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下面的景观是印度的一座湖边小山,其神态就像酣睡的大佛。读图,完成1~2题。 1.看该地貌的酷似造型,应( A.近观 B.远眺 C.仰观 D.俯视 2.关于该地貌观察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看睡佛头的朝向②观轮廓总体特征③看头、颈、臂处的凹凸状况④观 闭眼、耳朵的细部特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看地貌的酷似造型应站在适当的位置远眺。第2题,地貌的观察应 从大到小,按从总体到细部的顺序观察。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9 300 3850/ 一河流、水库 300 一公路 400 -m-等高线m 300 3840¥ 114101142011430 3.图示区域水库和最高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890米 B.1030米 C.1210米 D.1300米 4.该地区山地阳坡植被稀疏,原因是( A.气温低 B.风速大 C.土壤贫瘠D.水分条件差 答案3.B4D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下面的景观是印度的一座湖边小山,其神态就像酣睡的大佛。读图,完成 1~2 题。 1.看该地貌的酷似造型,应( ) A.近观 B.远眺 C.仰观 D.俯视 2.关于该地貌观察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看睡佛头的朝向 ②观轮廓总体特征 ③看头、颈、臂处的凹凸状况 ④观 闭眼、耳朵的细部特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答案:1.B 2.C 解析:第 1 题,看地貌的酷似造型应站在适当的位置远眺。第 2 题,地貌的观察应 从大到小,按从总体到细部的顺序观察。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3~4 题。 3.图示区域水库和最高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890 米 B.1 030 米 C.1 210 米 D.1 300 米 4.该地区山地阳坡植被稀疏,原因是( ) A.气温低 B.风速大 C.土壤贫瘠 D.水分条件差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水库的海拔为200一300米,区域最高点海拔为 1200一1300米,因此其相对高度应为900一1100米。第4题,由图可知,此地位 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 率差。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读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图,完成 5~6题。 650一等高线加 河流 --一考察路线 ▲山峰 5.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A.地貌类型 B.地形起伏 C坡度 D.坡向 答案:5.C6.A 解析:第5题,③段基本是在两条等高线之间行进,坡度小。第6题,海拔一般用来 区分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7~8题。 八达岭附近“人”字形路轨平面图 京 张 铁 青龙桥站 路 2 路 7.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8.关于“人”字形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缩短线路长度 B.降低线路坡度 C.连接更多城市
解析:第 3 题,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水库的海拔为 200—300 米,区域最高点海拔为 1 200—1 300 米,因此其相对高度应为 900—1 100 米。第 4 题,由图可知,此地位 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 率差。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读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图,完成 5~6 题。 5.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 A.地貌类型 B.地形起伏 C.坡度 D.坡向 答案:5.C 6.A 解析:第 5 题,③段基本是在两条等高线之间行进,坡度小。第 6 题,海拔一般用来 区分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 7~8 题。 7.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8.关于“人”字形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缩短线路长度 B.降低线路坡度 C.连接更多城市
D.增加线路密度 答案:7.C8B 解析:第7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所以采用了“人”字形铁路。第8 题,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等级考拓展提高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 该地地貌简图。读图,完成1~3题。 1100 甲 138 145山蜂加 1050 溶洞 ■内 1185 ·石林 一1000等高线m 000 河流 950 1.观察图示地区地貌,最佳观察点为(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3.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 A.山峰、河流地貌 B.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C.沙丘地貌、喀斯特地貌 D.山峰、喀斯特地貌 答案:1B2.A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乙山峰海拔最高,且位于图示区域中部,为最佳观察点。第 2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峰与周围 地区相对高度小,因此宏观地貌为高原。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山峰较多; 溶洞和石林较多,溶洞和石林均属于喀斯特地貌。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图1为红河哈尼梯田局部 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某游客拍摄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③·④ 等高线田 比例尺12000 图1
D.增加线路密度 答案:7.C 8.B 解析:第 7 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所以采用了“人”字形铁路。第 8 题,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等级考拓展提高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 该地地貌简图。读图,完成 1~3 题。 1.观察图示地区地貌,最佳观察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3.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 ) A.山峰、河流地貌 B.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C.沙丘地貌、喀斯特地貌 D.山峰、喀斯特地貌 答案:1.B 2.A 3.D 解析:第 1 题,由图可知,乙山峰海拔最高,且位于图示区域中部,为最佳观察点。第 2 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 000 米左右,山峰与周围 地区相对高度小,因此宏观地貌为高原。第 3 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山峰较多; 溶洞和石林较多,溶洞和石林均属于喀斯特地貌。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图 1 为红河哈尼梯田局部 等高线地形图,图 2 为某游客拍摄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 4~5 题。 图 1
图2 4.某游客站在图1中某处朝南拍摄出图2的景观图片,该游客在图1中所处的位 置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1中不能观察到的微型地貌是(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峡谷 答案4.C5.D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在图2中拍摄的景观有2处等高线向上弯曲,3处向下弯 曲;由指向标可知,图中只有在③地向南望去,才能看到图2景观。第5题,图示等 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等高线弯曲处为山谷或山脊;图示区域内没有峡谷。 挑战创新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城强山峰流 (1)A、B、C、D四处表示山谷的为 表示山脊的为 (2)在M、N两条河流中,哪一条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并简述原因。 (3)在甲、乙两城镇中,哪一个更适合建海港?并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条件。 答案:(1)A和BC (2)N河。N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流速快M河的等高线 稀疏流速慢。 (3)甲。处在海湾中,避风:等深线密集,水深,利于停泊。 解析:第(1)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第 (2)题,在M、N两条河流中,因为N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 流速较快,适合漂流;M河的等高线稀疏,流速慢,不适合漂流。第(3)题,在甲、乙两
图 2 4.某游客站在图 1 中某处朝南拍摄出图 2 的景观图片,该游客在图 1 中所处的位 置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 1 中不能观察到的微型地貌是( )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峡谷 答案:4.C 5.D 解析:第 4 题,由图可知,在图 2 中拍摄的景观有 2 处等高线向上弯曲,3 处向下弯 曲;由指向标可知,图中只有在③地向南望去,才能看到图 2 景观。第 5 题,图示等 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等高线弯曲处为山谷或山脊;图示区域内没有峡谷。 挑战创新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C、D 四处表示山谷的为 ,表示山脊的为 。 (2)在 M、N 两条河流中,哪一条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并简述原因。 (3)在甲、乙两城镇中,哪一个更适合建海港?并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条件。 答案:(1)A 和 B C (2)N 河。N 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流速快;M 河的等高线 稀疏,流速慢。 (3)甲。处在海湾中,避风;等深线密集,水深,利于停泊。 解析:第(1)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第 (2)题,在 M、N 两条河流中,因为 N 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 流速较快,适合漂流;M 河的等高线稀疏,流速慢,不适合漂流。第(3)题,在甲、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