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2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 文(2012年4月14)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执拗(ni) 敕(chi)封 给(j)予 鼓鼓囊囊(nang B.积攒(zan) 挟(xie)制 悱(fdi)恻 莞(wan)尔一笑 C.叱咤(cha) 狎昵(ni) 窥伺(si) 瓮(weng)中之鳖 D.舸舰(ge) 广厦(xid) 怅( chang)惘曲(q)高和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后裔喋血沙场蜷伏通都大邑B.轩辕哀乐低回作践宵 壤之别 C.令名沓如黄鹤巅峰泫然泪下D.涡居铮铮铁骨规诫逸 兴遄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学毕业二十年,终于又相聚在当年同窗共读的母校,这风流云散、稍纵即 逝的难得机遇,大家都格外珍惜 B.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 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无出其右 C.他没去体育场而窝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本是赛场上的骁将,这回却因为膝伤 未愈而作壁上观,去现场,他怕自己扛不住那份感伤 D.因为一部末世预言的影片,2012成了一个奇特的年度。说到新年的愿望,有 的人竟期期艾艾,不肯吐出一个字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新城区、老城区,在落成不久的国奧体育中心,三万余名观众聆听了“钢 琴王子”郎朗天籁般的琴声。 B.元月八日,2012年春运拉开大幕。据国务院新闻办通报的数据,元月一日至 七日的一周内,铁路“12306”购票网站日均点击数都超过了10亿次 C.老先生身手矫健,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使人不相信他己 是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 D.网球运动员李娜2011年的表现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她曾勇夺法网冠军和 澳网亚军,但在处于波谷的十个月里,总共才赢了七场球 5.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进化观与退化观,不仅是近代精神与中古精 神的分水岭,而且是划分乐观论与悲观论的最大关 键 类似这种彻底普遍的退化观 无形中养成一种极端消极的悲观论。 ①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和进步,他就会养成 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已的乐观态度。 ②这种退化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 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人不如前人
江西省 2012 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 文(2012 年 4 月 14)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执拗(niù) 敕(chì)封 给(jǐ)予 鼓鼓囊囊(náng) B.积攒(zǎn) 挟(xié)制 悱(fěi)恻 莞(wǎn)尔一笑 C.叱咤(chà) 狎昵(nì) 窥伺(sì) 瓮(wèng)中之鳖 D.舸舰(gě) 广厦(xià) 怅(chàng)惘 曲(qǔ)高和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后裔 喋血沙场 蜷伏 通都大邑 B.轩辕 哀乐低回 作践 宵 壤之别 C.令名 沓如黄鹤 巅峰 泫然泪下 D.涡居 铮铮铁骨 规诫 逸 兴遄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学毕业二十年,终于又相聚在当年同窗共读的母校,这风流云散、稍纵即 逝的难得机遇,大家都格外珍惜。 B.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 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无出其右。 C.他没去体育场而窝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本是赛场上的骁将,这回却因为膝伤 未愈而作壁上观,去现场,他怕自己扛不住那份感伤。 D.因为一部末世预言的影片,2012 成了一个奇特的年度。说到新年的愿望,有 的人竟期期艾艾,不肯吐出一个字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新城区、老城区,在落成不久的国奥体育中心,三万余名观众聆听了“钢 琴王子”郎朗天籁般的琴声。 B.元月八日,2012 年春运拉开大幕。据国务院新闻办通报的数据,元月一日至 七日的一周内,铁路“12306”购票网站日均点击数都超过了 10 亿次。 C.老先生身手矫健,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使人不相信他已 是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 D.网球运动员李娜 2011 年的表现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她曾勇夺法网冠军和 澳网亚军,但在处于波谷的十个月里,总共才赢了七场球。 5.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进化观与退化观,不仅是近代精神与中古精 神的分水岭,而且是划分乐观论与悲观论的最大关 键。 类似这种彻底普遍的退化观, 无形中养成一种极端消极的悲观论。 ①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和进步,他就会养成一 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已的乐观态度。 ②这种退化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 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人不如前人
③有如黄山谷诗所谓:“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 不如今 ④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像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 ⑤近代西方进化思想盛行,无论是达尔文,还是黑格尔,都带有强烈的 乐观色彩 ⑥中国数千年来大都在“退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把黄金时代放在远 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A.⑥②③④①⑤B.①⑤⑥②④③C.①⑤③④⑥②D.⑥②①⑤④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很想得到徐庶,程昱献计,将徐庶的老母接来,并模仿她的笔迹写信给 徐庶,徐庶无奈,只能到曹营。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三国演 义》) B.