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武汉工程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题库与案例分析)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案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7,文件大小:137KB,团购合买
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 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害率 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高储 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面 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 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日本的买房者首付 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 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 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 节俭 (资料来源:汪样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 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 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 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一一基础货币、准备金一存款比率,以及通货一 存款比率。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 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一存款比率和准 备金一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929年8月 1933年5月 货币供给 26.5 19.0 通货 3.9 活期存款 基础货币 7.1 8.4 通货 3.9 5.5

案例 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 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高储 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 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面 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 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 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日本的买房者首付 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 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 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 节俭。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6 月版第 51 页) 案例 17:20 世纪 30 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 在 1929 年 8 月到 1933 年 5 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 28%。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 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 1929 年和 1933 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 存款比率。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 增加了 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 38%。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 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929 年 8 月 1933 年 5 月 货币供给 26.5 19.0 通货 3.9 5.5 活期存款 22.6 13.5 基础货币 7.1 8.4 通货 3.9 5.5

准备金 3.2 2.9 准备金一存款比率 0.21 通货一存款比率 0.41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从1930年到1933年,9000多 家银行停止营业,拖欠了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倒闭通过改变了存款人和银行家的行为而引起货币供给减少。 银行倒闭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而提高了通货一存款比率。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 始把通货而不是活期存款作为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用尽了银行的准备金。 当银行对准备金减少的反应是减少自己未被偿还的贷款余额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过来了 此外,银行倒闭使银行家更为谨慎而提高了准备金一存款比率。在看待许多银行的经营之后,银行家 对用少量准备金经营感到担忧。因此,它们把自己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法定最低限之上。正如家庭对银 行危机的反应是相对于存款持有更多通货一样,银行的反应是相对于贷款持有更多准备金 尽管解释货币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容易的,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是较为困难的。有人认为, 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对美联储这个时期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 批评者们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在银行经营中需要现金时起到最后货款者的作用,而在防止银行倒闭中起 更积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可以通过比它所做的更多地 增加基础货币。这两种行为都可以阻止货币供给的这种大幅度减少,而这又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30年代以来,已实行了许多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它维持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从而防止了通货一存款比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存款保险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政策。在80年代末期和 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未来紧急援救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机构而有大量支出。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 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18:东亚危机及其教训 开始于东亚的危机也许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一次危机。在危机之前, 世界经济每年增长2.3%,而且,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3.1%。1998年,这种增长率分别急剧地下降到1.8% 和2.0%。但发生急剧危机的国家所蒙受的损失更严重。例如,韩国的增长从危机前一年,即1996年的7.1%, 骤然下降到危机以后一年,即1998年的-5.8%。失业急剧上升增加了3倍多,而且,实际工资大幅度下 跌,不到一年下降了将近1/5。随着危机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人们日益认识到,即使那些有看似良好的 经济政策的国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他们需要制定出与国际市场不可预期的行为隔离开以保护自己的 经济政策。中国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工作,在1998年保持了将近8%的增长率。中国的成功和其他国 家遇到的问题向全世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准备金 3.2 2.9 准备金-存款比率 0.14 0.21 通货-存款比率 0.17 0.41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 30 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从 1930 年到 1933 年,9000 多 家银行停止营业,拖欠了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倒闭通过改变了存款人和银行家的行为而引起货币供给减少。 