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5年4月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e)起霎(sha)时编纂(zuan)安步当(dang)车 B.瘦削(xue)叱咤(zha)忖度(duo)正襟(jn)危坐 C.臧否(pi)躯壳(qio)殷(yin)红风驰电掣(che) D.剽(biao)悍蜷(quan)曲翘(qiao)首力能扛(gang)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谜团不记前嫌原形毕露 B.赝品销赃沸反盈天雕梁画栋 C.青睐崩盘骄生惯养钟鸣鼎食 D.缱绻蜂涌衔冤负屈锚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得武当,只见小小的殿宇,的院子里分散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 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光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的日影。 ②鉴于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引发的交通事故,2015年2月,省十二届 人大三次会议髙票通过决定,自5月起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此举借鉴 荆州“禁烧”的成功经验,百姓呼声打造“湖北蓝”。 A.宁静稀朗惨不忍睹响应 B.肃静稀疏惨绝人寰响应 肃静稀朗惨绝人寰顺应 D.宁静稀疏惨不忍睹顺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正会风,削 减会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发现,一些部门的会议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 势上扬”。 B.我国最近公布的一批日本侵华历史档案,包括书证、图片和战犯供状的视频, 通过媒体传播,有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痛斥批判,也有的静观不语,但不论何种反 应,都承认那就是事实。 C.《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颇为亲切地规劝年轻人“别熬 夜”,主要是告诫他们,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 如作息习惯。 D.按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草案)规定,我省 拟在孔子诞辰日(每年9月28日)开展全民阅读专项活动,与世界读书日一起, 成为我省第二个全民阅读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在三者之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 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 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 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 2015 年 4 月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ué)起 霎(shà)时 编纂(zuǎn) 安步当(dānɡ)车 B.瘦削(xuē) 叱咤(zhà) 忖度(duó) 正襟(jīn)危坐 C.臧否(pǐ) 躯壳(qiào) 殷(yīn)红 风驰电掣(chè) D.剽(biāo)悍 蜷(quán)曲 翘(qiáo)首 力能扛(ɡānɡ)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谜团 不记前嫌 原形毕露 B.赝品 销赃 沸反盈天 雕梁画栋 C.青睐 崩盘 骄生惯养 钟鸣鼎食 D.缱绻 蜂涌 衔冤负屈 锚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得武当,只见小小的殿宇, 的院子里分散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 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光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 的日影。 ②鉴于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引发 的交通事故,2015 年 2 月,省十二届 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 5 月起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此举借鉴 荆州“禁烧”的成功经验, 百姓呼声打造“湖北蓝”。 A.宁静 稀朗 惨不忍睹 响应 B.肃静 稀疏 惨绝人寰 响应 C.肃静 稀朗 惨绝人寰 顺应 D.宁静 稀疏 惨不忍睹 顺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正会风,削 减会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发现,一些部门的会议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 势上扬”。 B.我国最近公布的一批日本侵华历史档案,包括书证、图片和战犯供状的视频, 通过媒体传播,有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痛斥批判,也有的静观不语,但不论何种反 应,都承认那就是事实。 C.《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颇为亲切地规劝年轻人“别熬 夜”,主要是告诫他们,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 如作息习惯。 D.按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草案)规定,我省 拟在孔子诞辰日(每年 9 月 28 日)开展全民阅读专项活动,与世界读书日一起, 成为我省第二个全民阅读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在三者之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 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 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 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C.《家》中写学生与军人的冲突风潮平息后,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每日只能 看报纸消磨时间,但他不敢反抗祖卫的命令,还是呆在家里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个勤劳善良、聪颖的姑娘,她不会说话,却善于用眼睛 与大自然、与人、与动物进行交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其“好辩”固然出于“圣人之 徒”之身份自觉与“欲正人心,息邪说,诅波行,放淫辞”的考虑,但对于论辩 本身而言,“初衷”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方法”的得当。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干”说服的人?