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故事 上海市徐汇中学贾雁蓉 教学目标 1、根据文章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 2、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 2001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首批19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 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 教材在“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 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它古 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 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 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 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 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茡,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 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文学基础) 2、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表演与唱腔) 说明 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第一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 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 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 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1 昆剧的故事 上海市徐汇中学 贾雁蓉 教学目标 1、 根据文章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 2、 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 说明: 2001 年 5 月 18 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首批 19 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 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 教材在 “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 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它古 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 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 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 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 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 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 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文学基础) 2、 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表演与唱腔) 说明: 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第一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 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 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 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背景音乐(朝元歌)。用笛韵雅歌、古画古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2、展示一幅画(虎丘中秋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段,从视、听、读等 听曲图)。同时展示明朝袁透过尘封的历史,依稀瞥多角度入手,增进学 宏道的《虎丘》中的一段。见昆曲昔日的风采和曾生对昆曲的初步感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经的辉煌 知,激发学生对文本 比如鳞,檀板丘积,樽壘 的阅读兴趣。 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 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 而状。”) 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梳|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成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学习课文理文章的总体脉络,概括课 以下认识: 解文脉走向与布局 的第一、三文的主要内容。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构思,对课文有一个 部分 2、在初读的基础上,进 昆剧历史 较为宏观的把握。在 步细致阅读课文的第2 昆剧魅力 此基础上,让学生较 5段和22—26段,了解与 昆剧振兴 粗地阅读头尾两部 “昆剧历史”和“昆剧振兴”2、昆剧历史 分,理清文脉、了解 相关的主要信息。 起:元末 历史后为下面的重点 兴:明中叶 内容的学习打好基 盛:明末清初 衰:清中后期 3、昆剧振兴 人才培植 政府扶持 赏析品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1、细读课文,赏析①《琵昆曲剧本的文辞文学 重点学习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比琶记》之[孝顺歌]、②性很高,唱词本身就 课文的第较阅读、全班交流等方式,《牡丹亭》之[步步娇]、是形象优美的文学作 部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大致步[皂罗袍]、③《桃花扇》|品,通过这部分学习, 骤如下: 之[哀江南,可以进行散让学生认识到,昆曲