银行倒闭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而提高了通货-存款比率。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 始把通货而不是活期存款作为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用尽了银行的准备金。 当银行对准备金减少的反应是减少自己未被偿还的贷款余额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过来了。 此外,银行倒闭使银行家更为谨慎而提高了准备金-存款比率。在看待许多银行的经营之后,银行家 对用少量准备金经营感到担忧。因此,它们把自己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法定最低限之上。正如家庭对银 行危机的反应是相对于存款持有更多通货一样,银行的反应是相对于贷款持有更多准备金。 尽管解释货币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容易的,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是较为困难的。有人认为, 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对美联储这个时期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 批评者们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在银行经营中需要现金时起到最后贷款者的作用,而在防止银行倒闭中起 更积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可以通过比它所做的更多地 增加基础货币。这两种行为都可以阻止货币供给的这种大幅度减少,而这又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 30 年代以来,已实行了许多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它维持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从而防止了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存款保险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政策。在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联邦政府未来紧急援救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机构而有大量支出。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 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6 月版第 216-217 页) 案例 18:东亚危机及其教训 开始于东亚的危机也许是自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一次危机。在危机之前, 世界经济每年增长 2.3%,而且,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 3.1%。1998 年,这种增长率分别急剧地下降到 1.8% 和2.0%。但发生急剧危机的国家所蒙受的损失更严重。例如,韩国的增长从危机前一年,即 1996 年的 7.1%, 骤然下降到危机以后一年,即 1998 年的-5.8%。失业急剧上升增加了 3 倍多,而且,实际工资大幅度下 跌,不到一年下降了将近 1/5。随着危机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人们日益认识到,即使那些有看似良好的 经济政策的国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他们需要制定出与国际市场不可预期的行为隔离开以保护自己的 经济政策。中国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工作,在 1998 年保持了将近 8%的增长率。中国的成功和其他国 家遇到的问题向全世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危机的教训是:第一是中国所采用的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而不是在经济衰退中的财 政紧缩加剧了衰退。第二是广泛认识到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不稳定性。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都有限制这 种资本流动的规定,这是避免了这次危机的两个大的兴旺市场。尽管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控制这 种流动会越来越困难,但仍然是可能的。第三个教训是,软弱的金融机构和不良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易于 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世界各国现在都努力加强自己的金融机构。过分依靠借债—像韩国那样,或者 府过分影响贷款(从而大部分贷款不能偿还)都会成为问题的根源 意力还集中在日益增加的透明性上,当债权人简单地收回所有资金时,债权人无法区分“良好的” 和“不良的”债务人也许是引起严重衰退的原因。因此,可以使债权人确定它为之提供资金的企业真实状 况的良好会计制度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动。同样,披露有关国家欠国外债务总量的数据也会有助于债权人更 好地判断风险。国际讨论集中在改善信息获得上。要提前了解大多数相关信息,例如有关韩国企业高债务 的信息的简要说明,但由于其他原因,人们也怀疑提高透明性的影响是否合意 事实是20世纪后25年金融与通货危机日益频繁和严重,有将近百余个国家遇到了这种危机。日益达 成的共识是,基本原因在于不得不应付极为迅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而没有失当的调控结构 这就是说,许多国家被劝说放弃了旨在稳定其金融市场并限制资本频繁流出与流入国内的管制。尽管许多 国家有无助于有益目标的管制,但注意力也不应该放在取消放在取消管制上而应该放在寻找加强金融体系 提高其能力,并鼓励竞争的管制结构上。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19:克林顿经济学的调控作用 自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后,它就几乎成了国家干预主义的代名词。凯恩斯主义的具 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可以说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一是以凯恩斯本人的有效需求理论为 基础,以摆脱大萧条和严重失业为己任,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内容的扩张性财政 和金融政策:二是由汉森首倡并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主张实行周期平衡的补偿性财政和金融政策: 是以托宾等人为代表的、以就业空位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滞胀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以就业培训、人力 政策为中心的结构性或微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是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并且新近成为克林顿政府官方经 济学的新凯恩斯主义,采用了工资和物价粘性的说法,并引入了经济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解释了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原因。从现实来看,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美国经济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是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 从理论上讲,新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 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综合”的“新综合”。因而,所谓克林顿经济学不过就是人们对克林顿政 府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统称或代名词。克林顿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就是既 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不仅如此,克林顿经济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克林顿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重 结构问题。因此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对经济乃至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极其讲究实用性的

