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 学等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 学等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实验目的与要求
抗原的概念 1.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并能与效应的免疫应答产 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为免疫原。 2. 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后 一种性能称为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性。 一、实验基本原理
抗原的概念 1.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并能与效应的免疫应答产 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为免疫原。 2. 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后 一种性能称为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性。 一、实验基本原理
1. 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及其 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 统而言是外原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和 其它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 的体液免疫应答。 2.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 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3. 因血清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 克隆而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 4. 一个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抗体的概念
1. 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及其 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 统而言是外原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和 其它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 的体液免疫应答。 2.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 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3. 因血清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 克隆而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 4. 一个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抗体的概念
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 之结合。这种结合在体外也能发生,这 种特性就是许多免疫检测方法的基础。 抗原抗体反应
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 之结合。这种结合在体外也能发生,这 种特性就是许多免疫检测方法的基础。 抗原抗体反应
二、试剂与器材 人肿瘤细胞涂片 甲醇、H2O2、滤纸、PBS、正常羊血清封闭液、一抗、 生物素化二抗、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 DAB显色液、DDW、甘油/PBS封片剂、盖玻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试剂与器材 人肿瘤细胞涂片 甲醇、H2O2、滤纸、PBS、正常羊血清封闭液、一抗、 生物素化二抗、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 DAB显色液、DDW、甘油/PBS封片剂、盖玻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
• 玻片细胞置于甲醇中-10℃固定5min,室温凉干(或冷 丙酮固定5min,室温凉干); • PBS漂洗2min×3次; • 3% H2O2室温孵育10min(以去除细胞内源性过氧化物 酶活性); • PBS漂洗5min×3次; • 10%正常羊血清封闭液(0.1M PBS配制)室温封闭20min; 弃封闭液(此步骤不必PBS洗涤); • 用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一般稀释比为1:100-1:200)37℃ 孵育1h(或4℃孵育过夜); • PBS漂洗5min×3次; 三、实验步骤
• 玻片细胞置于甲醇中-10℃固定5min,室温凉干(或冷 丙酮固定5min,室温凉干); • PBS漂洗2min×3次; • 3% H2O2室温孵育10min(以去除细胞内源性过氧化物 酶活性); • PBS漂洗5min×3次; • 10%正常羊血清封闭液(0.1M PBS配制)室温封闭20min; 弃封闭液(此步骤不必PBS洗涤); • 用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一般稀释比为1:100-1:200)37℃ 孵育1h(或4℃孵育过夜); • PBS漂洗5min×3次; 三、实验步骤
用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化二抗(一般稀释比例约 1:100-1:200)37℃孵育10-15min; PBS漂洗5min×3次; 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avidin biotinylated HRP)37℃孵育10-15min; PBS漂洗5min×3次; 过氧化物酶底物作用液(即DAB显色液,按试剂盒说明 进行配制)室温孵育2-10min(显色至得到合适显色反 应即可终止); 自来水中止显色反应,自来水洗涤,DDW漂洗1min×2 次,封片后显微镜观察
用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化二抗(一般稀释比例约 1:100-1:200)37℃孵育10-15min; PBS漂洗5min×3次; 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avidin biotinylated HRP)37℃孵育10-15min; PBS漂洗5min×3次; 过氧化物酶底物作用液(即DAB显色液,按试剂盒说明 进行配制)室温孵育2-10min(显色至得到合适显色反 应即可终止); 自来水中止显色反应,自来水洗涤,DDW漂洗1min×2 次,封片后显微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