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汉 第一节汉初的王国问题 第二节汉初的黄老思想 第三节南越国史概述 第四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第五节从昭宣中兴到王莽改制 第六节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西汉 • 第一节 汉初的王国问题 • 第二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 • 第三节 南越国史概述 • 第四节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 第五节 从昭宣中兴到王莽改制 • 第六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汉初的王国问题 异姓王的分封和废除 二、同姓王的分封 °三、贾谊、晁错的削藩对策 四、七国之乱
第一节 汉初的王国问题 • 一、异姓王的分封和废除 • 二、同姓王的分封 • 三、贾谊、晁错的削藩对策 • 四、七国之乱
异姓王的分封和度除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 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汉初,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怀氏以及燕 赵、韩、魏之后,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汉高祖把这些旧贵族以 及其他“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徙规模很大 据说使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六国旧贵族和 豪杰的分裂活动被控制了 西汉社会中还有另一种割据势力,就是汉高祖在战争年代为合力 击楚而分封的诸侯王。汉五年(前202),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 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茶、长 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侯王。(附图)异姓诸侯王据有关东的广 大区域,大体相当于六国故地。他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是统一 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 诸王。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茶,立卢绾为燕王。从六年到十二年,又 接连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长沙王因其封国 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作用,所以直到文 帝时才以无后而国除
一、异姓王的分封和废除 •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 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 汉初,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怀氏以及燕、 赵、韩、魏之后,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汉高祖把这些旧贵族以 及其他“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徙规模很大, 据说使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六国旧贵族和 豪杰的分裂活动被控制了。 • 西汉社会中还有另一种割据势力,就是汉高祖在战争年代为合力 击楚而分封的诸侯王。汉五年(前202),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 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 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侯王。 (附图)异姓诸侯王据有关东的广 大区域,大体相当于六国故地。他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是统一 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 诸王。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荼,立卢绾为燕王。从六年到十二年,又 接连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长沙王因其封国 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作用,所以直到文 帝时才以无后而国除
燕 异姓王的分封 上(太原(赵 高国济 胶东 艘地都 河 燕王臧荼蓟因项羽原封 西中增三词上÷党 3 琅邪 汉五年为卢绾所代 ●清南河南)韩 下邳 汉 长安 赵王张耳襄国汉四年 中南阳 楚 淮南王黥布六汉四年 准 楚王韩信下邳汉五年由齐徙楚 韩王信颖川汉五年 长 梁王彭越定陶汉五年 垂湘 南 沙 长沙王吴芮临湘汉五年 越
二、同姓王的分封 ·汉高祖既没有直接控制全国的力量,又认为秦朝不分封子弟 招致速亡,所以在异姓王的旧地陆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用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诸侯王。当时,同姓王国有九,封地 犬牙相制,每个王国都无法独树旗帜,对抗朝廷,西汉统治 看起来非常牢固。汉高祖还与群臣共誓,“非刘姓不王”。 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如齐国辖地六郡七十三县, 代、吴两国各三郡五十三县,楚国三郡三十六县。与此同时, 中央直辖土地不过十五郡,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 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封国和公主“汤沐邑”。(附图)这种 局面,依旧是干弱枝强。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 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并重申无皇帝虎符不得 发兵。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 货币,自集军队,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二、同姓王的分封 • 汉高祖既没有直接控制全国的力量,又认为秦朝不分封子弟 招致速亡,所以在异姓王的旧地陆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用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诸侯王。当时,同姓王国有九,封地 犬牙相制,每个王国都无法独树旗帜,对抗朝廷,西汉统治 看起来非常牢固。汉高祖还与群臣共誓,“非刘姓不王”。 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如齐国辖地六郡七十三县, 代、吴两国各三郡五十三县,楚国三郡三十六县。与此同时, 中央直辖土地不过十五郡,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 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封国和公主“汤沐邑”。 (附图)这种 局面,依旧是干弱枝强。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 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并重申无皇帝虎符不得 发兵。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 货币,自集军队,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赵 同姓三的分封 楚王刘交彭城汉六年正月 齐王刘肥临淄汉六年正月 一长安 书彭城 赵王如意邯郸汉九年正月 佳 代王刘恒晋阳汉十一年正月 证人准 梁王刘恢定陶汉十一年三月 吴 淮阳王刘友陈汉十一年三月 淮南王刘长寿春汉十一年七月 南 吴王刘濞广陵汉十二年十月 燕王刘建蓟汉十二年二月 越
三、贾谊、晁错的判藩对策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 汉大臣合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文帝时期同姓王的势力更加 发展。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当时形势是中央弱而王国强, 像肿病患者一样,肢体和指头不能屈伸。他说,天子的近属 有的并无封地以为藩屏,而天子的疏属有的却拥有足以逼迫 天子的实力。他认为,要使天下治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国小力弱,不易产生邪心,天 子也便于控制。这样,天子治理天下,就能够指挥如意,像 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被采纳,但 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前164),文帝分齐国之地为 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 之议的实现。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 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 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三、贾谊、晁错的削藩对策 •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 汉大臣合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文帝时期同姓王的势力更加 发展。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当时形势是中央弱而王国强, 像肿病患者一样,肢体和指头不能屈伸。他说,天子的近属 有的并无封地以为藩屏,而天子的疏属有的却拥有足以逼迫 天子的实力。他认为,要使天下治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国小力弱,不易产生邪心,天 子也便于控制。这样,天子治理天下,就能够指挥如意,像 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被采纳,但 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前164),文帝分齐国之地为 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 之议的实现。 •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 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 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四、七回之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景帝三 年(前154),用晁错之策,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 以次削夺,将及吴国。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 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史称 “七国之乱”。(附图) 叛乱初起,汉景帝刘启诛晁错以谢吴王,但吴王并不息兵。 由于景帝胞弟梁国梁孝王刘武(附图)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 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 定以后,景帝巩固削藩成果,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 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 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四、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景帝三 年(前154) ,用晁错之策,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 以次削夺,将及吴国。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 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史称 “七国之乱”。 (附图) • 叛乱初起,汉景帝刘启诛晁错以谢吴王,但吴王并不息兵。 由于景帝胞弟梁国梁孝王刘武 (附图)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 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 定以后,景帝巩固削藩成果,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 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 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七菌 电之乱 超 落 西 吴王刘濞 回霸上 長安 彭域 胶西王刘印 武围 楚王刘戊 廣陵 赵王刘遂 吳 济南王刘辟光 例 菑川王刘贤 都城 ←漢重 女 胶东王刘雄渠 ←軍 既 諸王封色 叛重收退 要 路
所 庖厨一应俱 王后张中冰室 全 汉文帝子,曾修梁园而召文 梁孝 王 华学王后 刘武陵 比学王大系 不,金国 河南商丘芒砀山 梁孝王后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