危机的教训是:第一是中国所采用的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而不是在经济衰退中的财 政紧缩加剧了衰退。第二是广泛认识到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不稳定性。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都有限制这 种资本流动的规定,这是避免了这次危机的两个大的兴旺市场。尽管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控制这 种流动会越来越困难,但仍然是可能的。第三个教训是,软弱的金融机构和不良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易于 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世界各国现在都努力加强自己的金融机构。过分依靠借债――像韩国那样,或者政 府过分影响贷款(从而大部分贷款不能偿还)都会成为问题的根源。 注意力还集中在日益增加的透明性上,当债权人简单地收回所有资金时,债权人无法区分“良好的” 和“不良的”债务人也许是引起严重衰退的原因。因此,可以使债权人确定它为之提供资金的企业真实状 况的良好会计制度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动。同样,披露有关国家欠国外债务总量的数据也会有助于债权人更 好地判断风险。国际讨论集中在改善信息获得上。要提前了解大多数相关信息,例如有关韩国企业高债务 的信息的简要说明,但由于其他原因,人们也怀疑提高透明性的影响是否合意。 事实是 20 世纪后 25 年金融与通货危机日益频繁和严重,有将近百余个国家遇到了这种危机。日益达 成的共识是,基本原因在于不得不应付极为迅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而没有失当的调控结构。 这就是说,许多国家被劝说放弃了旨在稳定其金融市场并限制资本频繁流出与流入国内的管制。尽管许多 国家有无助于有益目标的管制,但注意力也不应该放在取消放在取消管制上而应该放在寻找加强金融体系, 提高其能力,并鼓励竞争的管制结构上。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6 月版第 216-217 页) 案例 19:克林顿经济学的调控作用 自从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后,它就几乎成了国家干预主义的代名词。凯恩斯主义的具 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可以说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一是以凯恩斯本人的有效需求理论为 基础,以摆脱大萧条和严重失业为己任,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内容的扩张性财政 和金融政策;二是由汉森首倡并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主张实行周期平衡的补偿性财政和金融政策; 三是以托宾等人为代表的、以就业空位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滞胀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以就业培训、人力 政策为中心的结构性或微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是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并且新近成为克林顿政府官方经 济学的新凯恩斯主义,采用了工资和物价粘性的说法,并引入了经济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解释了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原因。从现实来看,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美国经济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是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 从理论上讲,新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 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综合”的“新综合”。因而,所谓克林顿经济学不过就是人们对克林顿政 府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统称或代名词。克林顿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就是既 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不仅如此,克林顿经济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克林顿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重 结构问题。因此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对经济乃至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极其讲究实用性的

克林顿经济学从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和国会达成协议,要在 Z002年消灭财政赤字,实行平衡预算。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稳步下降,1996年财 丰度已减少到1073亿美元,1997年已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 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同时,财政赤字的稳定下降也 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来,虽 然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它并不是采取以前各任总统所采取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 而是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和增长战略来增加财 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削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也成为 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走势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市扬的繁荣对美国公司吸收资金和扩 大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里根执政初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不惜把 美国经济再次拖进衰退,大幅度提高利率。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沃尔克坚决反通货膨 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 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在货币政策上,克林顿政府所采用 的是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美联储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来。近些年来,以 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执行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每当经济 出现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总是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通币以对经济实行刹车。实践证明,这 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幅度紧 缩银根对美国的消费热起到了降温作用,保证了最近两年经济继续沿着低速而稳定増长的轨道运行。 迅速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使得美国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太的提高。近几年来 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物价的攀升。另一方 面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和快速的收集,也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了库存的增长,降低了由于 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美国投到信息业的资本首次超过对 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己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据美国政府统计,1996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 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额达2028亿美元,比1996年的1832亿美元增加了12.5%,是其他工业设备投资 的1.6倍,信息技术投资已占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35.7%b白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 45%是由电脑和半导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带来更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随着公司内部 电脑网络的普及,公司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课题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和新产 的硏究与开发时间。网络化还使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销售和库存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在相当大程度 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 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将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贸易传统 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鉴于经济竞争已成为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对外 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扩大己成为支撑美国经济扩展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

