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4 更现实的物流 北京街头,几个民工打扮的年轻人看似无所事事地守着一部公用电话。电话一响,小 伙子立马儿抄起来听个仔细,然后跨上自己那辆叮当乱响的自行车绝尘而去。 “这些快递公司真是不得了啊,人家连部电话都没有,靠一部公用电话就把业务做了!”中国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一位官员感慨道。她负责筹办一次国际电子商务研讨会时,一家这样的 快递公司为她提供了很多文件传送的服务。而她所在协会的不少会员企业却正为日益激烈的 竞争和令人一筹莫展的亏损而束手无策。 尽管屡遭打击,类似的快的公司仍在城市中蹿升迅猛。且在 2001 年或者更早些时候, 其中的一些已经赫然翻牌唤做“物流公司”了。而在城市的写字楼中,“海归”北京的 CEO 正 操着额复杂的术语向客户宣扬最新物流理念。他们刚刚拿到手的投资正是公司名称中的“物 流”二字吸引来的。 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出台政策,琢磨以“现代物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 沿用当初搞 PC、软件、芯片的思路,专门辟出规划用地,投资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有人 提出“中国不仅可以做成世界制造中心,还要向全球物流中心发展”,而且要把前景说得无比 宏大,“否则怎么能进来钱呢?” 懵懵懂懂的事那些老企业,搞了几十年储运,一下子成了时髦的物流公司。物流这个 被泛化的概念,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各种落差层次上的角色。有 UPS、马士基等这样的国际 巨头;有中外运,中远洋、中国邮政这样的老国企;有融到海外和国内资金的新兴物流企业。 有以储运为主的包括干线物流、城市物流等在内的社会化物流;有针对企业自身需求的物流; 还有围绕物流行业的应用软件企业等等。 据说,现在国内有许多达 70 万家与物流有关的机构。机关社会物流企业众多,但仍有 些原本只是为本企业服务的物流部门独立出来,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既海尔宣布成立 其物流公司后,科龙、美的、TCL 等众多企业纷纷重组物流资源,宣布进军物流领域。兖 州煤矿供应处的赵先生现在也正忙着“向物流转型”,原来主要为煤矿提供物资供应的供应处 如今被剥离出来,整合成一架物流公司,理由是供应处拥有的车队和仓库除满足煤矿需求外, 还有很多资源闲置,完全可以提供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全民物流的态势中,以储运为主的社会化物流公司被认为管理落伍、效率低下,变成了 配角。成分复杂的物流业参与者各自语境相差甚远,在各种以物流为名的会议上,台上的演 讲者谈论的是新鲜的物流理念,而台下的很多物流公司却在惦记着隔壁的“个体户”是否又压 价了-尽管已经贵为“物流”企业,低价竞争甚至超载仍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那些理念先行的新兴物流企业,在现实当中显然尝到了碰壁的滋味。国内的物流基础设施 极为分散,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等众多部门各把一块,单纯的物流企业很 难整合这些资源;如果需要和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公司合作,你必须先做好忍受的效率与低水 准服务的心理准备;呢的供应链管理做得很完备,却发现绝大部分的仓库还是手工记帐,你 需要至少 3 个月的时间帮他们进行初级信息化,要么就自建仓库。宝供物流是民营企业的 成功案例,几乎成了一个榜样型公司。不过能在刚起步的时就榜上大款宝洁公司,并非所有 民营物流企业都有那样的好运气。 极富经验的国外物流企业在国内同样要碰到令人头疼的国情。就目前情况看,凭借其 扎实的供应链管理的功底、长期累积的对细节的强大控制能力以及与客户之间紧密的战略合 作关系,他们和国内参差不齐的物流企业相比,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些跟随自己的 客户来到国内的物流企业,长处并不仅仅在于表面上所能看到的 IT 系统和现代化仓库,而
CASE4 更现实的物流 北京街头,几个民工打扮的年轻人看似无所事事地守着一部公用电话。电话一响,小 伙子立马儿抄起来听个仔细,然后跨上自己那辆叮当乱响的自行车绝尘而去。 “这些快递公司真是不得了啊,人家连部电话都没有,靠一部公用电话就把业务做了!”中国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一位官员感慨道。她负责筹办一次国际电子商务研讨会时,一家这样的 快递公司为她提供了很多文件传送的服务。而她所在协会的不少会员企业却正为日益激烈的 竞争和令人一筹莫展的亏损而束手无策。 尽管屡遭打击,类似的快的公司仍在城市中蹿升迅猛。且在 2001 年或者更早些时候, 其中的一些已经赫然翻牌唤做“物流公司”了。而在城市的写字楼中,“海归”北京的 CEO 正 操着额复杂的术语向客户宣扬最新物流理念。他们刚刚拿到手的投资正是公司名称中的“物 流”二字吸引来的。 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出台政策,琢磨以“现代物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 沿用当初搞 PC、软件、芯片的思路,专门辟出规划用地,投资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有人 提出“中国不仅可以做成世界制造中心,还要向全球物流中心发展”,而且要把前景说得无比 宏大,“否则怎么能进来钱呢?” 懵懵懂懂的事那些老企业,搞了几十年储运,一下子成了时髦的物流公司。物流这个 被泛化的概念,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各种落差层次上的角色。有 UPS、马士基等这样的国际 巨头;有中外运,中远洋、中国邮政这样的老国企;有融到海外和国内资金的新兴物流企业。 有以储运为主的包括干线物流、城市物流等在内的社会化物流;有针对企业自身需求的物流; 还有围绕物流行业的应用软件企业等等。 据说,现在国内有许多达 70 万家与物流有关的机构。