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0,文件大小:17.47MB,团购合买
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概述 第二节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第三节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第五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一讲 第五章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保证机械产品质量是机械制造人员的首要任务。产品的制造质量包括零件的制造质量 和产品的装配质量两个方面。零件的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效率、寿命及可靠 性等质量指标,它是保证产品制造质量的基础。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它包括机械加工精 度和表面质量两个方面。 第一节机械加工精度概述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加J精度是指零件加后的实际几参数(尽丈形状和想夏伩買)与理想人何数 的接近梖度;实际值愈接近理想值,加工精度就愈高。包含尺寸精度。 零件尺寸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的直径、长度和表面间距离等尺寸的实际值 加与理想值的接近程度 精度|形状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几何图形的实际形状与理想形状的接近程度 位置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几何图形的实际位置与理想位置的接近程度 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实际加工不可能把零件做得与理想零件完全 致,总会产生大小不同的偏差。从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分析,也没有必要把每个零件都加 工得绝对精确,而只要求它在某一规定的范围内变动,这个允许变动的范围,就是公差。 制造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加工误差小于图样上规定的公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 寸、形状和相互位置)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量称为加工误差。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问 题,实际上就是控制和减少加工误差的问题。 加工经济精度 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即使是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 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也是不相同的 加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符食质量标進的设惫丁艺装惫和标進技 术箦级的工人不惩长加工)所能保诋的加糙度。每一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设备及工艺装备的改进,以及生产管理水 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提高。 第二节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机加忑系统〔简称J系统)电机床、来具刀具和忑件组成。影响加工精度的主 要因素有 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机床、夹具和刀具等的制造误差及其磨损。 2)工件装夹误差。 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4)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5)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 6)其他误差,包括原理误差、测量误差、调整误差等

58 第十一讲 第五章 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保证机械产品质量是机械制造人员的首要任务。产品的制造质量包括零件的制造质量 和产品的装配质量两个方面。零件的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效率、寿命及可靠 性等质量指标,它是保证产品制造质量的基础。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它包括机械加工精 度和表面质量两个方面。 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概述 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 的接近程度;实际值愈接近理想值,加工精度就愈高。包含尺寸精度。 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实际加工不可能把零件做得与理想零件完全一 致,总会产生大小不同的偏差。从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分析,也没有必要把每个零件都加 工得绝对精确,而只要求它在某一规定的范围内变动,这个允许变动的范围,就是公差。 制造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加工误差小于图样上规定的公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 寸、形状和相互位置)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量称为加工误差。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问 题,实际上就是控制和减少加工误差的问题。 二、加工经济精度 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即使是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 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也是不相同的。 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 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每一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设备及工艺装备的改进,以及生产管理水 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提高。 第二节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机械加工系统(简称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影响加工精度的主 要因素有: l)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机床、夹具和刀具等的制造误差及其磨损。 2)工件装夹误差。 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4)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5)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 6)其他误差,包括原理误差、测量误差、调整误差等。 零件 加工 精度 位置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几何图形的实际位置与理想位置的接近程度 形状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几何图形的实际形状与理想形状的接近程度 尺寸精度:机械加工后零件的直径、长度和表面间距离等尺寸的实际值 与理想值的接近程度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一)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通常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工件的加工精度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中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误差有:主轴 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误差 1.主轴回转误差 机床主轴是用来装夹工件或刀具,并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或刀具的重要零件,主轴 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志轴转误羑是指主轴寒际装 铀线梖对基平均冋转轴线的变动曩。主轴回转误差分解为径向圆跳动、轴向圆跳动和角度 摆动三种不同形式的误差 (1)径向圆跳动:是主轴回转轴线相对于平均回转 轴线在径向的变动量。车外圆时它使加工面产生圆度和圆 柱度误差 产生径向圆跳动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支承轴颈的 圆度误差、轴承工作表面的圆度误差等。 图42主轴回转误差的三种 基本形式 图43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的径向圆跳动6 (2)轴向圆跳动:是主轴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变动量。车端面时它使工 件端面产生垂直度、平面度误差。产生轴向国跳动的原因是主轴轴肩端面和推力轴承承载 端面对主轴回转轴线有垂直度误差 (3)角度摆动:主轴回转轴线相对平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的运动。车削时,它 使加工表面产生圆柱度误差和端面的形状误差 提高主轴及箱体轴承孔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 对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2.导轨误差 导轨是机床中确定各主要部件相对位置关系 的基准。 图4-5导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 图44导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

