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轮复习综合验收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 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 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 《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一一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 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 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 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 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 “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 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 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 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 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 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 “有”一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 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 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 “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 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 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 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 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 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 《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 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 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 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 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 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 来的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轮复习综合验收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 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 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 《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 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 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 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 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 “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 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 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 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 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 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 “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 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 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 “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 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 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 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 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 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 《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 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 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 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 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 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 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 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 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 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一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 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 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 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 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 用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 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 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 种极高的技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 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 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 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 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 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 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 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 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 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 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 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 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 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 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 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 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 用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 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 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 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 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 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 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 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 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 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 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 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 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 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 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过将军家 过:路过 B.以近族得减死论 论:辨别 C.后期如军法 如:按照 D.已锡嘉名 锡:赏赐 5.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 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 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 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 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④ 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査,于是,把将军绑 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 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 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唐首,完成8~9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u”,俗称茭白, 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8.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 此诗中的形象?(6分)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 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 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 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过将军家 过:路过 B.以近族得减死论 论:辨别 C.后期如军法 如:按照 D.已锡嘉名 锡:赏赐 5.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3 分)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 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 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 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 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④ D .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把将军绑 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 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 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唐首,完成 8~9 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 gū”,俗称茭白, 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8.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5 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 此诗中的形象?(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心? 。(王 勃《滕王阁序》)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 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 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 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 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 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 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 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一一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 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 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 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 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 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 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心? , 。(王 勃《滕王阁序》)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 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 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 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 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 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 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 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 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 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 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 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 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
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 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 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 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 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 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 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 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 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 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 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 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 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 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 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更 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 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 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 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 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 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6分) 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6分)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 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
