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校 2012届高三年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关于五月五日吃棕子是为了祭祀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昊均的《续齐谐记》 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这些传说的产生 表明,先秦两汉时期与端午节有关的数字、五行、阴阳等信仰此时已经淡化了,人们开始对 早期端午节的一系列避邪习俗感到莫名其妙,就编岀—些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也就是说, 方面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弱化了,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传承动力这就是纪念历史人物 关键是后一种传承动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使得端午节很兴盛地传承下去。在封建社会占 据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维护皇权、族权、神权,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就按着这条 主线整合、传承,不合于这条主线的文化就会受到抑制,趋于衰退。早期端午习俗的兴盛就 在于其相关原始信仰的盛行,到这些原始信仰淡化的时候,它能否传承下去以及传承的强弱 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主流的儒家文化了。屈原、伍子胥都是因向国君犯颜直谏而致祸 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符合民众的意愿,也是一种爱国忠君思想的教化,是符合儒家伦理的
西安八校 2012 届高三年级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3 题。 关于五月五日吃棕子是为了祭祀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 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这些传说的产生 表明,先秦两汉时期与端午节有关的数字、五行、阴阳等信仰此时已经淡化了,人们开始对 早期端午节的一系列避邪习俗感到莫名其妙,就编出一些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也就是说, 一方面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弱化了,一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传承动力,这就是纪念历史人物。 关键是后一种传承动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使得端午节很兴盛地传承下去。在封建社会占 据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维护皇权、族权、神权,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就按着这条 主线整合、传承,不合于这条主线的文化就会受到抑制,趋于衰退。早期端午习俗的兴盛就 在于其相关原始信仰的盛行,到这些原始信仰淡化的时候,它能否传承下去以及传承的强弱 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主流的儒家文化了。屈原、伍子胥都是因向国君犯颜直谏而致祸 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符合民众的意愿,也是一种爱国忠君思想的教化,是符合儒家伦理的
这种犯颜直谏的做法虽然受到提倡,但是在封建社会,历代君主大都并不真地喜欢这种臣子 和做法屈原和伍子胥也没有获得皇权应给予的更大尊荣这也限制了端午习俗的更好传播。 屈原因为同时是伟大诗人的缘故,借诗文的传播而有更大的名声,使得端午节习俗源于屈原 的传说影响越来越大,逐渐超越原楚地范围而有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过屈原的诗歌言辞古奥,普通老百姓很难读懂,虽知屈原之名,而鲜有能口诵 其诗者,所以屈原在端午习俗中的影响也是有较大局限的。而端午节习俗源于纪念伍子胥的 传说则主要在吴越一带发挥影响。曹娥为孝女,虽符合儒家文化,但该人物在全国知名度不 高,也主要限于吴越地方。不管怎样,靠这些历史人物传说所带来的传承动力,与其他传统 节日所具有的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习俗相比,在切合儒家文化和获得民众认同方面都远远 不及。但是由于魏晋以后,我国民众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虽然不像上古时期那 样强盛,但还一直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也由于端午节邻近夏至,气候处于炎夏马上到来的 时候,契合了这一时令转换的显著关节,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相配合的需要;加上后 期注入的纪念屈原等新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动力,端午节习俗始终没有断绝,其大节地位得以 勉强维系。 节选自《端午节的历史传承》(《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端午节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是在南朝时出现的。 B.端午节除了纪念楚大夫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但后两者因影响 有限,流传主要限于南方吴越一带。 C.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君主看好,因缺乏皇权的支持,这一习 俗未能更好地传播。 D.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新的传承动力是纪念 历史人物的传说 2.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传说能够传承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屈原、伍子胥都是向国君犯颜直谏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既符合民众意愿,也符合 儒家伦理的要求 B.屈原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民间广泛传播,扩大了端午习俗 源于屈原这一传说的影响。 C.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后仍在民间自 发地传习着
这种犯颜直谏的做法虽然受到提倡,但是在封建社会,历代君主大都并不真地喜欢这种臣子 和做法,屈原和伍子胥也没有获得皇权应给予的更大尊荣,这也限制了端午习俗的更好传播。 屈原因为同时是伟大诗人的缘故,借诗文的传播而有更大的名声,使得端午节习俗源于屈原 的传说影响越来越大,逐渐超越原楚地范围而有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过屈原的诗歌言辞古奥,普通老百姓很难读懂,虽知屈原之名,而鲜有能口诵 其诗者,所以屈原在端午习俗中的影响也是有较大局限的。而端午节习俗源于纪念伍子胥的 传说则主要在吴越一带发挥影响。曹娥为孝女,虽符合儒家文化,但该人物在全国知名度不 高,也主要限于吴越地方。不管怎样,靠这些历史人物传说所带来的传承动力,与其他传统 节日所具有的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等习俗相比,在切合儒家文化和获得民众认同方面都远远 不及。但是由于魏晋以后,我国民众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虽然不像上古时期那 样强盛,但还一直在民间自发地传习着;也由于端午节邻近夏至,气候处于炎夏马上到来的 时候,契合了这一时令转换的显著关节,适应了民众生活与自然节律相配合的需要;加上后 期注入的纪念屈原等新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动力,端午节习俗始终没有断绝,其大节地位得以 勉强维系。 ——节选自《端午节的历史传承》(《新华文摘》2011 年第 23 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端午节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是在南朝时出现的。 B.端午节除了纪念楚大夫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但后两者因影响 有限,流传主要限于南方吴越一带。 C.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君主看好,因缺乏皇权的支持,这一习 俗未能更好地传播。 D.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新的传承动力是纪念 历史人物的传说。 2.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传说能够传承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屈原、伍子胥都是向国君犯颜直谏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既符合民众意愿,也符合 儒家伦理的要求。 B.屈原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民间广泛传播,扩大了端午习俗 源于屈原这一传说的影响。 C.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巫术、禁忌、术数、阴阳等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后仍在民间自 发地传习着
D.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邻近夏至,气候即将变化,这一节日适应了民众生活 与自然节律配合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端午节的重要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这一主题符合当时百姓的信仰,成 为端午节习俗的传承动力。 B.在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习俗要能传承,就必须符合旨在维护皇权、族权、神权的主 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要求。 C.区别于端午节,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一直传承着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的 习俗,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D.端午节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端午节的文 化内涵,提高了端午节的传承力量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 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 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粱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 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 天革命③,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 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 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衣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岀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 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岀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 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 悦。及晖等得罪,元琰竞以先觉获全。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诛, 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竞得免罪,又转光禄卿 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三迂 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 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选自《旧唐书》)
D.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邻近夏至,气候即将变化,这一节日适应了民众生活 与自然节律配合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端午节的重要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这一主题符合当时百姓的信仰,成 为端午节习俗的传承动力。 B.在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习俗要能传承,就必须符合旨在维护皇权、族权、神权的主 流’ 文化——儒家文化的要求。 C.区别于端午节,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一直传承着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的 习俗,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D.端午节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端午节的文 化内涵,提高了端午节的传承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 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 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粱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 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 天革命①,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 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 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 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 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 悦。及晖等得罪,元琰竞以先觉获全。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诛, 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竞得免罪,又转光禄卿。 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三迁 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 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选自《旧唐书》)
