的性质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教学内容:配合物的空间构性和磁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重点:价键理论要点、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中心离子价电子分布、杂化方式及其空间构型。 难点: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中心离子价电子分布、杂化方式及其空间构型。 第十二章s区元素 教学内容:s区元素化合物;锂、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 教学要求:s区元素氢化物、氧化物及重要盐类的性质 重点:s区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生成与性质、酸碱性变化规律及解释;碳酸盐热稳定性及解释、重要盐类的溶解 性规律 难点:碳酸盐热稳定性及解释、重要盐类的溶解性规律 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 教学内容:p区元素概述;硼、铝和碳的化合物;锡、铅的化合物。 教学要求:了解p区元素通性、硼、铝、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锡、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锡、铅氢氧化物酸碱性、化合物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硫化物的性质。 难点:锡、铅硫化物的性质 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 教学内容:氮族元素;氧族元素 教学要求氮的化合物;砷、锑、铋的化合物;氧和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性质、氨和铵盐的性质、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 律及重要反应、硫化物的性质、O的结构、性质和重要反应、HS的性质、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 难点:氮的氧化物结构及大π键概念 第十五章p区元素(三) 教学内容:卤素;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要求了解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卤素氢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氯的含氧酸及盐的性质(酸性、氧化还原性、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HX的制备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难点:对氯的含氧酸及盐的性质(酸性、氧化还原性、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的解释
教学内容: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 教学要求: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 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氧分子的结构和磁性。 重点: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对简单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解释、共价键的特征、σ键、π键。 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的概念。 第十章 固体结构 教学内容: 固体结构和类型;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层状晶体。 教学要求: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及真实晶体的缺陷。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 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自由电子概念理 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重点: 四种基本类型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性质、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晶格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对离子化合 物熔点、硬度等性质的影响。 难点:用离子极化概念解释物质的性质。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教学内容:配合物的空间构性和磁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重点: 价键理论要点、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中心离子价电子分布、杂化方式及其空间构型。 难点: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中心离子价电子分布、杂化方式及其空间构型。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教学内容: s区元素化合物;锂、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 教学要求: s区元素氢化物、氧化物及重要盐类的性质。 重点: s区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生成与性质、酸碱性变化规律及解释;碳酸盐热稳定性及解释、重要盐类的溶解 性规律。 难点:碳酸盐热稳定性及解释、重要盐类的溶解性规律。 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 教学内容: p区元素概述; 硼、铝和碳的化合物;锡、铅的化合物。 教学要求: 了解p区元素通性、硼、铝、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锡、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 锡、铅氢氧化物酸碱性、化合物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硫化物的性质。 难点:锡、铅硫化物的性质。 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 教学内容: 氮族元素;氧族元素。 教学要求: 氮的化合物;砷、锑、铋的化合物;氧和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 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性质、氨和铵盐的性质、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 律及重要反应、硫化物的性质、H2O2的结构、性质和重要反应、H2S的性质、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 难点:氮的氧化物结构及大π键概念。 第十五章 p区元素(三) 教学内容:卤素;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卤素氢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 氯的含氧酸及盐的性质(酸性、氧化还原性、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HX的制备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难点:对氯的含氧酸及盐的性质(酸性、氧化还原性、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的解释
