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 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稳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生那一刻 就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目的就是激 活文明不至于在稳定中走向终结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 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 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由于传统哲学在世界第一性上的决裂争歧,结果导致美学体系 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直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才逐渐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 与特殊性,它把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先于存在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即它只适 于物质,不适合于文明人特殊的存在体。不想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更不想物质主义将人 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 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这 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换言之,艺 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也不再是本质的 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因此, 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 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自杀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 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本身存在是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 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 表现形态 为艺不间使时的数,楼定确文明的图与史的刻价乙米最图的第与用的4 较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 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也没有比死亡威胁更能激发人类的智 慧与想象、勇气与毅力。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呈现出一个稳定性,它与人类在艺术上创造力激情的 萎缩有着内在密切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民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彻底终结。文明正是在不稳定 中达到最终毁灭,可稳定则是提前的死亡。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成为一种 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 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性过程,它表现为文明不断演变的运动特征。 (摘编自程美信《艺术的本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 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稳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生那一刻 就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目的就是激 活文明不至于在稳定中走向终结。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 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 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由于传统哲学在世界第一性上的决裂争歧,结果导致美学体系 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直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才逐渐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 与特殊性,它把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先于存在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即它只适 于物质,不适合于文明人特殊的存在体。不想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更不想物质主义将人 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 20 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这 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换言之,艺 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也不再是本质的 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因此, 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 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自杀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 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本身存在是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 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 表现形态。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即使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均 为艺术所不可饶恕的捣毁对象,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艺术最突出的新与旧的生死 较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 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也没有比死亡威胁更能激发人类的智 慧与想象、勇气与毅力。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呈现出一个稳定性,它与人类在艺术上创造力激情的 萎缩有着内在密切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民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彻底终结。文明正是在不稳定 中达到最终毁灭,可稳定则是提前的死亡。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成为一种 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 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性过程,它表现为文明不断演变的运动特征。 (摘编自程美信《艺术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的捍卫,都是违背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因为既定的经 典艺术都已死亡,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B.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因此,为激活文明,艺术总 是对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 C.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都是艺术捣毁对象,因为艺术 是既定文明的死敌,文明倾向稳定,就意味着死亡。 D.作为人类情思的表现载体,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其实跟艺术本质没有关系 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的反映,艺术的主体最终是人,但传统哲学让美学体系陷入神学绝对 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 B.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 质先于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C.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竟然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这是人们 所未曾预料的 D.20世纪艺术功能开始从审美转向社会学,主要表现在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 度的批判性构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与旧的生死较量,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其最 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审美是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所以讠 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C.如果一种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这是有艺 术的不稳定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D.有天赋的艺术家,总是以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 风格和内容主题进行革新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A.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的捍卫,都是违背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因为既定的经 典艺术都已死亡,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B.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因此,为激活文明,艺术总 是对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 C.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都是艺术捣毁对象,因为艺术 是既定文明的死敌,文明倾向稳定,就意味着死亡。 D.作为人类情思的表现载体,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其实跟艺术本质没有关系, 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的反映,艺术的主体最终是人,但传统哲学让美学体系陷入神学绝对 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 B.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 质先于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C.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竟然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这是人们 所未曾预料的。 D.20 世纪艺术功能开始从审美转向社会学,主要表现在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 度的批判性构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与旧的生死较量,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其最 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 B.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审美是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所以说, 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C.如果一种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这是有艺 术的不稳定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D.有天赋的艺术家,总是以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 风格和内容主题进行革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 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 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 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 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 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 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 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 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 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 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 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 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 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 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 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 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 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 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 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 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 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 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 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 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 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 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 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 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 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 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关山月①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 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 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 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 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 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 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 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关山月①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 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 的灾难的语句是“,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 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 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 全诗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 两句意思一致。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 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 子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温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 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 带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 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也不 是什么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园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 经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 色紧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定单张床位的。”男人 的脸有些微红:“你看看,我一一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 的。我的心有些软,不置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 去。”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 五分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緊巴,看病花完了。”我 无奈地摇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 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出外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 哥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如啄米小鸡:“能,能。”我说:“好吧!”准 备带他上楼。 男人孩子似地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怏怏的女人。我吃惊 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 男人忙解释:“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 也期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间值 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领他们上去。一进门男人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没卫 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人:“这 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道呀妹 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手。女人 满脸的歉疚:“大妹子,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我只好冒更大风险偷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 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 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很 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见 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汨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哥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 带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 元。”门又“吱呀”一 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 120 元。”知道他也不 是什么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 经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 色紧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定单张床位的。”男人 的脸有些微红:“你看看,我——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 的。我的心有些软,不置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 去。”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 五分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紧巴,看病花完了。”我 无奈地摇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 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出外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 哥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如啄米小鸡:“能,能。”我说:“好吧!”准 备带他上楼。 男人孩子似地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怏怏的女人。我吃惊: “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 吗?” 男人忙解释:“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 也期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间值 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领他们上去。一进门男人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没卫 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人:“这 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道呀妹 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手。女人 满脸的歉疚:“大妹子,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我只好冒更大风险偷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嘴边,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 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一片潮湿。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很 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见 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泪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哥