换句话说 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 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 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 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 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汉书·艺文志》 置《孟子》于“诸子略”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 已被用作辅助儒家“五经”的“传”,但毕竟还没有取得“经典”的地位。到中 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 主孟昶命人刻儒家“十一经”,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 之列。之后,发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 编入“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获得最终确立。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 子》视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 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经书”,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 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隐晦言说”,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 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 倾向。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过滤”和“重构”,记述者有意或无意 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 《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 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 历史的晦暗之中。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 对称的。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 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 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是否可以换 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 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 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 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事实上
C.《家》中写学生与军人的冲突风潮平息后,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每日只能 看报纸消磨时间,但他不敢反抗祖卫的命令,还是呆在家里。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个勤劳善良、聪颖的姑娘,她不会说话,却善于用眼睛 与大自然、与人、与动物进行交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其“好辩”固然出于“圣人之 徒”之身份自觉与“欲正人心,息邪说,诅诐行,放淫辞”的考虑,但对于论辩 本身而言,“初衷”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方法”的得当。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干”说服的人?换句话说, 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 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 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 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 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汉书·艺文志》 置《孟子》于“诸子略”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 已被用作辅助儒家“五经”的“传”,但毕竟还没有取得“经典”的地位。到中 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 主孟昶命人刻儒家“十一经”,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 之列。之后,发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 编入“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获得最终确立。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 子》视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 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经书”,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 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隐晦言说”,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 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 倾向。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过滤”和“重构”,记述者有意或无意 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 《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 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 历史的晦暗之中。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 对称的。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 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 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是否可以换 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 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 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 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事实上
