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四】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 【课程标准】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 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 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中考说明解读】 《随州市2013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语文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 的限制,着重考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 材料为主,以单篇阅读为主。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 事、凡物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考査的题型: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 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乃、其、以、于、则、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5)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和语言:(6)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中也有的安排 课内相关句子,答案均来自教材。 【课时】10课时 教学过程】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 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 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査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 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 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 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査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 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 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 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 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 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 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 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 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 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 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 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 查是一致的
【2013 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四】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 【课程标准】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 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 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中考说明解读】 《随州市 2013 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语文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 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 材料为主,以单篇阅读为主。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 事、凡物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考查的题型: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 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乃、其、以、于、则、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5)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和语言;(6)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中也有的安排 课内相关句子,答案均来自教材。 【课时】 10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 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 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 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 10 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 概括。吉林卷 15 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 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 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 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 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 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 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 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 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 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 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 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 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 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 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 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 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 扬弃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 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们会轻 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们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 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 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 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 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我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 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懂翻译的 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也就应该理清了。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賞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 时尽力借助己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 案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鞠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 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 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 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 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 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 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 扬弃。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 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们会轻 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们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 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 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 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 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找 10 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 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懂翻译的 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也就应该理清了。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 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 案。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 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 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 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 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 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 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 “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一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一一用(在)。 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一一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一一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 “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一一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一一因为;4.卷石底以出。一一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 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 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 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 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 “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 “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 “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 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 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 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 “士∏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 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ei,可译作“被”、“对”、“给”、“替”、 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 洗(we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e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e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ei,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e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e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 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 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 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 “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 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 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 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 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③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 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 “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 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 “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 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 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 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 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 “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 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伏焉(《曹刿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 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 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 舟记》)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2·广东梅州)阅读《祁奚请老》,完成第~2题(4分) 祁奚请老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 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 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 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D)(2分)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翻译】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 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 “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伏焉(《曹刿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 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 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 舟记》) 2012 年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2012·广东梅州)阅读《祁奚请老》,完成第 1~2 题(4 分) 祁奚请老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 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 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 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 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D)(2 分)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翻译】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 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 “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
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 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 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这篇文章是赞扬祈奚的,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 避亲,荐人唯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 二、(2012·湖北天门)阅读《国有三不祥》,完成第~题(10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 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 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 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増长他的才王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6.晏子借为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发现人 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翻译】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 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 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 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 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 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泂去就 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三、(2012·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7~10题(15分)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 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 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 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 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 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 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 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这篇文章是赞扬祈奚的,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 避亲,荐人唯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 二、(2012·湖北天门)阅读《国有三不祥》,完成第~题(10 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 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 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 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 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 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6.晏子借 为景公解疑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发现人 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 分) 【翻译】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 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 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 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 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 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 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三、(2012·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 7~10 题(15 分)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 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 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 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 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 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 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 《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 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 弟。⑥预:参与。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 C.趋焚之趋:追逐D.长必好之好:喜欢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 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0.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答: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答: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翻译】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 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 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 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 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 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 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 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 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 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 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 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四、(2012·宜昌)阅读《冰雪文序》,完成第11~18题(20分) 冰雪文序 张岱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 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 《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 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 弟。⑥预:参与。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 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 分)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 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0.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每小题 3 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答: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答: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翻译】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 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 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 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 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 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 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 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 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 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 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 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四、(2012·宜昌)阅读《冰雪文序》,完成第 11~18 题(20 分)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 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 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 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 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 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 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 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 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i):舀。⑤奚 (x):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1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淋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错二处扣1分) 1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 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1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 分) 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 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1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物)的“冰雪之气”, 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 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对1个得 “冰雪”有窄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1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 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 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者通过这 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 人论文,不能不察。 1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 【翻译】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 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 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 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 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 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 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 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 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 (xī):什么。 1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藉( 借,凭借 ) 异( 不同 ) 遂( 于是,就) 固( 本来) 12.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3 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淋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划 错一 处扣 1 分) 1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 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 四个关 键词,译错一个扣 0 5 分。) 1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 分) 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 身 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 1 分) 1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 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物)的“冰雪之气”, 过渡到( 人) )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 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用至少 4 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 分) “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答对 1 个得 0.5 分) 1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 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 分) 诗文一道,作之者固 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 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 人论文,不能不察。) 1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 分) 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 1 分) 【翻译】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 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 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 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 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 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 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 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 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 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 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 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 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 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 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五、(2012·株洲)阅读《治国犹栽树》,完成第19~21题(4分)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 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⑩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 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en,丰 收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停止) ②惟欲清净(只) 20.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答: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1.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答:治国以民为本,计百姓安居乐业 【翻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 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 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 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 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根基不动摇,才会 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 六、(江苏南京)阅读《古镜》,完成第22~25题(11分) 古镜 (宋)沈括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 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 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 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 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 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 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 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 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 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 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 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 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 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 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五、(2012·株洲)阅读《治国犹栽树》,完成第 19~21 题(4 分)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 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 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 收。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征求不已 (停止) ② 惟欲清净(只) 20.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 分) 答: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1.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 分) 答: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翻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 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 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 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 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 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六、(江苏南京)阅读《古 镜》,完成第 22~25 题(11 分)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 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 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 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 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 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 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心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2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答: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 出来了。(每小句1分) 25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的效果(用 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精湛(高超)(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 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答: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七、(2012·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26题(4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 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答: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答: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 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 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 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 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 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 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 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 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 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 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22.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 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答: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 出来了。(每小句 1 分) 25.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的效果(用 文中原句填空,1 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精湛(高超) (用一个词语概括,1 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 疑的依据是什么?(2 分)答: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七、(2012·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26 题(4 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 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答: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答: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 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 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 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 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