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图1为某地景观图,图2为旗状树冠图片。读图,完成1~2题。 图 图2 1.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图1一天然植被 B.图1一草原 C.图2一人工植被 D.图2一森林 2.造成图2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答案:1.D2.C 解析:第1题,图1为人工植被:图2为天然植被,为森林。第2题,旗状树冠的形成 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下图为某地森林树种分布示意图,图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树种。读图,完成 3~4题。 44 04 a82 ● 日0 ■ 4 0 8 &9。a,&8& -10m 3.此森林最可能属于( A.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的国家是( A.日本 B.巴西 C.芬当 D.俄罗斯
第五章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图 1 为某地景观图,图 2 为旗状树冠图片。读图,完成 1~2 题。 图 1 图 2 1.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图 1—天然植被 B.图 1—草原 C.图 2—人工植被 D.图 2—森林 2.造成图 2 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答案:1.D 2.C 解析:第 1 题,图 1 为人工植被;图 2 为天然植被,为森林。第 2 题,旗状树冠的形成 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下图为某地森林树种分布示意图,图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树种。读图,完成 3~4 题。 3.此森林最可能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的国家是( ) A.日本 B.巴西 C.芬兰 D.俄罗斯
答案:3.D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10种左右的树种,说明树种 丰富,最可能属于热带雨林。第4题,巴西有热带雨林分布,且亚马孙河流域是热 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分布区。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56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是( A温带草原B.热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6.该景观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 C.巴西高原D.东非高原 答案:5.B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树木高大稀疏,草原广阔,且主要动物为斑马等大型 动物,因此为热带草原。第6题,图示景观为热带草原,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 原气候,东非高原和巴西高原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但图中有斑马,因此该景观 最可能出现在东非高原。 广玉兰原产于北美洲东南部,花大、白色、芳香,是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读 图,完成7~8题。 7.该树属于( A.常绿林 B.落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丛 8.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 A.干冷 B.千热 C.暖湿 D冷湿 答案7.A8.C 解析:第7题,北美洲东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主要为常绿林。第8题,由 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可知,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暖湿。 读我国植被分布图,完成9~10题
答案:3.D 4.B 解析:第 3 题,由图可知,在 1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 10 种左右的树种,说明树种 丰富,最可能属于热带雨林。第 4 题,巴西有热带雨林分布,且亚马孙河流域是热 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分布区。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 5~6 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该景观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巴西高原 D.东非高原 答案:5.B 6.D 解析:第 5 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树木高大稀疏,草原广阔,且主要动物为斑马等大型 动物,因此为热带草原。第 6 题,图示景观为热带草原,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 原气候,东非高原和巴西高原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但图中有斑马,因此该景观 最可能出现在东非高原。 广玉兰原产于北美洲东南部,花大、白色、芳香,是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读 图,完成 7~8 题。 7.该树属于( ) A.常绿林 B.落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丛 8.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 ) A.干冷 B.干热 C.暖湿 D.冷湿 答案:7.A 8.C 解析:第 7 题,北美洲东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主要为常绿林。第 8 题,由 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可知,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暖湿。 读我国植被分布图,完成 9~10 题
日甲 口乙 口丙 9.甲、乙、丙三类植被分别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森林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10.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答案:9.A10.C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多,为 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更远,因此乙为 草原,丙为荒漠。第10题,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 11~12题。 1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 1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华北地区一红色 B.南方地区一蓝色 C.四川盆地一青色 D.北方地区一黑色和黄色 答案11.A12.D 解析:第11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第12 题,华北地区的土壤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 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9.甲、乙、丙三类植被分别是( ) A.森林 草原 荒漠 B.森林 荒漠 草原 C.草原 森林 荒漠 D.荒漠 草原 森林 10.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答案:9.A 10.C 解析:第 9 题,由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多,为 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更远,因此乙为 草原,丙为荒漠。第 10 题,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 11~12 题。 1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1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华北地区—红色 B.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北方地区—黑色和黄色 答案:11.A 12.D 解析:第 11 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第 12 题,华北地区的土壤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 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 13~14 题
土壤要素 13.图中①至⑤代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土 壤形成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13.C14.A 解析:第13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 文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第1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 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 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 含量较林地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5~16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 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矿物颗粒 有机残留物 土壤微生物 地表径流 风化基 他下 固体基岩 1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 D树木根系越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越多
13.图中①至⑤代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土 壤形成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13.C 14.A 解析:第 13 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 文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第 14 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 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 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 含量较林地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15~16 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 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1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 D.树木根系越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越多
16.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 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答案:15.C16.C 解析:第1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 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16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 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 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 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 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完成17~18题。 17.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7.C18.A 解析:第17题,由材料“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随着农业的 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第18题,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 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 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 凋萎湿度测量结果图。读图,完成19~20题。 3 2 富士苹果山丁子久保桃核桃山桃
16.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 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答案:15.C 16.C 解析:第 15 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 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 16 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 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 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 的肥沃土壤。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 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完成 17~18 题。 17.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7.C 18.A 解析:第 17 题,由材料“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随着农业的 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第 18 题,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 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 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 凋萎湿度测量结果图。读图,完成 19~20 题
19.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20.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答案:19.C20.D 解析:第19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 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 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基岩性质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 量: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第20题,土壤调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 图可知,选项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是生长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 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 终止日。研究表明,若3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 1℃,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7.78天。由此可 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较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 日空间分布图。 起始日 终止日 0.31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 (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 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 显。试推测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4分) 答案(1)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 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 原因:生长季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 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 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积温较低,故生长季 短
