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培根论说文集》电子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68,文件大小:1.11MB,团购合买
本书系依据 Selby编辑之 M mcmillan本,参考《万人丛 书》 everyman’ s Library)本而译成者。 译此书时或“亦步亦趋”而“直译”之。或颠倒其词序 拆裂其长句而“意译”之。但求无愧我心,不顾他人之臧 否也。夫“直译”“意译”之争,盲人摸象之争也。以中 西文字相差如斯之巨而必欲完全“直译”,此不待辩而知 其不可能者也。亦有两方语句,不约而同,顺笔写来,自 然巧合者,当是时也,虽欲不“直译”岂可得乎?此中取 舍全视译者中英文之造诣如何,非一言可决也。局外之 人,必欲强立规律,定为一尊,则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徒贻笑于大方,全无补于学术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培根论说文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培根论说文集 水天同译

汉 译 世 界 学 术 名 著 丛 书 培 根 论 说 文 集 水 天 同 译

目录 译例 绪论 书目 献书表 论真理 9236 二论死亡…… 论宗教一统 四论复仇 五论困厄 六论作伪与掩饰 七论父母与子嗣 八论结婚与独身 九论嫉妒 十论恋爱 十一论高位…… 十二论勇 十三论善与性善 十四论贵族… 十五论谋叛与变乱…………… 十六论无神论 十七论迷信…

目 录 译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绪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书 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献 书 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一 论 真 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二 论 死 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三 论 宗 教 一 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四 论 复 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五 论 困 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六 论 作 伪 与 掩 饰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七 论 父 母 与 子 嗣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八 论 结 婚 与 独 身 … … … … … … … … … … … … … … … … … … … … 2 7 九 论 嫉 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十 论 恋 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十 一 论 高 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十 二 论 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十 三 论 善 与 性 善 … … … … … … … … … … … … … … … … … … … … 4 6 十 四 论 贵 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十 五 论 谋 叛 与 变 乱 … … … … … … … … … … … … … … … … … … … 5 2 十 六 论 无 神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 十 七 论 迷 信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培根论说文集 十八论游历 十九论王权 二十论谏议 二十一论迟延 二十二论狡猾 …89 十三论自谋 二十四论变更 …97 二十五论敏捷… 十六论伪智… 二十七论友谊 …104 二十八论消费 …114 二十九论邦国底真正伟大之处 三十论养生… 三十一论猜疑 ……………………131 三十二论辞令 十三论殖民地… 十四论财富 三十五论预言 145 三十六论野心… 151 十七论宫剧与盛会 三十八论人底天性 …156 三十九论习惯与教育 159 四十论幸运 162 四十一论放债… 四十二论青年与老年……………… …172 四十三说美 175 四十四论残疾…

十 八 论 游 历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9 十 九 论 王 权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 二 十 论 谏 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 二 十 一 论 迟 延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二 十 二 论 狡 猾 … … … … … … … … … … … … … … … … … … … … … 8 9 二 十 三 论 自 谋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 二 十 四 论 变 更 … … … … … … … … … … … … … … … … … … … … … 9 7 二 十 五 论 敏 捷 … … … … … … … … … … … … … … … … … … … … … 9 9 二 十 六 论 伪 智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2 二 十 七 论 友 谊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4 二 十 八 论 消 费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 二 十 九 论 邦 国 底 真 正 伟 大 之 处 … … … … … … … … … … … … … 1 1 6 三 十 论 养 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9 三 十 一 论 猜 疑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1 三 十 二 论 辞 令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3 三 十 三 论 殖 民 地 … … … … … … … … … … … … … … … … … … … 1 3 5 三 十 四 论 财 富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0 三 十 五 论 预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5 三 十 六 论 野 心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三 十 七 论 宫 剧 与 盛 会 … … … … … … … … … … … … … … … … … 1 5 4 三 十 八 论 人 底 天 性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三 十 九 论 习 惯 与 教 育 … … … … … … … … … … … … … … … … … 1 5 9 四 十 论 幸 运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2 四 十 一 论 放 债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6 四 十 二 论 青 年 与 老 年 … … … … … … … … … … … … … … … … … 1 7 2 四 十 三 说 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5 四 十 四 论 残 疾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7 2 培 根 论 说 文 集