第十六章抠区元素(-)] 教学内容:d区元素概述;铬、锰、铁、钴、镍。 教学要求了解区元素通性,掌握铬、锰、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Cr(Ⅲ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两性、Cτ(在碱性介质中的还原性、Cτ(Ⅵ在酸碱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及相互 变化、Cr(ⅥI)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性、Mn(IVⅥVI的重要化合物、Mn的元素电势图、KMnO4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及还 原产物、Fe(II、Co(I、Ni(的重要化合物及配合物的性质。 难点:Mn的元素电势图、KMnO4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及还原产物、Fe、Co、Ni的重要配合物。 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 教学内容:铜族元素;锌族元素。 教学要求:掌握铜、银、金、锌、镉、汞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Cu、Ag、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Cu、Ag的重要配合物、CuI与CuI的相互转化、 Zn、Cd、Hg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酸碱性、Zn、Cd、Hg的配合物、Hg(与Hg(I的相互转化。 难点:Hg(1)、Hg()与氨的反应 第十八章元素 教学内容:镧系元素。 教学要求了解镧系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稀土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点。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引 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大胆探索精神。 2、作业方面 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和运用原理进行化学运算,每一章布置1- 3、考核方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作业成绩占10~20分,平时课程学习态度10分,课 程结束笔试占70~80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另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见教学大纲) 五、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合计 讲课习题课实验课 机课 讨论课其它 气体 二、热化学 三、化学动力学基础 四、化学平衡、熵 Gibbs函数 五、酸碱平衡 六、沉淀-溶解平衡 4466464 24466464 七、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 八、原子结构
第十六章 d区元素(一)] 教学内容: d区元素概述;铬、锰、铁、钴、镍。 教学要求: 了解d区元素通性,掌握铬、锰、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 Cr(Ⅲ)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两性、Cr(Ⅲ)在碱性介质中的还原性、Cr(Ⅵ)在酸碱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及相互 变化、Cr(Ⅵ)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性、Mn(ⅡⅣⅥⅦ)的重要化合物、Mn的元素电势图、KMnO4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及还 原产物、Fe(ⅡⅢ)、Co(Ⅱ)、Ni(Ⅱ)的重要化合物及配合物的性质。 难点:Mn的元素电势图、KMnO4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及还原产物、Fe、Co、Ni的重要配合物。 第十七章 d区元素(二) 教学内容:铜族元素;锌族元素。 教学要求:掌握铜、银、金、锌、镉、汞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重点: Cu、Ag、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Cu、Ag的重要配合物、Cu(Ⅰ)与Cu(Ⅱ)的相互转化、 Zn、Cd、Hg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性、酸碱性、Zn、Cd、Hg的配合物、Hg(Ⅰ)与Hg(Ⅱ)的相互转化。 难点:Hg(Ⅰ)、Hg(Ⅱ)与氨的反应。 第十八章 f区元素 教学内容: 镧系元素。 教学要求: 了解镧系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稀土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点。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引 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大胆探索精神。 2、作业方面: 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和运用原理进行化学运算,每一章布置1-2次作 业。 3、考核方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作业成绩占10~20分,平时课程学习态度10分,课 程结束笔试占70~80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另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见教学大纲) 五、学时分配 章 学 时 分 配 合 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它 一、 气 体 2 2 二 、 热化学 4 4 三 、化学动力学基础 4 4 四、化学平衡、熵Gibbs函数 6 6 五、酸碱平衡 6 6 六、沉淀-溶解平衡 4 4 七、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 6 6 八、原子结构 4 4
九、分子结构 十、固体结构 十、配合物结构 4422 十二、s区元素 十三、p区元素(-) 42245 十四、p区元素(二) 十五、p区元素(三) 536422 3 十六、d区元素 十七、d区元素(二) 十八、f元素 6422 机动 共计 六、教学内容更新说明 暂无 制定者:韩选利 审定者:李东亮批准者:冯小娟校对者:李国强 制定日期:2004年5月18日
九、分子结构 4 4 十、固体结构 4 4 十一、配合物结构 2 2 十二、 s区元素 2 2 十三、 p区元素(一) 4 4 十四、 p区元素(二) 5 5 十五、 p区元素(三) 3 3 十六、 d区元素(一) 6 6 十七、 d区元素(二) 4 4 十八、 f区元素 2 2 机动 2 2 共计 72 72 六、教学内容更新说明 暂无 制定者: 韩选利 审定者: 李东亮 批准者: 冯小娟 校对者: 李国强 制定日期: 2004 年 5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