后父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 父立即把不足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了此事,于是 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高老太爷严厉禁止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 动。(《家》) D.贾府被抄后,刘姥姥三进贾府。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 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刘姥姥收下后,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 巧姐。(《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谭维智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 美德是自然而然的。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 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 操作。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 化的路径进行。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 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 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 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 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 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 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外 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 知识。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 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当人将天下的 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
③有如黄山谷诗所谓:“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 不如今。” ④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像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 ⑤近代西方进化思想盛行,无论是达尔文,还是黑格尔,都带有强烈的 乐观色彩。 ⑥中国数千年来大都在“退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把黄金时代放在远 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A.⑥②③④①⑤ B.①⑤⑥②④③ C.①⑤③④⑥② D.⑥②①⑤④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很想得到徐庶,程昱献计,将徐庶的老母接来,并模仿她的笔迹写信给 徐庶,徐庶无奈,只能到曹营。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三国演 义》) B.后父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 父立即把不足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了此事,于是 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高老太爷严厉禁止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 动。(《家》) D.贾府被抄后,刘姥姥三进贾府。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 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刘姥姥收下后,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 巧姐。(《红楼梦》)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谭维智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 美德是自然而然的。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 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 操作。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 化的路径进行。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 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 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 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 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 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 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外 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 知识。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 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当人将天下的 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