日录 3 四十五说建筑 四十六说花园… 四十七说交涉 四十八论从者与友人 四十九论请托者 五十论学问· …200 五十一论党派 五十二论礼节与 …204 五十三论称誉 五十四论虚荣… 五十五论荣华与名誉 五十六论司法 五十七论怒气 220 五十八论变易兴亡… 残篇论谣言 …230

四 十 五 说 建 筑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9 四 十 六 说 花 园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5 四 十 七 说 交 涉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3 四 十 八 论 从 者 与 友 人 … … … … … … … … … … … … … … … … … 1 9 5 四 十 九 论 请 托 者 … … … … … … … … … … … … … … … … … … … 1 9 7 五 十 论 学 问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0 五 十 一 论 党 派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2 五 十 二 论 礼 节 与 仪 容 … … … … … … … … … … … … … … … … … 2 0 4 五 十 三 论 称 誉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6 五 十 四 论 虚 荣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8 五 十 五 论 荣 华 与 名 誉 … … … … … … … … … … … … … … … … … 2 1 1 五 十 六 论 司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5 五 十 七 论 怒 气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0 五 十 八 论 变 易 兴 亡 … … … … … … … … … … … … … … … … … … 2 2 3 残 篇 论 谣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0 目 录 3

译例 本书系依据 Selby编辑之 M mcmillan本,参考《万人丛 书》 everyman’ s Library)本而译成者。 译此书时或“亦步亦趋”而“直译”之。或颠倒其词序 拆裂其长句而“意译”之。但求无愧我心,不顾他人之臧 否也。夫“直译”“意译”之争,盲人摸象之争也。以中 西文字相差如斯之巨而必欲完全“直译”,此不待辩而知 其不可能者也。亦有两方语句,不约而同,顺笔写来,自 然巧合者,当是时也,虽欲不“直译”岂可得乎?此中取 舍全视译者中英文之造诣如何,非一言可决也。局外之 人,必欲强立规律,定为一尊,则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徒贻笑于大方,全无补于学术也。 译文以白话为主,然间亦用文言者,培根之文时而平易 朴直,时而雍容典雅之故也。译者既抱定传达原作意思 口吻之宗旨,自不必墨守一格,禁于一隅也 四、地名人名等专名词其已通行有年者概仍其旧,如伦敦,圣 保罗是也。其尚未通行者则于译时力求其音近,力避其杂 以汉义,如 Seneca不译薛内佳是也。 五、官署职衔等名称最难译,字典辞书又鲜能为助者。只可 就区区所知而试译之。甚望博学之士有以教我 六、注释十九皆本 Selby,间亦采用他书,皆注明出处(普通

译 例 一 、 本 书 系 依 据 S e l b y 编 辑 之 M a c m i l a n 本 , 参 考 《 万 人 丛 书 》 ( E v e r y m a n ’ s L i b r a r y ) 本 而 译 成 者 。 二 、 译 此 书 时 或 “ 亦 步 亦 趋 ” 而 “ 直 译 ” 之 。 或 颠 倒 其 词 序 , 拆 裂 其 长 句 而 “ 意 译 ” 之 。 但 求 无 愧 我 心 , 不 顾 他 人 之 臧 否 也 。 夫 “ 直 译 ” “ 意 译 ” 之 争 , 盲 人 摸 象 之 争 也 。 以 中 西 文 字 相 差 如 斯 之 巨 而 必 欲 完 全 “ 直 译 ” , 此 不 待 辩 而 知 其 不 可 能 者 也 。 亦 有 两 方 语 句 , 不 约 而 同 , 顺 笔 写 来 , 自 然 巧 合 者 , 当 是 时 也 , 虽 欲 不 “ 直 译 ” 岂 可 得 乎 ? 此 中 取 舍 全 视 译 者 中 英 文 之 造 诣 如 何 , 非 一 言 可 决 也 。 局 外 之 人 , 必 欲 强 立 规 律 , 定 为 一 尊 , 则 胶 柱 鼓 瑟 , 刻 舟 求 剑 , 徒 贻 笑 于 大 方 , 全 无 补 于 学 术 也 。 三 、 译 文 以 白 话 为 主 , 然 间 亦 用 文 言 者 , 培 根 之 文 时 而 平 易 朴 直 , 时 而 雍 容 典 雅 之 故 也 。 译 者 既 抱 定 传 达 原 作 意 思 口 吻 之 宗 旨 , 自 不 必 墨 守 一 格 , 禁 于 一 隅 也 。 四 、 地 名 人 名 等 专 名 词 其 已 通 行 有 年 者 概 仍 其 旧 , 如 伦 敦 , 圣 保 罗 是 也 。 其 尚 未 通 行 者 则 于 译 时 力 求 其 音 近 , 力 避 其 杂 以 汉 义 , 如 S e n e c a 不 译 薛 内 佳 是 也 。 五 、 官 署 职 衔 等 名 称 最 难 译 , 字 典 辞 书 又 鲜 能 为 助 者 。 只 可 就 区 区 所 知 而 试 译 之 。 甚 望 博 学 之 士 有 以 教 我 。 六 、 注 释 十 九 皆 本 S e l b y , 间 亦 采 用 他 书 , 皆 注 明 出 处 ( 普 通

