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第Ⅰ卷(共27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坐右铭嬉笑怒骂压轴(zhωu)嘉言懿(yi)行 B.三部曲变本加利熨帖(tie)煊(xuan)赫一时 C.倒春寒臻于郅治隽(jn)秀云销雨霁(j) D.核辐射精减节约绮(yi)丽返璞(pu)归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 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不刊之论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某些明星的 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 犹如天马行空,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来了,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简直无法预料,职 业媒体人必须努力追赶新技术的浪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A.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B.今后,中国科协将继续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任务,针对特 定人群 区域开展专项调查。 C.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 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D.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 福,很快乐 4.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是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_,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②⑤③①④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D.③①④②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杜牧的《阿房宫赋》辞藻华美,思想深刻,借秦朝亡国的教训讽谏唐统治者 引以为戒。 B.当代著名文学家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风格秀雅隽永,是“荷花淀派” 的代表作品
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 2016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Ⅰ卷(共 27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坐右铭 嬉笑怒骂 压轴(zhóu) 嘉言懿(yì)行 B.三部曲 变本加利 熨帖(tiē) 煊(xuǎn)赫一时 C.倒春寒 臻于郅治 隽 ( jùn ) 秀 云销雨霁(jì) D.核辐射 精减节约 绮(yǐ)丽 返璞(pú)归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一 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不刊之论。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某些明星的 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 犹如天马行空,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来了,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简直无法预料,职 业媒体人必须努力追赶新技术的浪潮。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A.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B.今后,中国科协将继续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任务,针对特 定人群、 区域开展专项调查。 C.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 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D.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 福,很快乐。 4.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是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②⑤③①④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 D.③①④②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杜牧的《阿房宫赋》辞藻华美,思想深刻,借秦朝亡国的教训讽谏唐统治者 引以为戒。 B.当代著名文学家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风格秀雅隽永,是“荷花淀派” 的代表作品
C.《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 遭遇为主要内容,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D.《变形记》是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格里高尔突然变成大甲虫 的情节十分荒诞,却有力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效果奇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共16分。 梓人传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 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 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 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 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 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视大骇, 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 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 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 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 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 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有删节)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职寻引、规矩、绳墨规矩:测量圆、方的量具。 B.委群材,会众工委:聚积。 C.盈尺而曲尽其制制:制造,建造 D.而能知体要者欤体要:(事物)要领,关键。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劳力者役于人 B.则其姓字也彼其智者欤 C.物莫近乎此也大哉相乎 D.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梓人“建大厦发挥巨大作用”的一组是 ①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②吾善度材 ③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④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⑥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④⑥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段:梓人自述能指挥建造大厦;作者却发现他竟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 B.第二段:通过描述梓人指挥修建官署的情形,引出作者大骇,知其术之高超
C.《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 遭遇为主要内容,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D.《变形记》是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格里高尔突然变成大甲虫 的情节十分荒诞,却有力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效果奇佳。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10 题,共 16 分。 梓人①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 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 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 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 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 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 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 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 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 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 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 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有删节)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规矩:测量圆、方的量具。 B.委群材,会众工 委:聚积。 C.盈尺而曲尽其制 制:制造,建造。 D.而能知体要者欤 体要:(事物)要领,关键。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劳力者役于人 B.则其姓字也 彼其智者欤 C.物莫近乎此也 大哉相乎 D.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梓人“建大厦发挥巨大作用”的一组是 ①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吾善度材 ③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④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段:梓人自述能指挥建造大厦;作者却发现他竟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 B.第二段:通过描述梓人指挥修建官署的情形,引出作者大骇,知其术之高超
C.后三段: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和宰相学习。 D.全篇主要运用类比的写法,叙议结合,卒章显志,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见识 第Ⅱ卷(12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舍我,众莫能就一宇。(2分) 翻译: (2)犹梓人自名其功。(2分) 翻译: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取材于《墨子·尚贤》)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2)凌余阵兮躐余行,。,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寄蜉蝣于天地,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苏轼 高亭废己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 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髙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蕴含“羁”、“孤”两层意思,请结合全诗加 以分析。 (4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 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 的玩耍时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C.后三段: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和宰相学习。 D.全篇主要运用类比的写法,叙议结合,卒章显志,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见识。 第Ⅱ卷(123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2 分) 翻译: (2) 犹梓人自名其功。(2 分) 翻译: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 分)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 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取材于《墨子·尚贤》)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2)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 ,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5)唯求则非邦也与? ,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 分)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 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 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 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髙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蕴含“羁”、“孤”两层意思,请结合全诗加 以分析。 (4 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 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 的玩耍时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 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 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 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 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芬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 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 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 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 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 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 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 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 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 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 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 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 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15.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 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16.填空(4分)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和,保留了和 17.