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为边缘人 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了些,抓紧时 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吧,把娘送终了 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冲冲地对我说:“来了来了 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一一你?”我们异口同声吐出两 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得 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的脸上 痒痒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 “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 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B.“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祈求住下、盼望 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C.文中写到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说明男人真正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局促和 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从对 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开始时,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 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2)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3)结合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文中“我”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为边缘人, 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了些,抓紧时 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吧,把娘送终了 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冲冲地对我说:“来了来了, 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你?”我们异口同声吐出两 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得 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的脸上, 痒痒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 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B.“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祈求住下、盼望 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C.文中写到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说明男人真正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局促和 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D.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从对 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开始时,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 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2)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6 分) (3)结合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文中“我”的性格特点。(6 分) (4)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 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 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 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 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 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 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 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 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 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 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 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 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 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 “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 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 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 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 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 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 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 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 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 持要求调査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晩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 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 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 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 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 黄鼠狼来回奔跑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 20 年代,甘肃发生 8.5 级特大地震,他带 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 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 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 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 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 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 15 号院的 2 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 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 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 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 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 90 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 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 1913 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 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 6 位院士中,有 4 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 “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 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 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 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 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 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 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 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 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 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 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 在 1949 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 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 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 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 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 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 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 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 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 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 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 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 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实际上是说他与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的知 识分子不一样,而注重实地考察,凸显其勇于开拓的精神。 B.“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中国 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引用的评价蕴含褒贬之情。 C.曾为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査所”办公地点的小楼一直保持着静默,不远处是热闹的西 单市场,由此可见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被遗忘。 D.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的努力下,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 甚至给中国科学思想史带来一段难得的辉煌岁月 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 以火山喷发来比喻中国地质学的蓬勃发展 形象而夸张地表现“北京猿人”的发现的巨大影响 (2)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翁文灏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人物,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 的?(8分)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 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 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 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 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 1912 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 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 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 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 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 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实际上是说他与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的知 识分子不一样,而注重实地考察,凸显其勇于开拓的精神。 B.“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中国 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引用的评价蕴含褒贬之情。 C.曾为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的小楼一直保持着静默,不远处是热闹的西 单市场,由此可见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被遗忘。 D.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的努力下,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 甚至给中国科学思想史带来一段难得的辉煌岁月。 E.“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一句以火山喷发来比喻中国地质学的蓬勃发展, 形象而夸张地表现“北京猿人”的发现的巨大影响。 (2)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翁文灏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人物,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 的?(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90后女协警曹羽将生命 ,勇斗歹徒,身中5刀,仍死抱歹徒不松手 ②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当你做出决定时,却对自己的目标与梦想 ③大学是场没有彩排的舞台剧,因此填报志愿一定不能对多渠道的意见 A.置若罔闻置之度外不闻不问B.置若罔闻不闻不问置之度外 C.不闻不问置之度外置若罔闻D.置之度外不闻不问置若罔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在年初的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加大防逃工作, 布下天罗地网 B.早在25岁时,翁倩玉就拜素以“功力深厚”著称的日本版画大师栋方志功的嫡传弟子井上 胜江为师创作版画。 C.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D.3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文化部联合推冉了12套广场健身操舞,一时间广泛引起讨论, 各种质疑的声音纷起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 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 从能源角度看,全国仍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在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如何让这些地区摆 脱“用电贫困”的局面,是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考虑的 A.虽然基本上不存在用不上电的问题,但用不起电的问题普遍存在 B.用不上电虽然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问题,而用不起电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90 后女协警曹羽将生命 ,勇斗歹徒,身中 5 刀,仍死抱歹徒不松手。 ②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当你做出决定时,却对自己的目标与梦想__ _ 。 ③大学是场没有彩排的舞台剧,因此填报志愿一定不能对多渠道的意见 。 A.置若罔闻置之度外不闻不问 B.置若罔闻 不闻不问 置之度外 C.不闻不问置之度外置若罔闻 D.置之度外不闻不问 置若罔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在年初的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加大防逃工作, 布下天罗地网。 B.早在 25 岁时,翁倩玉就拜素以“功力深厚”著称的日本版画大师栋方志功的嫡传弟子井上 胜江为师创作版画。 C.最终 45 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D.3 月 23 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文化部联合推冉了 12 套广场健身操舞,一时间广泛引起讨论, 各种质疑的声音纷起。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 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 从能源角度看,全国仍有 20 多万人用不上电。在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如何让这些地区摆 脱“用电贫困”的局面,是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考虑的。 A.虽然基本上不存在用不上电的问题,但用不起电的问题普遍存在 B.用不上电虽然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问题,而用不起电才是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