19.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20.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答案:19.C 20.D 解析:第 19 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 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 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基岩性质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 量;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第 20 题,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 图可知,选项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二、综合题(共 40 分) 21.(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是生长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 温稳定≥5 ℃,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 ℃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 终止日。研究表明,若 3 月均温每升高 1 ℃,起始日提前 2.21 天;10 月均温每升高 1 ℃,终止日推迟 2.76 天;3-10 月均温每升高 1 ℃,生长季延长 7.78 天。由此可 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较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 日空间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6 分) (2)近 50 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 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 显。试推测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4 分) 答案:(1)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 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 原因:生长季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 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 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积温较低,故生长季 短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 是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 不明显,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 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解析:第(1)题,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布由西 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趋势,同时要注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 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分布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 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 边纬度较低且受沙漠影响,整体较暖,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积温较 低,故生长季短。第(2)题,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近50年来中国绿 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有区域差异 和时间差异,纬度越高、越寒冷的地区变化一般越大。和田所在地区较为温暖,故 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高,相对寒冷,但春季变暖不明显, 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2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 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 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 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 员的生命安全。图1为阿苏草原烧荒景观图,图2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 图1 1309 140p 40 气候界线 >阿苏草原 图2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2分)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及选择在该时间的原因。(4分)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4分)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 是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 不明显,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 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解析:第(1)题,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布由西 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趋势,同时要注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 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分布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 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 边纬度较低且受沙漠影响,整体较暖,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积温较 低,故生长季短。第(2)题,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近 50 年来中国绿 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有区域差异 和时间差异,纬度越高、越寒冷的地区变化一般越大。和田所在地区较为温暖,故 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高,相对寒冷,但春季变暖不明显, 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22.(12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 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 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 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 员的生命安全。图 1 为阿苏草原烧荒景观图,图 2 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 图 1 图 2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2 分)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及选择在该时间的原因。(4 分)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4 分)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2分) 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冬末春初(3月)。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 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 被;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的肥料 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还可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 时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等。 解析:第(I)题,读图可知,阿苏草原位于日本南部,结合气候界线可知,该地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由“每年阿苏草原都 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 人景观”可知,烧荒时间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转暖,草原完全千枯,易于燃烧,早 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第(3)题,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可以 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害虫病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烧荒前需要在 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 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等等。 23.(8分)读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框图,完成下列要求。 水久冰雪 永久冰雪 苔原 冰沼土 B 灰化土 荒 A 棕栗黑 组带落叶阔叶林 钙钙 土土土土 棕壤 亚热带常绿细叶林 红、黄城 漠热带草原 红色红色 热带雨林 棕钙土栗钙土 砖红壤 热 湿 湿 (1)填出图中空缺的植被类型。(4分) A B (2)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为例,说明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4分) 答案(1)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 (2)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 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 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A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育有温带荒漠 植被,B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发育有亚寒带针叶林植被。第(2)题,结合热 带雨林地区以及荒漠地区实际情况,可总结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 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 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 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 2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改良后的土壤剖面示意图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2 分) 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冬末春初(3 月)。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 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 被;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的肥料, 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还可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 时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阿苏草原位于日本南部,结合气候界线可知,该地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由“每年阿苏草原都 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 人景观”可知,烧荒时间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 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第(3)题,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可以 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害虫病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烧荒前需要在 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 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等等。 23.(8 分)读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框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空缺的植被类型。(4 分) A ,B 。 (2)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为例,说明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4 分) 答案:(1)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 (2)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 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 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A 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育有温带荒漠 植被;B 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发育有亚寒带针叶林植被。第(2)题,结合热 带雨林地区以及荒漠地区实际情况,可总结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 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 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 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 24.(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 1 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 2 为改良后的土壤剖面示意图
巴塞岁式 马德里@ 40 山峰 @°城市 一义河流 图1 有机肥 色 黏土 图2 材料二甲地区山地、丘陵较多,土质瘠薄,20世纪50年代通过开采深层地下水 和土壤改良技术以及70年代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和温室水培农业(即人工配 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快速普及,使其成为“欧洲蔬莱 之都”,生产的蔬莱、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 国家。 (1)人类改良后的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相比,有什么优势?(4分) (2)结合图说明甲地区经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特征。(6分) 答案(1)耕作层土壤熟化,肥力高,作物产量高。 (2)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并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 壤肥力:下层黏土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 解析:第(1)题,改良后的耕作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高。第(2)题,甲地区土壤改良后, 土壤结构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 层黏土,可以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
图 1 图 2 材料二 甲地区山地、丘陵较多,土质瘠薄,20 世纪 50 年代通过开采深层地下水 和土壤改良技术以及 70 年代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和温室水培农业(即人工配 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快速普及,使其成为“欧洲蔬菜 之都”,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 国家。 (1)人类改良后的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相比,有什么优势?(4 分) (2)结合图说明甲地区经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特征。(6 分) 答案:(1)耕作层土壤熟化,肥力高,作物产量高。 (2)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并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 壤肥力;下层黏土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 解析:第(1)题,改良后的耕作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高。第(2)题,甲地区土壤改良后, 土壤结构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 层黏土,可以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