59 一、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一)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通常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工件的加工精度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中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误差有:主轴 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误差。 1.主轴回转误差 机床主轴是用来装夹工件或刀具,并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或刀具的重要零件,主轴 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实际回转 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主轴回转误差分解为径向圆跳动、轴向圆跳动和角度 摆动三种不同形式的误差。 (1)径向圆跳动:是主轴回转轴线相对于平均回转 轴线在径向的变动量。车外圆时它使加工面产生圆度和圆 柱度误差。 产生径向圆跳动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支承轴颈的 圆度误差、轴承工作表面的圆度误差等。 (2)轴向圆跳动:是主轴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变动量。车端面时它使工 件端面产生垂直度、平面度误差。产生轴向国跳动的原因是主轴轴肩端面和推力轴承承载 端面对主轴回转轴线有垂直度误差。 (3)角度摆动:主轴回转轴线相对平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的运动。车削时,它 使加工表面产生圆柱度误差和端面的形状误差。 提高主轴及箱体轴承孔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 对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2.导轨误差 导轨是机床中确定各主要部件相对位置关系 的基准。 (1)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

误差△y时,在导轨全长上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正确位置将产生Δy的偏移量,使工件半径 产生△R=△y的误差。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将直接反映在被加工工件表面的法线 方向(误差敏感方向)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最大 (2)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导轨在垂直平面内有直 线度误差△z时,也会使车刀在水平面内发生位移,使工件半径产生误差△R。与△z值相 比,ΔR属微小量,由此可知,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小, 般可忽略不计 (3)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当前后导轨在垂直平面内有平行 度误差(扭曲误差)时,刀架将产生摆动,刀架沿床身导轨作纵向进给运动时,刀尖的运 动轨迹是一条空间曲线,使工件产生圆柱度误差。 导轨间在垂直方向有平行度误差时,将使工件与刀具的正确位置在误差敏感方向产生 偏移量,使工件半径产生△R=Δy的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 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之外,导轨磨损是造成机床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选用合理 的导轨形状和导轨组合形式,采用耐磨合金铸铁导轨、镶钢导轨、贴塑导轨、滚动导轨以 及对导轨进行表面淬火处理等措施均可提高导轨的耐磨性 3.传动链误差 传动链误惹是指传动链娘末两端焦动元供想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 转角误差来衡量。机床传动链误差是影响表面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因之 2=20 1=80 z5==6=28 蜗杆(zn-1=1) 图47滚齿机传动系统图 提高传动元件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减少传动件数,均可减小传动链误差 (二)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例如钻头、 铰刀、键槽铣刀、圆拉刀等)加工时,刀具的尺寸误差和磨损将直接影响工件尺寸精度。 采用成形刀具(例如成形车刀、成形铣刀、齿轮模数铣刀、成形砂轮等)加工时,刀具的 形状误差和磨损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对于一般刀具(例如车刀、健刀、铣刀等), 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 刀具的尺寸磨损量NB是在被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上测量的。刀具的尺寸磨损NB与 切削路程l的关系如图4-8所示。新刃磨刀具切削初期,刀具磨损较剧烈,这段时间的刀 具磨损量称为初期磨损量NBs;进入正常磨损阶段后,磨损量与切削路程成正比,其斜率 称为相对磨损,相对磨损表示每切削100m路程刀具的尺寸磨损量:当切削路程l>时, 磨损急剧增加,这时应停止切削。刀具的尺寸磨损量可用下式计算