培根论说文集 参考书,如《韦氏字典》,则不尽注明)。若自承为己见者 当然由本人负责。注释用浅近文言以省篇幅 七、培根书中引用拉丁成语不少。此等成语或出于罗马之诗 文史籍,或见于拉丁本之圣经,或采自中古之教会长老, 来源既伙,命意有时亦甚难妥译。加以译者拉丁文程度 幼稚,不敢自信,幸赖英译本中有表列对照者可供参考。 兹仍将原文列于注释中以便专家指导。 八、本书着手翻译时适值敌寇侵凌,平津沦陷,学者星散,典 籍荡然。译者不得已以萤火之光,探此窈冥,尚望海内明 达,毋吝教我,绳愆纠缪,则幸甚矣 水天同誌于昆明 1942年6月

参 考 书 , 如 《 韦 氏 字 典 》 , 则 不 尽 注 明 ) 。 若 自 承 为 己 见 者 当 然 由 本 人 负 责 。 注 释 用 浅 近 文 言 以 省 篇 幅 。 七 、 培 根 书 中 引 用 拉 丁 成 语 不 少 。 此 等 成 语 或 出 于 罗 马 之 诗 文 史 籍 , 或 见 于 拉 丁 本 之 圣 经 , 或 采 自 中 古 之 教 会 长 老 , 来 源 既 伙 , 命 意 有 时 亦 甚 难 妥 译 。 加 以 译 者 拉 丁 文 程 度 幼 稚 , 不 敢 自 信 , 幸 赖 英 译 本 中 有 表 列 对 照 者 可 供 参 考 。 兹 仍 将 原 文 列 于 注 释 中 以 便 专 家 指 导 。 八 、 本 书 着 手 翻 译 时 适 值 敌 寇 侵 凌 , 平 津 沦 陷 , 学 者 星 散 , 典 籍 荡 然 。 译 者 不 得 已 以 萤 火 之 光 , 探 此 窈 冥 , 尚 望 海 内 明 达 , 毋 吝 教 我 , 绳 愆 纠 缪 , 则 幸 甚 矣 。 水 天 同 誌 于 昆 明 1 9 4 2 年 6 月 2 培 根 论 说 文 集

绪论 O liphant Sweaton著 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外如阑男爵,圣奥本 斯子爵( Baron verulam and viscount st. Albans),于1561 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临河街( Strand)之约克府(York House)。他的父亲是掌玺大臣男爵尼古拉·培根(Sir Nicholas bacon)。母亲是继室②,共生二男,弗兰西斯是次子 弗兰西斯从小体弱多病。后世传者多以为这就是他少年 老成的原因。其实他自幼即喜研读较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 高深的书籍,所以他的态度老成的原故或在于此而不在于彼。 关于他的幼年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的生活是在两个 地方度过的:一处是伦敦的府邸(约在现在的临河街与泰晤 士河之间),一处是哈弗州的高阑城 (G orhambury, Hert ford- shire)的别墅,到了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同年长于他二岁的哥 哥安东尼( Anthony)同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Trinity Col lege),我们这才对他的生平知道得较为详细一点了 ①原文见《万人丛书》本培根《论说文集》。内容较全面,惜征引不免过 造句有时太长,译者略有删节,以便读者 ②培根之母名安(Ane),男爵安东尼·科克( Sir A nthony Cook)之女。 男爵曾为英王爱德华六世之太傅。安少时曾受良好教育,嫁后相夫教子,克尽厥 职,为当时著名之贤夫人