克林顿经济学从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和国会达成协议,要在 Z002 年消灭财政赤字,实行平衡预算。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稳步下降,1996 年财政 年度已减少到 1073 亿美元,1997 年已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 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同时,财政赤字的稳定下降也 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来,虽 然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它并不是采取以前各任总统所采取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 而是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和增长战略来增加财 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削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也成为 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走势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市扬的繁荣对美国公司吸收资金和扩 大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里根执政初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不惜把 美国经济再次拖进衰退,大幅度提高利率。1987 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沃尔克坚决反通货膨 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 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在货币政策上,克林顿政府所采用 的是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美联储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来。近些年来,以 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执行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每当经济 出现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总是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通币以对经济实行刹车。实践证明,这一 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3,大幅度紧 缩银根对美国的消费热起到了降温作用,保证了最近两年经济继续沿着低速而稳定增长的轨道运行。 迅速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使得美国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太的提高。近几年来, 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物价的攀升。另一方 面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和快速的收集,也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了库存的增长,降低了由于 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1990 年美国投到信息业的资本首次超过对 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据美国政府统计,1996 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 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额达 2028 亿美元,比 1996 年的 1832 亿美元增加了 12.5%,是其他工业设备投资 的 1.6 倍,信息技术投资已占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 35.7%b 白 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 45%是由电脑和半导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带来更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随着公司内部 电脑网络的普及,公司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课题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和新产品 的研究与开发时间。网络化还使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销售和库存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在相当大程度 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 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将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贸易传统 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鉴于经济竞争已成为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对外 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扩大已成为支撑美国经济扩展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

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确 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 强调供给政策是克林顿经济学中很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供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里根经 济学中的供给管理政策的有益成分,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等东亚国家过去30年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这一政 策包括:(1)继续保持较低的税率,以刺激商品和劳务的供给:(2)政府机构开始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 入。1994年,美国成立了由总统任主席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平 等,从而把科技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大幅度增加了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奖励,设立专门的投资 税收信贷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对开创性的技术公司提供长期信贷税收 基金。(3)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倡终身教育。(4)提高能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克林顿政 府几年来一直提倡减少能源消耗,加强防止空气和水污染,保护环境,鼓励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以提高经 济效益。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在前些年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并在今后两三 年内仍将继续影响美国经济,使其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増长态势,但它们是否能够使美国政府完全摆脱周 期性危机的阴影,还是值得怀疑灼 (资料来源:胡希宁《文汇报》2001年10月9日 案例20:物价上涨与通货影胀 商品的价格是由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共同决定的。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 化。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时发生变化,也会造成 商品的价格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区别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 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还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 时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有搞清楚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才能正确的对待商品价格 的变化 货币的供求失衡,将会使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当货币供大于求时,货币的价值将下降。商品价值 定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上涨。货币供大于求,使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趋 向于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使货币的价 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的现象。在岀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在任何商品市场中,货币的价 值下降或上升幅度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 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 价格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在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会严重的威胁经济健康的发展。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会造成经济发展困难,失业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是要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所造成的

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确 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 强调供给政策是克林顿经济学中很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供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里根经 济学中的供给管理政策的有益成分,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等东亚国家过去 30 年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这一政 策包括:(1)继续保持较低的税率,以刺激商品和劳务的供给;(2)政府机构开始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 入。1994 年,美国成立了由总统任主席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平 等,从而把科技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大幅度增加了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奖励,设立专门的投资 税收信贷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对开创性的技术公司提供长期信贷税收 基金。(3)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倡终身教育。(4)提高能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克林顿政 府几年来一直提倡减少能源消耗,加强防止空气和水污染,保护环境,鼓励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以提高经 济效益。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在前些年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并在今后两三 年内仍将继续影响美国经济,使其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它们是否能够使美国政府完全摆脱周 期性危机的阴影,还是值得怀疑灼。 (资料来源:胡希宁《文汇报》2001 年 10 月 9 日) 案例 20: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商品的价格是由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共同决定的。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 化。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时发生变化,也会造成 商品的价格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区别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 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还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 时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有搞清楚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才能正确的对待商品价格 的变化。 货币的供求失衡,将会使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当货币供大于求时,货币的价值将下降。商品价值 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上涨。货币供大于求,使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趋 向于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使货币的价 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的现象。在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在任何商品市场中,货币的价 值下降或上升幅度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 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 价格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在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会严重的威胁经济健康的发展。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会造成经济发展困难,失业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是要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所造成的

