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73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東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 在睡梦中。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堤下①一 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空中觅食 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 天而降。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竟自由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 地,沉醉了日月。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 去。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二—④宣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 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有 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 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堤(t) 纯净水 B.翕(xi)若隐若现 C.澜(ln) 竞自由D.漪y)绿树掩影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聆听守护沉潜 B.倾听守护沉淀 C.倾听守望沉潜 D.聆听守望沉淀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 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为 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 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戈 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公 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7.3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 在睡梦中。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堤下,①一 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空中觅食 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 天而降。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 地,沉醉了日月。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 ....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 去。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 ...——④宜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 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有 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 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堤(tí) 纯净水 B.翕(xī) 若隐若现 C.澜(lán) 竞自由 D.漪(yī) 绿树掩影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聆听 守护 沉潜 B.倾听 守护 沉淀 C.倾听 守望 沉潜 D.聆听 守望 沉淀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 ....,给普通人 家 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 为 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 ....,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 ....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 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 2017 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 戈. 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 公 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来 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 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季 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 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 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 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为 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 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 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 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 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 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 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 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 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 《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 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 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 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 曰孔子,一日《六经》。……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 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 “《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 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 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 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 曰”则是对“《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 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 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 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经的经典化》)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 来。 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 夺 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 季 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 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 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 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为 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 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而 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 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 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 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 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 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 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 《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 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 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 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 曰孔子,一曰《六经》。……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 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 “《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 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 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 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 曰”则是对“《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 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 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 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经的经典化》)