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笔 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 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 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 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原因的表述,下列理 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也是一个 “善于”辩论、“长于”说服、讲逻辑的人。 B.《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 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 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 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 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经典”地位。 B.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 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 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 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论辩而言,“初衷”的正当比“方法”的得当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具 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其它阵营的学者 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 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 《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访徐福墓记 黎庶昌 纪伊,日本南海也。斗入海中,号为多佳山水处;与大和国中隔大山;纪伊在其 南,大和在其北。大和者,神武天皇始都之檻原也。由大和出纪伊,多险绝难行 非五七日不至;而海道一日夜可达。纪伊有那智瀑,高百余丈;自海中望之,如 白霓下垂,以此名尤著。其地今属和歌山县牟娄郡;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 云。熊野三山:曰那智,曰本宫,曰新宫: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笔 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 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 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 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边”原因的表述,下列理 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也是一个 “善于”辩论、“长于”说服、讲逻辑的人。 B.《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 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 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 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 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经典”地位。 B.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 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 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 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论辩而言,“初衷”的正当比“方法”的得当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具 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其它阵营的学者 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 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 《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访徐福墓记 黎庶昌① 纪伊,日本南海也。斗入海中,号为多佳山水处;与大和国中隔大山;纪伊在其 南,大和在其北。大和者,神武天皇始都之橿原也。由大和出纪伊,多险绝难行, 非五七日不至;而海道一日夜可达。纪伊有那智瀑,高百余丈;自海中望之,如 白霓下垂,以此名尤著。其地今属和歌山县牟娄郡;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 云。熊野三山:曰那智,曰本宫,曰新宫;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余以七月二十四日,自神户 乘商船抵三轮崎登岸,入山行十余里至其 地。新宫人士导而前,复逾一山,得平田八九顷,禾苗盈望,福墓在其中央。循 田棱数百武至墓所,面山背海,仅余荒土一丘未垦耳;纵横可四五丈,无所谓冢 有古树二株为记。墓前一碑,题“秦徐福之墓”,传为朝鲜人书,元文元年,新 宫藩主水野氏所立。元文元年,当中国乾隆元年也。碑左右积竹筒百余,中插花 朵树枝,新宫人尝祈祷于此,以此为献。旁有二十余冢,各距数十百步,传为福 之亲近,陵夷仅存其七,余见者才二墓。东北又数百步为神仓山,山麓有飞鸟祠; 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 返至新宫神社,观所谓福之遗物,事甚荒渺不足道。独古老传言:“福始至时, 尚在新宫东北七里许,海岸名秦须,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其言至足信。以余 游历所经,见日本平原广泽甚多,福胡为而独取此?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 欤?抑将以近其国都欤?非可得而详已。 福之子孙:或言多姓秦,今皆分散各处,维新后悉易他姓;或言藤泽驿福冈平 郎,为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某在和歌山县充医士;皆疑莫 能明。 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及福挟童男女三千人以至,亦 欲广强支庶,贻之无穷:今二千一百余年间,而族姓无一存者。古与今相续,其 事大抵如是也!然而人之欲为福而犹不止者,则又何也? 光绪十六年八月,归后十日记 【注】①作者时任大清国驻日公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概:一律, B.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循:沿着 C.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徙:迁移 D.抑将以近其国都欤抑:抑制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可以充当“徐福东渡并滞留日本”这种说法的证据的 组是(3分) ①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②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③余见者才二墓。 ④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 ⑤山麓有飞鸟祠 ⑥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伊,属日本的南海道,出入纪伊的陆路十分凶险,但走海路比较方便。纪 伊山水绮丽,那智瀑布蔚为壮观;在新宫山,尚有徐福墓的遗迹。 B.徐福是在地域狭小的秦须登陆的,是后来才搬到如今的所在地;作者认为日 本的平原广泽非常多,至于徐福为什么选如此狭小的地方登陆,是不得而知的。 C.徐福墓就在一片平坦的农田中央,面对着山,背靠着海,也没有什么坟冢, 只用二棵古树做着标记,其墓碑是纪伊藩主水野氏主持修建并题写碑名。 D.徐福的后人现今都分散在日本各地,本来大多姓秦,但明治维新后,都改成 了他姓;如今依然有一些后人赠送物件给保存有徐福遗物的新宫神社