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 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 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 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 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 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 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 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 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 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 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 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 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 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 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更 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 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 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 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 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 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6 分) 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6 分)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 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
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 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 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 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 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 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 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 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 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 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 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 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 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 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 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 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 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 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 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迴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 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 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 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 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 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 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 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 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 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 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 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 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 幕 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 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 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 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 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 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 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 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
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 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 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 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 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 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 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 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 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 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 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 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 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 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 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 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 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 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 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 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 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 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 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 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 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 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 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 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 1865 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 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 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 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 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 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 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 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 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 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 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
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 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 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 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 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 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 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 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 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 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 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 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 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 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 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一一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 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 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靠这魅力而让“沙龙” 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 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 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察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 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迴然不同”,这 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6分)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 哪些。(6分)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 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 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 观点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央军委临危 授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新篇章
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 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 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 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 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 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 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 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 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 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 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 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 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 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 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 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 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靠这魅力而让“沙龙” 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 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 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察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 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 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6 分)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 哪些。(6 分)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 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 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 观点加以探究。(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最近,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央军委临危 授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新篇章
B.其中所收藏的埃及、希腊、罗马古文物不可胜数,所收藏的名画只有巴黎的 罗浮宫可与之分庭抗礼。 C.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 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D.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南在10月份本应迎来一年来的旅游旺季,但受天气影响 10月的海南,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 损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 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 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红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近几年来,井冈山商人开始意 识到红色品牌的价值,纷纷抢注“同志哥”“红伢子”“黄洋界”“五指峰”以 及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商标,成为红色旅游景区一个独特现象。 D.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好好了解和读懂清史, 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分) 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 仿 。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 犯原作。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的拼贴, 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 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①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 ②那么,滑稽模仿却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 ③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 ④如果说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 ⑤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A.①④②⑤③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 ⑤①③ ③②①④⑤ 16.阅读下列材料,筛选重要信息,给“短信文学”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洁,内 容丰富,含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60字。(5分) ①短信文学是一种文学新门类。 ②短信文学的特点是以短信为存在方式 ③短信文学具有文学性、娱乐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 ④短信文学还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性 ⑤物质的极大丰富为短信文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⑥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也对短信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⑦短信文学是大众化催生的宠儿。 短信文学是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 与示例相同。(6分)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是否成功,就看你是否坚持;
