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PPT教学课件(模拟电路)第6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32,文件大小:1.83MB,团购合买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6.2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模拟电路》精品课程课件 第六章负反馈放大电路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6.2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模拟电路》精品课程课件 第六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6.2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第6章负反馈放大电路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1.熟悉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图 2掌握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反馈类型的判断

第6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1.熟悉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图 2.掌握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反馈类型的判断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反馈概念的引入 1.通过分压式偏置电路中Re的作 +U CC 用引入反馈概念 我们已经知道,在分压式偏置电 路中,为了稳定工作点,在发射极 设置电阻Re,通过电路的自动调节 过程稳定了C实际上Re的作用是将R RL 并与相加,这反a0“=c 反馈技术可以改善放大器的性能, 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放大电路。 反馈电阻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一、反馈概念的引入 1.通过分压式偏置电路中Re的作 用引入反馈概念 我们已经知道,在分压式偏置电 路中,为了稳定工作点,在发射极 设置电阻Re,通过电路的自动调节 过程稳定了IC,实际上Re的作用是将 放大器输出量的一部分送回输入端, 并与输入量相叠加,这就是反馈; 反馈技术可以改善放大器的性能, 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放大电路。 Rs us + - + ui - RL + uo - +UCC RC C1 C2 V RB1 RB2 RE CE + + + 反馈电 阻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反馈的概念 1.反馈——将放大电路的输出回路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 通过一定电路回送到输入回路中,从而影响净输 入信号的反送过程。 2.反馈网络——由一个纯电阻或串、并联电容无源网络构成。 作用:从输出回路取出电压(或电流)送回输入端,并与输 入端相叠加,从而影响放大器性能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二、反馈的概念 1. 反馈——将放大电路的输出回路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 通过一定电路回送到输入回路中,从而影响净输 入信号的反送过程。 2. 反馈网络——由一个纯电阻或串、并联电容无源网络构成。 作用:从输出回路取出电压(或电流)送回输入端,并与输 入端相叠加,从而影响放大器性能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3.反馈放大电路的实例说明 在图中,UgE=U E输出回路的L影响了 级管的净输入信号UgE,可见 在电路中存在将输出信号送U 回输入回路的过程,因此都 R 存在反馈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3. 反馈放大电路的实例说明 + + UBE Re Ui C2 C1 +VCC V Rb Uo 在图中 ,uBE=uI- iERE输出回路的iE影响了三 级管的净输入信号uBE,可见 在电路中存在将输出信号送 回输入回路的过程,因此都 存在反馈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三、反馈的分类 1.按极性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加强。 负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减弱。 反馈极性的判断——一采用瞬时极性法 假设输入电压的瞬时极性为“+”一)经基本放大器,判 断 输出电压的瞬时极性为“+”?是“-”?—>再经过反馈网 络,判 断反馈信号X的瞬时极性为“十”?还是为“-”? 比较X与X的极性(X=X一X),若X与X同相,使X 减小,则为负反馈,若X与X反相,使X增大,则为正反馈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三、反馈的分类 1.按极性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加强。 负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减弱。 反馈极性的判断——采用瞬时极性法 假设输入电压的瞬时极性为“+”→经基本放大器,判 断 输出电压的瞬时极性为“+”?是“-”?→再经过反馈网 络,判 断反馈信号xf的瞬时极性为“+”?还是为“-”? 比较xf与xi的极性(xd= xi-xf),若xf与xi同相,使xd 减小,则为负反馈,若xf与xi反相,使xd增大,则为正反馈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2.按成分分:直流反馈、交流反馈和交直流反馈 直流反馈——只有直流信号通过 交流反馈——只有交流信号通过 交直流反馈——交流和直流信号均可通过的。 