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数:100 分 、现代文阅读(甲)(14分) 我在 张晓风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 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 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 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 “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 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 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 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 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 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 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 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 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 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 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 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 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 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 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 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 咽的怪味水罢了一一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 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 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 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 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 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 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2013 年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分数:100 分 一、现代文阅读(甲)(14 分) 我 在 张晓风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 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 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 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 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 “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 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 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 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 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 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 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 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 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 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 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 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 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 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 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 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 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 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 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 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 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 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 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 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1)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亚 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4分) 3.请指出文中倒数第3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 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的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 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 意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 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 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辨色彩 二、观代文阅读(乙)(20分)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那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 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冇手髙髙举起,如同一面 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 地捡起来扔出去,挽救了一位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 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 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 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 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 已然陌生了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1)第 4 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2 分) 2.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亚 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4 分) 3.请指出文中倒数第 3 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 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 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的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 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 意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 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 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辨色彩。 二、观代文阅读(乙)(20 分) 英 雄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那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 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 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 地捡起来扔出去,挽救了一位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 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 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 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 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 已然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 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 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 想象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 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棒着,只会连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 手续,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的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 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 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 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 5.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 6.文中画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8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古诗阅读。(5分)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文 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9.该诗首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 0.这首送别诗的意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11分) 11.断句。(3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 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 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 想象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 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连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 手续,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的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 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 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 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 5.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 分) 6.文中画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 分)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4 分) 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8 分) 三、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古诗阅读。(5 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文 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9.该诗首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 分) 10.这首送别诗的意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11 分) 11.断句。(3 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日:夫赵 之于齐楚托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髙义 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 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2.翻译《论语》中的两则文字。(8分)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四、写作(5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 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 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 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 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 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 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 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你对“贫穷与富有”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 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示例)(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找到恰当的生活位置), 生命就有意义。(2)承上启下,让作者自然地将“我在”的可贵精神升华到民族、 国家的层面上 解析:台湾女作家张晓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她的作品的特色是“中 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其文字“柔婉 中带刚劲”’并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另一种可 贵”的意思要结合“昔在、今在、恒在”及“而身为一个人……却也是不可缺少 的一块”理解归纳,要说出生命是短暂的和找到适当的位置生命才有意义的意 思。《长干曲》的作用要从文章整体上分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而不能仅局 限在一个段落上 2.(示例)第一问,可以看出我极具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性格。第二问,举亚当 的例子表明作者意识到人无完人,人应该追求美好,也应敢于担当自己的罪责。 解析:本题考査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我” 的倾听,“我”此行的目的及倾听后的思索进行概括。第二问要联系文章主旨, 结合“我”对亚当噤而不答的看法进行整合 3.