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3033023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 总学时数:30学时 、编写说明 、制定依据 动物微生态学是( Animal Microecology)是我国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 学科。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徼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 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命分支 目前,本课程还没有国家统编教材,本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何明清主编的髙等院校 素质教育教材《动物微生态学》,按动物医学本科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要求实际而 编写的。 2、课程简介: 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 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 命学科分支。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共11章,即绪论、动物微生态学基础、正常微生物群、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的 关系、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正常微生物群与药物代 谢、动物微生态平衡、动物微生态失调、动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微生态工程等。各 论部分论述了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共6章,主要介绍不同动物微生 态学。即单胃动物微生态学、家禽微生态学、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反刍动物微生 态学、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微生态学、悉生动物微生态学等 3、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物微生态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正 确理解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 者相互关系,用微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本门课程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新开的一门选修课,由于没有国家统编 教材,授课教师是以何明清主编的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动物微生态学》蓝本, 参考近几年过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讲授,使本课程尽量达到 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尽力反映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力争使之能适 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4、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动物微生态学是在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发展中诞生的。从发现徼生物到现在
《动物微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3033023 适用专业:动物医 学 总学时数:3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制定依据: 动物 微 生态 学 是( Ani mal Mi cro ec olo gy )是 我 国近 20 年 发展 起 来的 一门 新 兴 学科 。 它 是研 究 正 常微 生 物 与微 生 物 、正 常 微 生物 与 动 物体 内 环 境、 动 物 体与 外 界环 境 三 者相 互 关 系, 多 学 科相 互 交 叉的 具 有 细胞 水 平 和分 子 水 平的 生 命 分支 。 目前 , 本 课程 还 没 有国 家 统 编教 材 , 本大 纲 的 编写 是 依 据何 明 清 主编 的 高 等院 校 素质 教 育教 材《 动物 微 生态 学》,按 动物 医 学本 科 教学 计 划及 专 业教 学要 求 实际 而 编写的。 2、课程简介: 动 物微 生 态 学是 研 究 正常 微 生 物与 微 生 物、 正 常 微生 物 与 动物 体 内 环境 、 动 物体 与 外 界环 境 三 者相 互 关 系, 多 学 科相 互 交 叉的 具 有 细胞 水 平 和分 子 水 平的 生 命学 科 分 支。 分 总 论和 各 论 两部 分 。 总论 部 分 论述 了 动 物微 生 态 学的 基 本 理论 , 共 11 章,即 绪论 、动 物 微生 态 学基 础、正 常微 生 物群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微 生物 的 关系 、 正 常微 生 物 群与 动 物 体内 环 境 、动 物 体 与外 环 境 、正 常 微 生物 群 与 药物 代 谢、 动 物 微生 态 平 衡、 动 物 微生 态 失 调、 动 物 基因 工 程 技术 与 微 生态 工 程 等。 各 论部 分 论述 了 动物 微 生态 学的 基 本技 术 及应 用 ,共 6 章 ,主 要 介绍 不同 动 物微 生 态学 。 即 单胃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家 禽 微 生态 学 、 水生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反 刍 动 物微 生 态学、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微生态学、悉生动物微生态学等。 3、教学目的与要 求: 目 的: 通 过 本课 程 的 学习 , 使 学生 对 动 物微 生 态 学有 一 个 初步 的 了 解, 能 正 确理 解 正 常微 生 物 与微 生 物 、正 常 微 生物 与 动 物体 内 环 境、 动 物 体与 外 界 环境 三 者相互关系,用微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要 求: 本 门 课程 为 我 校动 物 医 学专 业 新 开的 一 门 选修 课 , 由于 没 有 国家 统 编 教材 ,授 课教 师 是以 何明 清 主编 的 高等 院 校素 质 教育 教 材《动 物 微生 态学 》蓝 本, 参考 近 几 年过 内 外 最新 科 技 成果 及 一 些相 关 资 料为 学 生 讲授 , 使 本课 程 尽 量达 到 系统 性 、 科学 性 、 先进 性 , 尽力 反 映 国内 外 有 关的 最 新 科技 成 果 ,力 争 使 之能 适 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4、与其他课程的 联系 动 物 微 生 态 学 是 在 现 代 生 命 科 学 高 度 发 展 中 诞 生 的 。 从 发 现 微 生 物 到 现 在
