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一高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一高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中 国 龙 文 化 源 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 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 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 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 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 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命执首事八人 下诏狱 执:执行 C.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D.叩以疑 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②④⑥ B.①②④ ③⑤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B.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 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 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命执首事八人 下诏狱 执:执行 C. 施于小过, 俾民自新 俾:使 D. 叩以疑 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 ②④⑥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B. 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C. 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 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谷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 。(屈原《离骚》) (2)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曾子曰: 任重而道 疋 (《孔子语录》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 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 兮, 。(屈原《离骚》)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白居易《琵琶行》)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曾子曰: ,任重而道 远。 (《孔子语录》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雪 夜 星新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昵!”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 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 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 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 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 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 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 “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 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 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 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 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分)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 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 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 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 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 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 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 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 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 “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 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 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 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 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 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 1765 年 12 月 12 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 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
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 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 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 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 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 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 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 能陪岀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 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 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 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 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 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 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 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 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 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 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 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 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晩年,他还写下了这 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 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 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 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 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诚商人在金钱面 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 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 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 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 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 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 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 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 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 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 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 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 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 到 20 世纪 40 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 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 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 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 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 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 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 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 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 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 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 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 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 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 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 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 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 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 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 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 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 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 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 “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 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 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 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 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 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 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 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郑板桥去世后,那些所谓“名士”书画家便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来卖给那些富 商大贾们,只要一般人难以辨别出真假,富商们就愿意买,因为他们不过是附庸 风雅 B.作者举谭子犹靠卖板桥书画赝品而变富一例,并得出结论:板桥书画,可谓“活 人之术”,意在说明板桥对后世人的贡献 C.“难得糊涂”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难得糊 涂”蕴含着“真气”、“真意”、“真趣”,可以说是郑板桥精神的一个写照 D.在郑板桥看来,人生不必过于认真,“难得糊涂”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 能活得逍遥自在。 E.在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可见郑板桥 的书画在广大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在于书法本身,更重要的是“难得糊涂” 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 (2)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6分) (3)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6 分) (4)“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 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 怎么理解“难得糊涂”?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郑板桥去世后,那些所谓“名士”书画家便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来卖给那些富 商大贾们,只要一般人难以辨别出真假,富商们就愿意买,因为他们不过是附庸 风雅。 B.作者举谭子犹靠卖板桥书画赝品而变富一例,并得出结论:板桥书画,可谓“活 人之术”,意在说明板桥对后世人的贡献。 C.“难得糊涂”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难得糊 涂”蕴含着“真气”、“真意”、“真趣”,可以说是郑板桥精神的一个写照。 D.在郑板桥看来,人生不必过于认真,“难得糊涂”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 能活得逍遥自在。 E.在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可见郑板桥 的书画在广大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在于书法本身,更重要的是“难得糊涂” 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 ⑵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6 分) ⑶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6 分) ⑷“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 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 怎么理解“难得糊涂”?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 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 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 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 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 是 )(3分) A.彩笺作为文具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但作为文玩却是颇有艺术价值的藏 品,纸张大概是不好保存的缘故,时下要在文玩市场寻找几套旧时的彩笺已非 易事。 B.3月7日17时许,被网友称为“乞丐王子”“犀利哥”的程国荣结束了在宁 波市的流浪,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的家乡 C.在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现实地成为全球人共饮的甘露与共享 的福祉,因而我们必须尽力研究和平、守望和平和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 主要课题之 D.我们总能从被访问者对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回顾、对人生智慧和治学经 验的总结、对历史与现实“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评价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师昌绪看来,人活在世上,就要为人类作贡 献 ,即使受 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 ①回国后,即使是整天吃窝窝头,也无怨无悔 ②这是我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强国之志”誓言 ⑧即使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个优越的环境里,我也一定要争取回国 ④这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贡献 ⑤一个人有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 ⑥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为中华民族作贡献 A.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16.下面是某校学生写的一张海报,其中存在五处不够准确、简明、得体的地 方。请先写出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海报 ①为了迎接“元旦电影展”和开展学生影评征文活动,②营造同学们的校园生 活,③陶冶同学们的情操,④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水平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 ⑤特邀请著名电影艺术家张小歌赴我校作题为“如何欣赏电影艺术”的讲座。 ⑥时间为2013年1月17日,⑦地点在校礼堂,⑧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 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 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 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 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 是 ( )(3 分) A.彩笺作为文具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但作为文玩却是颇有艺术价值的藏 品,纸张大概是不好保存的缘故,时下要在文玩市场寻找几套旧时的彩笺已非 易事。 B.3 月 7 日 17 时许,被网友称为“乞丐王子”“犀利哥”的程国荣结束了在宁 波市的流浪,终于回到了阔别 11 年的家乡。 C.在已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现实地成为全球人共饮的甘露与共享 的福祉,因而我们必须尽力研究和平、守望和平和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 主要课题之一。 D.我们总能从被访问者对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回顾、 对人生智慧和治学经 验的总结、对历史与现实“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评价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在师昌绪看来,人活在世上,就要为人类作贡 献。 , 。 。 , 。 ,即使受 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 ①回国后,即使是整天吃窝窝头,也无怨无悔 ②这是我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强国之志”誓言 ③即使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个优越的环境里,我也一定要争取回国 ④这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贡献 ⑤一个人有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 ⑥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为中华民族作贡献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16.下面是某校学生写的一张海报,其中存在五处不够准确、简明、得体的地 方。请先写出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 分) 海 报 ①为了迎接“元旦电影展”和开展学生影评征文活动,②营造同学们的校园生 活,③陶冶同学们的情操,④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水平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 ⑤特邀请著名电影艺术家张小歌赴我校作题为“如何欣赏电影艺术”的讲座。 ⑥时间为 2013 年 1 月 17 日,⑦地点在校礼堂,⑧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中学学生会 2013年1月17日 17请根据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句式与例句相同。 田园诗是乡村牧童手中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田野、孤烟, 尽收眼底。 同学们切记:作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想想,一个端庄清秀的姑娘,能不获 得小伙子的钟爱吗?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 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 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 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 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 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 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学学生会 2013 年 1 月 17 日 17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句式与例句相同。 田园诗是乡村牧童手中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田野、孤烟, 尽收眼底。 同学们切记:作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想想,一个端庄清秀的姑娘,能不获 得小伙子的钟爱吗? 六、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 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 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 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 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 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 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