60 误差Δy 时,在导轨全长上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正确位置将产生Δy 的偏移量,使工件半径 产生ΔR=Δy 的误差。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将直接反映在被加工工件表面的法线 方向(误差敏感方向)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最大。 (2)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导轨在垂直平面内有直 线度误差Δz 时,也会使车刀在水平面内发生位移,使工件半径产生误差ΔR。与Δz 值相 比,ΔR 属微小量,由此可知,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小,一 般可忽略不计。 (3)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当前后导轨在垂直平面内有平行 度误差(扭曲误差)时,刀架将产生摆动,刀架沿床身导轨作纵向进给运动时,刀尖的运 动轨迹是一条空间曲线,使工件产生圆柱度误差。 导轨间在垂直方向有平行度误差时,将使工件与刀具的正确位置在误差敏感方向产生 偏移量,使工件半径产生ΔR=Δy 的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 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之外,导轨磨损是造成机床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选用合理 的导轨形状和导轨组合形式,采用耐磨合金铸铁导轨、镶钢导轨、贴塑导轨、滚动导轨以 及对导轨进行表面淬火处理等措施均可提高导轨的耐磨性。 3.传动链误差 传动链误差是指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相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 转角误差来衡量。机床传动链误差是影响表面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高传动元件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减少传动件数,均可减小传动链误差。 (二)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例如钻头、 铰刀、键槽铣刀、圆拉刀等)加工时,刀具的尺寸误差和磨损将直接影响工件尺寸精度。 采用成形刀具(例如成形车刀、成形铣刀、齿轮模数铣刀、成形砂轮等)加工时,刀具的 形状误差和磨损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对于一般刀具(例如车刀、健刀、铣刀等), 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 刀具的尺寸磨损量 NB 是在被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上测量的。刀具的尺寸磨损 NB 与 切削路程 l 的关系如图 4-8 所示。新刃磨刀具切削初期,刀具磨损较剧烈,这段时间的刀 具磨损量称为初期磨损量 NB。;进入正常磨损阶段后,磨损量与切削路程成正比,其斜率 称为相对磨损,相对磨损表示每切削 1000m 路程刀具的尺寸磨损量;当切削路程 ' l  l 时, 磨损急剧增加,这时应停止切削。刀具的尺寸磨损量可用下式计算

NB=AB0+k(1-l0)=NB0+100 选用新型耐磨刀具材料,合理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刃磨刀具,正确采 用冷却润滑液等,均可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 进行自动补偿 图48刀具的尺寸磨损与切削路程的关系 (三)夹具的几何误差 图49工件在夹具中装夹示意图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占有正确的 位置,夹具的几何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特别是位置精度)有很大影响。在图4-9所 示钻床夹具中,影响工件孔轴线a与底面B间尺寸L和平行度的因素有:钻套轴线/与夹 具定位元件支承平面C间的距离和平行度误差:夹具定位元件支承平面C与夹具体底面d 的垂直度误差;钻套孔的直径误差等。在设计夹具时,对夹具上直接影响工件加工精度的 有关尺寸的制造公差一般取为工件上相应尺寸公差的1/2-1/5 夹具元件磨损将使夹具的误差增大。为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夹具中的定位元件、导向 元件、对刀元件等关键易损元件均需选用高性能耐磨材料制造。 第十二讲 二、装夹误差 装夹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两个部分 (一)定位误差 因底位不正确而引起的误惹称为底位误差底位误差是电于定伩基進与工底基進不更 貪以及底位面和定位正供制造不進确而引起 定位误差△c由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含工件定位基面和定位元件)制造不 准确误差△两部分组成,定位误差Δ值为上述两项误差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代数和:

61 选用新型耐磨刀具材料,合理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刃磨刀具,正确采 用冷却润滑液等,均可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 进行自动补偿。 (三)夹具的几何误差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占有正确的 位置,夹具的几何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特别是位置精度)有很大影响。在图 4-9 所 示钻床夹具中,影响工件孔轴线 a 与底面 B 间尺寸 L 和平行度的因素有:钻套轴线/与夹 具定位元件支承平面 C 间的距离和平行度误差;夹具定位元件支承平面 C 与夹具体底面 d 的垂直度误差;钻套孔的直径误差等。在设计夹具时,对夹具上直接影响工件加工精度的 有关尺寸的制造公差一般取为工件上相应尺寸公差的 1/2-1/5。 夹具元件磨损将使夹具的误差增大。为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夹具中的定位元件、导向 元件、对刀元件等关键易损元件均需选用高性能耐磨材料制造。 第十二讲 二、装夹误差 装夹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两个部分。 (一)定位误差 因定位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称为定位误差。定位误差是由于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 合以及定位面和定位元件制造不准确而引起。 定位误差 dw 由基准不重合误差  jb 和定位副(含工件定位基面和定位元件)制造不 准确误差 db 两部分组成,定位误差 dw 值为上述两项误差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代数和:

