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 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 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 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 就业的重大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 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 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 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 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 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 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 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 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 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 会主 义 初级 阶段 基本 经济 制度 的 确立 ,在 社会 主义 所有 制理 论 上实 现了 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 人收入出现 差 距 的现 象 进 行 分 析 。 6.如 何理 解 走新 型工 业化 道路 ,建 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统筹 区域 发 展的 重大 意义? 7.如 何理 解 建设 创新 型国 家, 建设 资 源节 约型 、环 境友 好型 社会 , 积极 扩大 就业的重大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 年他 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 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 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 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 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 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 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 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 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 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 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 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 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 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 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 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 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 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 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 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 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 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 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 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
2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 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 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 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 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 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 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 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 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 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 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 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 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 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 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 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 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
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 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 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 展社会主义服务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 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 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 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 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 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 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 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 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 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 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 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 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 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 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 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 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 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 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
3 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 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 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 展社会主义服务。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 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 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 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 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 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 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 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 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 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 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 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 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 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 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 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 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 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 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 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 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 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 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 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 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 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 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 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 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 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 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 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 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 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 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 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 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 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 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 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 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岀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 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冋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
4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 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 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 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 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 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 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 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 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 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 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 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 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 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 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 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 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 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 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 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 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 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 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 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 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
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 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 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 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 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 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 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 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 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 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 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 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 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 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 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 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 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 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 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 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 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 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 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 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 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 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 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 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 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 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 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 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 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 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 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 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 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 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 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 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 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 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 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 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 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 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打下坚实基础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 大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 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 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 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 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枃、转变増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 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 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 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 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 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 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 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
6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 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 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打下坚实基础。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 大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 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第一,进入 21 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 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 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 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 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 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 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 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 权。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 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 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 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
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 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 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 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 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 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 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 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 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 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7 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 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 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 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 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 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 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 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 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 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