注:①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细:很小 B.仍赐铁券,恕十死 恕:宽免 C.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构:交结 D.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寻: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元琰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②前后九度清白升进 ③定计诛张易之兄弟④奏请削发出家 ⑤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⑥抗疏请削在身官爵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元琰小时候说话迟,算命先生却预言他必成大器,果然等到他长大后,为官清白 多次升迁,受到皇帝的嘉奖。 杨元琰与张柬之在江中泛舟游玩时,谈论起武则天称帝的事,慷慨激昂,深得张柬 之的赏识。后来,与张柬之、李多祚等合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受到加封。 C.杨元琰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辞去官爵削发出家,受到敬晖的嘲笑,中宗才没有同意 但却因为提前觉察武三思的计谋而获得保全。 D.受李多祚案牵连,杨元琰也被系狱问状,幸亏中书侍郎萧至忠极力营救,才幸免于 死,先后担任光禄卿、刑部尚书,拜为太子宾客后退休回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译文 (2)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上片赏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9.请简要分析下片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 塞上》)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①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细:很小 B.仍赐铁券,恕.十死 恕:宽免 C.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 构:交结 D.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寻: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元琰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 ②前后九度清白升进 ③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④奏请削发出家 ⑤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⑥抗疏请削在身官爵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元琰小时候说话迟,算命先生却预言他必成大器,果然等到他长大后,为官清白 多次升迁,受到皇帝的嘉奖。 B.杨元琰与张柬之在江中泛舟游玩时,谈论起武则天称帝的事,慷慨激昂,深得张柬 之的赏识。后来,与张柬之、李多祚等合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受到加封。 C.杨元琰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辞去官爵削发出家,受到敬晖的嘲笑,中宗才没有同意 但却因为提前觉察武三思的计谋而获得保全。 D.受李多祚案牵连,杨元琰也被系狱问状,幸亏中书侍郎萧至忠极力营救,才幸免于 死,先后担任光禄卿、刑部尚书,拜为太子宾客后退休回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译文: (2)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上片赏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9.请简要分析下片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 塞上》) (4)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 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岀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于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晩,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 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 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毎时毎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 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苏轼《水调歌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 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于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 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 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 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 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 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 干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嗉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岀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 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 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 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嗉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
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 倒的强盜,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 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用简洁的语句生动地刻画出了几个人物形象:两位老人,一个是“一双干 枯的手”,一个是“蹒跚地向门口走去”;儿子总是“在楼上学习”:强盜则是“声音低 沉,却掷地有声”。文字简洁而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描绘了一对奇特的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已经死了好几年,他们却一直认为他还 活着——这源于他们对儿子的挚爱深情。人物的情感之奇,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C.小说的构思之奇体现在结构上。老夫妇认为儿子一直活着,不过是一种幻想,所以 故事在符合幻想情境的安静氛围中开始。故事的结尾,氛围重归于安静。“谁也没有再 说话”,是大家不忍心打破两位老人的幻想:“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显然这安静的 环境氛围也是老夫妇的一种幻想。 D.小说开头的雪景宁静唯美烘托了孤苦老人苍凉的心情,营造出落寞凄凉的氛围。结 尾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雪景依旧宁静唯美,暗 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一份温馨。 E.这篇小说的语言自然生动。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自然贴切,曲折的情节变化丝 毫不让人感觉到唐突,于朴素平淡的语言中凸显深情,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 力,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2)文中以两位老人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儿子还“活着”,请归纳老人的对话是 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儿子活着的状态的。(6分) (3)这篇小说的情节之所以引入入胜,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意外”。请对此 加以简要分析。(6分)
