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编号: 012103 总学时:80,学分_5 适用专业:食品类相关专业 层次:三年制高职 课程归口:_食品工程系 制定日期:2005年8月26日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食品化学 编 号: 012103 总 学 时: 80 ,学分 5 适用专业: 食品类相关专业 层 次: 三年制高职 课程归口: 食品工程系 制定日期: 2005 年 8 月 26 日
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及层次 食品化学以人和食物的关系为中心,阐述食品的化学组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与 食品质量有关的化学知识。通过食品化学的学习,掌握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生理功用 以及人类对它们的需要:熟悉为改善食品的营养与品质而加入的各类添加剂在加工过程中的 变化及其对营养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了解人体及新鲜食品组织的动态化学过程。是食品 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食品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 课程教学目标 a)对课程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综述 (1)系统的掌握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生理功能,以及在加工中的变化 (2)使学生具有学习和独立进行食品成分分析和检测等操作能力。 b)分项目列出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素(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分类、 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2)掌握食品中呈色物质、呈香物质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掌握食品添加剂和有毒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4)掌握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 (5)掌握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技能,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和食品性质的测定方法 、先修课程及主要要求 有机化学:熟悉烷、烯、炔、醇、酚、醚、醛、酮、醌、羧酸、酯的重要理化性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重点与难点: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核要求:了解食品化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 1.1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1.2食品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3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2章水分 重点与难点:水的功用及水分活度 考核要求:掌握自由水、结合水和水分活度概念,水的生理功用及食物中的水分状态。 2.1自由水和结合水 2.2水分活度 2.3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2.4降低食品水分含量的方法 第3章碳水化合物 重点与难点:单糖及多糖的结构和性能 考核要求:掌握部分重要单糖及多糖的结构从而掌握它们的性能 3.1碳水化合物分类 3.2单糖 3.3低聚糖 3.4食品中单糖和低聚糖的功能
一、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及层次 食品化学以人和食物的关系为中心,阐述食品的化学组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与 食品质量有关的化学知识。通过食品化学的学习,掌握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生理功用 以及人类对它们的需要;熟悉为改善食品的营养与品质而加入的各类添加剂在加工过程中的 变化及其对营养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了解人体及新鲜食品组织的动态化学过程。是食品 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食品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 二、课程教学目标 a) 对课程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综述 (1)系统的掌握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生理功能,以及在加工中的变化。 (2)使学生具有学习和独立进行食品成分分析和检测等操作能力。 b) 分项目列出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⑴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素(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分类、 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⑵掌握食品中呈色物质、呈香物质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⑶掌握食品添加剂和有毒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⑷掌握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 ⑸掌握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技能,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和食品性质的测定方法; 三、先修课程及主要要求 有机化学:熟悉烷、烯、炔、醇、酚、醚、醛、酮、醌、羧酸、酯的重要理化性质。 四、 课程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 重点与难点: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核要求:了解食品化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 1.1 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1.2 食品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 2 章 水分 重点与难点:水的功用及水分活度。 考核要求:掌握自由水、结合水和水分活度概念,水的生理功用及食物中的水分状态。 2.1 自由水和结合水 2.2 水分活度 2.3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2.4 降低食品水分含量的方法 第3章 碳水化合物 重点与难点: 单糖及多糖的结构和性能 考核要求:掌握部分重要单糖及多糖的结构从而掌握它们的性能。 3.1 碳水化合物分类 3.2 单糖 3.3 低聚糖 3.4 食品中单糖和低聚糖的功能