(1676~2004),300多年的科学史中,有关动物微生态的信息大部分分散在边缘 学科内,如微生物学、悉生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动物营养学、传染病学、组 织胚胎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但是动物微生态学毕竞有其自身的理论、方法和研 究领域。因此,动物微生态学不仅与边缘学科,而且与基础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16 76~20 04), 30 0 多 年 的科 学史 中, 有 关动 物 微生 态 的信 息 大部 分分 散 在边 缘 学科 内 , 如微 生 物 学、 悉 生 生物 学 、 微生 物 生 态学 、 动 物营 养 学 、传 染 病 学、 组 织胚 胎 学 、环 境 微 生物 学 等 。但 是 动 物微 生 态 学毕 竟 有 其自 身 的 理论 、 方 法和 研 究领域。因此,动物微生态学不仅与边缘学科,而且与基础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史及其用途,掌握动物微生态学的 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为将来学习动物微生态学各论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动物微生态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史 3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1)我国畜牧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2)加入WTO后,面向挑战的对策 4.动物微生态学用途 (1)对生命的本质及疾病原因的认识 (2)对疾病的原因的认识 (3)动物生理学监测 (4)建立动物微生态工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 2.了解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史及其用途。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动物微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建议:建议课后学生多查一些动物微生态学方面的书籍,对教材内容加 深了解 第二章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
二、教 学 大 纲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熟 悉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发 展 史 及 其 用途 , 掌 握 动 物 微 生 态学 的 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 为将 来 学习 动 物微 生 态学 各 论打 下 坚实 基 础。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史。 3.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1)我国畜牧水 产业 在 国民 经济 中 的地 位 及对 人 类健 康 的作 用 。 (2)加入WTO 后, 面 向挑 战的 对 策。 4.动物微生态学用途 (1)对生命的本 质及 疾 病原 因的 认 识 (2)对疾病的原 因的 认 识 (3)动物生理学 监测 (4)建立动物微 生态 工 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学 的 涵义 及 其研 究 内容 、 发展 前 景。 2.了解动物微生态学 发 展史 及 其用 途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 学 的基 本概 念 。 难点:动物微生态 学 的研 究内 容 。 教 学建 议 : 建议 课 后 学生 多 查 一些 动 物 微生 态 学 方面 的 书 籍, 对 教 材内 容 加 深了解。 第二章 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掌握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空间、 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并掌握宿主转换、定位转移、感染与免疫以及内源 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二)教学内容 1.环境微生态 (1)微生态空间:动物体个体、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 (2)微生态组织 (3)微生态与组织的统一性 (4)正常微生物群 2微生态动力学 (1)微生态演替 (2)宿主转换 (3)定位转移 3感染微生态 (1)感染与免疫的概念 (2)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3)非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的功效: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特 异性免疫 (4)原籍菌群在抗感染中的效应 4.营养微生态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空间、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 2.掌握宿主转换、定位转移、感染与免疫以及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3.了解感染微生态、营养微生态。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态环境的内容 难点:微生态空间、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以及宿主转换、定位转移 感染与免疫、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教学建议: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一些生产实践中的实例,以加深同学对微生态 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正常微生物群 (一)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通过 教 学, 使学 生 了解 动 物微 生态 学 的基 础,掌握微 生 态环 境、 微 生态 空 间、 正常 微 生 物群 、 微 生态 演 替 ,并 掌 握 宿主 转 换 、定 位 转 移、 感 染 与免 疫 以 及内 源 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 (二)教学内容 1.环境微生态 (1)微生态空间 :动 物 体个 体、 生 态区 、 生境 、 生态 点 、生 态 位 (2)微生态组织 (3)微生态与组 织的 统 一性 (4)正常微生物 群 2.微生态动力学 (1)微生态演替 (2)宿主转换 (3)定位转移 3.感染微生态 (1)感染与免疫 的概 念 (2)内源性感染 的流 行 环节 (3)非 特 异性 免 疫在 抗感 染 中的 功 效:屏 障作 用 、吞 噬 作用 、体液 作 用、特 异性免疫 (4)原籍菌群在 抗感 染 中的 效应 4.营养微生态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态环境、 微 生态 空 间、 正 常微 生 物群 、 微生 态演 替 。 2.掌握宿主转换、定 位 转移 、 感染 与 免疫 以 及内 源 性感 染的 流 行环 节 。 3.了解感染微生态、 营 养微 生 态。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态环境 的 内容 。 