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 (第二版) 吴邦灿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序 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保会提出了强化环境管理的新的五项制度和措施 逐步实现我国的环境管理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单项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 转变。 环境监测是环保的耳目,也是衡量和反映环境管理水平的尺子无论是八项制度的贯 彻还是“三个转变”的实现都离不开环境监测提供技术依据和保证。民前全国环境监测工 作已有相当的基础,环保系统和行业监测站已有4000多个,总计70000多人的监测队伍 加强监测管理,充分发挥其内涵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本书是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的 本实用专业书。我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希望它能起到加强监测科学管理的作用, 以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决策依据。 格平 90年8月
再版说明 环境监测管理是对环境监测系统的科学管理。它包括了保证监测数据结论正确可靠 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制订科学的监测计划,组建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确定 相应的监測技术与方法,建立环境数据库,进行综合评价等。并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开展 质量保证工作。实现我国监测站点网络化;采样布点规范化;测试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计 算机化和质量控制系统化 环境监测系统是国家环境保护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提供环境决策和管理 服务的技术依据和保证。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很快,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我 国的环境监测体系。为适应环境管理干部培训和监测管理工作的需要,编写了《环境监测 管理》一书,1988年8月第一次出版后不仅是大专院校的使用教材,而且在全国20多个 省市环保系统举办的环境监测管理培训班中被广泛选用,因需求量较大,1990年、1993年 又先后二次印刷。 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确立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九五环境目标,实行 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监测管理更显得突出和重要。应形 势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环境监测管理》书重新修订再版。删去了过时部分,将第四、五 章合并,章节体系未变但内容上有较大的更新,增强了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待点。 本书第二版是依据我国20年来的监测实践和教学体会,参考了国内外文献,得到了全国 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及时间紧迫错误和不妥之处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吴邦灿 1997.1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1)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第三节环境监测的发展……… 第四节环境监测的类型… (8) 第五节环境监测管理的内涵 (9) 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的理论基础…………… (12) 第二章监测标准管理 第一节环境标准综述…………… 第二节环境质量标准管理 鲁普平平专 第三节污染物排放标准管理 (51) 第四节环境标准物质管理…………………………………(79) 第三章监测点位管理 第一节环境监测网络设计… ………(103 第二节空气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 (108) 第三节水环境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 第四节土壤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 (158) 第五节环境噪声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 ………(162) 第四章采样技术管理 第一节水样采集管理… 新、看击于卡省音专自帝平平看甲帝 (171) 第二节气样采集管理… …………(200 第三节土壤固弃物采集管理… 第四节生物样品采集管理……… ……(221)
第五章测试方法管理 第一节化学污染监测分析方法 (229) 第二节物理污染监测测量方法… (255) 第三节环境生物监测方法………………(267) 第四节测试方法标准化管理 274) 第五节监测仪器标准化管理… (286) 第六章监测数据管理 第一节监测数据的记录整理……(00) 第二节监测数据分布类型……………………………… 304) 第三节监测数据离群值检验 (309) 第四节监测数据统计检验 ……(314) 第五节监测数据方差分析…(327) 第六节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第七节监测数据概括解释 ……(340) 第七章监测质量管理 第一节监测质量保证… (360) 第二节监测质量控制……… (367) 第三节监测计量认证…… 第四节监测计量器具检定…… ……………………………(391) 第五节监测误差及其参数……… …(394) 第六节质量保证的实施… (401) 第八章监测综合管理 第一节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415) 第二节成果的汇总与表达……… (431) 第三节污染源调查评价与管理… ………(435)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 (450) 第五节环境质量评价………… …………(465) 第九章监测网络管理 第一节国家环境监测网…………………………………………………(507)
第二节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 ………(512) 第三节污染源监测网……………… (520) 第四节环境监测信息网………………………………(522) 第五节监测网站的职责与管理……… (525) 附录一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管理规定… 附录二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服务的若干规定……………… (538) 附录三国家环境标准目录… 参考文献 (552)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这一概念最初是随着核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放射性物质对人及其 周围环境的威胁,迫使人们对核设施进行监测,测量其强度,并可随时警报。英文“监 测”一词“ MONITOR”即是监视、检测、监控的意思。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 的频频出现,监测的含义扩大了。逐步由工业污染源监测发展到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 的对象不仅仅是污染物、污染因子,还伸延到环境行为。如环境生物、生态监测等。 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质量”这一概念随之被人们所明确和接受。为了寻求环 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人们着手研究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含量水平及时空分布规律。起 初着眼于化学污染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就是环境分析,但是,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仅对单个污染物短时间的取样分析是木够的,必须取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即需 要得到各种污染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的时、空分布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切的评价 这项任务单靠某一种手段(如化学分析)是难以完成的。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类健 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维持人类繁衍、发展的资源问题。人 们对环境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掌握化学物质的污染,还要掌握各种物 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热辐射、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污染;不仅要弄清直接污染,还 要弄清间接污染;不仅要求自然环境质量,还要求社会环境质量。起初以化学分析为主 要手段,建立在对测定对象间断地、定时、定点地采集环境样品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分析 结果已不能定量的描述和评价全面的环境质量状况,更不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必 须和先进的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以及遥感、遥测等各种测试手段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 环境监测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 程 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有测定环境中的 热、声、光、电磁、振动、放射性等物理量和状态的物理监测;生物监测则是利用生物 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如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候等作为判断环 境污染状况的手段。生物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可以反映多种因子污染的综合效 应,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即长期的积累效应。所以生物监测可以弥补上述化 学的、物理的监测手段之不足,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手段应包括:化 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 从环境监测的过程来说,它应包括
