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氨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红外线④臭氧吸 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C2.C 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 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 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 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4题。 日6000 且6000 矩3000 炮3000 温度PC 温度C -2002 -2002 ① ③ 日6000 日6000 是3own 0 温度°C -2002 0 温度C -2002 ③ ④ 3.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一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第二章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据此完成 1~2 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红外线 ④臭氧吸 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第 1 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 2 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 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 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 3~4 题。 3.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 000 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 000—6 000 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 000 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4.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B4D 解析:第3题,由①图可知,在6000米、3000米、地面的气温分别约为-35℃、- 14℃、18℃。计算可知,3000米以下垂直递减率约为1.1℃,高于0.6℃。3 0006000米垂直递减率约为0.7℃,高于0.6℃。第4题,对流层的上升气流会 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要使飞机平稳飞行,必须使气流平稳。读图计算可知,①图5 000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12℃,而实际气温约为-30℃:②图5000米高空理论 气温应为-15℃,而实际气温约为-20℃:③图5000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10℃, 而实际气温约为-25℃;④图5000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20℃,实际气温也约为- 20℃,故①②③对流旺盛,不利于飞机飞行。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逆辐射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 D.地面削弱作用 6.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5.B6D 解析:第5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层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第6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辐射的吸收具 有选择性,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能明显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降低④所示大气 逆辐射的保温效应,但对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图甲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气温变化图,图乙代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完成7~8题
D.6 000 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4.飞机可以在 5 000 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B 4.D 解析:第 3 题,由①图可知,在 6 000 米、3 000 米、地面的气温分别约为-35 ℃、- 14 ℃、18 ℃。计算可知,3 000 米以下垂直递减率约为 1.1 ℃,高于 0.6 ℃。3 000—6 000 米垂直递减率约为 0.7 ℃,高于 0.6 ℃。第 4 题,对流层的上升气流会 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要使飞机平稳飞行,必须使气流平稳。读图计算可知,①图 5 000 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12 ℃,而实际气温约为-30 ℃;②图 5 000 米高空理论 气温应为-15 ℃,而实际气温约为-20 ℃;③图 5 000 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10 ℃, 而实际气温约为-25 ℃;④图 5 000 米高空理论气温应为-20 ℃,实际气温也约为- 20 ℃,故①②③对流旺盛,不利于飞机飞行。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 5~6 题。 5.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 D.地面削弱作用 6.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5.B 6.D 解析:第 5 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层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第 6 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辐射的吸收具 有选择性,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能明显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降低④所示大气 逆辐射的保温效应,但对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图甲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气温变化图,图乙代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完成 7~8 题
太阳 宇宙 ④ ① ③② 地 面 时间 甲 7.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曲线表示昼阴夜晴 C.a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小,主要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大,主要受到②④的影响 8.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会使图乙中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7.C8.C 解析:第7题,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小,原因是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 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③)的影响。第8题,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增加大气 中CO2的含量,会增强大气逆辐射。 苏州某同学用手机查询天气,读图,完成9~10题。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晴多云 小雨小雨 中雨阴 米 :今今分 20℃20℃19C 20C 16℃15C ● 10°C10°C 10℃11℃ 60℃ 6C 米 今 分 分今 多云小雨 中雨中雨 小雨 9.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 A.白天云层反射强,夜晚地面辐射弱 B.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受高压控制,气温低 D.受低压控制,气温高 10.根据该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本周白天气温一直在下降 B.周三小雨,夜晚气温降低 C.周六适合登山欣赏日出美景 D.建议周二不要洗车 答案:9.B10.D 解析:第9题,读图,周一晴天,周六阴天,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云 层的影响,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项对。阴天不能使
7.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 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 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 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 曲线表示昼阴夜晴 C.a 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小,主要受到①③的影响 D.b 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大,主要受到②④的影响 8.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会使图乙中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7.C 8.C 解析:第 7 题,a 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小,原因是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 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③)的影响。第 8 题,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增加大气 中 CO2 的含量,会增强大气逆辐射。 苏州某同学用手机查询天气,读图,完成 9~10 题。 9.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 ) A.白天云层反射强,夜晚地面辐射弱 B.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受高压控制,气温低 D.受低压控制,气温高 10.根据该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周白天气温一直在下降 B.周三小雨,夜晚气温降低 C.周六适合登山欣赏日出美景 D.建议周二不要洗车 答案:9.B 10.D 解析:第 9 题,读图,周一晴天,周六阴天,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云 层的影响,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 项对。阴天不能使