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2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共27分。 柏林墙的碎片①刘小枫 (1)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2)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 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在柏林墙的西侧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 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如今,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 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 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 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 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芬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 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 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 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 30 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 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 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 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 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 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 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 12 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 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 800 余年历史。 目前中国戏曲有 300 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 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 1000 年。 15.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 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 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16.填空(4 分)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 和 ,保留了 和 。 17.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2 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1 题,共 27 分。 柏林墙的碎片① 刘小枫 (1)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2)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 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在柏林墙的西侧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 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如今,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
向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留的纪念品珍藏起来。 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彩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 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此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 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岀售。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不 难想见,用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3)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 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 欢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 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 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4)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 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 符号,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碎片。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 记忆符号,它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艺 术品,柏林墙的碎片也许是非常独特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现象绝不只具有 讽刺意味,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绝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 秽和永远消退不去的悲哀。 (5)柏林墙绝不是一种仅在德国才有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的各 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 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现代世界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碎片一一涂有各色油 料的碎片。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绝不只具有政治意味。 (6)惟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 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 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 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还有我们自己 (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有改动) 【注】①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 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 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 百七十千米,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 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为“柏林墙的碎片”,文中写了墙的碎片、世界的碎片、人类的碎片 以及爱的碎片等,虽然它们形态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种隔绝 B.文中说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原材料,含有作者对现代世 界工业文明辛辣的讽刺;表达不但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C.在本文作者看来,世间虽然并不缺乏爱,但是如果人类的爱缺乏自我牺牲的 精神,就有可能变得偏执、狭隘,从而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墙。 D.本文围绕着柏林墙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串起全文,层层深入地阐发自己 的观点;同时,前后行文多有照应,脉络清晰,思路颇为严谨
向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留的纪念品珍藏起来。 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彩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 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此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 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不 难想见,用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3)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 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 欢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 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 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4)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 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 符号,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碎片。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 记忆符号,它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艺 术品,柏林墙的碎片也许是非常独特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现象绝不只具有 讽刺意味,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绝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 秽和永远消退不去的悲哀。 (5)柏林墙绝不是一种仅在德国才有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的各 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 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现代世界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 料的碎片。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绝不只具有政治意味。 (6)惟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 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 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7)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 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还有我们自己。 (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有改动) 【注】①1949 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1955 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 成。1949 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 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 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一 百七十千米,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 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题为“柏林墙的碎片”,文中写了墙的碎片、世界的碎片、人类的碎片 以及爱的碎片等,虽然它们形态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种隔绝。 B.文中说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原材料,含有作者对现代世 界工业文明辛辣的讽刺;表达不但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C.在本文作者看来,世间虽然并不缺乏爱,但是如果人类的爱缺乏自我牺牲的 精神,就有可能变得偏执、狭隘,从而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墙。 D.本文围绕着柏林墙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串起全文,层层深入地阐发自己 的观点;同时,前后行文多有照应,脉络清晰,思路颇为严谨
E.本文虽是对历史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现实的审察,它所表达的 内涵还是指向“把握现实”的 19.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 指什么? (3分 20.(1)文章第(2)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珍藏柏林墙的碎 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分) (2)文章第(3)段末尾作者用了3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 (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请简要结合原 文及典型例子,谈谈你对“墙”的看法,不少于240字。(12分) 六、作文,共60分。 22请以“其实一直在你身边”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座右铭压轴(zhou)B变本加厉,煊(xun)赫一时D.精简节约绮(qi) 丽 2.B 3.A(B搭配不当,“进行……工作任务”,删除“任务”C成分残缺,“那 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后面增加“的人”D句式杂糅:两种改法,一是 假设复句:“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 我.”“如果”后面是假设条件。一是单句:“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 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 4.D 5.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6.C。[制:结构式样。 7.D。[A项前“于”,介词,“在”;后“于”,介词,“被”。B项前“其”,代词,“他 的”;后“其”,副词,“大概”。C项前“乎”,介词,“于”;后“乎”,语气词,啊”。 D项中两个“而”,连词,表顺承。 8.C。②④⑤⑥四句都是直接表现梓人建大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①句是叙 述梓人平时带什么工具,不带什么工具;③句是描述工人们拿着不同的工具围着 梓人,属间接表现梓人作用。] 9.C。[错在联想到梓人的方法值得天子学习”。 10.(1)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2)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 11断句,参考答案: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可断可不断)