绪 论 ① O l i p h a n t S w e a t o n 著 弗 兰 西 斯 · 培 根 ( F r a n c i s B a c o n ) , 外 如 阑 男 爵 , 圣 奥 本 斯 子 爵 ( B a r o n V e r u l a m a n d V i s c o u n t S t . A l b a n s ) , 于 1 5 6 1 年 1 月 2 2 日 生 于 伦 敦 临 河 街 ( S t r a n d ) 之 约 克 府 ( Y o r k H o u s e ) 。 他 的 父 亲 是 掌 玺 大 臣 男 爵 尼 古 拉 · 培 根 ( S i r N i c h o l a s B a c o n ) 。 母 亲 是 继 室 ② , 共 生 二 男 , 弗 兰 西 斯 是 次 子 。 弗 兰 西 斯 从 小 体 弱 多 病 。 后 世 传 者 多 以 为 这 就 是 他 少 年 老 成 的 原 因 。 其 实 他 自 幼 即 喜 研 读 较 他 的 年 龄 应 读 的 书 更 为 高 深 的 书 籍 , 所 以 他 的 态 度 老 成 的 原 故 或 在 于 此 而 不 在 于 彼 。 关 于 他 的 幼 年 我 们 所 知 甚 少 。 只 知 道 他 的 生 活 是 在 两 个 地 方 度 过 的 : 一 处 是 伦 敦 的 府 邸 ( 约 在 现 在 的 临 河 街 与 泰 晤 士 河 之 间 ) , 一 处 是 哈 弗 州 的 高 阑 城 ( G o r h a m b u r y , H e r t f o r d A s h i r e ) 的 别 墅 , 到 了 他 十 三 岁 的 时 候 他 同 年 长 于 他 二 岁 的 哥 哥 安 东 尼 ( A n t h o n y ) 同 入 剑 桥 大 学 的 三 一 学 院 ( T r i n i t y C o l A l e g e ) , 我 们 这 才 对 他 的 生 平 知 道 得 较 为 详 细 一 点 了 。 ① ② 培 根 之 母 名 安 ( A n n e ) , 男 爵 安 东 尼 · 科 克 ( S i r A n t h o n y C o o k ) 之 女 。 男 爵 曾 为 英 王 爱 德 华 六 世 之 太 傅 。 安 少 时 曾 受 良 好 教 育 , 嫁 后 相 夫 教 子 , 克 尽 厥 职 , 为 当 时 著 名 之 贤 夫 人 。 原 文 见 《 万 人 丛 书 》 本 培 根 《 论 说 文 集 》 。 内 容 较 全 面 , 惜 征 引 不 免 过 繁 , 造 句 有 时 太 长 , 译 者 略 有 删 节 , 以 便 读 者

4 培根论说文集 他在剑桥住了三年。离开的时候,如麦考莱 macaulay)所说:“他是带着这么一种心理走的。对剑桥的 学科深为轻蔑:对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坚决地认为根本有害; 对亚里士多德派的学者虚耗精力于其上的“学问’有一种应 有的渺视:对亚里士多德本人亦没有多大的尊崇。”① 这时他已经见过英国朝廷的生活了。他父亲的高位和他 们家庭的显亲贵戚②使这件事易于发生。据历史所载,女王 伊利萨白 (Elizabeth)为了访问他的掌玺大臣,曾经巡幸到 高阑城的别墅不止一次。在这座美丽堂皇的别墅里,在古老 的橡树榆树丛中,这位喜欢奉承的女王也许接受过年青的弗 西斯的优美的颂词。女王在答复的时候也许因为看见他少 年老成的态度,因而称他为“朕的小掌玺大臣”,③这也是记 载上有的。至于培根从少年就熟悉宫廷的仪节习尚这件事,可 从他的《论说文集》初稿中两篇文章的题目看出。一篇是 “论礼仪”⑩ On Ceremonies and Respects),另一篇是“论尊 荣与名誉” (On Honour and Reputation)。他的关于处高位时 对上对下对平辈应持如何态度的议论,不但是说理公允,而 且是参透世情之作。他认为对于在上的人表示尊敬并不是一 种奴气,而是处世应尽的一种责任。因为假如我们不这样做, 那么居于我们之下的人又怎么肯对我们表示尊敬呢? ①见麦考莱的《培根论》 (Essay on Bacon) ②培根姨母嫁威廉·塞西wⅲ liam Cecil),后为伯莱公爵 (ord burleigh Burghley),为伊利萨白之财相(实等于首相),极受信任。公爵之子为男爵罗 伯·塞西 Sir robert Cecil)任枢密大臣,与培根为表兄弟 ③“ My young Lord Keeper