余以七月二十四日,自神户 乘商船抵三轮崎登岸,入山行十余里至其 地。新宫人士导而前,复逾一山,得平田八九顷,禾苗盈望,福墓在其中央。循 田棱数百武至墓所,面山背海,仅余荒土一丘未垦耳;纵横可四五丈,无所谓冢, 有古树二株为记。墓前一碑,题“秦徐福之墓”,传为朝鲜人书,元文元年,新 宫藩主水野氏所立。元文元年,当中国乾隆元年也。碑左右积竹筒百余,中插花 朵树枝,新宫人尝祈祷于此,以此为献。旁有二十余冢,各距数十百步,传为福 之亲近,陵夷仅存其七,余见者才二墓。东北又数百步为神仓山,山麓有飞鸟祠; 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 返至新宫神社,观所谓福之遗物,事甚荒渺不足道。独古老传言:“福始至时, 尚在新宫东北七里许,海岸名秦须,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其言至足信。以余 游历所经,见日本平原广泽甚多,福胡为而独取此?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 欤?抑将以近其国都欤?非可得而详已。 福之子孙:或言多姓秦,今皆分散各处,维新后悉易他姓;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 郎,为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某在和歌山县充医士;皆疑莫 能明。 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及福挟童男女三千人以至,亦 欲广强支庶,贻之无穷;今二千一百余年间,而族姓无一存者。古与今相续,其 事大抵如是也!然而人之欲为福而犹不止者,则又何也? 光绪十六年八月,归后十日记。 【注】①作者时任大清国驻日公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 概:一律, B.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 循:沿着 C.地尤狭隘,后乃徙此 徙:迁移 D.抑将以近其国都欤 抑:抑制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可以充当“徐福东渡并滞留日本”这种说法的证据的一 组是(3 分) ①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②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③余见者才二墓。 ④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 ⑤山麓有飞鸟祠。 ⑥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纪伊,属日本的南海道,出入纪伊的陆路十分凶险,但走海路比较方便。纪 伊山水绮丽,那智瀑布蔚为壮观;在新宫山,尚有徐福墓的遗迹。 B.徐福是在地域狭小的秦须登陆的,是后来才搬到如今的所在地;作者认为日 本的平原广泽非常多,至于徐福为什么选如此狭小的地方登陆,是不得而知的。 C.徐福墓就在一片平坦的农田中央,面对着山,背靠着海,也没有什么坟冢, 只用二棵古树做着标记,其墓碑是纪伊藩主水野氏主持修建并题写碑名。 D.徐福的后人现今都分散在日本各地,本来大多姓秦,但明治维新后,都改成 了他姓;如今依然有一些后人赠送物件给保存有徐福遗物的新宫神社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潼 (1)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3分)潼 (2)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欤?(3分)潼 (3)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为人 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选自《新唐书卷七十 八·段秀实传》)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词二首 秦观 其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 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潼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4)悟已往之不谏,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潼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潼 (7)人生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潼 (⑧)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潼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正能量小姐 辉姑娘 正能量小姐是我的一位朋友。我很喜欢与她聊天,如果很重要的客户与她同时约 我吃饭,我必然推辞客户而选她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3 分) (2)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欤?(3 分) (3)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3 分)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为人 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 (选自《新唐书卷七十 八·段秀实传》)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词二首 秦观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答 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4)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正能量小姐 辉姑娘 正能量小姐是我的一位朋友。我很喜欢与她聊天,如果很重要的客户与她同时约 我吃饭,我必然推辞客户而选她
并不仅仅是我,她身边有许多像我一样的朋友。每每我们对她倾诉苦恼,她都会 微微倾斜上半身,眼神专注地直视倾诉者,不时轻轻颔首表示赞同。待讲到激动 时,她也会适时点缀几句,或评论或应和,无一不妥帖。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是 满腹心事地来,口服心服地去。 位朋友评价她:别人永远没办法对这个女人生气。因此,我们在背后都叫她“正 能量小姐”。 她是完美的,可是在很多时候,我觉得她像端坐在庙宇里的菩萨一一冷静、睿智、 悲悯、温和,头顶圣光,毫无瑕疵 终于有一次,她在我面前倾诉了一些内心的苦涩,直至落下泪来 我惊住,在听她讲述心理波动的那一刻,仿佛觉得某个光洁白皙的鸡蛋壳有了 丝裂纹。然而当你希冀从那裂纹中走进她的世界时,她又停下了倾诉。任你再三 询问,她也只顾左右而言他。那鸡蛋壳随着一餐饭的结束,又无声无息地合上了 完美得似乎从未破裂过。 后来,我对她说:“何必活得如此辛苦。”她惊讶地摇头,说:“不辛苦!这就 是我活着的方式啊!为什么会辛苦?” 于是我懂了,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生,已经成为她的惯性与常态 这种感觉很难说清,如果非要加以描述的话,就仿佛· 场瑞士旅行。 瑞士以“精准”闻名于世。瑞士钟表以“精密”见称;瑞士人的交通大部分依托 于古老的火车,却极其可靠一-8点的火车绝对不会在8:01抵达。 瑞士很美,处处湖光山色,无一不精致,无一不温润,连每栋木屋门口的木桩, 都被主人修葺成可爱小巧的花盆 这种无死角的美丽,与毫无后顾之忧的行程,无时无刻不带给人一种安稳踏实的 感觉 然而奇怪的是,每当朋友问起我最喜欢的一次旅行时,我第一个想起的从来都不 是瑞士,反倒是一个叫“龚滩”的地方一一那是一个建在乌江峭壁上的古镇。 