E.本文虽是对历史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现实的审察,它所表达的 内涵还是指向“把握现实”的。 19.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 指什么? (3 分) 20.(1)文章第(2)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珍藏柏林墙的碎 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 分) (2)文章第(3)段末尾作者用了 3 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 (4 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请简要结合原 文及典型例子,谈谈你对“墙”的看法,不少于 240 字。(12 分) 六、作文,共 60 分。 22.请以“其实____一直在你身边”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C(A.座右铭 压轴(zhòu)B.变本加厉,煊(xun)赫一时 D.精简节约 绮(qǐ) 丽 2. B 3. A(B 搭配不当,“进行……工作任务”,删除“任务”C 成分残缺,“那 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后面增加“的人”D 句式杂糅:两种改法,一是 假设复句:“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 我……”“如果”后面是假设条件。一是单句:“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 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 4.D 5.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一 10 题。 6.C。[制:结构式样。] 7.D。[A 项前“于”,介词,“在”;后“于”,介词,“被”。B 项前“其”,代词,“他 的”;后“其”,副词,“大概”。C 项前“乎”,介词,“于”;后“乎”,语气词,“啊”。 D 项中两个“而”,连词,表顺承。] 8.C。[②④⑤⑥四句都是直接表现梓人建大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①句是叙 述梓人平时带什么工具,不带什么工具;③句是描述工人们拿着不同的工具围着 梓人,属间接表现梓人作用。] 9.C。[错在“联想到梓人的方法值得天子学习”。] 10.(1)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2)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 三 11 断句,参考答案: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可断可不断)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1)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2)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 (3)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 (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6)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13.(7分) (1)(3分)B.(从本句看,高亭久废,不再供人观赏,下面池塘用来养鱼, 给人荒凉之感;从全诗看,作者被贬黄州,深感冷寂。所以,“废”字不蕴含“除 旧迎新”的喜悦。) (2)(4分) 示例1:同意(1分)。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 感到凄凉孤独(1分)。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 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 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 孤”之情(2分) 【评分参考】①表明观点(1分)。②阐释七八句句意(1分)。③联系全诗背 景或情境和诗句分析(2分)。 四、小阅读14.(3分)D15.(3分)A 6.(4分)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艺(杂技) 17.(2分) 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形神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 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 类比。 五、现代文阅读 18.A、C 19.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 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20.①第(2)段中写人们的“欢庆珍藏”,目的有二:a由“欢庆的心情”导出 下文“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为表现主题引线;b由人们因碎片的经济 价值而珍藏,引出下文作者因碎片的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而收藏,为表现主题 引线。②第(3)段末尾的3个“难道”,作用有两个。第一,修辞作用:a作者 运用反问,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得更加鲜 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b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 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 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第二,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散文中的告 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髙墙”等问题 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下文。 21.本题虽属开放性试题,但内容也有所限定:这里所说的“墙”,当指“现代 世界”的“墙”,当指起阻隔作用的“墙”,当指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消除的 “墙”。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才算符合文意与题意,如巴以争端、南北朝鲜、两岸 关系、民族团结、邻里和睦、人际交往等问题均符合选材的要求, 文言文《梓人传》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分) (1)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2)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3)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6)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13.(7 分) (1)(3 分)B.(从本句看,高亭久废,不再供人观赏,下面池塘用来养鱼, 给人荒凉之感;从全诗看,作者被贬黄州,深感冷寂。所以,“废”字不蕴含 “除 旧迎新”的喜悦。) (2)(4 分) 示例 1:同意(1 分)。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 感到凄凉孤独(1 分)。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 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 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 孤”之情(2 分)。 【评分参考】①表明观点(1 分)。②阐释七八句句意(1 分)。③联系全诗背 景或情境和诗句分析(2 分)。 四、小阅读 14.(3 分)D 15.(3 分)A 16.(4 分)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艺(杂技) 17.(2 分) 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形神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 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 类比。 五、现代文阅读 18.A、C 19.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 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20.①第(2)段中写人们的“欢庆珍藏”,目的有二:a 由“欢庆的心情”导出 下文“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为表现主题引线;b 由人们因碎片的经济 价值而珍藏,引出下文作者因碎片的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而收藏,为表现主题 引线。②第(3)段末尾的 3 个“难道”,作用有两个。第一,修辞作用:a 作者 运用反问,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得更加鲜 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b 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 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 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第二,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散文中的告 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 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下文。 21.本题虽属开放性试题,但内容也有所限定:这里所说的“墙”,当指“现代 世界”的“墙”,当指起阻隔作用的“墙”,当指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消除的 “墙”。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才算符合文意与题意,如巴以争端、南北朝鲜、两岸 关系、民族团结、邻里和睦、人际交往等问题均符合选材的要求。 文言文《梓人传》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 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 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 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 髙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 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 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 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 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 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 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 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 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 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 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 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 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 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 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 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 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 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 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 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 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 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 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 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 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 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 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 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 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 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 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 起来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 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 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 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 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 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 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 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 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 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 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 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 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 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 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 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 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 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 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 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 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 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 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 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 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 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 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 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 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 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 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 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 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 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 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