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际收支》案例二、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 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33KB,团购合买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自 1997 年 7 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 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受到严重创伤,1997 年 7 月至 1998 年 1 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贬值幅度高达 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 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 跌幅达 30%~6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案例二、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 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 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 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 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 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 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 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 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 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 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 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 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 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 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 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 生指数10月21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 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 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 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 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 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 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 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 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 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 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 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 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 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 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

案例二、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 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自 1997 年 7 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 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受到严重创伤,1997 年 7 月至 1998 年 1 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贬值幅度高达 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 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 跌幅达 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 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 1000 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 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 年 7 月 2 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 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 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 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 月 11 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 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 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 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 7 月 2 日至 1 4 日贬值了 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 10 月 17 日,台市贬值 0.98 元,达到 1 美元兑换 29.5 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 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 165.55 点,10 月 20 日。台币贬至 30.45 元兑 1 美元。台湾股市 再跌 301.67 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 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 月 27 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 554.26 点,迫使纽 约交易所 9 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 月 28 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 国股市分别跌 4.4%、7.6%、6.6%、6.7%和 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 生指数 10 月 21 H 和 27 日分别跌 765.33 点和 1200 点,10 月 28 日再跌 1400 点,这三大香 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 25%。 11 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 月,韩元汇价持续下 挫,其中 11 月 20 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 10%,创下了 1139 韩元兑 1 美元的新低;至 11 月 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 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 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 也进一步加深,11 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 1 美 元兑换 130 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 17.03%。 从 1998 年 1 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l 月 8 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 26%。l 月 12 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 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 773.58 点,新加坡、台湾、日本 股中分别跌 102.88 点、362 点和 330.66 点。直到 2 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 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 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 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的外资高达 400 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 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 20 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 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 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 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

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 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 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 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 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 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 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 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 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 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 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始发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一经济危机,是一场最具有全球化特色的危机。这场危机改变 了沿袭已久的经济危机的传统模式。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然后波及发达国家。这一事实改变 了以往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发达国家进而波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的扩散模式。在危机发 生后的一年中,西方7国中日本和德国受到了较大的牵连,引发其经济的衰退。这说明,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国际循环中发生在“外围”资本运动障碍可以反馈至“中心”,并 对资本循环的整体运动产生影响。 其二,金融动荡引发经济整体衰退。以往经济危机一般先由产业危机开始,进而引 发金融动荡。而东南亚金融一经济危机改变了以往经济危机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东南亚 金融危机爆发前,该地区经济基本面向好,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突发性、连带性的特点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的分析、论述已经十分充分。但对这 场危机的全球化背景似还需要做一些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我们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并在该地区造成严重的持续性的影响的深层原因 是:该地区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该地区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部分国家在80年代后的经 济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面向全球经济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基础上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强 大的出口加工能力并以其外向型经济从资本国际循环中受益。但是,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的 同时,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的产业链并没有相应的扩展与延伸,使经济发展缺乏国 内市场的支持而后劲乏力。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产业处于全球经济的垂直分工体系 的底部,大量集中了劳动密集型和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全球经济中这类产业不易于技术 的吸收与积淀,导致东南亚地区产业升级迟缓,成为全球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一遇全球经 济的结构性调整,便首当其冲成为经济风险的牺牲品。总之,东南亚金融一经济危机在深层 背景上是一场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并证明了依附性经济的缺陷与危害。 东南亚金融一经济危机对同处于亚洲地区的,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不言而喻 的重要警示与启示作用。除去人们已经讨论很多的加强金融企业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和加强政 府监管等措施以外,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 整和完善 第一,正确处理“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关系,保持在全球化与开放条 件下的国民经济的合理、均衡的结构。东南亚的危机给了“东亚模式”以严重的挫折,现在 虽不能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失败,但确应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中 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发展中对大国经济的特点,应予充分的考虑。大国经济应对