(示例)诠释“我在”的内蕴,总括全篇 解析:本题考査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日:夫赵 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 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2.翻译《论语》中的两则文字。(8 分)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四、写作(50 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文。 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 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 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 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 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 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 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 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你对“贫穷与富有”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 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 年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示例)(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找到恰当的生活位置), 生命就有意义。(2)承上启下,让作者自然地将“我在”的可贵精神升华到民族、 国家的层面上。 解析:台湾女作家张晓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她的作品的特色是“中 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其文字“柔婉 中带刚劲”’并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另一种可 贵”的意思要结合“昔在、今在、恒在”及“而身为一个人……却也是不可缺少 的一块”理解归纳,要说出生命是短暂的和找到适当的位置生命才有意义的意 思。《长干曲》的作用要从文章整体上分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而不能仅局 限在一个段落上。 2.(示例)第一问,可以看出我极具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性格。第二问,举亚当 的例子表明作者意识到人无完人,人应该追求美好,也应敢于担当自己的罪责。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我” 的倾听, “我”此行的目的及倾听后的思索进行概括。第二问要联系文章主旨, 结合“我”对亚当噤而不答的看法进行整合。 3.(示例)诠释“我在”的内蕴,总括全篇。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
4.CD解析:A.“体会到”“意识到”的内容是长大后的感悟;且假设句“如 果……就…”的内容说法太绝对;E.“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辨色彩” 是评析议论文的用语。 5.(示例)一是“我”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文中有一些带有提示性的句子,答题时 可以先找出来。“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台上英武的他”“他三十岁 的时候,她二十岁…憨憨地笑着”“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摆了个摊 卖鸡蛋煎饼”“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探头探脑……申请困难补助 的……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挺身而 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一共五处,这些语句都是通过“我”的眼睛, 看到的英雄的变化。其次,再从英雄角度回答其一生的变化就可以了。 6.(示例)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 情;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解析:文中用细节描写“英雄”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只剩下三根手指 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第二处是“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 连声说谢谢”,第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激昂、高大;第二处细节描 写意在表现英雄归于平凡,生活于坎坷贫穷中,前来申请困难补助,受到礼遇而 惶恐不安。两处描写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梳理出这些,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回答 即可 7.(示例)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 题,表现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地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行文思路的理解能力。这一段是“我”对四十年前的自己 的回忆,更是对英雄一生的追忆。他经历了如此平凡的生活,现在又在勇斗劫匪 中牺牲了,“泪水”传达出“我”的震撼和痛惜,突出了英雄的伟大。从结构上 看,“恍如”句照应了前面聆听英雄报告的情景。 8.(示例)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 能够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 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英雄的认识需联系实际) 解析:本题考査探究能力。本文记叙了英雄的人生经历,写出了英雄平凡的生活 和不平凡的心灵,字里行间充满对他的高度评价,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我” 一样对英雄充满景仰。虽然指残,虽然困顿,却时刻不忘一个军人的职责,像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9.(示例)①虚写(想象):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虚写李使君将要 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互文见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 的啼声,气象阔大。 ③视听结合: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解析:此诗意在劝勉,因而开篇就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首联从 大处落笔,颔联则从细处着墨,颈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尾联运用有关治 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这首赠别诗前两联遥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 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 神完气足,精当不移。 要分析首联写法上的特点,先弄清楚写的是哪里的景,然后抓住诗中具体的景物 分析写法,要分析其对描写景物、创造意境等的作用
4.CD 解析:A.“体会到”“意识到”的内容是长大后的感悟;且假设句“如 果……就……”的内容说法太绝对;E.“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辨色彩” 是评析议论文的用语。 5.(示例)一是“我”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文中有一些带有提示性的句子,答题时 可以先找出来。“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台上英武的他”“他三十岁 的时候,她二十岁……憨憨地笑着”“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摆了个摊, 卖鸡蛋煎饼”“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探头探脑……申请困难补助 的……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挺身而 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一共五处,这些语句都是通过“我”的眼睛, 看到的英雄的变化。其次,再从英雄角度回答其一生的变化就可以了。 6.(示例)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 情;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解析:文中用细节描写“英雄”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只剩下三根手指 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第二处是“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 连声说谢谢”,第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激昂、高大;第二处细节描 写意在表现英雄归于平凡,生活于坎坷贫穷中,前来申请困难补助,受到礼遇而 惶恐不安。两处描写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梳理出这些,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回答 即可。 7.(示例)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 题,表现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地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理解能力。这一段是“我”对四十年前的自己 的回忆,更是对英雄一生的追忆。他经历了如此平凡的生活,现在又在勇斗劫匪 中牺牲了,“泪水”传达出“我”的震撼和痛惜,突出了英雄的伟大。从结构上 看,“恍如”句照应了前面聆听英雄报告的情景。 8.(示例)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 能够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 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英雄的认识需联系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文记叙了英雄的人生经历,写出了英雄平凡的生活 和不平凡的心灵,字里行间充满对他的高度评价,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我” 一样对英雄充满景仰。虽然指残,虽然困顿,却时刻不忘一个军人的职责,像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9.(示例)①虚写(想象):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虚写李使君将要 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互文见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 的啼声,气象阔大。 ③视听结合: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解析:此诗意在劝勉,因而开篇就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首联从 大处落笔,颔联则从细处着墨,颈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尾联运用有关治 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这首赠别诗前两联遥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 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 神完气足,精当不移。 要分析首联写法上的特点,先弄清楚写的是哪里的景,然后抓住诗中具体的景物 分析写法,要分析其对描写景物、创造意境等的作用
10.(示例)不是。这首诗的意旨是劝勉。诗人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革新教化, 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枉费梓州 环境之美、民风之淳。解析: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赠别诗的主 题是不是“送别”,不能凭空乱说,要分析每句诗的内容,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 的关系,然后才能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作品的标题、作品后面的注释也不可忽 略,因为它们往往暗示或直接交代写作背景等,使读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 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11.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 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 矣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 亡齿寒”的成语,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点断要借助于文言句式、虚词、对称句等, 才更易准确作答 12.(示例)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 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 两件事罢了。”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你是不如他啊!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 “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仍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 贡说:“《诗经》上所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 琢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 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了。 解析:首先应把握文章内容。第一段显示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第二段显示了对 子贡的赞美,同时,并没有否定子贡的说法,而是更进一层进行了解释。然后利 用增、删、换、补、调、贯等方法,尽可能直译。翻译出的文章要力求符合“信、 达、雅”的标准。 1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以材料为范围,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 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 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 作文的缺陷。在审题、立意和选择材料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抓住材料的本质内容。写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知道材料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明确材料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题意。 般情况下,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材料写的是谁?他干了什么?很明显,本 材料主要写了富翁与他的儿子对农场最穷的人家生活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2)紧扣关键词句审题。在材料中,总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或者语句,这就 是我们立意的关键词,我们要分析挖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这则材料的关键 词是“贫穷”与“富裕”,关键句子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和 “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两句。这就告诉我们要重点分析父子对 贫富截然不同的认识。财富是相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财富就是拥有大自然;在 成人的心目中,财富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3)围绕材料中心内容选择侧面、角度立意。“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我们是贫穷的, 还是富有的,谁又能说得清楚?
