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致病性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致病性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一)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传播途径有: 1、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2、经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3、动物咬伤传播; 4、接触传播、性传播 (二)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 道,由亲代直接传 给子代的方式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一)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传播途径有: 1、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2、经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3、动物咬伤传播; 4、接触传播、性传播 (二)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 道,由亲代直接传 给子代的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胞内的病毒无增 殖、临床无症状 (二)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感染 即病毒在显性或 隐性感染后未完 全清除,可持续 增殖,症状时有 时无。 即原发感染后, 病毒长期潜伏在 特定细胞中,一 旦诱发激活,即 可引起再感染。 即病毒感染潜伏 期很长,无症状 无排毒,一旦出 现症状,多表现 为进行性过程, 预后不良。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胞内的病毒无增 殖、临床无症状 (二)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感染 即病毒在显性或 隐性感染后未完 全清除,可持续 增殖,症状时有 时无。 即原发感染后, 病毒长期潜伏在 特定细胞中,一 旦诱发激活,即 可引起再感染。 即病毒感染潜伏 期很长,无症状 无排毒,一旦出 现症状,多表现 为进行性过程, 预后不良。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一)杀细胞效应 因病毒大量增 殖,阻断细胞核酸 和蛋白质合成,导 致细胞代谢紊乱, 细胞出现病变(浑 浊、肿胀、团缩)、 子代病毒释放破坏 细胞或溶酶体酶释 放导致细胞自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一)杀细胞效应 因病毒大量增 殖,阻断细胞核酸 和蛋白质合成,导 致细胞代谢紊乱, 细胞出现病变(浑 浊、肿胀、团缩)、 子代病毒释放破坏 细胞或溶酶体酶释 放导致细胞自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三)细胞膜改变:多 见于有包膜病毒。有细胞膜 融合、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二)包涵体形成:病毒 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 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嗜酸 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 不规则的团块结构。是被病毒 感染的标志,有助鉴定病毒。 (四)细胞转化 (五)免疫抑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三)细胞膜改变:多 见于有包膜病毒。有细胞膜 融合、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二)包涵体形成:病毒 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 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嗜酸 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 不规则的团块结构。是被病毒 感染的标志,有助鉴定病毒。 (四)细胞转化 (五)免疫抑制
二、抗病毒免疫 :包括干扰素、NK细胞、补体、某些细胞因子、机体屏障等。 病毒 干扰素 干扰素前体 干扰素剌激 病 毒 增 殖 被 抑 制 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原理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包括干扰素、NK细胞、补体、某些细胞因子、机体屏障等。 病毒 干扰素 干扰素前体 干扰素剌激 病 毒 增 殖 被 抑 制 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原理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毒 剌激 机体 产生 IgG IgM 中和 抗体 病毒 T淋巴细胞 剌激 活化 释放 杀伤性TC、细胞因子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毒 剌激 机体 产生 IgG IgM 中和 抗体 病毒 T淋巴细胞 剌激 活化 释放 杀伤性TC、细胞因子
由以上所知: 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 师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结局既可表现为抗病的保护 作用,也可导致对机体的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由以上所知: 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 师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结局既可表现为抗病的保护 作用,也可导致对机体的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在采送时应根 据病毒的嗜组织性,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2、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抗生素抗菌处理,并做到无菌 操作。 3、标本应在病程初期或急性期早期采集,以提高病毒或抗原 检出率。 4、病毒在室温下易失活,所采标本应冷藏或置于50%甘油盐 水中立即送检或置于-70℃低温保存。 5、欲查病毒抗体,则应分别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检 查抗体效价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在采送时应根 据病毒的嗜组织性,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2、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抗生素抗菌处理,并做到无菌 操作。 3、标本应在病程初期或急性期早期采集,以提高病毒或抗原 检出率。 4、病毒在室温下易失活,所采标本应冷藏或置于50%甘油盐 水中立即送检或置于-70℃低温保存。 5、欲查病毒抗体,则应分别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检 查抗体效价的变化
二、病毒的检查 形态学检查 病毒包涵体 细胞病变等 分离培养 常用细胞培养 也可用动物接 种或鸡胚接种 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常用有免疫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中和试验等。 病毒核酸检测 常用病毒核酸 杂交技术如聚 合酶链反应。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二、病毒的检查 形态学检查 病毒包涵体 细胞病变等 分离培养 常用细胞培养 也可用动物接 种或鸡胚接种 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常用有免疫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中和试验等。 病毒核酸检测 常用病毒核酸 杂交技术如聚 合酶链反应。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