难 点: 微 生 态空 间 、 正常 微 生 物群 、 微 生态 演 替 以及 宿 主 转换 、 定 位转 移 、 感染与免疫、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教 学建 议 : 建议 授 课 教师 多 举 一些 生 产 实践 中 的 实例 , 以 加深 同 学 对微 生 态 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 正常微生物群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内容及其演化的过程,并熟悉正常微 生物群的生理代谢过程,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组成及其确定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固有菌群/原籍菌群 2.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 (1)自然选择对微生物群的影响 (2)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A.共生关系发生在地球生命出现以后 B共生关系出现在生命出现的同时 3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1)兼性厌氧菌:A.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沙门菌属 B.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杆菌(乳杆菌)、球菌(葡萄球 菌) 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 (2)专性需氧菌:A.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球菌B革兰氏阴性杆菌、球杆菌及 球菌 (3)专性厌氧菌:A.有芽孢革兰氏阳性菌:梭状芽孢杆菌 B无芽孢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球菌、杆菌 4.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绝大部分能在厌氧条件下生长 (2)在成年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并在特定部位定植,与定植区域的粘膜上皮 细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时间均可分离到 3)在初级演替过程中定植于生境内,而在成年动物的峰顶群落中保持一定 的群落水平 (4)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健康有益,具有免疫、营养、生物拮抗和生长刺激 作用等。 5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代谢 (1)分解代谢与ATP的产生 (2)合成代谢:CO2的固定、脂肪酸的合成、糖原的合成、氨基酸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3)酶的合成与调节: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3.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和生理代谢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正 常 微生 物 群 的 内 容 及 其 演化 的 过 程 , 并 熟 悉 正常 微 生物群的生理代谢过程,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组成及其确定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固有菌群 /原 籍菌 群 2.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 (1)自然选择对 微生 物 群的 影响 (2)共生关系的 演化 过 程: A.共 生关 系 发生 在 地球 生 命出 现 以后 B.共生关系出现在 生 命出 现的 同 时 3.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1)兼性厌氧菌 : A.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沙门菌属 B.革 兰氏 阳 性菌 :无芽 孢 杆菌( 乳杆 菌)、球菌( 葡萄 球 菌) 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 (2)专 性需 氧 菌:A.革 兰氏 阳 性杆 菌 及球 菌 B.革兰 氏 阴性 杆 菌、球杆 菌 及 球菌 (3)专性厌氧菌 : A.有芽孢革兰氏阳性菌:梭状芽孢杆菌 B.无芽孢革兰氏阳 性菌 及 革兰 氏 阴性 菌 :球 菌 、杆 菌 4.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1)绝大部分能在 厌氧 条件 下 生长 (2)在 成年 动 物体 内长 期 存在 ,并 在特 定 部位 定 植 ,与 定 植区 域的 粘 膜上 皮 细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时间均可分离到。 (3)在 初级 演 替过 程 中定 植 于生 境 内 ,而 在 成年 动 物的 峰 顶群 落中 保 持一 定 的群落水平。 (4)在 正 常情 况 下对 宿 主健 康有 益 ,具 有免 疫 、营 养、生 物拮 抗和 生 长刺 激 作用等。 5.正常微生物群的生 理 代谢 : (1)分解代谢与 ATP 的 产生 (2) 合成 代 谢: CO2 的 固定 、 脂肪 酸 的合 成、 糖 原的 合 成、 氨 基酸 的 合成 、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3)酶的合成与调 节: 酶合 成 的调 节 、酶 活 性的 调 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3.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和生理代谢。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应对微生物学细菌分类部份进行系统 复习,以便迅速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四章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种群间 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1)协作 (2)竞争 2.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中立 (2)栖生 (3)互生 (4)助生 (5)竞争 (6)偏生 (7)寄生 (8)吞噬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2.掌握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建议授课教师在讲解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相互关系时,绘图说明 这样能加深同学们对其理解。在讲解微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时结合实例说明 第五章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了解正