3.5多糖 第4章脂类 重点与难点:脂类及脂肪酸的性质、脂肪的自动氧化机制及其控制。 考核要求:掌握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及性质、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化、脂肪的自动氧化机 制及其控制 4.1脂的分类与组成 4.2脂肪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4.3脂肪特点的化学性质 4.4油脂品质的表示方法 4.5油脂加工化学 4.6脂肪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5章蛋白质 重点与难点: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考核要求:掌握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分类、测定,掌握蛋白 质的提取、分离和测定,了解食品体系中的蛋白质 5.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5.2氨基酸 5.3蛋白质的结构 5.4蛋白质的性质 5.5蛋白质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5.6蛋白质的测定 第6章维生素 重点与难点:维生素结构、性质与功能 考核要求:掌握两大维生素的性质、功能 6.1脂溶性维生素 6.2水溶性维生素 6.3维生素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损失 第7章矿物质 重点与难点:矿物质及营养功能。 考核要求:掌握矿物质的营养功能 7.1食品中重要的矿物质 7.2矿物质元素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和强化 7.3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 第8章酶 重点与难点:酶的作用特点及机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考核要求:了解酶的作用机制及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掌握酶的作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8.1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特点 8.2酶的命名和分类 8.3酶的作用机理 8.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5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7食品加工中的重要酶 8.8固定化酶
3.5 多糖 第4章 脂类 重点与难点:脂类及脂肪酸的性质、脂肪的自动氧化机制及其控制。 考核要求:掌握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及性质、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化、脂肪的自动氧化机 制及其控制。 4.1 脂的分类与组成 4.2 脂肪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4.3 脂肪特点的化学性质 4.4 油脂品质的表示方法 4.5 油脂加工化学 4.6 脂肪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5章 蛋白质 重点与难点: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考核要求:掌握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分类、测定,掌握蛋白 质的提取、分离和测定,了解食品体系中的蛋白质。 5.1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5.2 氨基酸 5.3 蛋白质的结构 5.4 蛋白质的性质 5.5 蛋白质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5.6 蛋白质的测定 第6章 维生素 重点与难点:维生素结构、性质与功能。 考核要求:掌握两大维生素的性质、功能。 6.1 脂溶性维生素 6.2 水溶性维生素 6.3 维生素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损失 第7章 矿物质 重点与难点:矿物质及营养功能。 考核要求:掌握矿物质的营养功能。 7.1 食品中重要的矿物质 7.2 矿物质元素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和强化 7.3 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 第 8 章 酶 重点与难点:酶的作用特点及机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考核要求:了解酶的作用机制及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掌握酶的作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8.1 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特点 8.2 酶的命名和分类 8.3 酶的作用机理 8.4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5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6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7 食品加工中的重要酶 8.8 固定化酶
第9章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代谢 重点与难点:生物氧化的概念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新鲜食物组织的代谢 考核要求:了解细胞中能量关系,掌握三大物质的分解代谢途径及新鲜、天然食物组织中代 谢活动特点 9.1生物氧化 9.2糖代谢 9.3脂代谢 9.4蛋白质和核酸的分解代谢 9.5新鲜天然食物组织中代谢活动的特点 第10章食品风味物质 重点与难点:食品色香味的形成及加工因素的影响 考核要求:了解有关色、香、味知识 10.1味觉生理 10.2风味物质的分类与特性 10.3食品香味和香味物质 10.4不同因素对风味的影响 第11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11.1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11.2食品加工中的褐变现象 11.3食品中的着色剂 第12章食品添加剂 重点与难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使用标准及防腐剂、抗氧化剂、食用色素、香精等 考核要求:各种常用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 12.1防腐剂 12.2抗氧化剂 12.3漂白剂 12.4乳化剂与增稠剂 2.5膨松剂 第13章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13.1食品的安全性 13.2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13.3食物原料中的天然毒素 13.4微生物毒素 13.5化学毒素 13.6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五、实践环节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食品组成物质的重要化学反应,并掌握各种食品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化学 变化以及功能性质的测定方法。最后根据实验报告和出勤情况确定实验成绩。实验具体内容 如下 实验一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1、目的:掌握水分的测定方法。了解食品水分的含量 2、方法:烘干法 3、原理: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将样品加热干燥,其中水分受热后转变为蒸汽,再排除蒸汽