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朝元歌)。 2、展示一幅画(虎丘中秋 听曲图)。同时展示明朝袁 宏道的《虎丘》中的一段。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 比如鳞,檀板丘积,樽壘云 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 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 而状。”) 用笛韵雅歌、古画古文, 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 透过尘封的历史,依稀瞥 见昆曲昔日的风采和曾 经的辉煌。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段,从视、听、读等 多角度入手,增进学 生对昆曲的初步感 知,激发学生对文本 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学 习 课 文 的第一、三 部分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梳 理文章的总体脉络,概括课 文的主要内容。 2、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 步细致阅读课文的第 2—— 5 段和 22——26 段,了解与 “昆剧历史”和“昆剧振兴” 相关的主要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成 以下认识: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昆剧历史 昆剧魅力 昆剧振兴 2、昆剧历史—— 起:元末 兴:明中叶 盛:明末清初 衰:清中后期 3、昆剧振兴—— 人才培植 政府扶持 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了解文脉走向与布局 构思,对课文有一个 较为宏观的把握。在 此基础上,让学生较 粗地阅读头尾两部 分,理清文脉、了解 历史后为下面的重点 内容的学习打好基 础。 赏析品味 重 点 学 习 课文的 第 二部分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 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比 较阅读、全班交流等方式,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大致步 骤如下: 1、细读课文,赏析①《琵 琶记》之[孝顺歌]、② 《牡丹亭》之[步步娇]、 [皂罗袍]、③《桃花扇》 之[哀江南],可以进行散 昆曲剧本的文辞文学 性很高,唱词本身就 是形象优美的文学作 品,通过这部分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昆曲
1、学习“文学基础” 读、圈划、品味、同桌交|文辞形成中国文学史 对文中的四支套曲进行阅流等方式 上古典文学又一个高 读赏析,并挑自己最感兴趣2、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峰,堪称“一代之文 的一支曲子谈谈自己的理交流。 解和感受 3、列出梨园掌故小标题:戏剧从本质上说终究 2、学习“表演艺术” ①马锦私入相府摹态|是舞台艺术,除了看 为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梨|②家班偷上朝堂观状剧本,更主要的是通 园掌故”列出小标题 ③颜容演杵臼感人 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 3、学习“音乐唱腔” ④陈明智扮霸王震场众。通过这部分学习, 在《虎丘》一文中找出相关4、关于昆剧的音乐伴奏让学生认识到,昆剧 内容。 与唱腔特点,在《虎丘》的表演艺术体现了中 文中写到 国戏曲独特的审美传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统,也成为后来诸多 板而歌”、“清声亮彻”、地方戏曲模仿和借鉴 音若细发”、“每度一的表演范本。堪称“百 字,几近一刻”等 戏之典范”。 观看视频1、播放沈昳丽出演的《牡|(师生交流) 让学生在观看实际的 加深认识丹亭》之“游园”片段。|杜丽娘随丫环春香来到舞台演出中真正体 要求学生看:演什么戏,什姹紫嫣红的花园,她和春会:中国的传统戏曲, 么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服香边走边看,边看边叹。偌大的舞台,布景极 饰、手中道具、脸上表情、(小姐手执洒金纸折扇,其简单,有大量的留 肢体动作。揣摩心态,解读|丫环手拿绣花绢团扇。)白要靠演员的表演和 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一段用双人舞来表现,观众的想象去填满 2、播放《玉簪记·琴挑》姿态娴雅,身段多变。一观众要学会从演员的 之[懒画眉],要求学生能直独居深闺的丽娘面对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感受昆曲唱腔“流丽悠远”满园春色的惊叹、欣喜 举手一投足、一转 “舒缓曼妙”的特点 既有欢乐,又有惆怅的复身一回眸中去发现 杂心态。 戏、品味戏。 而那支(2′43″)的曲
3 1、学习“文学基础” 对文中的四支套曲进行阅 读赏析,并挑自己最感兴趣 的一支曲子谈谈自己的理 解和感受。 2、学习“表演艺术” 为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梨 园掌故”列出小标题 3、学习“音乐唱腔” 在《虎丘》一文中找出相关 内容。 读、圈划、品味、同桌交 流等方式。 2、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 交流。 3、列出梨园掌故小标题: ① 马锦私入相府摹态 ② 家班偷上朝堂观状 ③ 颜容演杵臼感人 ④ 陈明智扮霸王震场 4、关于昆剧的音乐伴奏 与唱腔特点,在《虎丘》 一文中写到: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 板而歌”、“清声亮彻”、 “音若细发”、“每度一 字,几近一刻”等。 文辞形成中国文学史 上古典文学又一个高 峰,堪称“一代之文 学”。 戏剧从本质上说终究 是舞台艺术,除了看 剧本,更主要的是通 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 众。通过这部分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昆剧 的表演艺术体现了中 国戏曲独特的审美传 统,也成为后来诸多 地方戏曲模仿和借鉴 的表演范本。堪称“百 戏之典范”。 观看视频 加深认识 1、播放沈昳丽出演的《牡 丹亭》之“游园”片段。 要求学生看:演什么戏,什 么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服 饰、手中道具、脸上表情、 肢体动作。揣摩心态,解读 人物的内心情感。 2、播放《玉簪记·琴挑》 之[懒画眉],要求学生能 感受昆曲唱腔“流丽悠远”、 “舒缓曼妙”的特点。 (师生交流): 杜丽娘随丫环春香来到 姹紫嫣红的花园,她和春 香边走边看,边看边叹。 (小姐手执洒金纸折扇, 丫环手拿绣花绢团扇。) 这一段用双人舞来表现, 姿态娴雅,身段多变。一 直独居深闺的丽娘面对 满园春色的惊叹、欣喜, 既有欢乐,又有惆怅的复 杂心态。 而那支(2′43″)的曲 让学生在观看实际的 舞台演出中真正体 会:中国的传统戏曲, 偌大的舞台,布景极 其简单,有大量的留 白要靠演员的表演和 观众的想象去填满。 观众要学会从演员的 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投足、一转 身一回眸中去发现 戏、品味戏