夜晚地面辐射减弱,A项错。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温差大,C项错。图示气温降 低,D项错。第10题,根据该图,本周白天最高气温一直在波动下降,A项错。周三 小雨,夜晚气温较高,B项错。周六阴转小雨,登山看不到日出美景,C项错。周三 至周五为雨天,建议周二不要洗车,D项对。 读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1~12题。 6 5.5 N市中心 一市界 等温线 1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 村风。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的是() --等压面 等温面 T77777T77777777 7777T7T77777777T A B D 答案:11.A12.A 解析:第11题,图中N地气温最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则M地的气 压梯度力方向由东指向西,该城市位于我国,即位于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 向右偏,故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东南风,A项正确。第12题,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 图中显示,N地气温最高,即在同一高度上,N地气温较高,因此N地垂直方向上的 等温面应向上凸N地因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N地近地 面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应向下凹,A项正确。 云瀑是云体从高处向低处倾泻时形成的类似瀑布状的天气现象。当潮湿气团被 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形成云瀑景观:另外,山风带来的 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的云雾满溢越过山脊线也能形成云瀑。读图,完成13~14 题。 京 13.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能形成云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4.仅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夏季我国东南山区云瀑一般出现在(
夜晚地面辐射减弱,A 项错。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温差大,C 项错。图示气温降 低,D 项错。第 10 题,根据该图,本周白天最高气温一直在波动下降,A 项错。周三 小雨,夜晚气温较高,B 项错。周六阴转小雨,登山看不到日出美景,C 项错。周三 至周五为雨天,建议周二不要洗车,D 项对。 读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 11~12 题。 1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 村风。M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正确表示 N 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的是( ) 答案:11.A 12.A 解析:第 11 题,图中 N 地气温最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则 M 地的气 压梯度力方向由东指向西,该城市位于我国,即位于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 向右偏,故 M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东南风,A 项正确。第 12 题,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 图中显示,N 地气温最高,即在同一高度上,N 地气温较高,因此 N 地垂直方向上的 等温面应向上凸;N 地因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 N 地近地 面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应向下凹,A 项正确。 云瀑是云体从高处向低处倾泻时形成的类似瀑布状的天气现象。当潮湿气团被 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形成云瀑景观;另外,山风带来的 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的云雾满溢越过山脊线也能形成云瀑。读图,完成 13~14 题。 13.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能形成云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仅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夏季我国东南山区云瀑一般出现在( )
A.西北坡 B.东南坡 C.东北坡 D.西南坡 答案:13D14.A 解析:第13题,左图表示白天的山谷,白天山谷因地形阻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 温较低,谷地中间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因此甲、乙不可能形成云瀑:右图表示 夜晚的山谷,因地形阻挡散热不畅,气温较高,谷地中间形成上升气流,山坡上盛行 山风,山风带来的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云雾,随着云雾增多,云雾在相对较低的 丁处出现满溢现象,形成云瀑,丙处较高且位于山谷内部,不会出现云瀑现象,D项 正确。第14题,我国东南山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受山坡拾升,在东南坡形成大量 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在西北坡形成云瀑景观,A项正确。 下图是北半球等压线的水平分布图,完成15~16题。 900 950 ●R 1000 单位:hPa 15.若该图表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6.若该图表示高空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15.B16.A 解析:第15题,作出R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第16题,高空中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R地为西风。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17~18题。 5070°80 90°100°110120°130140°150 50 120 90 等压线hPa )降水区 1109 120° 130 17.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
A.西北坡 B.东南坡 C.东北坡 D.西南坡 答案:13.D 14.A 解析:第 13 题,左图表示白天的山谷,白天山谷因地形阻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 温较低,谷地中间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因此甲、乙不可能形成云瀑;右图表示 夜晚的山谷,因地形阻挡散热不畅,气温较高,谷地中间形成上升气流,山坡上盛行 山风,山风带来的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云雾,随着云雾增多,云雾在相对较低的 丁处出现满溢现象,形成云瀑,丙处较高且位于山谷内部,不会出现云瀑现象,D 项 正确。第 14 题,我国东南山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受山坡抬升,在东南坡形成大量 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在西北坡形成云瀑景观,A 项正确。 下图是北半球等压线的水平分布图,完成 15~16 题。 15.若该图表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则 R 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6.若该图表示高空的气压分布,则 R 地的风向是( )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15.B 16.A 解析:第 15 题,作出 R 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第 16 题,高空中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R 地为西风。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 17~18 题。 17.图中 M 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C18.B 解析:第17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此时M以西存在一高气压,则依据风 向判断规律可得出为西北风。第18题,四地中②处等压线最为密集,水平气压梯 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读某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19~20题。 650hPa 800 hPa 650hP 19.当a处气流状况如上图所示时,图中b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空:甲处气压高于乙处 B.高空:乙处气温高于甲处 C地面:甲处气温高于乙处 D地面:乙处气压低于甲处 答案:19.A20.D 解析:第19题,由a处气流推知,该气压场位于北半球高空,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 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b处风向最有可能是东北风。第20题,高空乙处气压高,说 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甲处气压低,说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40 b 120 C层 4 B层 A层 -100-50050100温度/°C (I)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判断依据是 。根据A层大气气温 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3分)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原因 是 。(2分)
C.③ D.④ 答案:17.C 18.B 解析:第 17 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此时 M 以西存在一高气压,则依据风 向判断规律可得出为西北风。第 18 题,四地中②处等压线最为密集,水平气压梯 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读某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 19~20 题。 19.当 a 处气流状况如上图所示时,图中 b 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空:甲处气压高于乙处 B.高空:乙处气温高于甲处 C.地面:甲处气温高于乙处 D.地面:乙处气压低于甲处 答案:19.A 20.D 解析:第 19 题,由 a 处气流推知,该气压场位于北半球高空,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 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 b 处风向最有可能是东北风。第 20 题,高空乙处气压高,说 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甲处气压低,说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 二、综合题(共 40 分) 21.(10 分)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 a、b、c、d 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 判断依据是 。根据 A 层大气气温 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3 分)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原因 是 。(2 分)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 原因 是 。(3分) (4)B层和C层D处大气温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2分) 答案:(1)b近地面气温在20℃左右地面 (2)A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4)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 解析:据图可知,A、B、C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1)题,根据近 地面的气温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 成的,对流层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 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第(3)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 汽、杂质少,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4)题,B层和C 层D处大气中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 2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 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升温数据并绘制了图1和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 均温度)。