第 9 章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代谢 重点与难点:生物氧化的概念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新鲜食物组织的代谢 考核要求:了解细胞中能量关系,掌握三大物质的分解代谢途径及新鲜、天然食物组织中代 谢活动特点。 9.1 生物氧化 9.2 糖代谢 9.3 脂代谢 9.4 蛋白质和核酸的分解代谢 9.5 新鲜天然食物组织中代谢活动的特点 第 10 章 食品风味物质 重点与难点:食品色香味的形成及加工因素的影响 考核要求:了解有关色、香、味知识 10.1 味觉生理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与特性 10.3 食品香味和香味物质 10.4 不同因素对风味的影响 第 11 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11.1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11.2 食品加工中的褐变现象 11.3 食品中的着色剂 第 12 章 食品添加剂 重点与难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使用标准及防腐剂、抗氧化剂、食用色素、香精等 考核要求:各种常用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 12.1 防腐剂 12.2 抗氧化剂 12.3 漂白剂 12.4 乳化剂与增稠剂 12.5 膨松剂 第 13 章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13.1 食品的安全性 13.2 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13.3 食物原料中的天然毒素 13.4 微生物毒素 13.5 化学毒素 13.6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五、 实践环节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食品组成物质的重要化学反应,并掌握各种食品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化学 变化以及功能性质的测定方法。最后根据实验报告和出勤情况确定实验成绩。实验具体内容 如下: 实验一 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1、目的:掌握水分的测定方法。了解食品水分的含量。 2、方法:烘干法 3、原理: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将样品加热干燥,其中水分受热后转变为蒸汽,再排除蒸汽
实验二淀粉的显色和水解 1、目的: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与方法 2、方法:淀粉的显色和水解的定性检测 、原理: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是由于淀粉与碘作用形成了碘一淀粉的吸附性复合物,这 种复合物是由淀粉分子的每6个葡萄糖基形成的1个螺旋圈束缚1个碘分子,所以当受热或 者淀粉被降解,都可以使淀粉螺旋圈伸展或解体,失去淀粉对碘的束缚,因而蓝色消失。 淀粉的水解:淀粉可以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其终产物为葡萄糖 实验三脂肪的酸价测定 1、目的:掌握食品中脂肪的酸价测定方法 2、方法:酸碱中和法 3、原理:用KOH滴定油脂中游离的脂肪酸 实验四氨基酸纸上层析 1、目的:学习氨基酸纸上层析的方法。 2、方法:纸层系法 3、原理:纸层析法属于分配层析法的一种,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分布大 量的亲水性羟基,因此能吸附水作为固定相,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将样品在滤纸上 (此点称为原点),用有机溶剂进行展层时,样品中的各种溶质即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 实验五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1、目的: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2、方法:沉淀法。 、原理:根据蛋白质在等电点溶解度最低,最容易沉淀的特性,置入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 即可确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实验六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反应 1、目的:了解蛋白质沉淀与变性的性质 2、方法:乙醇沉淀法,加热沉淀法 3、原理:乙醇沉淀蛋白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一定量的冷乙醇溶液,使蛋白质发生沉 淀。加热使蛋白质沉淀,蛋白质溶液加热时链展开并交织在一起而凝固 实验七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1、目的: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学习和了解一些鉴定蛋白质的特殊颜 色反应及其原理 2、方法: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 3、原理:当尿素加热到180℃左右时,2分子尿素发生缩合放出1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 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这一呈色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化合物,此反应为一切蛋白质及α一氨基酸(除脯氨酸和 羟脯氨酸)所共有。含有氨基酸的其他化合物也呈此反应, 实验八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目的:掌握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方法:淀粉与碘的呈色反应法 、原理: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 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糊精遇碘变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和葡萄糖是还原糖,与 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7~40℃,最适p为6.8。偏离此最适环境,酶的活性减弱。 实验九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
实验二 淀粉的显色和水解 1、目的: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与方法 2、方法: 淀粉的显色和水解的定性检测 3、原理: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是由于淀粉与碘作用形成了碘-淀粉的吸附性复合物,这 种复合物是由淀粉分子的每 6 个葡萄糖基形成的 1 个螺旋圈束缚 1 个碘分子,所以当受热或 者淀粉被降解,都可以使淀粉螺旋圈伸展或解体,失去淀粉对碘的束缚,因而蓝色消失。 淀粉的水解:淀粉可以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其终产物为葡萄糖。 实验三 脂肪的酸价测定 1、目的:掌握食品中脂肪的酸价测定方法。 2、方法:酸碱中和法 3、原理:用 KOH 滴定油脂中游离的脂肪酸。 实验四 氨基酸纸上层析 1、目的:学习氨基酸纸上层析的方法 。 2、方法:纸层系法 3、原理:纸层析法属于分配层析法的一种,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分布大 量的亲水性羟基,因此能吸附水作为固定相,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将样品在滤纸上 (此点称为原点),用有机溶剂进行展层时,样品中的各种溶质即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 实验五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1、目的: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2、方法:沉淀法。 3、原理:根据蛋白质在等电点溶解度最低,最容易沉淀的特性,置入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 即可确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实验六 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反应 1、目的:了解蛋白质沉淀与变性的性质。 