d轴-9 b) 图410定位误差计算示例 (二)夹紧误差 件惑来具刚度过低或来紧力作用友向作用点选择不数,都会使丁件或来具产生变 形,造成加工误差。例如,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薄壁套简镗孔时,夹紧前薄壁套筒的内 外圆是圆的,夹紧后工件呈三棱圆形;镗孔后, 内孔呈圆形:但松开三爪卡盘后,外圆弹性恢 复为圆形,所加工孔变成为三棱圆形,使镗孔 孔径产生加工误差。为减少由此引起的加工误 差,可在薄壁套筒外面套上一个开口薄壁过渡 环,使夹紧力沿工件圆周均匀分布。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一)工艺系统刚度 1.工艺系统刚度 机械加工中,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夹紧力 传动力、惯性力和重力等的作用下,将产生相 应变形,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在外 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作用力 的大小,还取决于工艺系统的刚度。 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的背向力与工 图411夹紧误差示例 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的比值,称为工艺 系统刚度k系(N/m)

62 (二)夹紧误差 工件或夹具刚度过低或夹紧力作用方向、作用点选择不当,都会使工件或夹具产生变 形,造成加工误差。例如,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薄壁套简镗孔时,夹紧前薄壁套筒的内 外圆是圆的,夹紧后工件呈三棱圆形;镗孔后, 内孔呈圆形;但松开三爪卡盘后,外圆弹性恢 复为圆形,所加工孔变成为三棱圆形,使镗孔 孔径产生加工误差。为减少由此引起的加工误 差,可在薄壁套筒外面套上一个开口薄壁过渡 环,使夹紧力沿工件圆周均匀分布。 三、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一)工艺系统刚度 1.工艺系统刚度 机械加工中,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夹紧力、 传动力、惯性力和重力等的作用下,将产生相 应变形,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在外 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作用力 的大小,还取决于工艺系统的刚度。 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的背向力与工 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 y 的比值,称为工艺 系统刚度 k 系(N/㎜)