教 学建 议 : 建议 学 生 在学 习 本 章之 前 , 应对 微 生 物学 细 菌 分类 部 份 进行 系 统 复习,以便迅速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四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并 掌 握微 生 物 种 群 内 个 体 间的 关 系 以 及 微 生 物 种群 间 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1)协作 (2)竞争 2.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中立 (2)栖生 (3)互生 (4)助生 (5)竞争 (6)偏生 (7)寄生 (8)吞噬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2.掌握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物种群内 个体 间的 关 系以 及 微生 物 种群 间 的相 互 关系 。 难点: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 建 议 :建 议 授课 教 师在 讲 解微 生 物种 群 内个 体间 相 互关 系 时 ,绘图 说明 , 这样能加深同学们对其理解。在讲解微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时结合实例说明。 第五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 动物 内环 境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并 掌 握正 常 微 生 物 群 与 动 物内 环 境 的 统 一 性 , 了解 正
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1)分子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2)细胞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3)组织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2.营养 (1)纤维素合成与利用:VB、Vk (2)蛋白质代谢 (3)脂质与固醇代谢 (4)药物代谢 3.免疫 (1)原籍菌群与宿主组织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性 (2)宿主反应性低 (3)自然抗体 (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5)外籍菌群的免疫反应 4.生物拮抗 (1)占位性保护作用 (2)微生物防线与免疫的配合 (3)有机酸的作用 (4)过氧化氢的作用 (5)争夺营养 (6)细菌素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先对免疫学部份内容进行复习 第六章动物体与外界环境 (一)教学目的
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1)分子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2)细胞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3)组织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2.营养 (1)纤维素合成 与利 用 :VB、 VK (2)蛋白质代谢 (3)脂质与固醇 代谢 (4)药物代谢 3.免疫 (1)原籍菌群与 宿主 组 织具 有相 同 的或 相 似的 抗 原性 (2)宿主反应性 低 (3)自然抗体 (4)分泌型免疫 球蛋 白 (5)外籍菌群的 免疫 反 应 4.生物拮抗 (1)占位性保护 作用 (2)微生物防线 与免 疫 的配 合 (3)有机酸的作 用 (4)过氧化氢的 作用 (5)争夺营养 (6)细菌素的作 用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 用 以及 生物 拮 抗作 用 ;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先对免疫学部份内容进行复习。 第六章 动物体与外界环 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掌握治 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并掌握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改善方法及二 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 (1)畜禽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2)畜禽排泄物对大气的污染:臭味及有害气体、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中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2.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 (1)饲料添加剂对饲料的污染:激素、抗生素及兽药残留、高铜高铁、砷 氟中毒、有害微生物 (2)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饲料中霉菌的种类、霉菌及霉菌毒素对饲料的 影响、对畜禽的危害 (3)化肥对饲料的污染 (4)化学农药对饲料的污染 (5)工厂“三废“的污染:氟化物、二氧化硫、砷、铅、汞、锰 3.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1)加强兽药饲料管理,确保饲料安全 (2)倡导绿色农业,生产安全食品 (3)欧洲安全畜产品生产控制措施 (4)减少畜牧场微生物危害的措施: A.畜牧场的建设 B矮树篱对气溶胶传播的阻挡作用 C.分辨的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 4.改善微观环境与改善宏观环境的关系 (1)大力倡导生态农业: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物技术处理制备再生 饲料 (2)大力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定义、规定 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 2.掌握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3了解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改善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 染的特殊方法 难点: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掌 握 环 境 污染 与 动 物 养 殖 、 饲 料污 染 与 动 物 养 殖 , 掌握 治 理环 境 污 染与 饲 料 污染 的 特 殊方 法 , 并掌 握 微 观环 境 与 宏观 环 境 的改 善 方 法及 二 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 (1)畜禽排泄物 对土 壤 和水 体的 污 染 (2)畜 禽排 泄 物对 大 气的 污 染:臭味 及 有害 气 体、空气 中的 微 生物 、空 气 中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2.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 (1)饲 料 添加 剂 对饲 料 的污 染: 激 素、 抗 生素 及 兽药 残 留、 高 铜高 铁 、砷 、 氟中毒、有害微生物 (2)饲料 中 霉菌 及 霉菌 毒素 :饲 料中 霉 菌的 种 类 、霉 菌 及霉 菌 毒素 对饲 料 的 影响、对畜禽的危害 (3)化肥对饲料 的污 染 (4)化学农药对 饲料 的 污染 (5)工厂“三废 “的 污 染: 氟化 物 、二 氧 化硫 、 砷、 铅 、汞 、 锰 3.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1)加强兽药饲 料管 理 ,确 保饲 料 安全 (2)倡导绿色农 业, 生 产安 全食 品 (3)欧洲安全畜 产品 生 产控 制措 施 (4)减少畜牧场 微生 物 危害 的措 施 : A.畜牧场的建设 B.矮树篱对气溶胶 传播 的 阻挡 作 用 C.分辨的无害化处 理与 再 利用 4.改善微观环境与改善宏观环境的关系 (1)大力 倡 导生 态农 业 :畜禽 粪 便无 害 化处 理 、生物 技 术处 理制 备 再生 饲料 (2)大力 发 展无 规定 动 物疫 病 区建 设 :无规 定 动物 疫 病区 的 定义 、规定 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与动物养殖、饲料污染与动物养殖; 2.掌握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 3.了解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 的 改善 方 法及 二 者之 间 的关 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 点: 环 境 污染 与 动 物养 殖 、 饲料 污 染 与动 物 养 殖, 治 理 环境 污 染 与饲 料 污 染的特殊方法。 难点:治理环境污染与饲料污染的特殊方法