当年我和朋友听驴友们说起它的别样风情,相互撺掇着去了。先是坐火车到凤凰, 然后转车到茶峒,再从茶峒到龙泉,再转车到龚滩,一路颠簸,路上还曾被大巴 车司机抛下,不得不步行半天才找到车站,累得半死 然而当攀上古镇,站至峭壁处俯瞰滚滚江水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 声惊叹。那种粗粝的、浩瀚的、扑面而来的震撼,简直无法用“美”来形容 我们曾因为在茶峒误车,而赶上了“墟日”一一类似于“赶集”的日子 在集市上有许多当地的祭拜活动,一些妇女口中念念有词,烧纸烧香,很是红火; 街边叫卖水果的老奶奶热情地喊我们:“姑娘,坐下尝尝!”还有因争摊位而用 俚语叫骂的乡民。 我们游走其中,津津有味 我喜欢龚滩,是因为它的“味道”与“人气”,像一个活生生站在我面前的粗衣 女子,俏皮泼辣,敢说敢笑,率真坦诚,不藏心机。我们体会着彼此思想交会的 火花,有泪有笑,弥足珍贵, 而瑞土,我需要仰视她、膜拜她,她如衣饰华美的大家闺秀,端庄无瑕,规行矩 步。她担心自己出一丝偏差会为人所不喜,她严谨苛刻到连路人都会心疼她 这样的心疼,自然也潜移默化成了相处的压力 风景如是,人亦如是。 我们终究做不到像“正能量小姐”那般活法,只好继续且嗔且喜的生活 在半夜里打电话讲心事哭到稀里哗啦,在闺密失恋时用力把她抱进怀里安慰,因
并不仅仅是我,她身边有许多像我一样的朋友。每每我们对她倾诉苦恼,她都会 微微倾斜上半身,眼神专注地直视倾诉者,不时轻轻颔首表示赞同。待讲到激动 时,她也会适时点缀几句,或评论或应和,无一不妥帖。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是 满腹心事地来,口服心服地去。 一位朋友评价她:别人永远没办法对这个女人生气。因此,我们在背后都叫她“正 能量小姐”。 她是完美的,可是在很多时候,我觉得她像端坐在庙宇里的菩萨——冷静、睿智、 悲悯、温和,头顶圣光,毫无瑕疵。 终于有一次,她在我面前倾诉了一些内心的苦涩,直至落下泪来。 我惊住,在听她讲述心理波动的那一刻,仿佛觉得某个光洁白皙的鸡蛋壳有了一 丝裂纹。然而当你希冀从那裂纹中走进她的世界时,她又停下了倾诉。任你再三 询问,她也只顾左右而言他。那鸡蛋壳随着一餐饭的结束,又无声无息地合上了 ——完美得似乎从未破裂过。 后来,我对她说:“何必活得如此辛苦。”她惊讶地摇头,说:“不辛苦!这就 是我活着的方式啊!为什么会辛苦?” 于是我懂了,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生,已经成为她的惯性与常态。 这种感觉很难说清,如果非要加以描述的话,就仿佛……一场瑞士旅行。 瑞士以“精准”闻名于世。瑞士钟表以“精密”见称;瑞士人的交通大部分依托 于古老的火车,却极其可靠——8 点的火车绝对不会在 8:01 抵达。 瑞士很美,处处湖光山色,无一不精致,无一不温润,连每栋木屋门口的木桩, 都被主人修葺成可爱小巧的花盆。 这种无死角的美丽,与毫无后顾之忧的行程,无时无刻不带给人一种安稳踏实的 感觉。 然而奇怪的是,每当朋友问起我最喜欢的一次旅行时,我第一个想起的从来都不 是瑞士,反倒是一个叫“龚滩”的地方——那是一个建在乌江峭壁上的古镇。 当年我和朋友听驴友们说起它的别样风情,相互撺掇着去了。先是坐火车到凤凰, 然后转车到茶峒,再从茶峒到龙泉,再转车到龚滩,一路颠簸,路上还曾被大巴 车司机抛下,不得不步行半天才找到车站,累得半死。 然而当攀上古镇,站至峭壁处俯瞰滚滚江水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 一声惊叹。那种粗粝的、浩瀚的、扑面而来的震撼,简直无法用“美”来形容。 我们曾因为在茶峒误车,而赶上了“墟日”——类似于“赶集”的日子。 在集市上有许多当地的祭拜活动,一些妇女口中念念有词,烧纸烧香,很是红火; 街边叫卖水果的老奶奶热情地喊我们:“姑娘,坐下尝尝!”还有因争摊位而用 俚语叫骂的乡民。 我们游走其中,津津有味。 我喜欢龚滩,是因为它的“味道”与“人气”,像一个活生生站在我面前的粗衣 女子,俏皮泼辣,敢说敢笑,率真坦诚,不藏心机。我们体会着彼此思想交会的 火花,有泪有笑,弥足珍贵。 而瑞士,我需要仰视她、膜拜她,她如衣饰华美的大家闺秀,端庄无瑕,规行矩 步。她担心自己出一丝偏差会为人所不喜,她严谨苛刻到连路人都会心疼她—— 这样的心疼,自然也潜移默化成了相处的压力。 风景如是,人亦如是。 我们终究做不到像“正能量小姐”那般活法,只好继续且嗔且喜的生活。 在半夜里打电话讲心事哭到稀里哗啦,在闺密失恋时用力把她抱进怀里安慰,因
为吃醋纠结与爱人大吵一番再和好,路见不平事就仗义执言,哪怕引火烧身…… 敢爱敢恨、肆意妄为、嬉笑怒骂、淋漓尽致,却也品出一番别样的滋味。 (选自《读者》2014年第24期,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 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我们”之所以称“她”为“正能量小姐”,是因为“她”是一个忠实且专 注的倾听者,是一个能够帮助朋友解疑释惑的智者,是一个拿捏有度、懂得分寸 的人,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人。 B.“正能量小姐”在待人接物和生活方式上的确非常完美,然而她如菩萨般的 冷静、睿智、严谨苛刻、毫无瑕疵,却让人产生难以亲近的无形距离,给人髙不 可攀的精神压力。 C.“光洁白皙的鸡蛋壳有了一丝裂纹”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光洁白皙的鸡蛋” 喻指完美的“正能量小姐” 丝裂纹”比喻她身上的瑕疵和能够借此窥探她 另一面的突破口。但你想通过这一丝裂纹进入她的内心时,裂纹又关闭了,可见 她的矜持与虚伪 D.“我”游览龚滩,虽然“累得半死”“没有任何计划”“曾在茶峒误车 但不仅无丝毫怨言,反而感到震撼,觉得龚滩简直无法用“美”来形容。作者之 所以喜欢龚滩,是因为龚滩就像一个野性、率直、热情的粗衣女子。后文“风景 如此,人亦如此”就是针对龚滩之景有感而发的 E.作者对“正能量小姐”的看法,不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地议论评说,而是借 助两次旅游的见闻间接阐发,这种“摇摆”手法的运用,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 单调乏味,使行文张弛有度、跌宕生姿 17.“她严谨苛刻到连路人都会心疼她”这一句中“心疼”怎样理解?请结合文 本,作简要分析。(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体会着彼此思想交会的火花,有泪有笑,弥足珍贵” (4分) 19.“瑞士”和“龚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向往哪种生活方式?请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宋代画院曾以诗句命题作画来考选画士,此举颇能考察画家的构图匠心。请 参考示例,为后面的诗句写一段构图说明。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简明,不 超过50字。(4分) 【示例】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 构图说明:一弯清清的流水之上,一座小桥横跨两岸,桥畔,在一抹青翠的竹林 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 诗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构图说明 21.某校壁报小组准备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编排一期壁报,计划设置四个板块, 请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仿照已经给出的板块小标题,补写其余的两个标题。要 求:①紧扣材料;②结构大致相同。(4分)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湿地资源比比皆是。近代人类活动 对湿地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湿地面积锐减, 湿地在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固碳制氧等方面的功能也日趋下降,湿