6.关于“子曰《诗》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 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 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 高于问答式“子曰”,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者” 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 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交 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图 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及 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D.“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绎 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每小置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大军老的先与 千户處保作乱處保败煮的就抚上书意其必叛状未顺的茱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 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 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 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 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 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 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 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
6.关于“子曰《诗》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 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 人 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 高于问答式“子曰”,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 者” 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 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 交 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 图 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及 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D.“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绎 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每小置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 ...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 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 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 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 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 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 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 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 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 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
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 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 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 B.捷闻,玺书慰劳 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见:通“现”,表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 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中 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 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平 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 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 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 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第l|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 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 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 B.捷闻.,玺书慰劳 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见:通“现”,表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 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 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 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 至 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 平 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 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 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 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 20 年, 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资*源%库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5分) 译文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5分) 译文: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其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怎样抒写送别之情的?请简析。(4 (2)请赏析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独”“残”两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一组比喻,论证了“ 的道理。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 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 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 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①。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 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②。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17.根据提示补写对联并说出补写部分的含意。(4分) 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为官之后,一日,路遇曾经教过他的私塾先生。先生见 到周起谓便生出一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过孔子”。“珠子”与“朱子”谐音,此处指 朱熹。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为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周起谓稍作思考,对出下联 “眉先生,须后生,(1) 同样取自五观的生理特点,对得工整有力,实为绝对。 (2)含意是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就记者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不超过80个字。(4分)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杏园学生公寓1612宿舍窗子却“关不上”了。学生们也不忍心关 l1月20日,记者在宿舍里看到,房间左侧向外推开的窗户顶部连杆上,有一个巴掌大小的 鸟巢,半倚着顶部的玻璃,里面窝着三只小雏鸟,十分显眼。为了呵护这些鸟儿,1612宿 舍的4位同学已有两个月没碰过窗户了,虽然寒冬来临,他们也决定绝不关窗,任由寒风吹 拂,以给“新邻居”长大的时间 六、(18分)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其一)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怎样抒写送别之情的?请简析。(4 分) (2)请赏析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独”“残”两字的妙处。(4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一组比喻,论证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 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五、(12 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 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 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①。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 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②。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17.根据提示补写对联并说出补写部分的含意。(4 分) 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为官之后,一日,路遇曾经教过他的私塾先生。