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 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培养学生 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难点: 夏点,池的过和方木国失系的即的国家发展战对发展中国享 的启示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一自学尝试一合作学习一成果汇报一总结评价”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角力的漫画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第二组欧共体总部大厦、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大丰收、日本新干线、不结盟运动 会议四张图片 RMI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冷战”对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国际 关系发展的影响。对比前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组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指出欧共体的出现,日本的经济 腾飞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就是世界多极化趋势 的重要表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必修 1 第 26 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 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培养学生 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 的启示。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情境—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角力的漫画 第二组 欧共体总部大厦、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大丰收、 日本新干线 、不结盟运动 会议四张图片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冷战”对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国际 关系发展的影响。对比前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组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指出欧共体的出现,日本的经济 腾飞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就是世界多极化趋势 的重要表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 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 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髙级联营机构 的管制之下 《舒曼计划》(1950年 材料三:“总有一天,到那时 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 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 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学生阅读教材导言和相关正文的内容,并分析以上的材料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阿登纳说:“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2)你认为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3)在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教材导言部分 的“宿仇”主要指什么? 探究结论: (1)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 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 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a.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b.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 C.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 的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 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D.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3)法德矛盾:“宿仇”主要指: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的第 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2、联合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总结归纳欧共体形成的三部曲。)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 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 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一一欧洲共 同体 教师解释概念: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 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 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 的管制之下…… ——《舒曼计划》(1950 年) 材料三:“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 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 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果 学生阅读教材导言和相关正文的内容,并分析以上的材料。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阿登纳说:“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2)你认为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3)在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教材导言部分 的“宿仇”主要指什么? 探究结论: (1)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 抗苏联。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 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a.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b.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 C.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 的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 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D.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3)法德矛盾;“宿仇”主要指:1870 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 年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2、联合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总结归纳欧共体形成的三部曲。)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 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 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 同体 教师解释概念:
欧共体: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 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 (1)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2)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用自己的 智慧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智慧? 探究结论 1)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 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2) 战后,欧洲各国国际地位下降,需要联合,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 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b.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欧洲的联合整合各国的资源能源优势, 得到在共赢中进步 C.欧洲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倡导的理性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欧洲走向联合的 文化基础。 d.法德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推动力,两国的政治家的外交智慧令人 钦佩 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文 明的发展,这是最大的历史智慧。法国人对德国人的宽容与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 与忏悔,这种良性的互动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过渡: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不断走向联合,欧洲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 对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除了欧洲,日 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另外一股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同时展示日本战后崛 起的图片,导入本目教学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本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 取信息和知识的重组能力。 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多媒体显示:1970年日本大板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 新崛起 合作探究: (1)请学生阅读课本,概括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一个阶 段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2)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在战后迅速从废墟中崛起,其中有哪些经验值
欧共体: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 组成的一个 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 (1)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2)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用自己的 智慧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智慧? 探究结论: (1)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 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2)a.二战后,欧洲各国国际地位下降,需要联合,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 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b. 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欧洲的联合整合各国的资源能源优势, 得到在共赢中进步。 c.欧洲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倡导的理性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欧洲走向联合的 文化基础。 d.法德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推动力,两国的政治家的外交智慧令人 钦佩。 e. 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文 明的发展,这是最大的历史智慧。法国人对德国人的宽容与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 与忏悔,这种良性的互动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过渡: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不断走向联合,欧洲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 对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除了欧洲,日 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另外一股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同时展示日本战后崛 起的图片,导入本目教学。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本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 取信息和知识的重组能力。 1.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多媒体显示:1970 年日本大板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 新崛起。 合作探究: (1)请学生阅读课本,概括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一个阶 段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2)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在战后迅速从废墟中崛起,其中有哪些经验值
得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探究结论: (1)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有:战后进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的 影响。表现:国民收入超过战前 第二个阶段,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投资教育; 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成为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 (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 展战略;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善于学 习;要善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 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改变其“经济大国,政 治小国”的形象。80年代,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2.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结合课本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 日本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80年代中曾根政府正式提出了谋求 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 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多媒体显示:关于日本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謄新 本是一发失的人 日本入常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新教课书 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来看,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似乎只 是个时间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日本在成为政治大国以后将如何发展,是走 向和平,还是给世界带来危险,让我们有一些忧虑和不安。这些行经必须引起包 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多极化出现的两个政治力量,而这两个政治 力量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除资本主义国家之外 的其他政治力量的变化。回到我们本节课的线索,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新的政治 力量一一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同学们阅读书本124页,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形成及发展和影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先阅读教材P124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出不结盟运动的原因:二战后民族 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希望团结起来,联合反殖、反霸,推动 政治经济的发展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及发展
得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探究结论: (1)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有:战后进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的 影响。表现:国民收入超过战前。 第二个阶段,50—7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投资教育; 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成为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 (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 展战略;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善于学 习;要善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 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改变其“经济大国,政 治小国”的形象。80 年代,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2.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结合课本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 日本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80 年代中曾根政府正式提出了谋求 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 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多媒体显示:关于日本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日本入常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新教课书 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来看,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似乎只 是个时间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日本在成为政治大国以后将如何发展,是走 向和平,还是给世界带来危险,让我们有一些忧虑和不安。这些行经必须引起包 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多极化出现的两个政治力量,而这两个政治 力量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除资本主义国家之外 的其他政治力量的变化。回到我们本节课的线索,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新的政治 力量——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同学们阅读书本 124 页,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形成及发展和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先阅读教材 P124 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出不结盟运动的原因:二战后民族 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希望团结起来,联合反殖、反霸,推动 政治经济的发展。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及发展
多媒体显示: XINHUA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不结盟运动的会议场景 说出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内容(政策、任务及纲领)。 创始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首要任务:反对美苏超级大国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简表 1961年 1964年 1995年 不结盟国家 25个 47个 100多个 刘宗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结合简表,建议进行师生对话的方式或生生对话的方式,得出结论:不结盟 运动的影响是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 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且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 格局,推动了多极化格局出现 4.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多媒体显示: 中国的振兴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沙和平蠣起 文革扌 革开放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说一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振兴的若干表现 (2)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设问:中国是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多媒体显示: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不结盟运动的会议场景。 说出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内容(政策、任务及纲领)。 创始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形成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 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首要任务:反对美苏超级大国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简表 时间 1961 年 1964 年 1995 年 不结盟国家 25 个 47 个 100 多个 ——刘宗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30 讲》 结合简表,建议进行师生对话的方式或生生对话的方式,得出结论:不结盟 运动的影响是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 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且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 格局,推动了多极化格局出现。 4.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多媒体显示: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 和平崛起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说一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振兴的若干表现。 (2)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设问:中国是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曾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尽管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 但为期30年的条约在形式上依然存在。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后,我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同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 人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在 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合作探究: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 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 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战后旦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 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 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 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 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曾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尽管 60 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 但为期 30 年的条约在形式上依然存在。198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后,我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同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 人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在 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合作探究: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 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 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 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 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 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 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