为吃醋纠结与爱人大吵一番再和好,路见不平事就仗义执言,哪怕引火烧身…… 敢爱敢恨、肆意妄为、嬉笑怒骂、淋漓尽致,却也品出一番别样的滋味。 (选自《读者》2014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 4 分,只 选一项且正确给 2 分,有选错的给 0 分)(4 分) A.“我们”之所以称“她”为“正能量小姐”,是因为“她”是一个忠实且专 注的倾听者,是一个能够帮助朋友解疑释惑的智者,是一个拿捏有度、懂得分寸 的人,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人。 B.“正能量小姐”在待人接物和生活方式上的确非常完美,然而她如菩萨般的 冷静、睿智、严谨苛刻、毫无瑕疵,却让人产生难以亲近的无形距离,给人高不 可攀的精神压力。 C.“光洁白皙的鸡蛋壳有了一丝裂纹”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光洁白皙的鸡蛋” 喻指完美的“正能量小姐”;“一丝裂纹”比喻她身上的瑕疵和能够借此窥探她 另一面的突破口。但你想通过这一丝裂纹进入她的内心时,裂纹又关闭了,可见 她的矜持与虚伪。 D.“我”游览龚滩,虽然“累得半死”“没有任何计划”“曾在茶峒误车”, 但不仅无丝毫怨言,反而感到震撼,觉得龚滩简直无法用“美”来形容。作者之 所以喜欢龚滩,是因为龚滩就像一个野性、率直、热情的粗衣女子。后文“风景 如此,人亦如此”就是针对龚滩之景有感而发的。 E.作者对“正能量小姐”的看法,不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地议论评说,而是借 助两次旅游的见闻间接阐发,这种“摇摆”手法的运用,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 单调乏味,使行文张弛有度、跌宕生姿。 17.“她严谨苛刻到连路人都会心疼她”这一句中“心疼”怎样理解?请结合文 本,作简要分析。(4 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体会着彼此思想交会的火花,有泪有笑,弥足珍贵”? (4 分) 19.“瑞士”和“龚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向往哪种生活方式?请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12 分,共 3 小题) 20.宋代画院曾以诗句命题作画来考选画士,此举颇能考察画家的构图匠心。请 参考示例,为后面的诗句写一段构图说明。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简明,不 超过 50 字。(4 分) 【示例】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 构图说明:一弯清清的流水之上,一座小桥横跨两岸,桥畔,在一抹青翠的竹林 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 诗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构图说明: 21.某校壁报小组准备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编排一期壁报,计划设置四个板块, 请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仿照已经给出的板块小标题,补写其余的两个标题。要 求:①紧扣材料;②结构大致相同。(4 分)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湿地资源比比皆是。近代人类活动 对湿地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湿地面积锐减, 湿地在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固碳制氧等方面的功能也日趋下降,湿
地保护显得迫在眉睫。这一地区湿地同属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形成 演变与气候变化“命运相连”。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恢 复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湖北地方政府对此将不遗余力。 ①湿地资源星罗棋布;② ③;④湿地修复任重道远。 22.请根据右面漫画的画意拟写一条警示语。(不超过20个字)(4分) 警示语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堵车,堵路,堵门,堵心,堵嘴;封堵,围堵;堵得慌,堵不住;坚决堵,不能 堵……生活中与“堵”相关的人、事、理还真不少。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 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5届高三联合统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A卷)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A组中的“当”应读dang:C组中的“殷”应读“yan”:D组中的“剽” 应读piao) 2.B(A项中,“记”应为“计”;C项中,“骄”应为“娇”:D项中,“涌 应为“拥”。) 3.D(“宁静”与“肃静”,前者指环境、心情安静,后者形容严肃寂静。此处 宜选“宁静”。“稀疏”与“稀朗”,前者形容宽松、不稠密,后者指灯火或星 光稀疏而明朗。此处选“稀疏”更好。“惨不忍睹”与“惨绝人寰”,前者指凄 惨得叫人不忍心看,后者指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此处应选“惨不忍睹”。“顺应”与“响应”,前者即顺从,适应,后者指回声 响应,比喻用言语行为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此处选“顺应”更好。)
地保护显得迫在眉睫。这一地区湿地同属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形成、 演变与气候变化“命运相连”。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恢 复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湖北地方政府对此将不遗余力。 ①湿地资源星罗棋布;② ; ③ ;④湿地修复任重道远。 22.请根据右面漫画的画意拟写一条警示语。(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警示语: 六、写作(共 60 分,共 1 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堵车,堵路,堵门,堵心,堵嘴;封堵,围堵;堵得慌,堵不住;坚决堵,不能 堵……生活中与“堵”相关的人、事、理还真不少。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 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 2015 届高三联合统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A 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B(A组中的“当”应读 dànɡ;C组中的“殷”应读“yān”;D组中的“剽” 应读 piāo) 2.B(A 项中,“记”应为“计”;C 项中,“骄”应为“娇”;D 项中,“涌” 应为“拥”。) 3.D(“宁静”与“肃静”,前者指环境、心情安静,后者形容严肃寂静。此处 宜选“宁静”。“稀疏”与“稀朗”,前者形容宽松、不稠密,后者指灯火或星 光稀疏而明朗。此处选“稀疏”更好。“惨不忍睹”与“惨绝人寰”,前者指凄 惨得叫人不忍心看,后者指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此处应选“惨不忍睹”。“顺应”与“响应”,前者即顺从,适应,后者指回声 响应,比喻用言语行为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此处选“顺应”更好。)