只要避免岀现货币供求失衡,就可以避免岀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岀现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 只要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求恢复平衡,就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 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商品的价格将发生变化。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 当商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下跌;当商品的价值上升,商品的价格将上涨。我们把商品的价值变化, 造成商品价格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 胀或通货紧缩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 大些,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 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的现象。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存在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品 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同一时期里,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 下跌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现象存在,都是由于存在着商品正常价格调整所造成的 有多种原因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如商品供求变化,原油等原始原料 的价值变化,工资变化,生产率水平变化等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其中工 资变化和生产率水平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最重要的原因。工资上升 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上升。生产率水平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减 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下降 个国家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国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一般是不会随经济发展有明显变化的。即当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两千美元时,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了一倍,国民人均工资收 入也将上升一倍左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五千美元或一万美元时,国民人均 总收入上升了五倍或十倍,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也将上升五倍或十倍左右。这就是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国民人均总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将使商 品的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上升。同时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率水平也在 不断的上升。生产率水平不断的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不断的减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不 断的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下降。但是,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是不同的,有些 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 率水平较大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成倍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由手工生产到全自动化生 产,生产率水平上升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由于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不同,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变化将不同。一个国家随着经济不 断的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商 品的价值将以相对最大的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大的 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大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少的幅度上升:当出现如工资 上升一倍,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同时也上升一倍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和生产率 水平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基本相同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基本不变:当出现如工资上升一倍,商 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上升一倍以上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少于生产率水平上升使商 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有所下降。因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 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货币的价值长期保持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较大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 品的价格会较少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会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所下降。美国和中国的 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十倍,美国有些商品 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与中国基本相同: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略比中国低些,这就是

只要避免出现货币供求失衡,就可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 只要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求恢复平衡,就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 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商品的价格将发生变化。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 当商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下跌;当商品的价值上升,商品的价格将上涨。我们把商品的价值变化, 造成商品价格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 胀或通货紧缩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 大些,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 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的现象。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存在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品 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同一时期里,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 下跌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现象存在,都是由于存在着商品正常价格调整所造成的。 有多种原因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如商品供求变化,原油等原始原料 的价值变化,工资变化,生产率水平变化等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其中工 资变化和生产率水平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最重要的原因。工资上升 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上升。生产率水平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减 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下降。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国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一般是不会随经济发展有明显变化的。即当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两千美元时,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了一倍,国民人均工资收 入也将上升一倍左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五千美元或一万美元时,国民人均 总收入上升了五倍或十倍,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也将上升五倍或十倍左右。这就是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国民人均总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将使商 品的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上升。同时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率水平也在 不断的上升。生产率水平不断的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不断的减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不 断的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下降。但是,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是不同的,有些 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 率水平较大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成倍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由手工生产到全自动化生 产,生产率水平上升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由于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不同,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变化将不同。一个国家随着经济不 断的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商 品的价值将以相对最大的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大的 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大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少的幅度上升;当出现如工资 上升一倍,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同时也上升一倍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和生产率 水平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基本相同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基本不变;当出现如工资上升一倍,商 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上升一倍以上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少于生产率水平上升使商 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有所下降。因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 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货币的价值长期保持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较大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 品的价格会较少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会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所下降。美国和中国的 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十倍,美国有些商品 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与中国基本相同;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略比中国低些,这就是