进入纯粹、和谐、髙尚的道德境地。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 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 法。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 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 德状态。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 遭到破坏的层次。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将道德境界恢复到 宇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 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 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 越好。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 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 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 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 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 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 (选自2011年 第20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7.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 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 也有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C.“见独”就是用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用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 主的方法使人的心灵进入一种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界。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 解”“见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 就会破坏这种基 本原则,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 提升的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 加法,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 他虽然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 己,会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 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 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 法。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 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 德状态。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 遭到破坏的层次。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将道德境界恢复到 宇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 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 性。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 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 越好。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 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 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 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 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 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 道。 (选自 2011 年 第 20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7.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 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 也有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C.“见独”就是用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用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 主的方法使人的心灵进入一种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界。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 解”“见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 就会破坏这种基 本原则,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 提升的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 加法,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 他虽然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 己,会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 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 成道德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但所起的作用没 有通过非知识性途径进行的道德教育大。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 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 无以为之磬①,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 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 之碼阙②,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 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 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 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 将以为下宫之碼。’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 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 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 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郁离子·尚诚篇》 【注】①磬: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乐器。②碼(xi)阙:碣,承 柱的圆石墩。阙,通“缺”,空缺。 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崇宗庙之祀 崇:尊崇 B.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 辞:责备。 C.弗谢而走 谢:感谢。 D.而况得罪于贤士哉 得罪:遭受责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告于其父老/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以谐八音/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天下之人疾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孟尝君“不慎”行为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 ②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 ③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④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⑤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⑥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 成道德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但所起的作用没 有通过非知识性途径进行的道德教育大。 三、(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 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 无以为之磬①,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 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 之磶阙②,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 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 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 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 ‘将以为下宫之磶。’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 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 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 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郁离子·尚诚篇》) 【注】①磬: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乐器。②磶 (xì) 阙:磶,承 柱的圆石墩。阙,通“缺”,空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崇宗庙之祀 崇:尊崇。 B.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 辞:责备。 C.弗谢而走 谢:感谢。 D.而况得罪于贤士哉 得罪:遭受责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告于其父老/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以谐八音/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天下之人疾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孟尝君“不慎”行为的一组是 ( ) ①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 ②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 ③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④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⑤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⑥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4分) 译文 (2)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4分) 译文 (3)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落梅 刘克庄 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 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②答 )诗的尾联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皆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目尽处间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忽到庞公栖隐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谈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进出两关 刘长春 小时,我踮起脚尖站上唐诗的册页,眺望远在西北的两座关隘一一阳关 与玉门关。我看见一幅这样的画面: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高高的 祁连山,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河之西,山之南,蜿蜒着历史与地理上一条有名 的走廊;两座雄关,拔地而起,阻断了大唐帝国与西域的通道;远戍的将士在城楼 上举头望月,却听到羌笛吹奏出来的音乐,幽幽的,沉沉的,不禁撩起了阵阵乡 愁 稍长,又读了一点书,才知道阳关与玉门关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那时, 汉王朝为了防卫匈奴的南侵,继续修筑秦之长城,向西修到了玉门关,形成了自 敦煌至辽东的万里屏障。玉门关与阳关互为掎角,扼守着出入西域的两条通道的 咽喉。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句奴,河西地区从此纳入汉朝版图。一批批汉 人以戍卒的身份被派往边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农耕汉民的怨