先生见 到周起谓便生出一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过孔子”。“珠子”与“朱子”谐音,此处指 朱熹。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为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周起谓稍作思考,对出下联 “眉先生,须后生,(1)__________”。同样取自五观的生理特点,对得工整有力,实为绝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就记者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不超过 80 个字。(4 分)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杏园学生公寓 1612 宿舍窗子却“关不上”了。学生们也不忍心关。 11 月 20 日,记者在宿舍里看到,房间左侧向外推开的窗户顶部连杆上,有一个巴掌大小的 鸟巢,半倚着顶部的玻璃,里面窝着三只小雏鸟,十分显眼。为了呵护这些鸟儿,1612 宿 舍的 4 位同学已有两个月没碰过窗户了,虽然寒冬来临,他们也决定绝不关窗,任由寒风吹 拂,以给“新邻居”长大的时间。 六、(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十年一拜 徐兆寿 ①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在它 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 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②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 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③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竞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 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 到哪里去弄那一東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 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 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 到鲜花的味道吗? ④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 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竞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 生畏。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⑤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⑥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 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竞是另外一番体 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 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⑦在我青年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 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是荆轲,是聂政,是普罗米修斯,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然而现在, 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 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去寻找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⑧我更愿意去寻找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⑨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 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繁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 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 竞崇拜这样的逆行 ⑩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 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 识分子竞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 ①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 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然而为这一拜,我整整准备了十年。也许不止十年,在前 一世甚至更前一世,肯定有某种因缘相连。或者,我就是曾经批评他最激烈的那一位。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中国文化史,我原以为大学时学过《论语》《礼记》《中庸》等, 甚至很多篇章都会背诵,对孔子算是有了解了,但给学生一讲,才发现文学的那点事放在整 个文化中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如果把《论语》《诗经》等都当成文学来理解,就把孔子看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十年一拜 徐兆寿 ①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在它 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 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②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 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③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竞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一 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 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 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 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 到鲜花的味道吗? ④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 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竞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 生畏。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⑤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⑥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 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 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 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⑦在我青年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 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是荆轲,是聂政,是普罗米修斯,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然而现在, 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之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 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去寻找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⑧我更愿意去寻找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⑨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一 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繁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 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 竞崇拜这样的逆行。 ⑩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 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 识分子竟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 ○11 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 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12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然而为这一拜,我整整准备了十年。也许不止十年,在前 一世甚至更前一世,肯定有某种因缘相连。或者,我就是曾经批评他最激烈的那一位。 ○13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中国文化史,我原以为大学时学过《论语》《礼记》《中庸》等, 甚至很多篇章都会背诵,对孔子算是有了解了,但给学生一讲,才发现文学的那点事放在整 个文化中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如果把《论语》《诗经》等都当成文学来理解,就把孔子看小