长期的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结果。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 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也上升到美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 产率水平时,中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将和美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基本相同。按照现在的统计方法,美国和中国 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现在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应该是中国的十多倍 这就是说,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 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的平均价格指数将上升十多倍。经济不断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 入不断上升,商品正常价格调整使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不断上涨,是正常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价格水 平持续上涨,和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混为一谈,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现实经济中,如 在货币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时,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 进行干涉,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就是因为不区别货币的价值变化和商品的价值变化所造成的。当代经济学 对中国1993年,1994年的经济统计是:年经济增长率是50%左右,通货膨胀率是25%左右,事实上1993 年,1994年中国货币的价值下降幅度估计不超过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货币的价值完全没下降,即当时 中国的通货膨胀估计不超过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是零通货膨胀率。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中国平均价 格指数上升25%左右,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的,即是由于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并非主要 是由于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的,即并非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主张采取工资物价指 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工资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是属于商品正常价格 调整,不是通货膨胀。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价格水 平持续上涨,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象中国要想使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 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必然要上升十倍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 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不管是20年,50年,还是100年,200年,要想使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 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都将必然要十倍上 升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只是在越短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 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激烈:在越长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温和。日本 在二战后,从1945年国民人均总收入几十美元,到1985年上升到二万美元。日本只用了40年时间,国民 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了一百多倍。在二战后,日本如果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 的措施,不让工资物价随意上升,现在的日本将不会是一个富裕的日本,可能是一个贫穷的日本。(作者: 江勇 案例21:美国政府的债务与赤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当里根总统入主白宫时,他承诺要 缩小政府支出并减税。但他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在政治上要比减税困难。结果就开始了大量预算赤字时 预算赤字不仅在里根时期一直持续,而且还持续到乔治·布什和克林顿执政时期。 下表1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在美国GDP中的百分比。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债务与GDP的比 率在下降。虽然政府在一些年份有预算赤字,但当时赤字相当小,以至于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小于整个经 济增长速度。由于GDP是政府税收收入的大致衡量,所以,债务与GDP的比率下降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能靠其税收来维持。与此相比,当20世纪80年代初预算赤字剧增时,政府债务的增加开始快于整个 经济。结果,债务与GDP的比率开始上升

长期的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结果。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 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也上升到美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 产率水平时,中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将和美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基本相同。按照现在的统计方法,美国和中国 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现在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应该是中国的十多倍。 这就是说,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 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的平均价格指数将上升十多倍。经济不断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 入不断上升,商品正常价格调整使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不断上涨,是正常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价格水 平持续上涨,和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混为一谈,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现实经济中,如 在货币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时,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 进行干涉,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就是因为不区别货币的价值变化和商品的价值变化所造成的。当代经济学 对中国 1993 年,1994 年的经济统计是:年经济增长率是 50%左右,通货膨胀率是 25%左右,事实上 1993 年,1994 年中国货币的价值下降幅度估计不超过 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货币的价值完全没下降,即当时 中国的通货膨胀估计不超过 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是零通货膨胀率。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中国平均价 格指数上升 25%左右,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的,即是由于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并非主要 是由于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的,即并非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主张采取工资物价指 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工资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是属于商品正常价格 调整,不是通货膨胀。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价格水 平持续上涨,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象中国要想使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 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必然要上升十倍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 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不管是 20 年,50 年,还是 100 年,200 年,要想使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 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都将必然要十倍上 升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只是在越短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 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激烈;在越长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温和。日本 在二战后,从 1945 年国民人均总收入几十美元,到 1985 年上升到二万美元。日本只用了 40 年时间,国民 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了一百多倍。在二战后,日本如果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 的措施,不让工资物价随意上升,现在的日本将不会是一个富裕的日本,可能是一个贫穷的日本。(作者: 江勇) 案例 21:美国政府的债务与赤字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当里根总统入主白宫时,他承诺要 缩小政府支出并减税。但他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在政治上要比减税困难。结果就开始了大量预算赤字时期, 预算赤字不仅在里根时期一直持续,而且还持续到乔治·布什和克林顿执政时期。 下表 1 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在美国 GDP 中的百分比。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债务与 GDP 的比 率在下降。虽然政府在一些年份有预算赤字,但当时赤字相当小,以至于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小于整个经 济增长速度。由于 GDP 是政府税收收入的大致衡量,所以,债务与 GDP 的比率下降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能靠其税收来维持。与此相比,当 20 世纪 80 年代初预算赤字剧增时,政府债务的增加开始快于整个 经济。结果,债务与 GDP 的比率开始上升