盟 H-II 图412负刚度现象 工艺系统在某一位置受力作用产生的变形量y系应为工艺系统各组成环节在此位置受 该力作用产生的变形量的代数和,即 y系=y机床+y刀具+y夹具+y工件 根据刚度定义知:k机床=F/y机,k刀具=F。/y刀具,k夹具=F/y夹具,k工件=F/y工件,将 它们代入上式得 刀具 由式(4-6)知,工艺系统刚度的倒数等于系统各组成环节刚度的倒数之和。若已知 各组成环节的刚度,即可由式(4-6)求得工艺系统刚度。工艺系统刚度主要取决于薄弱 环节的刚度 2.机床刚度 机床结构较为复杂,它由许多零、部件组成,其刚度值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 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测得机床部件刚度k主、k、kn之后,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得机床刚度 y系=y刀架+2(y主轴+y尾座) 由刚度定义,上式可写为= FrFr 1 F F 刀架2[2k主轴2k 机床刚度与各组成部件的刚度的关系式为 k 分析上式可知,机床刚度取决于其组成部件的刚度,并主要取决于薄弱部件的刚度 提高机床刚度要从提高弱刚度部件的刚度人手。 3.机床部件刚度 图4-14是一台车床刀架部件的实测刚度曲线图,曲线反映了三次加载、卸载过程中 的变形情况。分析图4-14所示刀架刚度试验曲线可知,机床部件刚度具有以下特点 1)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曲线上各点的实际刚度(各点斜率)是不同的,这说明 机床部件的变形不纯粹是弹性变形, 2)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所包容的面积代 表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消耗的能量,它消耗于克服部件内零件间摩擦力和接触塑性变形所做 的功。 3)第一次卸载后,刀架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 次加载和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63 工艺系统在某一位置受力作用产生的变形量 y 系应为工艺系统各组成环节在此位置受 该力作用产生的变形量的代数和,即 由式(4-6)知,工艺系统刚度的倒数等于系统各组成环节刚度的倒数之和。若已知 各组成环节的刚度,即可由式(4-6)求得工艺系统刚度。工艺系统刚度主要取决于薄弱 环节的刚度。 2.机床刚度 机床结构较为复杂,它由许多零、部件组成,其刚度值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 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测得机床部件刚度 k 主轴、k 尾座、k 刀架之后,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得机床刚度。 机床刚度与各组成部件的刚度的关系式为 分析上式可知,机床刚度取决于其组成部件的刚度,并主要取决于薄弱部件的刚度, 提高机床刚度要从提高弱刚度部件的刚度人手。 3.机床部件刚度 图 4-14 是一台车床刀架部件的实测刚度曲线图,曲线反映了三次加载、卸载过程中 的变形情况。分析图 4-14 所示刀架刚度试验曲线可知,机床部件刚度具有以下特点; l)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曲线上各点的实际刚度(各点斜率)是不同的,这说明 机床部件的变形不纯粹是弹性变形。 2)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所包容的面积代 表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消耗的能量,它消耗于克服部件内零件间摩擦力和接触塑性变形所做 的功。 3)第一次卸载后,刀架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 次加载和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4)部件实测刚度远比按实体结构估算值小。 一个外形尺寸很大的刀架,它的实测平均刚度值只相当于一个截面积较小的铸铁悬臂 梁的刚度,其原因在于刀架外形尺寸看起来很大,但它 是由许许多多零件组装而成,零件间有间隙,结合面间 有接触变形,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总的变形就大了 (二)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误差 y系=y刀架+y2=y刀架+y主轴+y尾座一y主轴 主轴 尾座 Fp 图4-15车削外圆时 图4-15车削外圆时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y系=y刀架+y,=FPLk刀架+k主轴 k 2.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 加工过程中,由于毛坯加工余量和工件材质不 均等因素,会引起切削力变化,使工艺系统变形发 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 车削一具有锥形误差的毛坯,加工表面上必然 有锥形误差:待加工表面上有什么样的误差,加工 表面上必然也有同样性质的误差,这就是切削加工 中的误差复映现象。加工前后误差之比值,称为误 差复映系数,它代表误差复映的程度 分析式(4-11)可知ε与k系成反比;这表明 工艺系统刚度愈大,误差复映系数愈小,加工后复 图416毛坯形状误差的复映 映到工件上的误差值就愈小 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都存在复映现象。如果我们知道某加工工序的复映系数,就可以 通过测量待加工表面的误差统计值来估算加工后工件的误差统计值。 当工件表面加工精度要求高时,须经多次切削才能达到加工要求。第一次切削的复映 系数E1=Em表面1/E将加工表面;第二次切削的复映系数ε2=εm表面2/Em表面1,…,则该 加工表面总的复映系数 E总=E1E2E3E 因每个复映系数均小于1,故总的复映系数将是一个很小的数值。 三)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 由工艺系统刚度表达式(4-4)可知,减少工艺系统变形的途径为:提高工艺系统刚 度: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 1.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应从提高其各组成部分薄弱环节的刚度入手,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 倍的效果。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主要途径是: (1)设计机械制造装备时应切实保证关键零部件的刚度在机床和夹具中应保证 支承件(如床身、立柱、横梁、夹具体等)。主轴部件和传动件有足够的刚度。 (2)提高接触刚度提高接触刚度是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关键。减少组成件数, 提高接触面的表面质量,均可减少接触变形,提高接触刚度。对于相配合零件,可以通过 适当预紧消除间隙,增大实际接触面积

64 4)部件实测刚度远比按实体结构估算值小。 一个外形尺寸很大的刀架,它的实测平均刚度值只相当于一个截面积较小的铸铁悬臂 梁的刚度,其原因在于刀架外形尺寸看起来很大,但它 是由许许多多零件组装而成,零件间有间隙,结合面间 有接触变形,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总的变形就大了。 (二)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误差 2.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 加工过程中,由于毛坯加工余量和工件材质不 均等因素,会引起切削力变化,使工艺系统变形发 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 车削一具有锥形误差的毛坯,加工表面上必然 有锥形误差;待加工表面上有什么样的误差,加工 表面上必然也有同样性质的误差,这就是切削加工 中的误差复映现象。加工前后误差之比值,称为误 差复映系数,它代表误差复映的程度。 分析式(4-11)可知ε与 k 系成反比;这表明 工艺系统刚度愈大,误差复映系数愈小,加工后复 映到工件上的误差值就愈小。 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都存在复映现象。如果我们知道某加工工序的复映系数,就可以 通过测量待加工表面的误差统计值来估算加工后工件的误差统计值。 当工件表面加工精度要求高时,须经多次切削才能达到加工要求。第一次切削的复映 系数ε1=ε加工表面 1/ε待加工表面;第二次切削的复映系数ε2=ε加工表面 2/ε加工表面 1,…,则该 加工表面总的复映系数 因每个复映系数均小于 1,故总的复映系数将是一个很小的数值。 (三)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 由工艺系统刚度表达式(4-4)可知,减少工艺系统变形的途径为:提高工艺系统刚 度;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 1.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应从提高其各组成部分薄弱环节的刚度入手,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 倍的效果。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主要途径是: (1)设计机械制造装备时应切实保证关键零部件的刚度 在机床和夹具中应保证 支承件(如床身、立柱、横梁、夹具体等)。主轴部件和传动件有足够的刚度。 (2)提高接触刚度 提高接触刚度是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关键。减少组成件数, 提高接触面的表面质量,均可减少接触变形,提高接触刚度。对于相配合零件,可以通过 适当预紧消除间隙,增大实际接触面积