10.(示例)不是。这首诗的意旨是劝勉。诗人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革新教化, 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枉费梓州 环境之美、民风之淳。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赠别诗的主 题是不是“送别”,不能凭空乱说,要分析每句诗的内容,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 的关系,然后才能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作品的标题、作品后面的注释也不可忽 略,因为它们往往暗示或直接交代写作背景等,使读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 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11.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 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 矣。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 亡齿寒”的成语,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点断要借助于文言句式、虚词、对称句等, 才更易准确作答。 12.(示例)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 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 两件事罢了。”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你是不如他啊!”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 “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仍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 贡说:“《诗经》上所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 琢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 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了。” 解析:首先应把握文章内容。第一段显示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第二段显示了对 子贡的赞美,同时,并没有否定子贡的说法,而是更进一层进行了解释。然后利 用增、删、换、补、调、贯等方法,尽可能直译。翻译出的文章要力求符合“信、 达、雅”的标准。 1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以材料为范围,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 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 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 作文的缺陷。在审题、立意和选择材料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抓住材料的本质内容。写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知道材料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明确材料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题意。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材料写的是谁?他干了什么?很明显,本 材料主要写了富翁与他的儿子对农场最穷的人家生活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2)紧扣关键词句审题。在材料中,总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或者语句,这就 是我们立意的关键词,我们要分析挖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这则材料的关键 词是“贫穷”与 “富裕”,关键句子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和 “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两句。这就告诉我们要重点分析父子对 贫富截然不同的认识。财富是相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财富就是拥有大自然;在 成人的心目中,财富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3)围绕材料中心内容选择侧面、角度立意。“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我们是贫穷的, 还是富有的,谁又能说得清楚?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或许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材料作文可写的 内容和角度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中选定一个来写。本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这样 思考: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哪几个意思?原材料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怎样用自己的话 归纳出清晰而简洁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教育子女、精神与物 质、心灵与自然等角度来思考。 【例文】 安贫可以乐道 同样是在乡村,父亲看到的生活不如自己家的富裕,他要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家是 多么富裕。而儿子看到的是自己家的豪华游泳池不如乡村的清澈小河,自己家的 豪庭不如乡村的大片的农场,自己家的高悬的漂亮灯盏不如乡村满天的星辰。父 亲本想教育儿子要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财富,儿子却深感自己家的贫穷。这是因为 父亲的富有是基于金钱,而儿子的贫穷是失落于精神的贫穷。可见,精神的富有 是多么重要。即使物质贫穷,但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所以贫穷也可以富有。 古语说“君子安贫乐道”,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说有见识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 富有。纵然贫穷我也可以富有,因为我与自己精神的快乐同在。纵观历史,那些 流传下来的真正财富,大都是注重精神境界的士人创造的。就说吕不韦和卓文君, 流传下来的只有《吕氏春秋》和《白头吟》。是的,钱财易散,只有精神是永恒 的 可是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很贪婪地一路追求财富 路上也遗失了自己的快乐与自由。等到自己所谓功成名就再回首时已百年身 精神上惘然若失,快乐也丢失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路上,压榨在生活的夹缝中。那 个富翁爸爸,最终也许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飞机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之上,而 孩子就凭着自己快乐和自由的心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快乐 人就霸占了天下才华储备百分之八十的曹植曾感叹:“名秽我身,位累我躬。” 以他的地位和境界,大概体到了真正的精神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名位这些稍纵即逝 的事物上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即使物质上是贫穷的,但精神 上也可以是富有的。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取决于心态,我们不能仅仅追逐物质的 富有,而遗失精神的快乐。 倘若把这位富翁爸爸放到乡间生活,他是绝对不会感到快乐的。