子,人称“最是纡徐有致, 极富韵味”。 总结全文学了课文,请学生说说对昆昆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曲艺术的大致印象与感受。艺术,有典雅的文词、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雅的表演、高雅的音乐。 雅”是它最大的特点, 它是戏曲中的空谷幽兰, 散发着淡淡馨香。 课后作业1、阅读补充的课外读物:按照要求,完成作业(1),正如《牡丹亭》中杜 白先勇的《我的昆曲之旅》、作业(2)不做强求,学丽娘的一句念白 陈从周的《园林美与昆曲生视实际情况和个人兴 不到园林 趣而定 怎知春色如许 2、给自己一个走进昆剧剧 让学生试着来打开昆 场的机会,双休日去上海大 曲这扇门,看看门内 剧院、兰心剧院、逸夫舞台 是怎样一个陌生而美 或者绍兴路的上昆的兰馨 丽的世界 小剧场看一场昆剧的现场 藉此希望可以激发学 演出,感受属于昆曲的,属 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 于中国的600年不变的惊世 兴趣,开发学生的学 之美。 习潜能。 思路点拨 课文中还提及了不少相关的昆剧名家、名作,这些内容于学生而言也是较为陌生、生疏 的,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与昆曲之间的隔膜感,不妨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借助工具书、查阅 有关书籍、上网査资料等方式,分头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全班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可事 先布置一些査找内容,如(一)、名家了解:①戏曲作家:魏良辅、梁辰鱼、高濂、汤显祖、 孔尚任、洪昇等:②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张继青、蔡正仁、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 张军、沈昳丽等;(二)名作了解:《牡丹亭》、《琵琶记》、《桃花扇》、《玉簪记》《十五贯》 《赵氏孤儿》等。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或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先一 步增加对昆曲的初步认识
4 子,人称“最是纡徐有致, 极富韵味”。 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请学生说说对昆 曲艺术的大致印象与感受。 昆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 艺术,有典雅的文词、优 雅的表演、高雅的音乐。 “雅”是它最大的特点, 它是戏曲中的空谷幽兰, 散发着淡淡馨香。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1、阅读补充的课外读物: 白先勇的《我的昆曲之旅》、 陈从周的《园林美与昆曲 美》。 2、给自己一个走进昆剧剧 场的机会,双休日去上海大 剧院、兰心剧院、逸夫舞台, 或者绍兴路的上昆的兰馨 小剧场看一场昆剧的现场 演出,感受属于昆曲的,属 于中国的600年不变的惊世 之美。 按照要求,完成作业(1), 作业(2)不做强求,学 生视实际情况和个人兴 趣而定。 正如《牡丹亭》中杜 丽娘的一句念白——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让学生试着来打开昆 曲这扇门,看看门内 是怎样一个陌生而美 丽的世界。 藉此希望可以激发学 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 兴趣,开发学生的学 习潜能。 思路点拨 课文中还提及了不少相关的昆剧名家、名作,这些内容于学生而言也是较为陌生、生疏 的,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与昆曲之间的隔膜感,不妨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借助工具书、查阅 有关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分头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全班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可事 先布置一些查找内容,如(一)、名家了解:①戏曲作家:魏良辅、梁辰鱼、高濂、汤显祖、 孔尚任、洪昇等;②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张继青、蔡正仁、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 张军、沈昳丽等;(二)名作了解:《牡丹亭》、《琵琶记》、《桃花扇》、《玉簪记》、《十五贯》、 《赵氏孤儿》等。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或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先一 步增加对昆曲的初步认识
另外,课文导入还可以借助王力宏的一首歌曲《在梅边》,学生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 也许有更强的心理认可度,能较快、较自然地拉近90后学生与600年古老戏曲之间的距离。 练习举隅 1、除昆曲外,再另选择一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査资料,做成PT在全 班作交流展示 2、如果条件允许,观看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将观后感写在“随笔本”上
5 另外,课文导入还可以借助王力宏的一首歌曲《在梅边》,学生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 也许有更强的心理认可度,能较快、较自然地拉近 90 后学生与 600 年古老戏曲之间的距离。 练习举隅 1、 除昆曲外,再另选择一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查资料,做成 PPT 在全 班作交流展示。 2、如果条件允许,观看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将观后感写在“随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