(3)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法 提高工件的装夹刚度,应从定位和夹紧两个 方面采取措施 2.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 改善毛坯制造工艺,减小加工余量,适当 增大前角和后角,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等 均可减小切削力。为控制和减小切削力的变化 ZOS 幅度,应尽量使一批工件的材料性能和加工余 量保持均匀。 四、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在热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变形,会 破坏刀具与工件的正确位置关系,使工件产生 图417零件的两种安装方法 加工误差。热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特别 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通常会占到工件加工总误差的40% 70%。随着高精度、高效率及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发展,工艺系统热变形问题日益突出。 (一)工艺系统的热源 1.切削热 切削加工过程中,消耗于切削层弹、塑性变形及刀具与工件、切屑间摩擦的能量,绝 大部分转化为切削热。切削热将传入工件、刀具、切屑和周围介质,它是工艺系统中工件 和刀具热变形的主要热源。在车削加工中,传给工件的热量占总切削热的30%左右,切削 速度越高,切屑带走的热量越多,传给工件的热量就越少;在铣削、刨削加工中,传给工 件的热量占总切削热的比例小于30%:在钻削和健削加工中,因为大量的切屑滞留在所加 工孔中,传给工件的热量往往超过50%;磨削加工中传给工件的热量有时多达80%以上, 磨削区温度可高达800~1000℃左右。 2.摩擦热和动力装置能量损耗发出的热 机床运动部件(如轴承、齿轮、导轨等)为克服摩擦所做机械功转变的热量,机床动 力装置(如电动机、液压马达等)工作时因能量损耗发出的热,它们是机床热变形的主要 热源。 3.外部热源 主要是指周围环境温度通过空气的对流以及日光、照明灯具、取暖设备等热源通过辐 射传到工艺系统的热量。外部热源的热辐射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机床热变形的影响,有时 也是不可忽视的。靠近窗口的机床受到日光照射的影响,上下午的机床温升和变形就不同 而且日照通常是单向的局部的,受到照射的部分与未经照射的部分之间就有温差。 工艺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一方面它经受各种热源的作用使温度逐渐升高,另一方面 它同时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介质散发热量。当工件、刀具和机床的温度达到某一数 值时,单位时间内传出和传人的热量接近相等时,工艺系统就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在热平 衡状态下,工艺系统各部分的温度保持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数值上,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将趋 于相对稳定 (二)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工件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机械加工过程中,使工件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对于精密零件,环境温度 变化和日光、取暖设备等外部热源对工艺系统的局部辐射等也不容忽视。 车削或磨削轴类工件外圆时,可近似看成是均匀受热的情况。工件均匀受热影响工件 的尺寸精度,其变形量否L(mm)可按下式估算 △L=aL△0 (4-13

