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四赛骱有下量 1绪论 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活动性 地震震害 结构的抗震设防
第一章 绪论 地震与地震动 1 绪 论 地震活动性 地震震害 结构的抗震设防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1.1地震与地震动 11地震及其成因 按成因: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 而引起的地震。构造地震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这 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3)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 地震。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小。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1.1 地震与地震动 1.1.1 地震及其成因 按成因: (1)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 而引起的地震。构造地震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这 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3)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 地震。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小。 (4)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构造地震的发生与发展 (b) 图1.1地壳构造变动与地震形成示意图 (a)岩层原始状态:(b)受力后发生褶皱变形;(c)若层断裂产生振动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 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构造地震的发生与发展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 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按主震震级是否突出 (1)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 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的叫主震型。 (2)群震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 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叫群震型。 (3)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前震和余震都很 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叫孤 立型 据统计,上述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地震占60%,群震型地震 占30%,单发型地震占10%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按主震震级是否突出: (1) 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 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的叫主震型。 (2) 群震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 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叫群震型。 (3) 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前震和余震都很 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叫孤 立型。 据统计,上述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地震占60%,群震型地震 占30%,单发型地震占10%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按震源的深浅不同: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 能量的约85%来自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 能量的约12%来自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 量的约3%来自中源地震 震源:断层形成的地方,即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 震源不是一个点,而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按震源的深浅不同: (1)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 km以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 能量的约85%来自浅源地震。 (2)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 能量的约12%来自中源地震。 (3)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 量的约3%来自中源地震。 震源:断层形成的地方,即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 震源不是一个点,而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第一章绪论 料 州 1895 Arew 1.1.2地震波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前进方向 进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波长 (b) a 图1.2体波质点振动形式 ()压缩波;(剪切 (1)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前进方向一致。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前进方向垂直。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1.1.2 地震波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前进方向一致。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前进方向垂直。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根据弹性理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横波的167倍,说明纵波的 传播速度快,因此也把纵波叫初波,横波叫次波。 v面波:只限于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也就是体波经过地层界面多 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周期长,振幅大,比体波衰减慢,能传播到 很远的地方。 锼的前进方间 彼的首进方向 质点朱动方式 地表层 质点动方式 图1.4面波质点振动形式 a)宙波质点动;{b)落夫波质点振动 面波包括:瑞雷波和洛夫波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根据弹性理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横波的1.67倍,说明纵波的 传播速度快,因此也把纵波叫初波,横波叫次波。 面波:只限于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也就是体波经过地层界面多 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周期长,振幅大,比体波衰减慢,能传播到 很远的地方。 面波包括:瑞雷波和洛夫波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L[波 地震波记录图 >从实际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可以看出,首先达到的是纵波(初 波、P波),接着是横波(次波、S波),面波到达的最晚。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增大,地面振动最猛烈, 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从实际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可以看出,首先达到的是纵波(初 波、P波),接着是横波(次波、S波),面波到达的最晚。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增大,地面振动最猛烈, 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地震波记录图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1.13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反映)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 里氏震级: M=log a 式中A是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倍的 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单振幅)。 >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之间存在关系:1gE=118+1.5M 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分为 微震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大震特大地震 2级 4级5级 级8级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1.1.3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反映)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 里氏震级: 式中 A是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倍的 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单振幅)。 M A = log 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E之间存在关系: lg 11.8 1.5 E M = + 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分为: 微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大震 特大地震 2级 4级 5级 7级 8级
第一章绪论 赛骱有下量 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烈度主要与震中距离、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震的传播介质、 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地震烈度表 为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 它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即根据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貌变化 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的动作反应等进行区分 日本采用8个等级的地震烈度表。一些欧洲国家采用10度划分的地 震烈度表。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 见附表。 1.1地震与地震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烈度主要与震中距离、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震的传播介质、 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地震烈度表 为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 它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即根据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貌变化 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的动作反应等进行区分。 日本采用8个等级的地震烈度表。一些欧洲国家采用10度划分的地 震烈度表。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 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