表1美国联邦债务在GDP中的百分比 比率 196011年182194年变动 公共储蓄TG 0.8% -1.6% -24% 私人储蓄 r-T-C 16.1% 15.%% 0.4% 国民储蓄e19140%-2 表1表示这种赤字政策对各种储蓄指标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时,美国政府开始有巨大预 算赤字,公共储蓄占GDP的百分比下降了2.4%。同时,私人储蓄率也略有下降。国民储蓄下降了约2.9% 国民储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用私人部门储蓄来为预算筹资,政府拿走了用于新资本投资的 资源,从而压低了子孙后代的生活水平 两个政党的决策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长期预算赤字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当克林顿1993年 入主白宫时,减少赤字成为他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同样,当共和党1995年控制了国会时,减少赤字也在其 立法议程中占有显要位置。这两种努力大大减少了政府预算赤字的规模。 在如何减少赤字问题上,两党还是有不少分歧的。克林顿总统支持增税,特别是对较富裕的纳税人增税, 并主张较为温和地减少支出。国会中的共和党反对增税,而且还想减税,以刺激私人储蓄。他们希望通过 政府支出的大规模减少来平衡预算 案例2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差异很大,美国的中央银行是最为独特的,它是由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 行所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由原来的一家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因为组织形式的差 异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2代表性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比较 45678910111213141516 国西新澳意英芬法此瑞那|加荷日美瑞德 家班西大大国兰国利典威拿兰本国士国 牙 时 大 亚 独11.51.5222222225253344 年|121295126858588|87544633 均|%%%%%%%%%%%%%%%% 注:(1)表中央行的独立性从1〔最不独力〕到4〔最独立)排列。 〔2〕IR指1973-1988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