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 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 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用简洁的语句生动地刻画出了几个人物形象:两位老人,一个是“一双干 枯的手”,一个是“蹒跚地向门口走去”;儿子总是“在楼上学习”;强盗则是“声音低 沉,却掷地有声”。文字简洁而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描绘了一对奇特的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已经死了好几年,他们却一直认为他还 活着——这源于他们对儿子的挚爱深情。人物的情感之奇,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C.小说的构思之奇体现在结构上。老夫妇认为儿子一直活着,不过是一种幻想,所以 故事在符合幻想情境的安静氛围中开始。故事的结尾,氛围重归于安静。“谁也没有再 说话”,是大家不忍心打破两位老人的幻想;“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显然这安静的 环境氛围也是老夫妇的一种幻想。 D.小说开头的雪景宁静唯美烘托了孤苦老人苍凉的心情,营造出落寞凄凉的氛围。结 尾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雪景依旧宁静唯美,暗 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一份温馨。 E.这篇小说的语言自然生动。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自然贴切,曲折的情节变化丝 毫不让人感觉到唐突,于朴素平淡的语言中凸显深情,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 力,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2)文中以两位老人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儿子还“活着”,请归纳老人的对话是 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儿子活着的状态的。(6 分) (3)这篇小说的情节之所以引入入胜,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意外”。请对此 加以简要分析。(6 分)
(4)“世界本是谜,多解妙其中”。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这篇小 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还有人认为小说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 教育的批判。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严歌苓小女人的大宇宙 张艾嘉和陈冲通过与她的合作屡获殊荣,她担任编剧的电影《梅兰芳》票房火爆,根 据她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改编的电视剧轮番热播,《金陵十三钗》的版权被张艺谋买 下制成恢弘大气的电影巨作。 她是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最爱超短裙的娇小女子,更是情感与文字里的永恒 “挣夺者 (小标题) 在华人文学的星空里,严歌苓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 和许多擅长抒情和回忆的女作家不同,她特别擅长讲故事。这使她的小说可读性强,好 读,好看。从《少女小渔》《天浴》《白蛇》《扶桑》《第九个寡妇》《寄居者》等小说一路走 来,严歌苓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关好故事的星河。 而好故事的来源,严歌苓归功于那个“从来不露面的主人公“。在很多作品里,她都用 一个20岁出头的少女“代替”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探寻。 在人人都避讳谈感情的上世纪70年代,满心想寻找爱情的严歌苓,曾因一次大胆表白 被冠以“不道德的诱惑者″之名,被批斗、被唾骂。在被禁闭的小屋里,黑暗压抑得她无法 呼吸,在某一个瞬间,甚至想到了自杀。多年后,她真的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中篇小说《灰 舞鞋》。 她孤身前往美国,很多年以后,严歌苓开始动手写《寄居者》,她再次用独特的自述式
(4)“世界本是谜,多解妙其中”。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这篇小 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还有人认为小说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 教育的批判。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加以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严歌苓小女人的大宇宙 张艾嘉和陈冲通过与她的合作屡获殊荣,她担任编剧的电影《梅兰芳》票房火爆,根 据她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改编的电视剧轮番热播,《金陵十三钗》的版权被张艺谋买 下制成恢弘大气的电影巨作。 她是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最爱超短裙的娇小女子,更是情感与文字里的永恒 “挣夺者”。 (小标题) 在华人文学的星空里,严歌苓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 和许多擅长抒情和回忆的女作家不同,她特别擅长讲故事。这使她的小说可读性强,好 读,好看。从《少女小渔》《天浴》《白蛇》《扶桑》《第九个寡妇》《寄居者》等小说一路走 来,严歌苓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关好故事的星河。 而好故事的来源,严歌苓归功于那个“从来不露面的主人公“。在很多作品里,她都用 一个 20 岁出头的少女“代替”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探寻。 在人人都避讳谈感情的上世纪 70 年代,满心想寻找爱情的严歌苓,曾因一次大胆表白 被冠以“不道德的诱惑者”之名,被批斗、被唾骂。在被禁闭的小屋里,黑暗压抑得她无法 呼吸,在某一个瞬间,甚至想到了自杀。多年后,她真的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中篇小说《灰 舞鞋》。 她孤身前往美国,很多年以后,严歌苓开始动手写《寄居者》,她再次用独特的自述式