(1)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 (4 分) 译文: (2)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4 分) 译文: (3)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4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 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 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士皆瞋 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 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忽到庞公栖隐 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 ,谈笑 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2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进出两关 刘长春 小时,我踮起脚尖站上唐诗的册页,眺望远在西北的两座关隘——阳关 与玉门关。我看见一幅这样的画面: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高高的 祁连山,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河之西,山之南,蜿蜒着历史与地理上一条有名 的走廊;两座雄关,拔地而起,阻断了大唐帝国与西域的通道;远戍的将士在城楼 上举头望月,却听到羌笛吹奏出来的音乐,幽幽的,沉沉的,不禁撩起了阵阵乡 愁。 稍长,又读了一点书,才知道阳关与玉门关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那时, 汉王朝为了防卫匈奴的南侵,继续修筑秦之长城,向西修到了玉门关,形成了自 敦煌至辽东的万里屏障。玉门关与阳关互为掎角,扼守着出入西域的两条通道的 咽喉。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击败句奴,河西地区从此纳入汉朝版图。一批批汉 人以戍卒的身份被派往边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农耕汉民的怨
艾。“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郊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这是游 牧民族的悲歌。 昔日攻防的边关,曾经也是繁忙的丝绸之路通道。南来北往的客商,把 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推向了一种极致。那个年月,离阳关与玉门关不远的孰煌城, 百业兴旺,人头攒动。一年四季,商贾如云,货物如雨 往事越千年。 公元1999年的夏日,我入甘肃,宿武威,然后又从敦煌出发,走近了阳 关与玉门关。阳关已经不是汉时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汉时的玉门关。唐代的边 塞诗人岑参曾经两次走出边关,他眼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另一个诗人王维虽然没有到过边塞,然而,阳关在他的想象中,却是“黄云断春 色,画角起边愁” 踩着瀚海沙浪,我爬上了一个斜坡,看见不远处有一座荒凉的土墩,再 远处又有一廊一亭。走过起伏的沙丘,站上土墩,上立一石曰“阳关旧址”。战 争消弭了,雄关早己荡然无存。只有那铺向天边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大风的 吹动下,翻滚着金色的波纹。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 如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史的深处。我 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赶向玉门关。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 迈开双腿朝它走去,大风挟着沙尘,包围着我,衣服如飘扬的旗帜呼呼作响,残 阳如血。可是,晚风中听不到羌笛的吹奏,一片孤城已经坍塌,只剩下一个土堆。 仰望头顶,灰暗的天,滚过一阵又一阵沙尘。长河落日里,远行的商队早已离去, 古老而熟悉的驼铃声也已经消失在大风中。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使人想起历史, 刻进人心?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风沙埋葬了阳光,销蚀了玉门 关,淹没了不知多少人走过的丝绸之路。历史就这样一去不复返而只能留存于发 黄的书页间?我问这天,问这地,问这无休无止没有阻挡的风,问这铺天盖地任 意肆虐的沙!我们这些后人,聚集起生命的热血,精神的向住,不远千里万里, 一次又一次地走在风沙中,难道就是为了来看这一片沙漠,这一处荒原?也许 考古的、探险的、研究历史的都会在这里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对大多数的 游人来说,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失落,一种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所依凭的忧伤。失落 以后,这才知道,仅有的断墙残垣和黄土堆似的烽燧也值得分外珍惜。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我的猜度里,它虽然面对着茫茫戈壁,却不会有眼 前如此的苍凉,因为有祁连山皑皑的白雪,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 出湖泊,造出绿训,变出四季的颜色。有时,我也忽发奇想:如果阳关和玉门关 保持原来的生态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 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盛,牛马遍野” 的繁荣景象呢?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许就有可能雄据塞外,千年不倒 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朋友们,都能在斜阳落晖里,登上城楼一角,远望 黄河九曲,唱阳关三叠,听羌笛四起,感受塞外独特的风情,然后接过王维手中 送别的酒杯,一饮而尽,让他目送我们,直上天山云。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6.文章开篇写“我”“小时”及“稍长”对阳关与玉门关的印象,有什么作 用?(6分)