机关社会物流企业众多,但仍有 些原本只是为本企业服务的物流部门独立出来,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既海尔宣布成立 其物流公司后,科龙、美的、TCL 等众多企业纷纷重组物流资源,宣布进军物流领域。兖 州煤矿供应处的赵先生现在也正忙着“向物流转型”,原来主要为煤矿提供物资供应的供应处 如今被剥离出来,整合成一架物流公司,理由是供应处拥有的车队和仓库除满足煤矿需求外, 还有很多资源闲置,完全可以提供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全民物流的态势中,以储运为主的社会化物流公司被认为管理落伍、效率低下,变成了 配角。成分复杂的物流业参与者各自语境相差甚远,在各种以物流为名的会议上,台上的演 讲者谈论的是新鲜的物流理念,而台下的很多物流公司却在惦记着隔壁的“个体户”是否又压 价了-尽管已经贵为“物流”企业,低价竞争甚至超载仍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那些理念先行的新兴物流企业,在现实当中显然尝到了碰壁的滋味。国内的物流基础设施 极为分散,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等众多部门各把一块,单纯的物流企业很 难整合这些资源;如果需要和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公司合作,你必须先做好忍受的效率与低水 准服务的心理准备;呢的供应链管理做得很完备,却发现绝大部分的仓库还是手工记帐,你 需要至少 3 个月的时间帮他们进行初级信息化,要么就自建仓库。宝供物流是民营企业的 成功案例,几乎成了一个榜样型公司。不过能在刚起步的时就榜上大款宝洁公司,并非所有 民营物流企业都有那样的好运气。 极富经验的国外物流企业在国内同样要碰到令人头疼的国情。就目前情况看,凭借其 扎实的供应链管理的功底、长期累积的对细节的强大控制能力以及与客户之间紧密的战略合 作关系,他们和国内参差不齐的物流企业相比,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些跟随自己的 客户来到国内的物流企业,长处并不仅仅在于表面上所能看到的 IT 系统和现代化仓库,而
是凝结在信息系统当中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以所向披靡的麦当劳为例。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夏晖食品 服务公司(Havi food services)也悄悄跟进。麦当劳只要将采购清单交给夏晖,剩下的 所有储藏、运输等工作就不用再考虑。据说夏晖的配送车队每天晚上在 11 点到凌晨 1 点之 间必须完成送货,准点率在 98%以上才算符合服务质量要求,因为麦当劳的员工是按小时 付薪的,每天晚上 11 点之后安排几名员工送货,如果在这个时间内不能将货送到,员工的 超时工资要由夏晖承担。 不断货是麦当劳的另外一个要求。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具体运作却非常麻烦。想象一 下麦当劳在全国有多少家连锁店,尽管通过 POS 机能够实时知道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 但是如何运输、怎样在全国范围内建物流中心、如何协调社会性物流资源、如何在运输过程 中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麦当劳的很多产品都需要严格的冷藏运输),这些非常复杂的工程, 需要有极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因此有人说,多次挑战麦当劳、肯德基的国内连锁快餐无一胜出,不仅仅是中国快餐 管理的失败,同样是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中国物流业的失败。 根据美国五六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物流是供应 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的正向和反向移 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从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能够达标的不多。单单供应链管理就让不少传统的 储运企业如坠五里雾中,基于 IT 技术平台的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销售商的供应链管理 观念要在中国普及并应用,还需要相当长时间。一些有能力并已经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大企 业如中远洋、中储、中外运等自身体制、管理等问题太复杂,而且身躯庞大,一时难以挑起 大梁;而随互联网热潮出现的物流公司,往往理念多于实践;更大量的储运企业出身的准物 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改造的成本则极高。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行业,面临的是一个系统工 程。 中多对物流有很高希望的人们往往基于这样的数字:美国 1980 年物流费用占 GDP 的 17.2%,1997 年降到了 10%,节约额 5100 亿美元。曾经有人放言说中国的物流企业 能够为 GDP 发展作出两个百分点的贡献,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与美、 日等国相比,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下,国内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服务价格标准。 另有一个说法是,我国物流成本占商品总价格的 30%到 50%。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南方一家年销售额 10 亿元的著名运动服装企业曾经进行过物流招标,众多物流企业前去应 标,总觉的如果企业拿出年营收的 10%到 15%做物流费用,物流企业会有很多利润空间。 没想到货主企业的底牌是 1.5%。扫兴而归的应标者表示,是在搞不懂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 计算方式。 更严重的是物流企业自己也没有算清楚帐。