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主备人: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 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 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 二、评讲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 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 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 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 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4.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燕歌行 主备人: 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 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 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 行》。 二、评讲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 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 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 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 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 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4.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樅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 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 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 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 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 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 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 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 “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 ....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 ......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 单于猎火照狼山 ...。 1.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 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 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 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 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 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 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 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 “久” “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 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 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 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 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 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 “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 境的究竞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 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 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 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 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课堂小结 ()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 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四、布置作业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 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 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五、板书设计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 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 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 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 “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 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 “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 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 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 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 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 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三、课堂小结: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 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四、布置作业: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 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 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五、板书设计: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