因为追求太多太 久的物质利益使他早巳感受不到贴近自然的幸福了。正如这个城市里的千千万万 的你我一样,居住于这般的石头森林恐怕也已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况且还有那 么多人为了这森林中的一格铁窗奋斗终生。他们是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了。那么 走吧,离开喧嚣的繁华的纷扰走进清新广阔的天地,让所有干扰都蒸发成水汽, 像那个孩子一样,成为精神的富翁,即使贫穷也可缠绕成精神的光环!只有当 个人真正用心贴近自然的时候,他才是最贴近自己。当一个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 的人走在山间明月与清风,他是否能轻易地感觉到灵魂游荡于边缘时的孤独呢? 可见,精神的富有,还在于用心贴自然,反省自我,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反思自己 精神的收获和付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我们保持这样一份宠辱不惊的心 态走进最本真的自己,那么即使我们物质上贫穷,我们也可以很富有。追逐名利 也许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的喜悦,但只有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自由,保持最本 真的自我,我才会更快乐,精神上更富有。 【点评】作为考场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材料叙述、事 例选择信手拈来,阅读面、知识面较为广泛。使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假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或许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材料作文可写的 内容和角度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中选定一个来写。本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这样 思考: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哪几个意思?原材料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怎样用自己的话 归纳出清晰而简洁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教育子女、精神与物 质、心灵与自然等角度来思考。 【例文】 安贫可以乐道 同样是在乡村,父亲看到的生活不如自己家的富裕,他要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家是 多么富裕。而儿子看到的是自己家的豪华游泳池不如乡村的清澈小河,自己家的 豪庭不如乡村的大片的农场,自己家的高悬的漂亮灯盏不如乡村满天的星辰。父 亲本想教育儿子要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财富,儿子却深感自己家的贫穷。这是因为 父亲的富有是基于金钱,而儿子的贫穷是失落于精神的贫穷。可见,精神的富有 是多么重要。即使物质贫穷,但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所以贫穷也可以富有。 古语说“君子安贫乐道”,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说有见识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 富有。纵然贫穷我也可以富有,因为我与自己精神的快乐同在。纵观历史,那些 流传下来的真正财富,大都是注重精神境界的士人创造的。就说吕不韦和卓文君, 流传下来的只有《吕氏春秋》和《白头吟》。是的,钱财易散,只有精神是永恒 的。 可是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很贪婪地一路追求财富, 一路上也遗失了自己的快乐与自由。等到自己所谓功成名就再回首时已百年身, 精神上惘然若失,快乐也丢失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路上,压榨在生活的夹缝中。那 个富翁爸爸,最终也许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飞机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之上,而 孩子就凭着自己快乐和自由的心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快乐。 一个 人就霸占了天下才华储备百分之八十的曹植曾感叹:“名秽我身,位累我躬。” 以他的地位和境界,大概体到了真正的精神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名位这些稍纵即逝 的事物上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即使物质上是贫穷的,但精神 上也可以是富有的。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取决于心态,我们不能仅仅追逐物质的 富有,而遗失精神的快乐。 倘若把这位富翁爸爸放到乡间生活,他是绝对不会感到快乐的。因为追求太多太 久的物质利益使他早巳感受不到贴近自然的幸福了。正如这个城市里的千千万万 的你我一样,居住于这般的石头森林恐怕也已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况且还有那 么多人为了这森林中的一格铁窗奋斗终生。他们是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了。那么 走吧,离开喧嚣的繁华的纷扰走进清新广阔的天地,让所有干扰都蒸发成水汽, 像那个孩子一样,成为精神的富翁,即使贫穷也可缠绕成精神的光环!只有当一 个人真正用心贴近自然的时候,他才是最贴近自己。当一个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 的人走在山间明月与清风,他是否能轻易地感觉到灵魂游荡于边缘时的孤独呢? 可见,精神的富有,还在于用心贴自然,反省自我,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反思自己 精神的收获和付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我们保持这样一份宠辱不惊的心 态走进最本真的自己,那么即使我们物质上贫穷,我们也可以很富有。追逐名利 也许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的喜悦,但只有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自由,保持最本 真的自我,我才会更快乐,精神上更富有。 【点评】作为考场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材料叙述、事 例选择信手拈来,阅读面、知识面较为广泛。使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假
设分析、前后比论证的方法,使内容丰富翔实,再加上句式的变换、修辞的使 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文章运用“路标指示法”使观点与材料 联系极为紧密,观点鲜明突出。在首段对材料分析后直接引出:精神的富有是 多么重要。接着紧扣材料从正反对比论证中通过历史文化事例与现实生活实际 进一步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乏更为可悲”的道理。巧妙引用名言展开 道理论证,内容充实,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一层楼。另外,本文语言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某些文句颇有意蕴
设分析、前后比论证的方法,使内容丰富翔实,再加上句式的变换、修辞的使 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文章运用“路标指示法”使观点与材料 联系极为紧密,观点鲜明突出。在首段对材料分析后直接引出:精神的富有是 多么重要。接着紧扣材料从正反对比论证中通过历史文化事例与现实生活实际 进一步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乏更为可悲”的道理。巧妙引用名言展开 道理论证,内容充实,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一层楼。另外,本文语言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某些文句颇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