65 (3)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法 提高工件的装夹刚度,应从定位和夹紧两个 方面采取措施。 2.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 改善毛坯制造工艺,减小加工余量,适当 增大前角和后角,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等 均可减小切削力。为控制和减小切削力的变化 幅度,应尽量使一批工件的材料性能和加工余 量保持均匀。 四、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在热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变形,会 破坏刀具与工件的正确位置关系,使工件产生 加工误差。热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特别 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通常会占到工件加工总误差的 40% -70%。随着高精度、高效率及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发展,工艺系统热变形问题日益突出。 (一)工艺系统的热源 l.切削热 切削加工过程中,消耗于切削层弹、塑性变形及刀具与工件、切屑间摩擦的能量,绝 大部分转化为切削热。切削热将传入工件、刀具、切屑和周围介质,它是工艺系统中工件 和刀具热变形的主要热源。在车削加工中,传给工件的热量占总切削热的 30%左右,切削 速度越高,切屑带走的热量越多,传给工件的热量就越少;在铣削、刨削加工中,传给工 件的热量占总切削热的比例小于 30%;在钻削和健削加工中,因为大量的切屑滞留在所加 工孔中,传给工件的热量往往超过 50%;磨削加工中传给工件的热量有时多达 80%以上, 磨削区温度可高达 800~1000℃左右。 2.摩擦热和动力装置能量损耗发出的热 机床运动部件(如轴承、齿轮、导轨等)为克服摩擦所做机械功转变的热量,机床动 力装置(如电动机、液压马达等)工作时因能量损耗发出的热,它们是机床热变形的主要 热源。 3.外部热源 主要是指周围环境温度通过空气的对流以及日光、照明灯具、取暖设备等热源通过辐 射传到工艺系统的热量。外部热源的热辐射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机床热变形的影响,有时 也是不可忽视的。靠近窗口的机床受到日光照射的影响,上下午的机床温升和变形就不同, 而且日照通常是单向的局部的,受到照射的部分与未经照射的部分之间就有温差。 工艺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一方面它经受各种热源的作用使温度逐渐升高,另一方面, 它同时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介质散发热量。当工件、刀具和机床的温度达到某一数 值时,单位时间内传出和传人的热量接近相等时,工艺系统就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在热平 衡状态下,工艺系统各部分的温度保持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数值上,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将趋 于相对稳定。 (二)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工件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机械加工过程中,使工件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对于精密零件,环境温度 变化和日光、取暖设备等外部热源对工艺系统的局部辐射等也不容忽视。 车削或磨削轴类工件外圆时,可近似看成是均匀受热的情况。工件均匀受热影响工件 的尺寸精度,其变形量否 L(mm)可按下式估算

对于精密加工,热变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 题。热变形对精密加工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磨削加工薄片类工件的平面,如图4.18所示 属于不均匀受热的情况,上、下表面间的温差将导致 工件中部凸起,加工中凸起部分被切去,冷却后加工 表面呈中凹形,产生形状误差。工件凸起量与工 件长度上的平方成正比,且工件越薄,工件的凸起量 越大。 2.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使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切削热 传入刀具的比例虽然不大(车削时约为5%左右),但 由于刀具体积小,热容量小,所以刀具切削部分的温 升仍较高 粗加工时,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般可 以忽略不计;对于加工要求较高的零件,刀具热变形图418不均匀受热引起的热变形 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大,将使加工表面产生尺寸误差或形状误差。 3.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使机床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摩擦热、传 动热和外界热源传人的热量。 由于机床内部热源分布的不均匀和机床结 构的复杂性,机床各部件的温升是各不相同的, 机床零部件间会产生不均匀的变形,这就破坏了 机床各部件原有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同类型的机 图420车床的热变形示意图 床,其主要热源各不相同,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 影响也不相同。车床、铣床和钻、逢类机床的主 要热源来自主轴箱。车床主轴箱的温升将使主轴 升高:由于主轴前轴承的发热量大于后轴承的发 热量,故主轴前端比后端高:主轴箱的热量传给 床身,还会使床身和导轨向上凸起 磨床通常都有液压传动系统和高速回转的 磨头,并使用大量切削液,它们都是磨床的主要 热源。 (三)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图421外圆磨床的热变形示意图 身2导轨3—头架 1.减少发热量 4一砂轮5一砂轮架6—螺母 机床内部的热源是产生机床热变形的主要热源。凡 是有可能从主机分离出去的热源,如电动机、液压系统 和油箱等,应尽量放在机床外部 为了减小热源发热,在相关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时应 采取措施改善摩擦条件。例如,选用发热较少的静压轴 承或空气轴承作主轴轴承,在润滑方面也可改用低粘度 的润滑油、锂基油脂或油雾润滑等。 通过控制切削用量和刀具几何参数,可减少切削热 2.改善散热条件 向切削区加注冷却润滑液,可减少切削热对工艺系 统热变形的影响。有些加工中心机床采用冷冻机对冷却 图425铸件内应力的形成及变形

