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学科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 2.地理信息技术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4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3S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教学难点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熟悉3S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区域差异与区域地理联系较大,学生在分析中易出现死记硬背,或者分析过于片面 等问题。建议讲解时细化板书,培养学生分析思路。 2.3S技术较抽象,语言偏书面,学生不易理解。建议结合PT或者平板电脑,以图片 或短片形式呈现。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导入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思考图中甲乙丙丁分区的依据有哪些? 知识讲解 第1页
第 1 页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3S 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教学难点 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熟悉 3S 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 区域差异与区域地理联系较大,学生在分析中易出现死记硬背,或者分析过于片面 等问题。建议讲解时细化板书,培养学生分析思路。 2. 3S 技术较抽象,语言偏书面,学生不易理解。建议结合 PPT 或者平板电脑,以图片 或短片形式呈现。 【知识导图】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思考图中甲乙丙丁分区的依据有哪些? 二、知识讲解 一、导入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含义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既是 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 绝对位置 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 海陆位置 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 山河位置 政治地理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 相对 位置 位置 交通地理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 位置 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 气候特征 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 河流特征 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 第2页
第 2 页 1. 区域的含义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 区域特征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既是 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 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 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 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 位置 政治地理 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 置 交通地理 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 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 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 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 知识点 1 区域的含义
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 工业 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 城市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 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点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媺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要素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地理位置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中部,长江入海口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 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①黑土分布广泛 土地条②耕地多为水田 ②多为旱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要素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第3页
第 3 页 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 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 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 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 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知识点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商业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3.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地理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位置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 降水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 地形 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 水文特征 大(小):水能丰富 河流 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 水系特征 土壤类型、肥力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植被类型及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贫乏);水 资源种类及数量 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 农业类型 农业 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第4页
第 4 页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 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3.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 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 布 土壤 类型、肥力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植被 类型及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资源 种类及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贫乏);水 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农业 农业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 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或新工业 自然条件(原料、水源) 工业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地价、科技 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 环境 产)利用不当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知识点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 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 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 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或一、二、三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 加速期 三或二、三、 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第5页
第 5 页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或新工业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原料、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地价、科技; 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 产)利用不当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 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 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 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加速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 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知识点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 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 成熟期 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 主导力量 知识点4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 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各不相同。 3.主要环节: 物体辐射和 目标物 传感器 收集[遥感地信息处理「传专业图件 反射电磁波 传输面系统信息分析[统计数字 4.优势:①遥感技术探测的范围大 ②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效率高。 ③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④相对成本低。 5.应用 (1)资源普査和环境灾害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 矿产资源 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 生物资源|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 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数据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 环境监测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 得到保护和改善 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旱灾、水灾、病虫害、农林病害、森林火灾 灾害监测 有利于防灾减灾 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第6页