4.C(A.“改正会风”搭配不当,应将“改正”改为“改进”;B.偷换主语, 前面的主语是“档案”,后面的主语是“人”;D.成分残缺,应在“与世界读 书日”前加上“孔子诞辰日”。) 5.C(书中的情节应是觉慧下决心反抗祖父的命令,第二天就走出了家门。)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B(A项答非所问。C项偷换概念,是“易于遮蔽”,不是“完全遮蔽”;原 文“瑕疵”前有“某些”。D项绝对化,原文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 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C(以偏概全,文中只举了“孟、告论辩”的例子。 8.D(A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B项,原文第二段说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也会 偏向孟子这一边。C项混淆或然与必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 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的疑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D(应为:或者,还是) 10.B(②是作者的行踪;⑤是在介绍飞鸟祠的位置;⑥是作者在抚今追昔,总 结全文。) 11.C(题写碑名的是一个朝鲜人。) 12.(1)徐福祠在它的旁边,虽久已坍塌,但其旧址还可辨认出来。(3分。 得分点:“圮”,坍塌,1分;“故”,旧的,以前的,1分;大意正确1分。) (2)难道是当天随风漂荡而到,没空仔细挑选吗?(3分。得分点:反问句式, 分;“暇”,空闲,1分;大意正确1分。) (3)在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仙时,怎么能料想他是只去不回。(3分。得分 点:“方”,当,在,1分;“意”,料想,猜想,1分;大意正确1分。) 13.断句示例: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 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 决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断句不 超过6处,每处断句正确0.5分,共3分) 【附原文】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 非也。其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 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 【参考译文】唐人柳宗元说:“世人谈论段太尉,大概都认为他是一个武将,是 凭着一时之勇不怕死才取得功名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为人温和(“姁姁 (x追x)”即温和的样子),经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语气谦恭声音不高。 人们一看他,就像个读书人。可他碰到办不成的事情,却也一定要坚持达到他的 目的,(所以他能成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柳宗元是不会妄加评论一个 人的,料想那段太尉一定是这样子的,不是孔子也说过“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有勇 略”吗? 14.(1)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 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 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 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
4.C(A. “改正会风”搭配不当,应将“改正”改为“改进”;B.偷换主语, 前面的主语是“档案”,后面的主语是“人”;D.成分残缺,应在“与世界读 书日”前加上“孔子诞辰日”。) 5.C(书中的情节应是觉慧下决心反抗祖父的命令,第二天就走出了家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6.B(A 项答非所问。C 项偷换概念,是“易于遮蔽”,不是“完全遮蔽”;原 文“瑕疵”前有“某些”。D 项绝对化,原文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 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C(以偏概全,文中只举了“孟、告论辩”的例子。) 8.D(A 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B 项,原文第二段说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也会 偏向孟子这一边。C 项混淆或然与必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 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的疑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9.D(应为:或者,还是) 10.B(②是作者的行踪;⑤是在介绍飞鸟祠的位置;⑥是作者在抚今追昔,总 结全文。) 11.C(题写碑名的是一个朝鲜人。) 12.(1)徐福祠在它的旁边,虽久已坍塌,但其旧址还可辨认出来。(3 分。 得分点:“圮”,坍塌,1 分;“故”,旧的,以前的,1 分;大意正确 1 分。) (2)难道是当天随风漂荡而到,没空仔细挑选吗?(3 分。得分点:反问句式, 1 分;“暇”,空闲,1 分;大意正确 1 分。) (3)在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仙时,怎么能料想他是只去不回。(3 分。得分 点:“方”,当,在,1 分;“意”,料想,猜想,1 分;大意正确 1 分。) 13.断句示例: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 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 决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断句不 超过 6 处,每处断句正确 0.5 分,共 3 分) 【附原文】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 非也。其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 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 【参考译文】唐人柳宗元说:“世人谈论段太尉,大概都认为他是一个武将,是 凭着一时之勇不怕死才取得功名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为人温和(“姁姁 (xǔxǔ)”即温和的样子),经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语气谦恭声音不高。 人们一看他,就像个读书人。可他碰到办不成的事情,却也一定要坚持达到他的 目的,(所以他能成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柳宗元是不会妄加评论一个 人的,料想那段太尉一定是这样子的,不是孔子也说过“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有勇 略”吗? 14.(1)①对秋色的喜爱。(2 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 1 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 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 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 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 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