B.其中所收藏的埃及、希腊、罗马古文物不可胜数,所收藏的名画只有巴黎的 罗浮宫可与之分庭抗礼。 C.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 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D.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南在 10 月份本应迎来一年来的旅游旺季,但受天气影响, 10 月的海南,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 损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 分) A.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 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 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红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近几年来,井冈山商人开始意 识到红色品牌的价值,纷纷抢注“同志哥”“红伢子”“黄洋界”“五指峰”以 及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商标,成为红色旅游景区一个独特现象。 D.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好好了解和读懂清史, 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 仿。 , 。 。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 犯原作。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的拼贴, , 。滑 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 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①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 ②那么,滑稽模仿却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 ③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 ④如果说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 ⑤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A.①④②⑤③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 ⑤①③ D.③②①④⑤ 16.阅读下列材料,筛选重要信息,给“短信文学”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洁,内 容丰富,含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 60 字。(5 分) ①短信文学是一种文学新门类。 ②短信文学的特点是以短信为存在方式。 ③短信文学具有文学性、娱乐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 ④短信文学还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性。 ⑤物质的极大丰富为短信文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⑥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也对短信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⑦短信文学是大众化催生的宠儿。 短信文学是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 与示例相同。(6 分)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是否成功,就看你是否坚持;
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是否达到,就看你是否努力 人生是可以辉煌的,是否实现,就看你是否拼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 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 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解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2.C解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 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A解析:《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从最后一段可知, “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答题建模:1、阅读第一遍,必须边读边画,画出重要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中 心句、段首句、理性的句子和不明白的句子;2、阅读题干,确定阅读材料区间 3、分条与原文对照,辨别句子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点要特意关注;4、 命题人特意在中心句、理性句设题,“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大部分出于 此 4.B解析:“论”的意思是“定罪” 5.C解析:②表明张特立受人爱戴;⑤介绍张特立受陷被贬:⑥赞扬张特立能 保持中庸之道。 6.A解析:不是“把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而是将军的家奴,属张冠李戴。 7.(1)将军家里难道会盗贼吗?不过随便看看,免得别人说闲话罢了。(译出 大意给2分,“宁”、“聊”及反问句式“宁……邪”,每译对一点给1分) (2)钻研经典一辈子,诲人不倦,时刻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译出 大意给2分,“白首”“穷”“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泰和年间考中进士,出任偃师县主簿。后来又改任宣 德州司侯。宣德州内金朝皇亲国戚众多,号称难治之州。张特立上任后,都一家 户进行了拜访。其中有一国戚五将军,带着家奴掠抢了百姓的一群羊,张特立 下令在村里进行大规模搜查,路过五将军家时,心平气和地诱哄他说:“将军家 里难道还会出盗羊贼吗?不过随便看看,免得别人说闲话罢了。”暗地里,却叫 人搜査后院,査获羊几十只。于是,把将军的家奴捆绑起来关进监狱,将军的儿 子躲藏到别人家里,张特立派人将他抓获,因为是皇帝近族才得以免于死罪。这 样一来,豪贵之家变得守法起来,百姓也有了安全感。 正大初年,改任洛阳令。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 帅纥石烈牙兀諠又对读书人极不尊敬。刚好这支部队移防到陕右地区,途经洛阳 看见张特立一副读书人的儒雅模样,便起侮慢之意,不以礼待他,于是,责令他 准备军粮器械,并且限令三天之内备足,逾期则依军法处置。洛阳全县百姓一向 称道张特立的贤明,纷纷抢着把将军所需物品运送到县府,使得东帅万分惊奇, 不得不刮目相看,等到后来晋升为监察御史时,他第一个提出金世宗的诸孙不应
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是否达到,就看你是否努力; 人生是可以辉煌的,是否实现,就看你是否拼搏。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 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 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2.C 解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 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A 解析:《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从最后一段可知, “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答题建模:1、阅读第一遍,必须边读边画,画出重要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中 心句、段首句、理性的句子和不明白的句子;2、阅读题干,确定阅读材料区间; 3、分条与原文对照,辨别句子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点要特意关注;4、 命题人特意在中心句、理性句设题,“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大部分出于 此。 4.B 解析:“论”的意思是“定罪”。 5.C 解析:②表明张特立受人爱戴;⑤介绍张特立受陷被贬;⑥赞扬张特立能 保持中庸之道。 6.A 解析:不是“把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而是将军的家奴,属张冠李戴。 7.(1)将军家里难道会盗贼吗?不过随便看看,免得别人说闲话罢了。(译出 大意给 2 分,“宁”、“聊”及反问句式“宁……邪”,每译对一点给 1 分) (2)钻研经典一辈子,诲人不倦,时刻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译出 大意给 2 分,“白首”“穷”“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泰和年间考中进士,出任偃师县主簿。后来又改任宣 德州司侯。宣德州内金朝皇亲国戚众多,号称难治之州。张特立上任后,都一家 一户进行了拜访。其中有一国戚五将军,带着家奴掠抢了百姓的一群羊,张特立 下令在村里进行大规模搜查,路过五将军家时,心平气和地诱哄他说:“将军家 里难道还会出盗羊贼吗?不过随便看看,免得别人说闲话罢了。”暗地里,却叫 人搜查后院,查获羊几十只。于是,把将军的家奴捆绑起来关进监狱,将军的儿 子躲藏到别人家里,张特立派人将他抓获,因为是皇帝近族才得以免于死罪。这 样一来,豪贵之家变得守法起来,百姓也有了安全感。 正大初年,改任洛阳令。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 帅纥石烈牙兀諠又对读书人极不尊敬。刚好这支部队移防到陕右地区,途经洛阳, 看见张特立一副读书人的儒雅模样,便起侮慢之意,不以礼待他,于是,责令他 准备军粮器械,并且限令三天之内备足,逾期则依军法处置。洛阳全县百姓一向 称道张特立的贤明,纷纷抢着把将军所需物品运送到县府,使得东帅万分惊奇, 不得不刮目相看,等到后来晋升为监察御史时,他第一个提出金世宗的诸孙不应
关押;尚书右丞颜盏石鲁和百姓争夺田产,参知政事徒单兀典阿谀奉承,办事不 公,都应当罢免。张特立的正直,为当权者所不容。当平章政事白撒在陕西慰劳 部队时,张特立又揭露白撒的部属违法乱纪。白撒在金世宗那里告状,说张特立 所说的和事实不符。金世宗宽恕了他,他也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张特立精通程氏易学,晚年教授学生,东平的严实时常对他以礼相敬。丙午年间 元世祖在王府接受王印,首先传旨告诉张特立说:“前监察御史张特立.隐居田 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现在已年近七十,研究探索古代圣典,应当赏赐美名 以弘扬其潜在品德,可以特别赐号为‘中庸先生 壬子年间,又再次向张特 立下诏书说:“钻研经典一辈子,诲人不倦,时刻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 以前已赏赐了美名,今日再表达这个意思。”癸丑年间,张特立去世,享年七十 五岁。张特立所著的书籍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8.“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 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春米, 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 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 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 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首诗里的漂母指荀 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 愧。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髙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 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 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赏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 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 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 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 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 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春 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 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春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 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 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 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 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 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 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岀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 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 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 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首诗里的漂母 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 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关押;尚书右丞颜盏石鲁和百姓争夺田产,参知政事徒单兀典阿谀奉承,办事不 公,都应当罢免。张特立的正直,为当权者所不容。当平章政事白撒在陕西慰劳 部队时,张特立又揭露白撒的部属违法乱纪。白撒在金世宗那里告状,说张特立 所说的和事实不符。金世宗宽恕了他,他也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张特立精通程氏易学,晚年教授学生,东平的严实时常对他以礼相敬。丙午年间, 元世祖在王府接受王印,首先传旨告诉张特立说:“前监察御史张特立.隐居田 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现在已年近七十,研究探索古代圣典,应当赏赐美名, 以弘扬其潜在品德,可以特别赐号为‘中庸先生’。”壬子年间,又再次向张特 立下诏书说:“钻研经典一辈子,诲人不倦,时刻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 以前已赏赐了美名,今日再表达这个意思。”癸丑年间,张特立去世,享年七十 五岁。张特立所著的书籍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8.“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 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 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 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 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 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首诗里的漂母指荀 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 愧。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 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 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赏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 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 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 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 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 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 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 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 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 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 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 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 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 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 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 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 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首诗里的漂母 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 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