现场调査—优化布点一样品采集一运送保存一分析测试一数据处理一综合评价等一 系列的过程。即首先根据监测目的要求,进行现场调查研究。这里的目的是指针对性的 目的,目的不同,监测设计和安排有很大差异。当然调查内容也不同。调查的内容包括 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排放规律;污染受体(居民、机关、学校、农田、水体、森 林及其它)的性质和受体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方位和距离);水文、地理、气象等环境 条件及有关历史情况。 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和现场的调查资料,研究监测的范圈和项目,研究采样点的数 目和具体位置,确定采样的时间和频率,调配采样人员和运输车辆。实验室分析人员的 分工安排,现场工作和实验室的联系等,根据监测设计(计划)实施采样:将安好的有 效的采样器安装在指定的监测位置,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确定的采样时间及频率采集 样品,并如实地记录采样实况和现场状况。将采集的样品和记录及时的送往实验室分析 测试,按规定(或经核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分析。将测得的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填入 报告表,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检验。最后将监测数据资料整理入库(数据库),依据 规定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价,并结合现场调查的资料对监测数据作 合理地解释并写出综合研究(对策和预测)报告。报告经检验符合预期要求,按规定程 序上报。若不符合要求,作补充监测或在总结前次监测的基础上另行监测。只有把各个 环节都做好了,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 从监测的对象和结果上,凡是代表(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数据;凡是对人与 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的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均为环境监测 的内容。具体地说,世界上的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及一波。 气态—一大气、空气、尾气、毒气 液态——地面水、地下水、雨水、污水 固态——岩石、矿物、土壤、生物、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 波——热、声、光、电磁、振动、放射性辐射波等 关于什么是环境监测的问题,以往认识不一,说法很多。有的认为环境监测是环境 与化学的结合;有的认为环境监测是对环境污染的监视和测试;有的认为环境监测是对 表征环境质量数据的测取和解释;还有的认为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数据的测取、解释 和运用。从当今信息技术来说,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现代化的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同时具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这 些说法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环境监测,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环境监测是一个科学活动过程,这已是环境科学发腰过程中的一个事实,另一个客 观事实是环境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环境问题时都要有这么一个“过程”,或者要依赖于这 过程”的结果。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及环境科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环 境监测的手段不断在进步和玫善,其科学性不断增强,环境监测是复杂的科学技术活动 不是测几个数据就了事的“简单劳动”。至此,环境监测的“过程”较合理的描述应该是: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定量地测定环境污染因子及其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分 析其环境影响过程与程度的科学活动。从执法监督的意义上说,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 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对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是关系到监测工作及监测站发展方向,发展战略 改革思路的大事,是各级政府、环保局、监测站各级领导和全体监测人员需要达成共识 的首要问题。大家知道,环境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环境之间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 换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些研究都是在定性、定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定量化 的环境信息是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 道路,就是坚持环境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环境保 护工作的发展。在强化监督管理方面要在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三 时”、“排污收费”老三项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污许可证制”、“污染物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 等新五项制度,依靠这八项制度的贯彻实施,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 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无论是“八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还是 “三个”转变的实现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工作,否则加强环境管理将是一句空话。 在第四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曲格平主任在总结回顾环保工作的发展历程的 基础上提出环境监测是执行法规、标准的“耳目”和“尺子”,是环保工作的“阵地”和 “基础”;是技术支持和保证。并解释了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 境管理服务的监测工作方针。二者相互支持,紧密配合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统一监督管 理的取能。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监测悬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 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加 强监督管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制约能力减弱,依法行 政,依据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执法显得愈来愈重要。环保系统各级监测站是依法实施环境 技术监督职能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授权,采用监测手段对 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行为和这些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进行监督。同 时也对各级政府、各单位执法效果(如: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环 境质量达标情况,各项制度、措施的实施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对污染事故和环境纠 纷进行技术仲裁,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管理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科学依据 因此,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是属于政府行为之一,各级监 测站能否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动态变化状况,不仅是监测站 业绩和能力的体现,更应该是各级环保局政绩和能力的体现。监测站一是要强化主动全 面服务意识;二是强化基础技术,提高服务的能力;三是强化数据的综合分析,保证数 据的准、快、全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
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八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巩固提高 强化管理。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新突破,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环境管理服务。总的目标 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为环境 管理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其定量指标是 1.完善一个网络:即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牵头单位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并做到 组织有章程、管理有制度、技术有规范、工作有分工、机制健全、运转灵活 2.突出两个重点,掌握两个动态:即强化污染源监测,执行《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 八项制度服务的若干规定》;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和污染源动态。 3,抓好三个建设:即环境监测的制度建设、基础技术建设和队伍建设。 4.完善报告制度:即环境监测月报、环境监测季报、环境监测年鉴、环境监测年报 (公报〉及环境质量报告书。 5,实现一个提高:即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 九五”期间中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国情、瞄准方向,以了解、掌握 全国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 境监测技术体系,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提高对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和对污 染源动态排放即时监督监测能力,当好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准确地为环境管理 决策主动服务、及时服务和超前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任务详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概括起来为如下几方面 」.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 况及发展趋势。 2.对污染源排放状况实施现场监督监测和检査,及时、准确地掌握污染源排放状况 及变化趋势。 3.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4.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5.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 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具体对策是 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中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选择切合国情 实际的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确定符合新的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 2.紧紧抓住了解和掌握全国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各类各项监测工作。 研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向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抓好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培养人才、补充装备、完善监测网 络和数据自动传输系统,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测 4.开展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预报的研究,开展重点有机污染物和“三致”有 毒有害物,污染机理监测方法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监测领域,努力跟踪国际监测技术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