他 在 剑 桥 住 了 三 年 。 离 开 的 时 候 , 如 麦 考 莱 ( M a c a u l a y ) 所 说 : “ 他 是 带 着 这 么 一 种 心 理 走 的 。 对 剑 桥 的 学 科 深 为 轻 蔑 ; 对 英 国 的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坚 决 地 认 为 根 本 有 害 ; 对 亚 里 士 多 德 派 的 学 者 虚 耗 精 力 于 其 上 的 ‘ 学 问 ’ 有 一 种 应 有 的 渺 视 ; 对 亚 里 士 多 德 本 人 亦 没 有 多 大 的 尊 崇 。 ” ① 这 时 他 已 经 见 过 英 国 朝 廷 的 生 活 了 。 他 父 亲 的 高 位 和 他 们 家 庭 的 显 亲 贵 戚 ② 使 这 件 事 易 于 发 生 。 据 历 史 所 载 , 女 王 伊 利 萨 白 ( E l i z a b e t h ) 为 了 访 问 他 的 掌 玺 大 臣 , 曾 经 巡 幸 到 高 阑 城 的 别 墅 不 止 一 次 。 在 这 座 美 丽 堂 皇 的 别 墅 里 , 在 古 老 的 橡 树 榆 树 丛 中 , 这 位 喜 欢 奉 承 的 女 王 也 许 接 受 过 年 青 的 弗 兰 西 斯 的 优 美 的 颂 词 。 女 王 在 答 复 的 时 候 也 许 因 为 看 见 他 少 年 老 成 的 态 度 , 因 而 称 他 为 “ 朕 的 小 掌 玺 大 臣 ” , ③ 这 也 是 记 载 上 有 的 。 至 于 培 根 从 少 年 就 熟 悉 宫 廷 的 仪 节 习 尚 这 件 事 , 可 从 他 的 《 论 说 文 集 》 初 稿 中 两 篇 文 章 的 题 目 看 出 。 一 篇 是 “ 论 礼 仪 ” ( O n C e r e m o n i e s a n d R e s p e c t s ) , 另 一 篇 是 “ 论 尊 荣 与 名 誉 ” ( O n H o n o u r a n d R e p u t a t i o n ) 。 他 的 关 于 处 高 位 时 对 上 对 下 对 平 辈 应 持 如 何 态 度 的 议 论 , 不 但 是 说 理 公 允 , 而 且 是 参 透 世 情 之 作 。 他 认 为 对 于 在 上 的 人 表 示 尊 敬 并 不 是 一 种 奴 气 , 而 是 处 世 应 尽 的 一 种 责 任 。 因 为 假 如 我 们 不 这 样 做 , 那 么 居 于 我 们 之 下 的 人 又 怎 么 肯 对 我 们 表 示 尊 敬 呢 ? 4 培 根 论 说 文 集 ① ② ③ “ M y y o u n g L o r d K e e p e r ” 。 培 根 姨 母 嫁 威 廉 · 塞 西 ( W i l i a m C e c i l ) , 后 为 伯 莱 公 爵 ( L o r d B u r l e i g h o r B u r g h l e y ) , 为 伊 利 萨 白 之 财 相 ( 实 等 于 首 相 ) , 极 受 信 任 。 公 爵 之 子 为 男 爵 罗 伯 · 塞 西 ( S i r R o b e r t C e c i l ) 任 枢 密 大 臣 , 与 培 根 为 表 兄 弟 。 见 麦 考 莱 的 《 培 根 论 》 ( E s s a y o n B a c o n )

绪论 5 安东尼·培根和他的弟弟都有志于外交。为了准备起见, 他们于1576年6月进了葛莱律师公会①为“老生” ( A t)2。他们不久就在会中地皮上造了几间住屋,这几 间屋子后来培根在里面住过好几次。二人入会三月之后(1576 年9月),培根就跟随当时的英国驻法大使包莱男爵(Sir Amyas Paulet)奉使巴黎。这次旅行可说是他在外交事务上 实际训练的开端。他用关于欧陆政治外交的研究结果做材料, 著成了一篇《欧洲政情记》∝ otes on the states of Europe)。 这篇文章在他的全集里多有印出者。当时法国正在闹内乱,天 主教同新教徒斗争正烈。有许多残酷事件引起了培根在“论 党派”③一文中最恰当的议论。下面的话即其一例也 为帝王者务须小心,不可偏向一方,以致俨然成为某党 某派的党徒。国内的党派总是于王权不利的,因为这些党派 常向党员要求一种义务,简直和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差不多,并 使君主变为‘吾辈之一’:如法兰西的‘神圣同盟’中所可见 者是也。” ①Gray'sInn,英国中古四大律师公会之一。统名曰“法庭公会” (nns of Court)分名曰林肯公会 CL incoln’sInn)、葛莱公会、内庙公会( The inner Temple)、中庙公会〔 The m iddle T emple)。此四会者大约起源于十二世纪,至十 四世纪而大盛(现存之纪录则最早者仅及于十五世纪)。其先本系法律学校,招收 生徒,教以律学,如中世纪之行业公会然。其后势力大增,从事律师业者必出自 四公会之门。至今日此四公会虽仅具律师俱乐部之性质而仍拥有检定及赋予律师 资格之权焉 ② A ncient,在律师公会中用之,为高级生之义 ③见本集第51篇 (O fAction)