68K 4 15V C R 交流 12K 0.1K 0.4K R2 C Re1是交直流反馈 R1—C2就是交流反馈 Re2是直流反馈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2.按成分分:直流反馈、交流反馈 和交直流反馈 直流反馈——只有直流信号通过。 交流反馈——只有交流信号通过。 交直流反馈——交流和直流信号均可通过的。 图(b) 图(a) Re1是交直流反馈 Re2是直流反馈 R1-C2就是交流反馈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3.按输出端的取样方式: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电压取自于输出电压,且Xf∝X。 电流反馈——反馈电流取自于输出电流,且Xf∝Ⅹ。 判断方法输出短路法: 假设输出端交流短路(R1=0),即u。=0,若反馈信号消失了, 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4.按输入端的取样方式: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串联反馈——反馈信号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以电压的形式出现, 输入端必定与输入回路串联。 并联反馈——反馈信号在放大器输入端以电流的形式出现,输 入端必定与输入电路并联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3.按输出端的取样方式: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电压取自于输出电压,且Xf∝X。 电流反馈——反馈电流取自于输出电流,且Xf∝X。 假设输出端交流短路(RL=0),即uo=0,若反馈信号消失了, 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判断方法——输出短路法: 4.按输入端的取样方式: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串联反馈——反馈信号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以电压的形式出现, 输入端必定与输入回路串联。 并联反馈——反馈信号在放大器输入端以电流的形式出现,输 入端必定与输入电路并联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四、反馈类型的判断 1.先确定反馈支路 2.再判断反馈极性; 3.再按反馈信号取样方式判断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 反馈,串联反馈还是并联反馈: 4.最后判断是直流、交流还是交直流反馈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四、反馈类型的判断 1. 先确定反馈支路; 2. 再判断反馈极性; 3. 再按反馈信号取样方式判断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 反馈,串联反馈还是并联反馈; 4. 最后判断是直流、交流还是交直流反馈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为方便大家学习,现将反馈类型判断方法列表如下: 反馈 定义 判别方法 对放大电路的 类型 影响 电压反馈信号(u或)从输出电压取样,即反馈信号通过元件连线冲输出电压u端取出或令 电压负反馈能 反馈与u成正比 u=0(R短接)反馈信号消失 稳定输出电压 减小输出电阻 电流负反馈能 电流 反馈信号(u或)从输出 反馈信号与输出端u无联系;或令u=0,反馈稳定输出电流 反馈 电流取样,即与i。成正比 信号仍存在。 i。增加输出 电阻 3)串联/激励信号为电压量:即反馈信号u与输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不同的节点引入(如三极管|串联负反馈增 反馈入信号u在输入回路中以 的b极和c极,或运放的反相端和同 串联形式出现 相端) 加输入电阻 并联|激励信号为电压量:即反馈信号入信|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不同的节点引入(如三极管并联负反馈减 反馈号入回路中以串联形式出现 的b极,或运放的反相端) 小输入电阻 直流负反馈能 直流 稳定工作点 反馈 反馈信号为直流信号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 交流负反馈能 交流 改善放大电路 反馈 反馈信号为交流信号 交流通路中存在反馈 14p返回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为方便大家学习,现将反馈类型判断方法列表如下: 反馈 类型 定义 判别方法 对放大电路的 影响 1 电压 反馈 反馈信号(uf或i f)从输出电压取样,即 与u.成正比 反馈信号通过元件连线冲输出电压u.端取出或令 u.=0(RL短接)反馈信号消失 电压负反馈能 稳定输出电压 减小输出电阻 电流 反馈 反馈信号(uf或i f)从输出 电流取样,即与i.。成正比 反馈信号与输出端u.无联系;或令u.=0,反馈 信号仍存在。 电流负反馈能 稳定输出电流 i.。增加输出 电阻 2 串联 反馈 激励信号为电压量:即反馈信号uf与输 入信号ui在输入回路中以 串联形式出现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不同的节点引入(如三极管 的b极和c极,或运放的反相端和同 相端) 串联负反馈增 加输入电阻 并联 反馈 激励信号为电压量:即反馈信号i f入信 号i i入回路中以串联形式出现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不同的节点引入(如三极管 的b极,或运放的反相端) 并联负反馈减 小输入电阻 3 直流 反馈 反馈信号为直流信号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 直流负反馈能 稳定 工作点 交流 反馈 反馈信号为交流信号 交流通路中存在反馈 交流负反馈能 改善放大电路 性能 返回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2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