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 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 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 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 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 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学辛弃疾另两首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 识愁滋味) 、教学《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朗读 青玉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 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 4 首,2 首 教学篇目,2 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 一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 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 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教时设置:1 教时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辛弃疾另两首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 识愁滋味)。 二、教学《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朗读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的盛况与际遇。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 元夜。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含有极其深沉、极其悲愤自 叹自伤和自慰。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 之声四处回荡,正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 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 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 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暗淡的深处。)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义?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热闹 的地方没有她,人多的地方没有她,她就是与众不同。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自我的写照。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 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2)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①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 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一一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 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 其中。③衬托的手法。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 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 设,而衬托。)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的盛况与际遇。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 元夜。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含有极其深沉、极其悲愤自 叹自伤和自慰。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 之声四处回荡,正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 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 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 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暗淡的深处。)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义? (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热闹 的地方没有她,人多的地方没有她,她就是与众不同。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自我的写照。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 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2)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 ①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 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 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 其中。③衬托的手法。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 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 设,而衬托。)
(3)王静安(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 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髙境界。此特借词喻事。说说比喻 的含义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髙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 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独特的见解和 与众不同的地位。) 5、背诵 三、教学《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朗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 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 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 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 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髙望远。登髙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 勉强说愁。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 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3)王静安(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 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说说比喻 的含义。 (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 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独特的见解和 与众不同的地位。) 5、背诵。 三、教学《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朗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 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 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 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 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 勉强说愁。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 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 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 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 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 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 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 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 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以下为课本问题 (6)课文问题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 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 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盜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 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 疾归宋后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 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 悲愤,也是一种髙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淡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 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7)请从本文和已经学过的辛弃疾另一首《永遇乐》各找出一个语典和事典, 说说它们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都是以典人词 的佳作。前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和“廉颇
(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 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来解答) (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 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 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 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 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 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 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以下为课本问题: (6)课文问题 (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 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 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 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 疾归宋后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 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 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淡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 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7)请从本文和已经学过的辛弃疾另一首《永遇乐》各找出一个语典和事典, 说说它们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都是以典人词 的佳作。前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和“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典,表达了为国效力的 耿耿忠心。后者精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陈登鄙视许汜、刘备胸怀远 大等事典以及“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的语典,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郁愤之情。) (8)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看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髙、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 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 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 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一一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 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 了词的表现世界。) 5、背诵 四、作业
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典,表达了为国效力的 耿耿忠心。后者精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陈登鄙视许汜、刘备胸怀远 大等事典以及“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的语典,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郁愤之情。) (8)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看风格有什么不同。 (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高、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 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 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 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 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 了词的表现世界。) 5、背诵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