2、方法:乙醇沉淀法,加热沉淀法。 3、原理:乙醇沉淀蛋白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一定量的冷乙醇溶液,使蛋白质发生沉 淀。加热使蛋白质沉淀,蛋白质溶液加热时链展开并交织在一起而凝固。 实验七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1、目的: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学习和了解一些鉴定蛋白质的特殊颜 色反应及其原理。 2、方法: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 3、原理:当尿素加热到 180℃左右时,2 分子尿素发生缩合放出 1 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 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这一呈色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化合物,此反应为一切蛋白质及α-氨基酸(除脯氨酸和 羟脯氨酸)所共有。含有氨基酸的其他化合物也呈此反应。 实验八 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目的:掌握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2、方法:淀粉与碘的呈色反应法。 3、原理: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 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糊精遇碘变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和葡萄糖是还原糖,与 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 37~40℃,最适 pH 为 6.8。偏离此最适环境,酶的活性减弱。 实验九 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
1、目的:了解酶促反应的激活和抑制:学习检定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反应的方法和原理 2、原理: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有 些物质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很少量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共常 有特意性 六、课程学时分配要求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备注 讲课实验课上机课习题课|实训课 绪论 水分 糖类 蛋白质 248 维生素 2264642 矿物质 酶 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的色素和着色剂6 食品添加剂 2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20 机动 七、考核办法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综合 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平时测验:学期成绩按 实验:期中:期末=1:2:2:5评定。 八、其它说明 1、教学过程及要求 (1)本课程为一学期,80课时,周学时5。 (2)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实验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学习中采取教师讲授结合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3)本课程理论教学占7/10,实验教学占3/10 2、本课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与矿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酶的基本理论,食品添加剂、食 品中的嫌忌成分,以及各类物质在加工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各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在加工中的变化
1、目的:了解酶促反应的激活和抑制:学习检定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反应的方法和原理。 2、原理: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有 些物质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很少量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共常 有特意性。 六、 课程学时分配要求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课时: 备注 课时分配 1 讲课 实验课 上机课 习题课 实训课 2 绪论 2 3 水分 2 2 4 糖类 6 2 5 脂类 4 4 6 蛋白质 6 8 7 维生素 4 8 矿物质 2 9 酶 8 4 代谢 10 食品的风味物质 2 食品的色素和着色剂 6 食品添加剂 2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4 总时数 56 20 机动 4 合计 80 七、 考核办法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综合 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平时测验;学期成绩按 平时: 实验:期中:期末=1:2:2:5 评定。 八、其它说明 1、教学过程及要求 (1)本课程为一学期,80 课时,周学时 5。 (2)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实验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学习中采取教师讲授结合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3)本课程理论教学占 7/10,实验教学占 3/10。 2、本课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与矿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酶的基本理论,食品添加剂、食 品中的嫌忌成分,以及各类物质在加工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各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在加工中的变化
3、后续主要课程 食品工艺、食品检测、食品营养 4、参考书目 《食品化学》吴俊明主编科学技术社出版第一版 《食品化学》贡汉坤主编轻工出版社出版 《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九、课程大纲修订情况及责任人员 版本 执行时间2004815 2005.8.16 课程归口部门|食品工程系|食品工程系 审核人 翟玮玮 批准人 十、相关课程环节认定情况 本大纲版本 后续课程「归口部门「后续课程归口部门后续课程归口部门 食品工艺 食品系 后续课程「食品营养食品系 归口
3、后续主要课程 食品工艺、食品检测、食品营养 4、参考书目 《食品化学》吴俊明主编 科学技术社出版 第一版 《食品化学》贡汉坤主编 轻工出版社出版 《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九、 课程大纲修订情况及责任人员 版本 1 2 3 执行时间 2004.8.15 2005.8.16 执笔人 王蕊 焦云鹏、刘立梅 课程归口部门 食品工程系 食品工程系 审核人 翟玮玮 批准人 十、 相关课程环节认定情况 本大纲版本 1 2 3 后续课程 归口 后续课程 归口部门 后续课程 归口部门 后续课程 归口部门 食品工艺 学 食品系 食品营养 学 食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