安 东 尼 · 培 根 和 他 的 弟 弟 都 有 志 于 外 交 。 为 了 准 备 起 见 , 他 们 于 1 5 7 6 年 6 月 进 了 葛 莱 律 师 公 会 ① 为 “ 老 生 ” ( A n c i e n t ) ② 。 他 们 不 久 就 在 会 中 地 皮 上 造 了 几 间 住 屋 , 这 几 间 屋 子 后 来 培 根 在 里 面 住 过 好 几 次 。 二 人 入 会 三 月 之 后 ( 1 5 7 6 年 9 月 ) , 培 根 就 跟 随 当 时 的 英 国 驻 法 大 使 包 莱 男 爵 ( S i r A m y a s P a u l e t ) 奉 使 巴 黎 。 这 次 旅 行 可 说 是 他 在 外 交 事 务 上 实 际 训 练 的 开 端 。 他 用 关 于 欧 陆 政 治 外 交 的 研 究 结 果 做 材 料 , 著 成 了 一 篇 《 欧 洲 政 情 记 》 ( N o t e s o n t h e S t a t e s o f E u r o p e ) 。 这 篇 文 章 在 他 的 全 集 里 多 有 印 出 者 。 当 时 法 国 正 在 闹 内 乱 , 天 主 教 同 新 教 徒 斗 争 正 烈 。 有 许 多 残 酷 事 件 引 起 了 培 根 在 “ 论 党 派 ” ③ 一 文 中 最 恰 当 的 议 论 。 下 面 的 话 即 其 一 例 也 : “ 为 帝 王 者 务 须 小 心 , 不 可 偏 向 一 方 , 以 致 俨 然 成 为 某 党 某 派 的 党 徒 。 国 内 的 党 派 总 是 于 王 权 不 利 的 , 因 为 这 些 党 派 常 向 党 员 要 求 一 种 义 务 , 简 直 和 臣 民 对 君 主 的 义 务 差 不 多 , 并 使 君 主 变 为 ‘ 吾 辈 之 一 ’ : 如 法 兰 西 的 ‘ 神 圣 同 盟 ’ 中 所 可 见 者 是 也 。 ” 绪 论 5 ① ② ③ 见 本 集 第 5 1 篇 ( O f F a c t i o n ) 。 A n c i e n t , 在 律 师 公 会 中 用 之 , 为 高 级 生 之 义 。 G r a y ’ s I n n , 英 国 中 古 四 大 律 师 公 会 之 一 。 统 名 曰 “ 法 庭 公 会 ” ( I n n s o f C o u r t ) 分 名 曰 林 肯 公 会 ( L i n c o l n ’ s I n n ) 、 葛 莱 公 会 、 内 庙 公 会 ( T h e I n n e r T e m p l e ) 、 中 庙 公 会 ( T h e M i d d l e T e m p l e ) 。 此 四 会 者 大 约 起 源 于 十 二 世 纪 , 至 十 四 世 纪 而 大 盛 ( 现 存 之 纪 录 则 最 早 者 仅 及 于 十 五 世 纪 ) 。 其 先 本 系 法 律 学 校 , 招 收 生 徒 , 教 以 律 学 , 如 中 世 纪 之 行 业 公 会 然 。 其 后 势 力 大 增 , 从 事 律 师 业 者 必 出 自 四 公 会 之 门 。 至 今 日 此 四 公 会 虽 仅 具 律 师 俱 乐 部 之 性 质 而 仍 拥 有 检 定 及 赋 予 律 师 资 格 之 权 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68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