表 1 美国联邦债务在 GDP 中的百分比 表 1 表示这种赤字政策对各种储蓄指标的影响。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时,美国政府开始有巨大预 算赤字,公共储蓄占 GDP 的百分比下降了 2.4%。同时,私人储蓄率也略有下降。国民储蓄下降了约 2.9%。 国民储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用私人部门储蓄来为预算筹资,政府拿走了用于新资本投资的 资源,从而压低了子孙后代的生活水平。 两个政党的决策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长期预算赤字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当克林顿 1993 年 入主白宫时,减少赤字成为他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同样,当共和党 1995 年控制了国会时,减少赤字也在其 立法议程中占有显要位置。这两种努力大大减少了政府预算赤字的规模。 在如何减少赤字问题上,两党还是有不少分歧的。克林顿总统支持增税,特别是对较富裕的纳税人增税, 并主张较为温和地减少支出。国会中的共和党反对增税,而且还想减税,以刺激私人储蓄。他们希望通过 政府支出的大规模减少来平衡预算。 案例 2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差异很大,美国的中央银行是最为独特的,它是由 12 家地区联邦储备银 行所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由原来的一家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因为组织形式的差 异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 2 代表性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比较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或总裁是由政府任命的(加拿大是个例外,它的中央银行行长由该行的 管理委员会任命),但在美国,美联储总裁任期长达重4年。在有的国家,行长或总裁由政府任命后往往不 对政府负责,而是对国会或独立承担政策责任,保持着类似美国那样的独立性。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几 乎完全被政府控制,独立性较差。在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以政府角色出现的财政部拥有向中央银行 的建议权。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有向政府提供透支、方便政府借款的义务 在发达国家,以德国、瑞士、加拿大、荷兰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最低的为卢森堡 希腊和西班牙。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也被设计得高度独立。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一国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中央银行独立的鼓吹者认为,提高中央银行的 独立性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的运行。因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把货币稳定的作为政策 的惟一目标。独立性差的中央银行可能为顾及其他目标而牺牲货币稳定目标。表2的内容较为有力地支持 了这一观点 案例23: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 阶段(1988年9月1990年9月),“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 人过热状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9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87 年增长18.5%)、物价上涨迅速(1988年10月物价比上年同期上升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 增加了46.7%)和经济秩序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于1988年9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具体措施有: 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支出、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等 “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20%左右跌至5%左右,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 得到遏制,1990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 第二阶段(1990年9月至1991年重2月),“紧财政松货币”的一紧一松政策。在“双紧政策”之后, 中国经济又出现了新的失衡。表现为市场销售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 生产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情况,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 消费、鼓励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 第三阶段(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o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 元,其中财政投资Ⅰ670亿元,分别比年初预算增长107%和108%o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 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双松政策”的成效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年G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8%, 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5.9%。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即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次超过 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或总裁是由政府任命的(加拿大是个例外,它的中央银行行长由该行的 管理委员会任命),但在美国,美联储总裁任期长达重 4 年。在有的国家,行长或总裁由政府任命后往往不 对政府负责,而是对国会或独立承担政策责任,保持着类似美国那样的独立性。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几 乎完全被政府控制,独立性较差。在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以政府角色出现的财政部拥有向中央银行 的建议权。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有向政府提供透支、方便政府借款的义务。 在发达国家,以德国、瑞士、加拿大、荷兰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最低的为卢森堡、 希腊和西班牙。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也被设计得高度独立。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一国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中央银行独立的鼓吹者认为,提高中央银行的 独立性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的运行。因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把货币稳定的作为政策 的惟一目标。独立性差的中央银行可能为顾及其他目标而牺牲货币稳定目标。表 2 的内容较为有力地支持 了这一观点。 案例 23: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 第一阶段(1988 年 9 月 1990 年 9 月),“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从 1988 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 人过热状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 20%)、投资迅速扩张(1988 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 1987 年增长 18.5%)、物价上涨迅速(1988 年 10 月物价比上年同期上升 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 增加了 46.7%)和经济秩序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于 1988 年 9 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具体措施有: 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支出、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等。 “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 20%左右跌至 5%左右,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 得到遏制,1990 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 1%。 第二阶段(1990 年 9 月至 1991 年重 2 月),“紧财政松货币”的一紧一松政策。在“双紧政策”之后, 中国经济又出现了新的失衡。表现为市场销售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 生产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情况,从 1991 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 消费、鼓励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 1991 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 第三阶段(1992 年 1 月至 1993 年 6 月),“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 o 1992 年,财政支出 4426 亿 元,其中财政投资 1 670 亿元,分别比年初预算增长 107%和 108%o 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 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双松政策”的成效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 年 GDP 增长 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 8.8%, 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 5.9%。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即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次超过 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

第四阶段(1993年7月至1996年底),“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 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存贷利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 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 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 改善:1996年GDP的增长率为9.7%,通货膨胀率降为6.1%:外汇储备达到1000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 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中国以后实施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的经验。 第五阶段(1997年至今),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 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 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 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 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 保持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2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 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 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 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 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 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 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 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 额増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 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己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25: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增长理论和关于增长的实证工作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做什么以加快增长呢?其中一些成分是属于供 给方面的分析的

第四阶段(1993 年 7 月至 1996 年底),“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 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存贷利率等等。与 1988 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 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 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 改善:1996 年 GDP 的增长率为 9.7%,通货膨胀率降为 6.1%;外汇储备达到 1000 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 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中国以后实施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的经验。 第五阶段(1997 年至今),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7 年到 1998 年,中国经济发展经 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 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 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 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 保持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 2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 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 1922 年 1 月到 1924 年 12 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 1921 年 1 月的 0.3 马克上升到 1922 年 5 月的 1 马克、1922 年 10 月的 8 马克、1923 年 2 月的 100 马克直到 1923 年 9 月的 1000 马克。在 1923 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 10 月 1 日 2000 马克、10 月 15 日 12 万马克、10 月 29 入 100 万马克、11 月 9 日 500 万马克直到 11 月 17 日 7000 万马克。1923 年 12 月, 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 1923 年底,政府雇员的 人数裁减了 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 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 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 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6 月版第 216-217 页) 案例 25: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增长理论和关于增长的实证工作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做什么以加快增长呢?其中一些成分是属于供 给方面的分析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