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 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 230 亿美元,韩国则 高达 237 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 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 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 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泰国外债 1992 年为 200 亿美元,1997 年货币贬值前已达 860 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 1 5D0 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 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 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 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 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 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始发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是一场最具有全球化特色的危机。这场危机改变 了沿袭已久的经济危机的传统模式。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然后波及发达国家。这一事实改变 了以往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发达国家进而波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的扩散模式。在危机发 生后的一年中,西方 7 国中日本和德国受到了较大的牵连,引发其经济的衰退。这说明,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国际循环中发生在“外围”资本运动障碍可以反馈至“中心”,并 对资本循环的整体运动产生影响。 其二,金融动荡引发经济整体衰退。以往经济危机一般先由产业危机开始,进而引 发金融动荡。而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改变了以往经济危机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东南亚 金融危机爆发前,该地区经济基本面向好,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突发性、连带性的特点。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的分析、论述已经十分充分。但对这 场危机的全球化背景似还需要做一些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我们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并在该地区造成严重的持续性的影响的深层原因 是:该地区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该地区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部分国家在 80 年代后的经 济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面向全球经济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基础上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强 大的出口加工能力并以其外向型经济从资本国际循环中受益。但是,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的 同时,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的产业链并没有相应的扩展与延伸,使经济发展缺乏国 内市场的支持而后劲乏力。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产业处于全球经济的垂直分工体系 的底部,大量集中了劳动密集型和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全球经济中这类产业不易于技术 的吸收与积淀,导致东南亚地区产业升级迟缓,成为全球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一遇全球经 济的结构性调整,便首当其冲成为经济风险的牺牲品。总之,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在深层 背景上是一场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并证明了依附性经济的缺陷与危害。 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对同处于亚洲地区的,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不言而喻 的重要警示与启示作用。除去人们已经讨论很多的加强金融企业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和加强政 府监管等措施以外,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 整和完善。 第一,正确处理“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关系,保持在全球化与开放条 件下的国民经济的合理、均衡的结构。东南亚的危机给了“东亚模式”以严重的挫折,现在 虽不能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失败,但确应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中 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发展中对大国经济的特点,应予充分的考虑。大国经济应对

全球化的风险方面应当较为有利。中国应吸取东南亚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注意在发展外 向型经济的同时充分注意发展国内产业,注重推动国内产业链的延伸。从总体上看,尽管处 于全球化时代,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仍然会是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 为辅。因此,当前中国政府坚持扩大内需的调整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基 本战略是正确的。 第二,积极、正确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强宏观引导。外资的进入对中国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外资的进入并非多多益善。外资过多地集中个别行业 与地区会造成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并易于造成地区间的差距扩大。今后如何引导外资向内地 和内需产业流动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注重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intel inside和 Made in china是 当代全球经济中,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两个象征性的词汇。中国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 最大的初级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制造中心。在工业化以来的历史上,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 化国家依次扮演过这个角色,80、90年代东南亚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一角色。但 这些国家与地区都相继退出,不再担任或被替代。中国的工业化由于天然的禀赋,如地域广 大,具有勤劳而低廉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经营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中国有可能在未来的全 球化经济发展实现“升级,不退出”的新的发展模式以替代以往发达国家依次遵循的“升 级,退出”的旧模式。这将成为工业化发展的新奇迹。但要实现这个新的奇迹;必要的前提 是中国持续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中国要想在未来避免东南亚 的前车之覆,必须大力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如何将面向出口的低附加值产业,在国际经济 循环中获得的利润与积累向科技研发领域转移,是未来中国政府和产业界需要多多考虑和解 决的重要课题

全球化的风险方面应当较为有利。中国应吸取东南亚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注意在发展外 向型经济的同时充分注意发展国内产业,注重推动国内产业链的延伸。从总体上看,尽管处 于全球化时代,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仍然会是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 为辅。因此,当前中国政府坚持扩大内需的调整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基 本战略是正确的。 第二,积极、正确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强宏观引导。外资的进入对中国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外资的进入并非多多益善。外资过多地集中个别行业 与地区会造成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并易于造成地区间的差距扩大。今后如何引导外资向内地 和内需产业流动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注重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intel inside 和 Made in China 是 当代全球经济中,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两个象征性的词汇。中国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 最大的初级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制造中心。在工业化以来的历史上,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 化国家依次扮演过这个角色,80、90 年代东南亚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一角色。但 这些国家与地区都相继退出,不再担任或被替代。中国的工业化由于天然的禀赋,如地域广 大,具有勤劳而低廉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经营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中国有可能在未来的全 球化经济发展实现“升级,不退出”的新的发展模式以替代以往发达国家依次遵循的“升 级,退出”的旧模式。这将成为工业化发展的新奇迹。但要实现这个新的奇迹;必要的前提 是中国持续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中国要想在未来避免东南亚 的前车之覆,必须大力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如何将面向出口的低附加值产业,在国际经济 循环中获得的利润与积累向科技研发领域转移,是未来中国政府和产业界需要多多考虑和解 决的重要课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