教学建议 1.建议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建议学生课后査阅资料,对环境污染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第七章动物微生态平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2.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1)微生物的定性 (2)微生物的定量 (3)微生物的定位:菌群密度、菌落多样性、优势菌、机体反应性 3.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外环境:对宿主以及微生物 (2)宿主:动物种类与品系、系统和器官、生理功能、发育阶段、遗传、免 (3)微生物菌群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 2.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难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讲课前査阅相关参考文献。 第八章动物微生态失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动物微生态失调的种类,感染、抗生素、肠炎、 便秘、霉菌中毒与徼生态失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 1.建议结合实例 进行 讲 解。 2.建议学生课后 查阅 资 料, 对环 境 污染 有 一个 更 深的 理 解。 第七章 动物微生态平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2.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1)微生物的定 性 (2)微生物的定 量 (3)微生物的定 位: 菌 群密 度、 菌 落多 样 性、 优 势菌 、 机体 反 应性 3.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外环境:对 宿主 以 及微 生物 (2)宿主 :动物 种 类与 品 系 、系 统 和器 官 、生 理 功能 、发 育阶 段 、遗传 、免 疫 (3)微生物菌群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 2.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 难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讲课前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动物微生态失调 (一)教学目的 通过 教 学, 使学 生 了解 并 掌握 动 物微 生 态失 调 的种 类, 感 染、 抗生 素、 肠 炎、 便秘、霉菌中毒与微生态失调的关系 。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失调的种类: (1)生物学分类: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 (2)临床分类:潜伏型、局限型、弥漫型 (3)综合分类 2.感染与微生态失调: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的类型:自身感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污染 3)感染的病因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梭菌、一切过路菌、L型菌、病 (4)感染与正常菌群的关系 3.抗生素与微生态失调 (1)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2)耐药菌株增加,耐药谱加宽 (3)促进定位转移 4.肠炎、便秘与微生态失调 5.霉菌中毒与微生态失调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 2.掌握动物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难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讲课前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第九章动物微生态工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动物微生态学制剂的概念、菌种、分类以及作 用机理,掌握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绿色生物饲料的概念及应用、了解益生协同剂 与合生元,熟悉绿色生态养殖及其绿色畜产品。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制剂 (1)概念 (2)菌种:从动物体或自然界分离的纯天然菌种;诱变、定向培育;基因工 程菌
1.动物微生态失调的种类: (1)生物学分类 :菌 群 失调 、定 位 转移 、 血行 感 染、 易 位病 灶 (2)临床分类: 潜伏 型 、局 限型 、 弥漫 型 (3)综合分类 2.感染与微生态失调: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的类型 :自 身 感染 、内 源 性感 染 、外 源 性感 染 、污 染 (3) 感 染的 病 因菌 :大 肠杆 菌、 葡 萄球 菌、 梭 菌、 一切 过 路菌 、 L 型 菌、 病 毒 (4)感染与正常 菌群 的 关系 3.抗生素与微生态失调 (1)正常微生物 之间 的 平衡 被破 坏 (2)耐药菌株增 加, 耐 药谱 加宽 (3)促进定位转 移 4.肠炎、便秘与微生态失调 5.霉菌中毒与微生态失调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 态平 衡 的概 念、 指 标; 2.掌握动物微生 态平 衡 的影 响因 素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 难点:动物微生态平衡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讲课前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第九章 动物微生态工程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并 掌 握动 物 微 生 态 学 制 剂 的概 念 、 菌 种 、 分 类 以及 作 用机 理 , 掌握 微 生 物饲 料 添 加剂 和 绿 色生 物 饲 料的 概 念 及应 用 、 了解 益 生 协同 剂 与合生元,熟悉绿色生态养殖及其绿色畜产品 。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制剂 (1)概念 (2)菌 种 :从 动 物体 或自 然 界分 离 的纯 天 然菌 种 ;诱 变 、定 向 培育 ;基 因 工 程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