艾。“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郊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这是游 牧民族的悲歌。 昔日攻防的边关,曾经也是繁忙的丝绸之路通道。南来北往的客商,把 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推向了一种极致。那个年月,离阳关与玉门关不远的孰煌城, 百业兴旺,人头攒动。一年四季,商贾如云,货物如雨。 往事越千年。 公元 1999 年的夏日,我入甘肃,宿武威,然后又从敦煌出发,走近了阳 关与玉门关。阳关已经不是汉时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汉时的玉门关。唐代的边 塞诗人岑参曾经两次走出边关,他眼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另一个诗人王维虽然没有到过边塞,然而,阳关在他的想象中,却是“黄云断春 色,画角起边愁”。 踩着瀚海沙浪,我爬上了一个斜坡,看见不远处有一座荒凉的土墩,再 远处又有一廊一亭。走过起伏的沙丘,站上土墩,上立一石曰“阳关旧址”。战 争消弭了,雄关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铺向天边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大风的 吹动下,翻滚着金色的波纹。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 如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史的深处。我 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赶向玉门关。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 迈开双腿朝它走去,大风挟着沙尘,包围着我,衣服如飘扬的旗帜呼呼作响,残 阳如血。可是,晚风中听不到羌笛的吹奏,一片孤城已经坍塌,只剩下一个土堆。 仰望头顶,灰暗的天,滚过一阵又一阵沙尘。长河落日里,远行的商队早已离去, 古老而熟悉的驼铃声也已经消失在大风中。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使人想起历史, 刻进人心?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风沙埋葬了阳光,销蚀了玉门 关,淹没了不知多少人走过的丝绸之路。历史就这样一去不复返而只能留存于发 黄的书页间?我问这天,问这地,问这无休无止没有阻挡的风,问这铺天盖地任 意肆虐的沙!我们这些后人,聚集起生命的热血,精神的向住,不远千里万里, 一次又一次地走在风沙中,难道就是为了来看这一片沙漠,这一处荒原?也许, 考古的、探险的、研究历史的都会在这里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对大多数的 游人来说,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失落,一种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所依凭的忧伤。失落 以后,这才知道,仅有的断墙残垣和黄土堆似的烽燧也值得分外珍惜。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我的猜度里,它虽然面对着茫茫戈壁,却不会有眼 前如此的苍凉,因为有祁连山皑皑的白雪,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 出湖泊,造出绿训,变出四季的颜色。有时,我也忽发奇想:如果阳关和玉门关 保持原来的生态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 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盛,牛马遍野” 的繁荣景象呢?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许就有可能雄据塞外,千年不倒。 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朋友们,都能在斜阳落晖里,登上城楼一角,远望 黄河九曲,唱阳关三叠,听羌笛四起,感受塞外独特的风情,然后接过王维手中 送别的酒杯,一饮而尽,让他目送我们,直上天山云。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6.文章开篇写“我”“小时”及“稍长”对阳关与玉门关的印象,有什么作 用?(6 分)
17.文中说:“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请根据文章,概括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所寻找的内容。(6分) 18.请概括本文的主旨。(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进出两关”为题,思接千载,穿越千年,由古至今,由儿时到现在, 不仅写出了作者进出两关的见闻,更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感喟。 B.“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壮观 C.文章中对于荒凉的阳关旧址和破败的玉门关旧址的描写,表达了“我”不远 千里万里而来却一无所获的失落和后悔。 D.作者面对的茫茫戈壁,虽有浩浩黄沙,但更有皑皑白雪、郁郁青松,有湖泊 河流和绿洲,是一派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象。 E.文章中引用王维、岑参的诗句,既写出了阳关与玉门关的边塞特点及深厚的 文化底蕴,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六、(15分) 20.当代著名诗人穆旦的诗作《春》,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的 特征,将特定情境中的物象描绘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借鉴这种写法,从下面 规定的物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则短文。 ①秋山中的红叶 ②浓云中的太阳 要求:(1)运用衬托的手法,在特定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2)使用拟人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③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200 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没有桥。于是,他砍 下一棵树,把它横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过去。过了河以后,他把那棵树 扛在肩上,继续走路。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前面 还有河呀!”那个人反驳他说:“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 17.文中说:“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请根据文章,概括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所寻找的内容。(6 分) 答: 18.请概括本文的主旨。(5 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以“进出两关”为题,思接千载,穿越千年,由古至今,由儿时到现在, 不仅写出了作者进出两关的见闻,更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感喟。 B.“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壮观。 C.文章中对于荒凉的阳关旧址和破败的玉门关旧址的描写,表达了“我”不远 千里万里而来却一无所获的失落和后悔。 D.作者面对的茫茫戈壁,虽有浩浩黄沙,但更有皑皑白雪、郁郁青松,有湖泊、 河流和绿洲,是一派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象。 E.文章中引用王维、岑参的诗句,既写出了阳关与玉门关的边塞特点及深厚的 文化底蕴,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六、(15 分) 20.