了 ④于是,我一头栽进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孔子的时代是人类摆脱神话而由人自己来创 立人类伦理的时代。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很多人对孔子抱有偏见,对他所提倡的礼进 行过诸般嘲笑。他56岁被迫流浪异邦,直到快70岁时才回到故乡。 ⑥那时的世道不能了解他,但后世也未必真的理解他。中国人不理解孔子,外国人就更 不理解他了。黑格尔读了《论语》后,讥笑道:不过一作家而已。倒是他之后的另一个存在 主义晢学家雅斯贝尔斯想试着去理解孔子。他虽然也不能理解中国智慧的玄妙—一那种用文 字永远无法直接抵达的智慧,但他还是找到了孔子与世界同一时期的那些哲人们的不同,将 孔子定义为人类人性道德范式的创立者。从雅斯贝尔斯始,孔子被西方的哲学家重新认识并 尊重。 ⑥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就是从雅斯贝尔斯开始讲解孔子、老子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 教的。之后每学期上中国文化史,我都要重新读一遍《孔子世家》,然后才是《论语》等其 它作品。如果不去读《孔子世家》而讲《论语》,就一定不能真正理解那位老人。每一次读 到最后一段时,便与太史公有了共同的渴望:“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直到这年的夏天, 我才匆忙间拜见了圣人 19.简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21.文章的标题是“十年一拜”,联系全文,简述作者“拜”的是什么。(4分) 2.文中作者有关孔子研究的经历,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简述。(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生长着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自行移动的树木一一行走树。它有着 极其复杂的根系,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在奔向太阳的旅途中,“行走 树”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每年可移动20米远,照树的标准计算,堪称是一场马拉松。 而且,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了。 ○14 于是,我一头栽进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孔子的时代是人类摆脱神话而由人自己来创 立人类伦理的时代。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很多人对孔子抱有偏见,对他所提倡的礼进 行过诸般嘲笑。他 56 岁被迫流浪异邦,直到快 70 岁时才回到故乡。 ○15 那时的世道不能了解他,但后世也未必真的理解他。中国人不理解孔子,外国人就更 不理解他了。黑格尔读了《论语》后,讥笑道:不过一作家而已。倒是他之后的另一个存在 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想试着去理解孔子。他虽然也不能理解中国智慧的玄妙——那种用文 字永远无法直接抵达的智慧,但他还是找到了孔子与世界同一时期的那些哲人们的不同,将 孔子定义为人类人性道德范式的创立者。从雅斯贝尔斯始,孔子被西方的哲学家重新认识并 尊重。 ○16 2005 年的那个秋天,我就是从雅斯贝尔斯开始讲解孔子、老子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 教的。之后每学期上中国文化史,我都要重新读一遍《孔子世家》,然后才是《论语》等其 它作品。如果不去读《孔子世家》而讲《论语》,就一定不能真正理解那位老人。每一次读 到最后一段时,便与太史公有了共同的渴望:“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直到这年的夏天, 我才匆忙间拜见了圣人。 19.简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0.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4 分) 21.文章的标题是“十年一拜”,联系全文,简述作者“拜”的是什么。(4 分) 22.文中作者有关孔子研究的经历,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简述。(6 分)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生长着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自行移动的树木——行走树。它有着 极其复杂的根系,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在奔向太阳的旅途中,“行走 树”每天可移动 2 到 3 厘米,每年可移动 20 米远,照树的标准计算,堪称是一场马拉松。 而且,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173 、(15分,每小题3分) 1.B(A项,“堤”应读“d”;C项“竟”应为“竞”;D项“影”应为“映”) 2.D(聆听:虔诚认真地听,带有尊敬色彩;倾听:细听,认真地听,多指上对下。由语境中 仰望”可知,应为“聆听”。守护:看守保护;守望:看守瞭望;根据语境,应为“守望”。沉 淀:凝聚,积累;沉潜:沉没,集中精神。由语境,应选“沉淀”) 3.B(此处的分号应为逗号) 4.C(A项,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误认为“进入普 通百姓家”。B项,灰头土脸:满头满脸沾上尘土的样子;形容神情懊丧或消沉。不合语 境。C项,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此处合乎语境。D项,枕 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此处不合语境) 5.A(B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项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 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每小题3分,共9分) 6.D(A项“基础”不正确,原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B项“在形式上显示了”说法不 正确,原文是“暗示着”;C项“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说法不 正确,原文是“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候”) 7.C(A项“更据权威性”与原文无据。B项“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属无中生有。D项“完 全体现”说法太绝对 8.B(“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说法不当,钱穆认为,“《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 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论及的问题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B(闻,使听到 10.D(《聊斋志异》非史书) 12.D(镇守西宁20年的是刘昭而非史昭) 四、(24分) 13.(1)朝廷下诏让史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前往平定叛军。都没有功劳,被朝廷下诏严 厉责备,史昭因此而被贬为都督佥事。(得分点:“进剿”“并”“切责”,被动句式,语 句通顺。共5分) (2)史昭驻防宁夏十二年,老练成熟,沉着稳重,军政事务得到恢复处理,也正逢敌势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衰弱,边境才能够没有战事。(得分点:“老成持重”“修举“会”“得”等词语,语句通 顺。共5分) 14.(1)借山言人,伫立的青峰,好似含情送客;(1分)回忆昨夜月下同饮共叙送别的情 景;(1分)用问句表现对下次相会的期待。(1分)虚实结合,委婉地抒写了诗人依 依不舍的别离之情。(1分) (2)“独”字写出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1分)“残”字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1分) 这两个字写出了离别之后诗人的寂寞和痛苦,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 和深挚友谊。(2分 15.(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 五、(12分) 16.示例:①就在于这一价值引起的广泛共鸣②但更青睐吃饺子话团圆的浓浓亲情(4分 每处2分 17.(1)后生长过先生(2分)(2)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学生超过了老师)。(2分) 18.示例:我们应为当代大学生的善举点赞。他们的这种行为展示的是爱心,体现的是对 生命的善待和尊重,表现的是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观 点1分,理由3分。观点鲜明,能揭示出材料中行为的意义,语言通畅即可) 六、(18分) 19.承接上文对孔子墓及周围环境的描写,(2分)进一步指出其始终如一的既无贵气又 无腐气的特点,并写出了作者对孔子墓这一古迹的亲近感。(2分) 使用了排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生动而又有力地表现了“我”在心灵 空虚、苦苦追寻的时候,反身向古追寻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求得滋养的情怀。 (2分) 21.拜孔子,表达对孔子的崇拜和敬仰,(2分)拜孔子那种敢于逆行的精神及以孔子为代 表的古老的德行和道。(2分) 22.要较准确地认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中;要批判地汲 取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不能盲目信从;要反复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及文献,并做深入 的研究。(每点2分,共6分) 七、(60分) 23.(略)。参照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参考译文】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年,他累积战功升至都指挥金事。永乐八年,史昭充任总兵官 镇守凉州。土军老的罕开始与千户虎保作乱,后来虎保失败,老的罕接受招抚。史昭就给 朝廷上书说他一定会反叛。奏书还未到朝廷,老的罕果然反叛了。史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前 去进攻并平定了叛乱。随后又率领军队去镇守西宁 仁宗即位后,史昭晋升为都督佥事。他上书给朝廷说西宁风俗粗陋野蛮,请求像中原 样设立学校。朝廷答应可以。宣德初年,史昭认为守军要全力防御,没有时间屯兵种地 而军中家属有七百七十余人愿意耕田,所以向上请求让他们耕种田地,朝廷则收取他们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的租赋来补充军粮。朝廷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宣德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拦劫西城 使臣,史昭率参将赵安偕同宦官王安、王瑾前去讨伐。军队长驱直入到达曲先,散即思望 风而逃,于是擒获其同党答答不花等,俘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 外。捷报上奏给朝廷后,皇上以加盖玉玺封印的诏书慰劳,赏赐的东西很多。 宣德七年春,史昭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镇守宁夏。孛的达里麻进犯边境,史昭派兵迎 击,到达阔台察罕,俘虏缴获的东西很多。史昭晋升为都督冋知。正统初年,史昭认为宁夏 孤悬于黄河之外,东边到绥德达二千里,空旷辽远难以据守,于是,就向朝廷请求在花马 池修筑哨马营,增设烽火台,一直连接到哈刺兀速的边境。于是,边防守备非常牢固。史昭 随即被提升为右都督。当时阿台、朵儿只伯屡次侵扰边境。朝廷下诏让史昭与甘肃守将蒋 贵、赵安前往平定叛乱。都无功劳,被下诏严厉责备,史昭被贬为都督佥事。三年(1438), 他恢复右都督之职。八年,因年老应诏回京。第二年去世。 史昭驻防宁夏十二年,老练成熟,沉着稳重,军政事务得到恢复处理,也正逢敌势衰 弱,边境才能够没有战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曾检举他的过失。经过朝议,认为 史昭戍守边境很久,熟悉兵事,而没有更换他。与史昭一起仼边将最久,又有勋绩与他相 称的人,都督同知刘昭镇守西宁达二十年,都指挥李远镇守洮州达四十年,都被蕃人、汉 人所畏服。 赞曰:国家太平,那么将才的谋略就没有办法体现。有的人掌握将符带兵镇守,守卫 疆土抵御外侮,建有功绩,以功名而终,也足以值得称赞了。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