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 气。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 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 的季节特点。(4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15.(1)岸芷汀兰(2)虽九死其犹未悔 (3)渚清沙白鸟飞回(4)知来者之可追 (5)其孰能讥之乎(6)山回路转不见君 (7)一尊还酹江月(8)梦入神山教神妪 (评分说明:5分。每小题1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题不得分。从中 任选5小题作答即可。如答题超过5空,则按所答的前5空计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CD(C项“可见他的矜持与虚伪”错。她不向朋友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不 是虚伪做作,矜持矫情,而是担心害怕,担心自己稍有一丝偏差而为人所不喜 害怕自己出现一点疏漏而有损自己的完美形象。D项“后文‘风景如此,人亦如 此’就是针对龚滩之景有感而发的”错。“风景如此,人亦如此”不光是针对龚 滩之景有感而发,而是针对瑞士和龚滩两地之景有感而发的。) 17.这里的“她”明指“瑞士”,暗喻“正能量小姐”,人景合一,融为一体, 与其说心疼“瑞士”,不如说心疼“正能量小姐”。像“瑞士”一样完美的“正 能量小姐”,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追求完美精致,她规行矩步,不允许有一丝 瑕疵;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点生活的不顺和内心的苦涩也马上加以掩盖和虚饰, 这样过于冷静和理智、苛刻而严谨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压抑,对别人来 说是一种压力,让人觉得她活得太累、太辛苦,让人心生怜悯,感觉心痛。表现 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否定。 (答出由景而人,人景相融,得1分;答出“心疼”之因一一活得太累、太辛苦、 太严谨苛刻,让人同情怜悯,得3分。) 8.作者游览龚滩,虽有跋涉的艰难,有旅途的不顺,颇感艰辛与劳累,但是, 真正融入龚滩质朴、粗粝的美景,真正感受到热情淳朴、真率坦诚的风土民情时, 又觉得无比喜悦。在这里,可以自由随性地游走,可以尽情开怀地谈笑,不必像 在瑞士那样,要怀揣一颗虔诚和惴惴的心,去仰视,去膜拜。这里,没有任何拘 束,没有丝毫压力,轻松自在,身心舒爽。这正是作者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 自由自在、恬淡闲逸、敢爱敢恨、肆意妄为、嬉笑怒骂、淋漓尽致。这样的生活 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是值得回味和珍惜的。(围绕“有泪有笑”“思想交 会”“弥足珍贵”几个关键的词语作答。结合文本答出游览的艰辛与喜悦,得2 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通过游览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得2分。) 19.示例一:向往如“瑞士”一样的生活方式。瑞士如阳春白雪。瑞士人的生活 态度如瑞土交通一样精准严谨,瑞士人的生活情调像瑞士的景色一样精致温润。 她如衣饰华美的大家闺秀,端庄无瑕,规行矩步。一切都是那样的高贵典雅,大 气华丽;一切都是那样有条有理,有章有法。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安稳踏实;这 样的人生让人觉得精致完美 结合自身实际,略。 (答出向往某种生活方式的理由,得4分;结合自身实际探究,得4分。言之成 理即可。) 示例二:向往如“龚滩”一样的生活方式。相比阳春白雪的“瑞士”,“龚滩” 俨然下里巴人,但风采迷人,别有韵味。她有与众不同的“味道”与“人气
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 气。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 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 的季节特点。(4 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15.(1)岸芷汀兰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知来者之可追 (5)其孰能讥之乎 (6)山回路转不见君 (7)一尊还酹江月 (8)梦入神山教神妪 (评分说明:5 分。每小题 1 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题不得分。从中 任选 5 小题作答即可。如答题超过 5 空,则按所答的前 5 空计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16.CD(C 项“可见他的矜持与虚伪”错。她不向朋友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不 是虚伪做作,矜持矫情,而是担心害怕,担心自己稍有一丝偏差而为人所不喜, 害怕自己出现一点疏漏而有损自己的完美形象。D 项“后文‘风景如此,人亦如 此’就是针对龚滩之景有感而发的”错。“风景如此,人亦如此”不光是针对龚 滩之景有感而发,而是针对瑞士和龚滩两地之景有感而发的。) 17.这里的“她”明指“瑞士”,暗喻“正能量小姐”,人景合一,融为一体。 与其说心疼“瑞士”,不如说心疼“正能量小姐”。像“瑞士”一样完美的“正 能量小姐”,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追求完美精致,她规行矩步,不允许有一丝 瑕疵;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点生活的不顺和内心的苦涩也马上加以掩盖和虚饰, 这样过于冷静和理智、苛刻而严谨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压抑,对别人来 说是一种压力,让人觉得她活得太累、太辛苦,让人心生怜悯,感觉心痛。表现 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否定。 (答出由景而人,人景相融,得 1 分;答出“心疼”之因——活得太累、太辛苦、 太严谨苛刻,让人同情怜悯,得 3 分。) 18.作者游览龚滩,虽有跋涉的艰难,有旅途的不顺,颇感艰辛与劳累,但是, 真正融入龚滩质朴、粗粝的美景,真正感受到热情淳朴、真率坦诚的风土民情时, 又觉得无比喜悦。在这里,可以自由随性地游走,可以尽情开怀地谈笑,不必像 在瑞士那样,要怀揣一颗虔诚和惴惴的心,去仰视,去膜拜。这里,没有任何拘 束,没有丝毫压力,轻松自在,身心舒爽。这正是作者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 自由自在、恬淡闲逸、敢爱敢恨、肆意妄为、嬉笑怒骂、淋漓尽致。这样的生活 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是值得回味和珍惜的。(围绕“有泪有笑”“思想交 会”“弥足珍贵”几个关键的词语作答。结合文本答出游览的艰辛与喜悦,得 2 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通过游览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得 2 分。) 19.示例一:向往如“瑞士”一样的生活方式。瑞士如阳春白雪。瑞士人的生活 态度如瑞士交通一样精准严谨,瑞士人的生活情调像瑞士的景色一样精致温润。 她如衣饰华美的大家闺秀,端庄无瑕,规行矩步。一切都是那样的高贵典雅,大 气华丽;一切都是那样有条有理,有章有法。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安稳踏实;这 样的人生让人觉得精致完美。 结合自身实际,略。 (答出向往某种生活方式的理由,得 4 分;结合自身实际探究,得 4 分。言之成 理即可。) 示例二:向往如“龚滩”一样的生活方式。相比阳春白雪的“瑞士”,“龚滩” 俨然下里巴人,但风采迷人,别有韵味。她有与众不同的“味道”与“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