66 对于精密加工,热变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 题。热变形对精密加工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磨削加工薄片类工件的平面,如图 4.18 所示, 就 属于不均匀受热的情况,上、下表面间的温差将导致 工件中部凸起,加工中凸起部分被切去,冷却后加工 表面呈中凹形,产生形状误差。工件凸起量与工 件长度上的平方成正比,且工件越薄,工件的凸起量 越大。 2.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使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切削热 传入刀具的比例虽然不大(车削时约为 5%左右),但 由于刀具体积小,热容量小,所以刀具切削部分的温 升仍较高。 粗加工时,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般可 以忽略不计;对于加工要求较高的零件,刀具热变形 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大,将使加工表面产生尺寸误差或形状误差。 3.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使机床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摩擦热、传 动热和外界热源传人的热量。 由于机床内部热源分布的不均匀和机床结 构的复杂性,机床各部件的温升是各不相同的, 机床零部件间会产生不均匀的变形,这就破坏了 机床各部件原有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同类型的机 床,其主要热源各不相同,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 影响也不相同。车床、铣床和钻、逢类机床的主 要热源来自主轴箱。车床主轴箱的温升将使主轴 升高;由于主轴前轴承的发热量大于后轴承的发 热量,故主轴前端比后端高;主轴箱的热量传给 床身,还会使床身和导轨向上凸起。 磨床通常都有液压传动系统和高速回转的 磨头,并使用大量切削液,它们都是磨床的主要 热源。 (三)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1.减少发热量 机床内部的热源是产生机床热变形的主要热源。凡 是有可能从主机分离出去的热源,如电动机、液压系统 和油箱等,应尽量放在机床外部。 为了减小热源发热,在相关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时应 采取措施改善摩擦条件。例如,选用发热较少的静压轴 承或空气轴承作主轴轴承,在润滑方面也可改用低粘度 的润滑油、锂基油脂或油雾润滑等。 通过控制切削用量和刀具几何参数,可减少切削热。 2.改善散热条件 向切削区加注冷却润滑液,可减少切削热对工艺系 统热变形的影响。有些加工中心机床采用冷冻机对冷却

润滑液进行强制冷却,效果明显 3.均衡温度场 在外移热源时,还应注意考虑均衡温度场的问题。 4.改进机床结构 五、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内应力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内应力 图424双端面磨床主轴结构 1—主轴2—主轴箱3—套筒 肉底力恋称残余底力,是指在没有处力作用下或去除处力作思后残買在工件肉部的 力。工件一旦有内应力产生,就会使工件材料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它本能地 要向低能位转化,转化速度或快或慢,但迟早总是要转化的,转化的速度取决于外界条件 当带有内应力的工件受到力或热的作用而失去原有的平衡时,内应力就将重新分布以达到 新的平衡,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 2.内应力产生的原因 (1)热加工中产生的内应力在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等加工中,由于工件 壁厚不均、冷却不均或金相组织转变等原因,都会使工件产生内应力。 (2)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 些刚度较差容易变形的轴类零件,常采用冷校直 方法使之变直 塑性变形层 弹性变形层 图426冷校直引起的内应力 3.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 如果工件内部存在拉、压平衡的内应力,经过加工后,原有的内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 坏,工件就将通过变形重新建立新的应力平衡

67 润滑液进行强制冷却,效果明显。 3.均衡温度场 在外移热源时,还应注意考虑均衡温度场的问题。 4.改进机床结构 五、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一)内应力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内应力 内应力亦称残余应力,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或去除外力作用后残留在工件内部的 应力。工件一旦有内应力产生,就会使工件材料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它本能地 要向低能位转化,转化速度或快或慢,但迟早总是要转化的,转化的速度取决于外界条件。 当带有内应力的工件受到力或热的作用而失去原有的平衡时,内应力就将重新分布以达到 新的平衡,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 2.内应力产生的原因 (1)热加工中产生的内应力 在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等加工中,由于工件 壁厚不均、冷却不均或金相组织转变等原因,都会使工件产生内应力。 (2)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 一些刚度较差容易变形的轴类零件,常采用冷校直 方法使之变直。 3.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 如果工件内部存在拉、压平衡的内应力,经过加工后,原有的内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 坏,工件就将通过变形重新建立新的应力平衡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