第 6 页 成熟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 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 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 主导力量 三、二、一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 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各不相同。 3.主要环节: 目标物 ――――――→ 物体辐射和 反射电磁波 传感器 ――→ 收集 传输 遥感地 面系统 ――――→ 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 统计数字 4.优势:①遥感技术探测的范围大。 ②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效率高。 ③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④相对成本低。 5.应用 (1)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 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 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 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 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 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环境监测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 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 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 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旱灾、水灾、病虫害、农林病害、森林火灾、 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知识点 4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林业和农业 部门 应用 主要原理 着火树木、病害树木与正常树木反 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火灾和病虫害 射光谱不同 土地资源调査、土地利用现状调査、病虫害 植物生长情况不同,其反射波谱特 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 征不同 势监测和估产 知识点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概念:和田卩量·在仝球茹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组成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一—GPS信号接收机 3.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 4.特点: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5.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识点6地理信息系统(G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3.程序:自→靳捉h一靳防一空间分析→表达。 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4应用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知识点7数字地球的含义 1.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 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3.“3S”的功能特点比较 第7页
第 7 页 (2)林业和农业 部门 应用 主要原理 林业 清查森林资源、监测火灾和病虫害 着火树木、病害树木与正常树木反 射光谱不同 农业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 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 势监测和估产 植物生长情况不同,其反射波谱特 征不同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 4.特点: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5.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3.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4.应用 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1.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 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3. “3S”的功能特点比较 知识点 7 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识点 6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知识点 5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特点和功能 简单理解 获取 遥感(RS) 地表观察、地理数据收集 是什么?有什么?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GPS) 导航 在哪里? 处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 做?怎么办 例题精析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 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 例题1 【题干】(2019·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東 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20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 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 2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一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谷案】1.C2.D 【解析】第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 北方分界的标志,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2题,由于长江的阻 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第8页
第 8 页 3S 特点和功能 简单理解 遥感(RS) 地表观察、地理数据收集 获取 是什么?有什么? 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 导航 定位 在哪里?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 处理分析 为 什 么 ? 有何 联 系? 怎 么 做?怎么办?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 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题干】(2019·全国文综Ⅱ)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 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201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 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 1~ 2 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1.C 2.D 【解析】第 1 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 北方分界的标志,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 2 题,由于长江的阻 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例题 1 三、例题精析
例题2 【题干】(2019·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 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3~4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答案】3.D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 中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景观,故选D。第4题,图中景观为小桥 流水、人家,是“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地形和气候有关,反 映了当地年降水量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出行工具为船,故 例题3 【题干】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 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 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 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 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瑞丽试 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贵 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 【解析】根据材料二内容,瑞丽试验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密集型产业,贵安新区主 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两区相比较,瑞丽靠近边境,适合发展边境贸易,周边(包括邻国) 资源丰富:贵安新区高速公路、铁路交织,交通便利,科技相对发达,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第9页
第 9 页 【题干】(2019·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 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 3~4 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答案】3.D 4.B 【解析】第 3 题,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 中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景观,故选 D。第 4 题,图中景观为小桥、 流水、人家,是“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地形和气候有关,反 映了当地年降水量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出行工具为船,故 选 B。 【题干】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 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 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 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瑞丽试 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贵 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 【解析】根据材料二内容,瑞丽试验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密集型产业,贵安新区主 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两区相比较,瑞丽靠近边境,适合发展边境贸易,周边(包括邻国) 资源丰富;贵安新区高速公路、铁路交织,交通便利,科技相对发达,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例题 3 例题 2
例题4 【题干】埃及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下图为“埃及农业分布示意图”。农业部门为了及时了 解全国棉田面积增减,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数字地球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地理信息系统 【谷案】C 【解析】利用遥感技术可识别地物,结合往年数据可对比出棉田面积增减 例题5 【翘干】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北流入艾比湖,全长220公里。近年来,冰川加速消融 对该流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左图为奎屯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19642019年 奎屯河流域冰川面积与储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硏究精度,需对卫星图像中的冰川部分进行锐化増强、叠加影像以及目视解译等 系列处理。这些处理需要借助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AI(人工智能)技术 【答案】C 【解析】GIS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各种组合、分析、统计、查询等功能。 四、课堂运用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 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 态功能区。据此回答问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第10页
第 10 页 【题干】埃及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下图为“埃及农业分布示意图”。农业部门为了及时了 解全国棉田面积增减,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数字地球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C 【解析】利用遥感技术可识别地物,结合往年数据可对比出棉田面积增减 【题干】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北流入艾比湖,全长 220 公里。近年来,冰川加速消融 对该流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左图为奎屯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 1964~ 2019 年 奎屯河流域冰川面积与储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研究精度,需对卫星图像中的冰川部分进行锐化增强、叠加影像以及目视解译等 一系列处理。这些处理需要借助 A. RS 技术 B. GPS 技术 C. GIS 技术 D. AI(人工智能)技术 【答案】C 【解析】GIS 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各种组合、分析、统计、查询等功能。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 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 3 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 216 个生 态功能区。据此回答问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基础 四 、课堂运用 例题 5 例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