当代著名诗人穆旦的诗作《春》,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的 特征,将特定情境中的物象描绘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借鉴这种写法,从下面 规定的物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则短文。 ①秋山中的红叶 ②浓云中的太阳 要求:(1)运用衬托的手法,在特定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2)使用拟人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 200 字。 七、(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50 分)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没有桥。于是,他砍 下一棵树,把它横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过去。过了河以后,他把那棵树 扛在肩上,继续走路。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前面 还有河呀!”那个人反驳他说:“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2012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答案 1.B(A囊nang;C咤zha;D厦sha) 2.A(B宵——霄,C沓—一杳,D涡一一蜗。) 3.C(A“风流云散”指原本常在一起的人各自飘零,难以聚集,不适合用于形容 “难得机遇”;B“无出其右”是褒义成语,指人和事物中的最佳者,句中用于 形容海盗活动,属褒贬失当。D“期期艾艾”是因口吃而说话不流利,不是“不 肯吐出一个字来”,这里可用“三缄其口”。) 4.D(A项成分残缺,可在“老城区”之后加上“汇聚拢来”;B“日均点击数 只有一个,故“日均”与“都”字应删去其中一个;C“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 相互矛盾。可改为“年逾七十”或将“年届七十的”删去。) 5.B(总体的叙述顺序,应先说乐观,后说悲观,故①⑤在前;说悲观时,先说 概况与后果,而后细说、举例,故后面四句的顺序是⑥②)④③。恰当的顺序排 列,还可从指代性词语和关联词语的前后照应上找到依据。) 6.D(刘姥姥拒绝收下金镯子,但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7.D(“坐忘”“心斋”“悬解”“见独”要达到的目的相互交叉。) 8.A(B并非“由先而后,由易到难”;C二者只是实现路径不同,本身并无矛盾 D“虽然愚昧糊涂”错,原文为“看似愚昧糊涂 9.A(B并非“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还需通过非知识化路径;C因果 倒置,因为只有减损物欲,解决困惑,实现道德提升,才能实现心灵自由。D“通 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是文章中被否定的做法。) 0.C(谢:告别) 11.A(A于:介词,向。/表比较,比。B而:连词,表承接。C以:连词,表目 的。D之:助词,相当于“的”。) 12.B④⑤属于孟尝君的“不慎”行为,采用排除法可知B正确。) 13.(1)泗水两岸的人们问:“君公用这石头干什么 呢?”(“滨”“是”“奚”“为”各1分) (2)君公把美石放在外廷,没有确定的意旨(或“确定它的用途”),我们 又不敢为它请命。〔“以”(含补出省略成分“之”)“诸”“定命”“请”各 1分) (3)虽然这样,孟尝君也是个知过能改的人,所以齐国又强大了起来,不 也是应当的吗?(“虽然”“补过者”“复强”“宜”各1分) 14.(1)本诗颔联比喻的本体是“落梅”,喻体是“迁客”“骚人”,(1分)以人 喻物,一反以物喻人的常规用喻形式,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1分)凸现了 “落梅”和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一样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凉命运,(1 分)以及他们高洁的品格。(1分)
江西省 2012 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答案 1.B(A 囊 nāng;C 咤 zhà;D 厦 shà) 2.A(B 宵——霄,C 沓——杳,D 涡——蜗。) 3.C(A“风流云散”指原本常在一起的人各自飘零,难以聚集,不适合用于形容 “难得机遇”;B“无出其右”是褒义成语,指人和事物中的最佳者,句中用于 形容海盗活动,属褒贬失当。D“期期艾艾”是因口吃而说话不流利,不是“不 肯吐出一个字来”,这里可用“三缄其口”。) 4. D(A 项成分残缺,可在“老城区”之后加上“汇聚拢来”;B“日均点击数” 只有一个,故“日均”与“都”字应删去其中一个;C“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 相互矛盾。可改为“年逾七十”或将“年届七十的”删去。) 5. B(总体的叙述顺序,应先说乐观,后说悲观,故①⑤在前;说悲观时,先说 概况与后果,而后细说、举例,故后面四句的顺序是⑥②)④③。恰当的顺序排 列,还可从指代性词语和关联词语的前后照应上找到依据。) 6. D (刘姥姥拒绝收下金镯子,但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7.D (“坐忘”“心斋”“悬解”“见独”要达到的目的相互交叉。) 8.A (B 并非“由先而后,由易到难”;C 二者只是实现路径不同,本身并无矛盾; D“虽然愚昧糊涂”错,原文为“看似愚昧糊涂”。) 9.A( B 并非“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还需通过非知识化路径;C 因果 倒置,因为只有减损物欲,解决困惑,实现道德提升,才能实现心灵自由。D“通 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是文章中被否定的做法。) 10.C (谢:告别) 11.A (A 于:介词,向。/表比较,比。B 而:连词,表承接。C 以:连词,表目 的。D 之:助词,相当于 “的”。) 12.B (④⑤属于孟尝君的“不慎”行为,采用排除法可知 B 正确。) 13. (1 )泗水两岸的人们问:“君公用这石头干什么 呢?”(“滨”“是”“奚”“为”各 1 分) (2)君公把美石放在外廷,没有确定的意旨(或“确定它的用途”),我们 又不敢为它请命。〔“以” (含补出省略成分“之”)“诸”“定命”“请”各 1 分〕 (3)虽然这样,孟尝君也是个知过能改的人,所以齐国又强大了起来,不 也是应当的吗?(“虽然”“补过者”“复强”“宜”各 1 分) 14.(1)本诗颔联比喻的本体是“落梅”,喻体是“迁客”“骚人”,(1 分)以人 喻物,一反以物喻人的常规用喻形式,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1 分)凸现了 “落梅”和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一样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凉命运,(1 分)以及他们高洁的品格。(1 分)