其中,图1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小 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小 区,平均吸收率为0.64:图2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平均风速为3米/秒,小区 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平均风速为2.5米/秒。 14 12 小区① 84 小区② 4 2 6789101112131415161718时 图1 14 口小区③ 口小区④ 6 4 2 8 1012 14 16 18时 图2 材料二 不同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 ,原因 是 。(3 分) (4)B 层和 C 层 D 处大气温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2 分) 答案:(1)b 近地面气温在 20 ℃左右 地面 (2)A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4)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 解析:据图可知,A、B、C 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1)题,根据近 地面的气温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 成的,对流层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 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第(3)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 汽、杂质少,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4)题,B 层和 C 层 D 处大气中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 22.(8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 到了白天(晴天)6:00 至 18:00 的升温数据并绘制了图 1 和图 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 均温度)。其中,图 1 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小 区,平均吸收率为 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小 区,平均吸收率为 0.64;图 2 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平均风速为 3 米/秒,小区 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平均风速为 2.5 米/秒。 图 1 图 2 材料二 不同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4分) (2)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启发。(4分)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 于吸收率高的小区。 原因: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 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 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 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 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小区 ②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故建筑 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 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 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 幅度也就较小。第(2)题,小区建设要防止热岛效应,应从建筑材料、增大风速等 方面布局小区。 23.(11分)读某城市2017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要 求。 海 必 4.0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2分) 高空 9近地面 郊区 城区 郊区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4 分) (2)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启发。(4 分)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 于吸收率高的小区。 原因: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 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 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 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 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小区 ②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故建筑 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 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 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 幅度也就较小。第(2)题,小区建设要防止热岛效应,应从建筑材料、增大风速等 方面布局小区。 23.(11 分)读某城市 2017 年 11 月 13 日 20 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要 求。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 分)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2 分) (3)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2 分)
(4)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3分) (⑤)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2分) 答案:(1)A (2)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略 (4)不能。A地离城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 向城区。 (⑤)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第(1)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 热量,导致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第(2)题,由于城区的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又加 上城区工业企业多,产生的粉尘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所以与郊区相比,城区 上空多云和雾。第(3)题,根据气压的高低及等压线的弯曲状况作图。第(4)题,在 城市边缘建设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将企业建设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避免将 污染物带至城区。第(⑤)题,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 24.(11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996 ① 998 ②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hPa)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4分) ① ② ④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2分)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 是 。(2分) (4)近地面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 的地区在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3分)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斜交或成一夹角北风向向右偏 解析:先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判断风向,最后判断摩擦力与 地转偏向力。注意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的夹角方向是左偏还是右偏,判断南、北半球
(4)图中 A 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3 分)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2 分) 答案:(1)A (2)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略 (4)不能。A 地离城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 向城区。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第(1)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 热量,导致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第(2)题,由于城区的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又加 上城区工业企业多,产生的粉尘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所以与郊区相比,城区 上空多云和雾。第(3)题,根据气压的高低及等压线的弯曲状况作图。第(4)题,在 城市边缘建设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将企业建设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避免将 污染物带至城区。第(5)题,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 24.(11 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4 分) ① ,② ,③ , ④ 。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2 分)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 是 。(2 分) (4)近地面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 的地区在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3 分)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斜交或成一夹角 北 风向向右偏 解析:先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判断风向,最后判断摩擦力与 地转偏向力。注意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的夹角方向是左偏还是右偏,判断南、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