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十一、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能品味比喻句等句式表达的精妙 △过程方法 1、有感情的诵读。 2、感悟春天的基础上再创造。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春天、赞美春天、热爱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怀着赞美、 热爱之情,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 [教学方法]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情境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导语创设情境、以朗读感受情 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诗图文相结合使学生入境、动情。此外,还采用“举一反三法”,在老师导学基础 上,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自主地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背景音乐轻微 [导入] 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绚丽的舂光里 陶醉,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吟诵春天,现 代作家朱自清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好 2、出示课题和作者简介。 、整体悟情,梳理思路。 1、感知性听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章思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春草图一一草报春 春花图—一花争春 盼春一一绘春]春风图——风唱春迎春图(人迎春)—颂春 春雨图一一雨润春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③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三、自主探究 (一)教师导学 以第2节春草图为例,也可以以春花、春风、春雨图为例。 1、师:春天的草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背出古诗里描写春草的诗句么? 生自由回答,第一问如:嫩、软、绿、富有生机等等。 第二问如: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8 第三单元 十一、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能品味比喻句等句式表达的精妙。 △ 过程方法 1、有感情的诵读。 2、感悟春天的基础上再创造。 △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春天、赞美春天、热爱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怀着赞美、 热爱之情,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 [教学方法]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情境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导语创设情境、以朗读感受情 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诗图文相结合使学生入境、动情。此外,还采用“举一反三法”,在老师导学基础 上,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自主地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背景音乐轻微。 [导入] 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绚丽的春光里 陶醉,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吟诵春天,现 代作家朱自清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好 吗? 2、出示课题和作者简介。 二、整体悟情,梳理思路。 1、感知性听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章思 路。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②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迎春图(人迎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③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三、自主探究 (一)教师导学 以第 2 节春草图为例,也可以以春花、春风、春雨图为例。 1、师:春天的草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背出古诗里描写春草的诗句么? 生自由回答,第一问如:嫩、软、绿、富有生机等等。 第二问如: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2、作者笔下的春草是怎样的?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学生体 会写法。 3、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 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4、语言品赏,设计两题。(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 在句末呢? ②比读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1题意在使学生领悟“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2题欲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一些叠词、数量词在语言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比读,体会语句节奏。 5、男女看画面赛读、背诵 二)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自主探究4-7节 1、你最喜欢哪幅图画?说说原因。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问题2:其他四副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问题3:美句赏析:主要引导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①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四、开拓延伸 1、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 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舂》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 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 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 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也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互评。 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板书设计:
19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2、作者笔下的春草是怎样的?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节。学生体 会写法。 3、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 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4、语言品赏,设计两题。(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 在句末呢? ②比读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 1 题意在使学生领悟“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 2 题欲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一些叠词、数量词在语言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比读,体会语句节奏。 5、男女看画面赛读、背诵。 (二)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自主探究 4-7 节。 1、你最喜欢哪幅图画?说说原因。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问题 2:其他四副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问题 3:美句赏析:主要引导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①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 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四、开拓延伸 1、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 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 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 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 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也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互评。 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一一人 态: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春花图(花争春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二)绘春 泥土气息 春风图(风唱春)味:{草味 花香 鸟声清脆宛转 声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美” 力 十一、课后小结 本文的教学,重在感受而不在于分析,所以把几个图的分析用了较少的时间。而用了较多时间处理练 习与阅读。 十二、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睛、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20 春 朱自清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春花图(花争春)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二)绘春 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风唱春) 味: 草味 花香 鸟声 清脆 宛转 声: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 十一、课后小结: 本文的教学,重在感受而不在于分析,所以把几个图的分析用了较少的时间。而用了较多时间处理练 习与阅读。 十二、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 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 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打印好的《清泉赞》及习题设计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 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 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 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 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 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 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舂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 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 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 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 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岀,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 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济南(讧)伦敦(dun)镶( xIang)水藻(z6o)贮蓄(zh)发髻(j)澄清( cheng) 着落(zhuo)看护(kan) 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21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 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 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打印好的《清泉赞》及习题设计的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 3 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 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 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 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 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 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应召回国。1966 年 8 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 67 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 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 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 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 只有海拔 285 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 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 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 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 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 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 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 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 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 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4.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 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 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 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 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 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 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 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 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22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 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 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 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 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 2、3、4 三段文字写冬天 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 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 5 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 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4.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 3 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 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 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 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 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 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 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 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 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 3 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A.朦胧B.淡雅C.古朴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B.绿C.清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 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②暗喻③明喻④明喻B.①明喻②明喻③暗喻④明喻 C.①暗喻②暗喻③暗喻④明喻D.①暗喻②暗喻③借喻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b 2. ABCd 3. c 4. D 5.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的奉献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 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 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 比阅读 [教学步骤] 、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 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 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 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 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
23 阅读课文第 4、5 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投影: 1.第 4 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 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20 个字) 参考答案: 1.B 2.ABCD 3.C 4.D 5.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的奉献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 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 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 比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 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 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 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 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
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 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λ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 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 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 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 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 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 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 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 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 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 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 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 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 特点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 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 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 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十三、山中访友 李汉荣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4 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 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 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 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 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 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 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 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 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 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 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 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 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 1 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 2、3、4 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 5 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 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 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 特点。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 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 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 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十三、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一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 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 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岀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妺妺!你吟着一首小诗,是 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 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 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髙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 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大书,可是出自你的手 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1.这段文字运用了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髙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 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二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 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 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 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 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排比、拟人、比喻、设问。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 。白云:洁白。瀑布:雄浑而且高亢。悬崖:无言静默。云雀:叫声清纯。3.悬崖无言静立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
25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 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 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 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 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 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 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大书,可是出自你的手 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 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 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 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 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 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排比、拟人、比喻、设问。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 声。白云:洁白。瀑布:雄浑而且高亢。悬崖:无言静默。云雀:叫声清纯。3.悬崖 无言静立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
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 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 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七、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柏树、蚂蚁 十四、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一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一—《秋 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 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
26 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 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 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七、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十四、秋天 何其芳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四、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 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 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 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 年他与卞芝
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 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 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 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 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 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 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 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 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 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比兴”的写法,即先言 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 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 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 梦想 (五)课堂练习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②鳊鱼( )③寥阔( )④梦寐( 2.解释词语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4.诗人何其芳,现代 家。本诗选自《 、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7 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 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 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 年北上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 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 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 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 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 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 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 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 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比兴”的写法,即先言 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 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 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 梦想。 (五)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 )②鳊.鱼( )③寥.阔( )④梦寐.( ) 2.解释词语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 。 4.诗人何其芳,现代 、 家。本诗选自《 》 二、阅读 (一)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