据说国内的仓储和运输价格已经非常低, 仓储每平米 0.5 元,运输时吨公里 0.28 元。如此低的价格维持物流企业的运转已有困难, 更不用提“有效益和有效率”了。 物流企业的窘境同样制约了想靠物流业吃饭的企业。一家曾经想主攻物流行业供应链 管理软件的公司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绝大部分的仓库还是手工 记帐,直接跟他们讲供应链显然太超前。而一家想给物流企业提供 GPS 全球的定位系统的 公司,更是被咨询公司警告说,要认真分析目前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看看那些卡车司机是 不是真的能够操作那些高科技终端。另有一家软件企业也曾打过为物流企业提供软件开发的 服务的注意,摸索近一年后断然把重点转向了大企业的内部物流。他们的员工感叹说:物流 这行跟苦力差不多,他们自己就只挣块八毛的,我们能指望从他们身上赚到钱吗?! 其实,物流热起源于互联网烧钱的时候,那时大家痛感作为基础设施的物流过于薄弱
是凝结在信息系统当中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以所向披靡的麦当劳为例。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夏晖食品 服务公司(Havi food services)也悄悄跟进。麦当劳只要将采购清单交给夏晖,剩下的 所有储藏、运输等工作就不用再考虑。据说夏晖的配送车队每天晚上在 11 点到凌晨 1 点之 间必须完成送货,准点率在 98%以上才算符合服务质量要求,因为麦当劳的员工是按小时 付薪的,每天晚上 11 点之后安排几名员工送货,如果在这个时间内不能将货送到,员工的 超时工资要由夏晖承担。 不断货是麦当劳的另外一个要求。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具体运作却非常麻烦。想象一 下麦当劳在全国有多少家连锁店,尽管通过 POS 机能够实时知道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 但是如何运输、怎样在全国范围内建物流中心、如何协调社会性物流资源、如何在运输过程 中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麦当劳的很多产品都需要严格的冷藏运输),这些非常复杂的工程, 需要有极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因此有人说,多次挑战麦当劳、肯德基的国内连锁快餐无一胜出,不仅仅是中国快餐 管理的失败,同样是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中国物流业的失败。 根据美国五六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物流是供应 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的正向和反向移 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从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能够达标的不多。单单供应链管理就让不少传统的 储运企业如坠五里雾中,基于 IT 技术平台的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销售商的供应链管理 观念要在中国普及并应用,还需要相当长时间。一些有能力并已经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大企 业如中远洋、中储、中外运等自身体制、管理等问题太复杂,而且身躯庞大,一时难以挑起 大梁;而随互联网热潮出现的物流公司,往往理念多于实践;更大量的储运企业出身的准物 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改造的成本则极高。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行业,面临的是一个系统工 程。 中多对物流有很高希望的人们往往基于这样的数字:美国 1980 年物流费用占 GDP 的 17.2%,1997 年降到了 10%,节约额 5100 亿美元。曾经有人放言说中国的物流企业 能够为 GDP 发展作出两个百分点的贡献,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与美、 日等国相比,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下,国内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服务价格标准。 另有一个说法是,我国物流成本占商品总价格的 30%到 50%。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南方一家年销售额 10 亿元的著名运动服装企业曾经进行过物流招标,众多物流企业前去应 标,总觉的如果企业拿出年营收的 10%到 15%做物流费用,物流企业会有很多利润空间。 没想到货主企业的底牌是 1.5%。扫兴而归的应标者表示,是在搞不懂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 计算方式。 更严重的是物流企业自己也没有算清楚帐。据说国内的仓储和运输价格已经非常低, 仓储每平米 0.5 元,运输时吨公里 0.28 元。如此低的价格维持物流企业的运转已有困难, 更不用提“有效益和有效率”了。 物流企业的窘境同样制约了想靠物流业吃饭的企业。一家曾经想主攻物流行业供应链 管理软件的公司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绝大部分的仓库还是手工 记帐,直接跟他们讲供应链显然太超前。而一家想给物流企业提供 GPS 全球的定位系统的 公司,更是被咨询公司警告说,要认真分析目前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看看那些卡车司机是 不是真的能够操作那些高科技终端。另有一家软件企业也曾打过为物流企业提供软件开发的 服务的注意,摸索近一年后断然把重点转向了大企业的内部物流。他们的员工感叹说:物流 这行跟苦力差不多,他们自己就只挣块八毛的,我们能指望从他们身上赚到钱吗?! 其实,物流热起源于互联网烧钱的时候,那时大家痛感作为基础设施的物流过于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