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漂泊的感觉。 写作,不是人干的事 《梅兰芳》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冬,知道什么是孤单吧,心里的。畹华跟了我们这么 多年,他心里的孤单都还一直存在。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 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 其实从内心上来讲,我是一个蛮喜欢独处,也就是喜欢寂寞的人。”严歌苓这样评价 自己 梅兰芳的孤独在严歌苓身上一样存在,她的写作方式与梅兰芳和十三燕的默戏如出一 辙,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一点,是她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她会把自己 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静静地呆着,谁也不能打扰。 小说《失眠人的艳遇》中说:“我是个晚期失眠症的患者,30岁这年,我不仅是患者 而且是晚期了。原以为到美国来,这个症不会跟我来,直到一夜,我略微偏脸,看到大摊 黑色在白床单上,我不认识我的头发,但我认识我的失眠。” 因为强烈的失眠,让严歌苓认为写作不是人干的事,她被诊断患有躁狂性的忧郁症,她 曾经有三十多天没有睡过觉。那段时间,她用“无语”来形容。“看见人家,人家问我怎么 了,我就会流眼泪,就是无语,对自己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 尽管认为写作“不是人干的事儿”,在文字里“寄居”依旧是严歌苓固执的选择,原因 是“我觉得人最不了解的可能就是自己,所以才会有文学、戏剧,这些东西能让你更好地了 解自己。”严歌苓对记者说 (小标题) 当代女作家中,很少有像严歌苓这样经历丰富的人。她的人生比小说更精彩:自幼学习 舞蹈,最终却走上写作之路;30岁开始学英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竟然考上哥伦比亚大
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漂泊的感觉。 写作,不是人干的事 《梅兰芳》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冬,知道什么是孤单吧,心里的。畹华跟了我们这么 多年,他心里的孤单都还一直存在。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 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 “其实从内心上来讲,我是一个蛮喜欢独处,也就是喜欢寂寞的人。”严歌苓这样评价 自己。 梅兰芳的孤独在严歌苓身上一样存在,她的写作方式与梅兰芳和十三燕的默戏如出一 辙,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一点,是她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她会把自己 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静静地呆着,谁也不能打扰。 小说《失眠人的艳遇》中说:“我是个晚期失眠症的患者,30 岁这年,我不仅是患者, 而且是晚期了。原以为到美国来,这个症不会跟我来,直到一夜,我略微偏脸,看到一大摊 黑色在白床单上,我不认识我的头发,但我认识我的失眠。” 因为强烈的失眠,让严歌苓认为写作不是人干的事,她被诊断患有躁狂性的忧郁症,她 曾经有三十多天没有睡过觉。那段时间,她用“无语”来形容。“看见人家,人家问我怎么 了,我就会流眼泪,就是无语,对自己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 尽管认为写作“不是人干的事儿”,在文字里“寄居”依旧是严歌苓固执的选择,原因 是“我觉得人最不了解的可能就是自己,所以才会有文学、戏剧,这些东西能让你更好地了 解自己。”严歌苓对记者说。 (小标题) 当代女作家中,很少有像严歌苓这样经历丰富的人。她的人生比小说更精彩:自幼学习 舞蹈,最终却走上写作之路;30 岁开始学英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竟然考上哥伦比亚大
学文学写作系的硏究生;"外交官夫人″严歌苓婚姻美满,但当初他们的爱情甚至遭到了FBI 的追查 很多人把张爱玲和严歌苓放在-起比较,其实不然。 尽管同张爱玲一样,严歌苓的小说大多与女人有关,但严歌苓的小说中女主角们决不会 对着镜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踱来踱去。严歌苓给予了她的女主人公更为宽阔的世界和人生 —这些女性经历的世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事,还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世事譬 如小说《小姨多鹤》一—它与战争和大历史有关,但却不煞有介事;它与女人男人有关 但却并不只关风月;它的切口小,但背景深广。 这些传奇的造就,却是因为严歌苓有一颗绝不放弃的心,努力去挣得的结果。 为了小说《小姨多鹤》的写作,严歌苓甚至曾三次飞往日本,采访几个当年被卖到中国 人家做媳妇的日本老太太 老太太们都已80岁高龄,生活得很清贫。当严歌苓问及那段历史时,她们特别激动, 讲着讲着,忍不住落下两行凊泪。她们紧紧握着严歌苓的手,说好像又回到了中国。喃喃地 叙述中,严歌苓的心受到了冲击,她更加理解这些人,脑海中也有了更形象的人物。 正是这份基于史实去写作的执著和认真的“挣”劲,造就了她事业的成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歌苓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主要是因为她的小说故事性强,矛盾冲突激 烈,二则也因其勤奋多产。 B.严歌苓的小说并非自传,但带有强烈的自我探询的意味,很多作品中20岁出头的 少女人物可以说都存在着作者的精神投射。 C.严歌苓身心受着失眠症、忧郁症的煎熬,依然从事写作,因为她要在文学创作的过 程中了解自己,并借此排遣“梅兰芳式的孤独”。 D.很多人把张爱玲和严歌苓放在一起比较,不仅因为她们都是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 也因为她们的创作都以女性为主角 E.本文重点不在严歌苓的人生经历,而是从不同角度探究其人与作品的关系,进一步 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严歌苓作为作家的特点及其精神世界, (2)请参照第二节“写作,不是人干的事”的标题方式,为第一、第三节拟小标题 并说出拟题的依据。(6分)
学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外交官夫人”严歌苓婚姻美满,但当初他们的爱情甚至遭到了 FBI 的追查…… 很多人把张爱玲和严歌苓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不然。 尽管同张爱玲一样,严歌苓的小说大多与女人有关,但严歌苓的小说中女主角们决不会 对着镜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踱来踱去。严歌苓给予了她的女主人公更为宽阔的世界和人生 ——这些女性经历的世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事,还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世事——譬 如小说《小姨多鹤》——它与战争和大历史有关,但却不煞有介事;它与女人男人有关, 但却并不只关风月;它的切口小,但背景深广。 这些传奇的造就,却是因为严歌苓有一颗绝不放弃的心,努力去挣得的结果。 为了小说《小姨多鹤》的写作,严歌苓甚至曾三次飞往日本,采访几个当年被卖到中国 人家做媳妇的日本老太太。 老太太们都已 80 岁高龄,生活得很清贫。当严歌苓问及那段历史时,她们特别激动, 讲着讲着,忍不住落下两行清泪。她们紧紧握着严歌苓的手,说好像又回到了中国。喃喃地 叙述中,严歌苓的心受到了冲击,她更加理解这些人,脑海中也有了更形象的人物。 正是这份基于史实去写作的执著和认真的“挣”劲,造就了她事业的成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严歌苓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主要是因为她的小说故事性强,矛盾冲突激 烈,二则也因其勤奋多产。 B.严歌苓的小说并非自传,但带有强烈的自我探询的意味,很多作品中 20 岁出头的 少女人物可以说都存在着作者的精神投射。 C.严歌苓身心受着失眠症、忧郁症的煎熬,依然从事写作,因为她要在文学创作的过 程中了解自己,并借此排遣“梅兰芳式的孤独”。 D.很多人把张爱玲和严歌苓放在一起比较,不仅因为她们都是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 也因为她们的创作都以女性为主角。 E.本文重点不在严歌苓的人生经历,而是从不同角度探究其人与作品的关系,进一步 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严歌苓作为作家的特点及其精神世界。 (2)请参照第二节“写作,不是人干的事”的标题方式,为第一、第三节拟小标题, 并说出拟题的依据。(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