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 有一种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 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具有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 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1995年将病毒分为:DNA病毒、 RNA病毒和DNA和RNA逆转录病 毒三大类。 仅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 的感染性活体称亚病毒因子。(如 卫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 有一种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 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具有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 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1995年将病毒分为:DNA病毒、 RNA病毒和DNA和RNA逆转录病 毒三大类。 仅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 的感染性活体称亚病毒因子。(如 卫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nm)。 大肠杆菌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病毒 腺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卵蛋白分子 流感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nm)。 大肠杆菌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病毒 腺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卵蛋白分子 流感病毒
病毒的形态有球形、砖形、杆形、弹状和蝌蚪形等。 对人致病的病毒多为球形。 痘类病毒 弹状病毒 疱疹病毒 噬菌体 正粘病毒 冠状病毒 腺病毒 乳多空病毒 烟草花斑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形态有球形、砖形、杆形、弹状和蝌蚪形等。 对人致病的病毒多为球形。 痘类病毒 弹状病毒 疱疹病毒 噬菌体 正粘病毒 冠状病毒 腺病毒 乳多空病毒 烟草花斑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衣壳 (蛋白质) 包膜 (脂蛋白) 核酸 (DNA/RNA) 剌突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衣壳 (蛋白质) 包膜 (脂蛋白) 核酸 (DNA/RNA) 剌突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核心:由RNA/DNA组成。决定病毒 的形态、复制、遗传变异和传染性。 衣壳:蛋白质结构。由一定数量的 壳粒组成,分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有 保护核酸、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和抗原性等作用。 包膜:为脂质双层膜结构。以出 芽方式获得,表面有由病毒基因 组编码的糖蛋白剌突。具有保护 核衣壳、感染性和抗原性。 包膜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核心:由RNA/DNA组成。决定病毒 的形态、复制、遗传变异和传染性。 衣壳:蛋白质结构。由一定数量的 壳粒组成,分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有 保护核酸、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和抗原性等作用。 包膜:为脂质双层膜结构。以出 芽方式获得,表面有由病毒基因 组编码的糖蛋白剌突。具有保护 核衣壳、感染性和抗原性。 包膜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增殖周期 吸附 穿入 脱壳 细胞 核酸游离 mRNA转录 早期蛋白质转译 病毒DNA 复制 mRNA转录 晚期蛋白质 转译 组装与成熟 释放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增殖周期 吸附 穿入 脱壳 细胞 核酸游离 mRNA转录 早期蛋白质转译 病毒DNA 复制 mRNA转录 晚期蛋白质 转译 组装与成熟 释放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一)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非易感细胞内,由于该 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复制所必须的条件,故病毒不能完 成正常的增殖周期。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 顿挫感染。 (二)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 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导致病毒 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称缺 陷病毒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一)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非易感细胞内,由于该 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复制所必须的条件,故病毒不能完 成正常的增殖周期。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 顿挫感染。 (二)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 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导致病毒 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称缺 陷病毒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 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干扰现象。 主要有关因素: 1、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 2、竞争干扰; 3、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影响另一病毒复制; 意义: 1、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部分; 2、指导预防接种。 三、干扰现象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 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干扰现象。 主要有关因素: 1、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 2、竞争干扰; 3、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影响另一病毒复制; 意义: 1、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部分; 2、指导预防接种。 三、干扰现象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常见类型 (一)抗原性变异 (二)毒力变异 (三)耐药性变异 二、病毒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一)有利于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生。 (二)制备病毒疫苗控制病毒性疾病。 (三)解决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耐药性问题。 (四)宿主范围的变异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常见类型 (一)抗原性变异 (二)毒力变异 (三)耐药性变异 二、病毒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一)有利于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生。 (二)制备病毒疫苗控制病毒性疾病。 (三)解决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耐药性问题。 (四)宿主范围的变异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体,受到外界理化作用后, 会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的灭活。 理化因素主要通过破坏病毒包膜或使病毒蛋白质变性 或损伤病毒核酸以灭活病毒。 一、物理因素: (一)温度 加热50-60℃30min 或100℃几秒钟即 可灭活。 在-70℃或-196℃ 条件下,可存活数 月至数年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体,受到外界理化作用后, 会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的灭活。 理化因素主要通过破坏病毒包膜或使病毒蛋白质变性 或损伤病毒核酸以灭活病毒。 一、物理因素: (一)温度 加热50-60℃30min 或100℃几秒钟即 可灭活。 在-70℃或-196℃ 条件下,可存活数 月至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