(2)表面上谴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1分)实际上暗讽 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分)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1分) 以及对不重视贤才的时代的不满。(1分) 15.(1)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2)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3)登东皋以舒啸乐乎天命复奚疑 (4)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 (5)羽扇纶巾墙橹灰飞烟灭 (每小题2分。如果5个小题都答,只按前四题给分) 16.①写出了阳关和玉门关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②表达了“我”对阳 关和玉门关的神往之情。③为下文描写“我”来到如今的两关作铺垫。(每点2 分,共6分) 7.①寻找历史上的阳关和玉门关挺立的雄姿和繁华景象。②寻找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③寻找自己憧憬和想象中的阳关和玉门,从而获得精神上 的慰藉。(每点2分,共6分) 18.文章通过对在于历史书卷中的阳关、玉门关和实地探访两关的对比,(2分 抒写了对先人历史功绩的追忆和缅怀之情,(1分)以及对今日两关坍塌衰败景象 的失落与痛惜,(1分)表达了对恢复良好生态环境、重现两关雄踞景象的热切期 盼。(1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19.AE(B“雄伟壮观”错,原文是说“柔若飘带”;C“后悔”无中生有;D.非 眼前实景,是作者的猜度与臆想 20.[评分建议]不符合第(1)条要求的,在9分以下给分。修辞手法每缺一种,扣 3分 21.【写作提示】题目提供的材料,是一则禅宗小故事,文字虽浅显,内蕴却发 人深省。对那个人过河后仍把树扛在肩上赶路的原因,可作多方面的分析;他所 扛的那棵树,也有多样化的寓意。考生若从以下角度立意,都应视为吻合考题题 意 (1)以前的成功,会变成以后行事的包袱 (2)要有“放下”的勇气; (3)告别过去,才能轻装上阵,赢得新的成功 (4)未来会有新挑战、新问题,也会有新条件、新成功; (5)风物长须放眼量,思考问题忌偏执 【文言文参考译文】泗水岸边盛产美石。孟尝君做薛公的时候,派使者 用钱去索求它。泗水两岸的人们问:“君公用这石头干什么呢?”使者回答道: 我们的君公被封在薛地,将要尊崇宗庙的祭祀,要为那里制造雅乐之器,没有 你们的美石,就不能制成磐,派我来请求你们帮助,希望你们考虑这件事情。 泗水岸边的人们非常高兴,向他们的父老禀告,举行斋戒礼,恭敬地款待使者 用十辆车把美石运送给孟尝君。孟尝君盛情招待泗滨人,却把美石放在朝廷外面。 后来下宫承柱的圆石墩空缺,孟尝君命令用那些美石充当。 泗滨人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治 水时命令后夔取来就荐举给郊庙,是为了和谐八音,使众声依附于它,用这特有 的石头作贡品,定为一方名贵物产,它的重要性可以使神灵明智,人们对(美石) 不敢轻慢啊。君王命使者来向我们索求时说‘要用它来尊重宗庙的祭礼’,我们
(2)表面上谴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1 分)实际上暗讽 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 分)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1 分) 以及对不重视贤才的时代的不满。(1 分) 15. (1)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登东皋以舒啸 乐乎天命复奚疑 (4)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5)羽扇纶巾 墙橹灰飞烟灭 (每小题 2 分。如果 5 个小题都答,只按前四题给分) 16.①写出了阳关和玉门关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②表达了“我”对阳 关和玉门关的神往之情。③为下文描写“我”来到如今的两关作铺垫。(每点 2 分,共 6 分) 17.①寻找历史上的阳关和玉门关挺立的雄姿和繁华景象。②寻找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③寻找自己憧憬和想象中的阳关和玉门,从而获得精神上 的慰藉。(每点 2 分,共 6 分) 18.文章通过对在于历史书卷中的阳关、玉门关和实地探访两关的对比,(2 分) 抒写了对先人历史功绩的追忆和缅怀之情,(1 分)以及对今日两关坍塌衰败景象 的失落与痛惜,(1 分)表达了对恢复良好生态环境、重现两关雄踞景象的热切期 盼。(1 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19. AE(B“雄伟壮观”错,原文是说“柔若飘带”;C“后悔”无中生有;D.非 眼前实景,是作者的猜度与臆想。) 20.[评分建议]不符合第(1)条要求的,在 9 分以下给分。修辞手法每缺一种,扣 3 分。 21.【写作提示】题目提供的材料,是一则禅宗小故事,文字虽浅显,内蕴却发 人深省。对那个人过河后仍把树扛在肩上赶路的原因,可作多方面的分析;他所 扛的那棵树,也有多样化的寓意。考生若从以下角度立意,都应视为吻合考题题 意: (1)以前的成功,会变成以后行事的包袱; (2)要有“放下”的勇气; (3)告别过去,才能轻装上阵,赢得新的成功; (4)未来会有新挑战、新问题,也会有新条件、新成功; (5)风物长须放眼量,思考问题忌偏执。 【文言文参考译文】泗水岸边盛产美石。孟尝君做薛公的时候,派使者 用钱去索求它。泗水两岸的人们问:“君公用这石头干什么呢?”使者回答道: “我们的君公被封在薛地,将要尊崇宗庙的祭祀,要为那里制造雅乐之器,没有 你们的美石,就不能制成磐,派我来请求你们帮助,希望你们考虑这件事情。” 泗水岸边的人们非常高兴,向他们的父老禀告,举行斋戒礼,恭敬地款待使者, 用十辆车把美石运送给孟尝君。孟尝君盛情招待泗滨人,却把美石放在朝廷外面。 后来下宫承柱的圆石墩空缺,孟尝君命令用那些美石充当。 泗滨人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治 水时命令后夔取来就荐举给郊庙,是为了和谐八音,使众声依附于它,用这特有 的石头作贡品,定为一方名贵物产,它的重要性可以使神灵明智,人们对(美石) 不敢轻慢啊。君王命使者来向我们索求时说‘要用它来尊重宗庙的祭礼’,我们
那里的人们害怕君王的威势,不敢不供给,举行斋戒礼,恭敬地款待使者并把美 石运送给你。君王把美石放在外廷,没有确定的意旨,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如 今从馆人那里听说将要用它做下宫承柱的圆石墩,我们听了实在不敢相信。”泗 滨人没有告辞就离去了。诸侯各国的宾客听了这也都离去 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孟尝君非常惶恐,派车马去追回宾客 孟尝君亲自迎接泗滨人,迎接美石进入庙堂,用它做磐。诸侯各国的宾客听到这 个消息也都返了回来,秦、楚的兵患也解除了。君子说:“君王的举动不可不小 心从事,就像这件事一样啊!孟尝君因一块石头而失信,天下的人就都厌恶他, 更何况是遭受贤士的怪罪责难呢!虽然这样,孟尝君也是个知过能改的人,所以 齐国又强大了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
那里的人们害怕君王的威势,不敢不供给,举行斋戒礼,恭敬地款待使者并把美 石运送给你。君王把美石放在外廷,没有确定的意旨,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如 今从馆人那里听说将要用它做下宫承柱的圆石墩,我们听了实在不敢相信。”泗 滨人没有告辞就离去了。诸侯各国的宾客听了这也都离去。 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孟尝君非常惶恐,派车马去追回宾客, 孟尝君亲自迎接泗滨人,迎接美石进入庙堂,用它做磐。诸侯各国的宾客听到这 个消息也都返了回来,秦、楚的兵患也解除了。君子说:“君王的举动不可不小 心从事,就像这件事一样啊!孟尝君因一块石头而失信,天下的人就都厌恶他, 更何况是遭受贤士的怪罪责难呢!虽然这样,孟尝君也是个知过能改的人,所以 齐国又强大了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