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 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 市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时刻 1357911131517192123 450 440 430 紫420 400 370 360 123456789101112 月份 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们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最低值出现时刻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1.D2.C 解析:第1题,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们生 活取暖,工业能耗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气 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都不是主要原因。第2 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 大。 某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 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 越该区域,并成功着陆。据此完成3~4题。 3.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4.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是( A.逐渐下降
第二章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近地面大气中 CO2 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 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 市大气中 CO2 浓度的年变化(a)及 4 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北京市大气中 CO2 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 CO2 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 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 扩散慢 D.人们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 CO2 浓度一天中最低值出现时刻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1.D 2.C 解析:第 1 题,北京市大气中 CO2 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们生 活取暖,工业能耗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 CO2 少;气 候寒冷,降水少,CO2 稀释少;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 扩散慢都不是主要原因。第 2 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 17 时左右,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 大。 某年 9 月 8 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 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 越该区域,并成功着陆。据此完成 3~4 题。 3.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4.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是( )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3.A4.B 解析:第3题,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 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可知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 龙卷风相逢,说明飞机位于对流层。第4题,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 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逐渐上升。 近几年冬季,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 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四种情形。读图,完成5~6题。 高度 高度 高度 气温 气温 气温 气温 ① ② ③ ④ 5假设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则正确反映雾霾天 气生消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6.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c.③ D.④ 答案:5D6.A 解析:第5题,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 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图中②→③→④→①顺序是逆温由出现到消 失的过程,所以D项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利于空 气对流运动及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故A项正确。②③④均存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升高的情况,即三幅图中大气均存在逆温层。逆温层底部气温低、顶部气温高, 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图1为某地10月4一15日气温变化,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7~8题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3.A 4.B 解析:第 3 题,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 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可知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 龙卷风相逢,说明飞机位于对流层。第 4 题,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 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逐渐上升。 近几年冬季,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 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四种情形。读图,完成 5~6 题。 5.假设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则正确反映雾霾天 气生消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6.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D 6.A 解析:第 5 题,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 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图中②→③→④→①顺序是逆温由出现到消 失的过程,所以 D 项正确。第 6 题,读图可知,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利于空 气对流运动及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故 A 项正确。②③④均存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升高的情况,即三幅图中大气均存在逆温层。逆温层底部气温低、顶部气温高, 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图 1 为某地 10 月 4—15 日气温变化,图 2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7~8 题
·一最高气温一最低气温 45 121 30 3] 31 27 30 2449 30 222221 日期 56789101112131415 图1 大气上界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图2 7.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的日期是( A.4-5日 B.6-8日 C.12-13日 D.14-15日 8.据图判断,14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A.白天①强,夜晚④弱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 C.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D.白天②强,夜晚④弱 答案7.B8B 解析:第7题,降水天气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气温下降较少,气 温相对较高,气温日较差小。图1显示,6一8日气温日较差变小,因此6一8日最可 能为降水天气。第8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 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能 量,即地面辐射直接损失的能量。14日最高气温高,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弱,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②强:14日最低气温低,说明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弱(夜晚③弱),地面辐射直接损失的能量强,即④ 强,B项正确。 2020年1月3日,江苏多地遭到浓雾锁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读浓雾 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9~10题。 浓雾中的城市
图 1 图 2 7.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的日期是( ) A.4—5 日 B.6—8 日 C.12—13 日 D.14—15 日 8.据图判断,14 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A.白天①强,夜晚④弱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 C.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D.白天②强,夜晚④弱 答案:7.B 8.B 解析:第 7 题,降水天气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气温下降较少,气 温相对较高,气温日较差小。图 1 显示,6—8 日气温日较差变小,因此 6—8 日最可 能为降水天气。第 8 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 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能 量,即地面辐射直接损失的能量。14 日最高气温高,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弱,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②强;14 日最低气温低,说明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弱(夜晚③弱),地面辐射直接损失的能量强,即④ 强,B 项正确。 2020 年 1 月 3 日,江苏多地遭到浓雾锁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 200 米。读浓雾 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 9~10 题。 浓雾中的城市
④ 太四地 面 ⑤☐② 大气受热过程图 9.浓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10.受浓雾影响(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D10.B 解析:第9题,红色光不易被散射,所以浓雾中容易被看见,选D项。第10题,浓雾 类似于云,受浓雾影响,白天①减弱;白天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导致②减弱;夜晚由 于浓雾的作用,大气逆辐射即③增强:由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多,气温 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减小。选B项。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11~12题。 高 丁丙 低 甲 低 高气压hPa 11.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A.甲→乙→丙→丁→甲 B.甲→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甲 D.乙→丁→丙→甲→乙 12.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B.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顶 C.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D.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11.A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为近地面,甲地的气压比乙地高; 丙、丁两地位于高空,丙地的气压比丁地高。由此推出,在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方 向是甲→乙,高空中为丙→丁,垂直方向上为乙→丙、丁→甲,所以图示环流方向 是甲→乙→丙→丁→甲。第12题,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夜间的陆地或
大气受热过程图 9.浓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10.受浓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D 10.B 解析:第 9 题,红色光不易被散射,所以浓雾中容易被看见,选 D 项。第 10 题,浓雾 类似于云,受浓雾影响,白天①减弱;白天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导致②减弱;夜晚由 于浓雾的作用,大气逆辐射即③增强;由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多,气温 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减小。选 B 项。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 11~12 题。 11.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 A.甲→乙→丙→丁→甲 B.甲→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甲 D.乙→丁→丙→甲→乙 12.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B.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顶 C.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D.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11.A 12.C 解析:第 11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为近地面,甲地的气压比乙地高; 丙、丁两地位于高空,丙地的气压比丁地高。由此推出,在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方 向是甲→乙,高空中为丙→丁,垂直方向上为乙→丙、丁→甲,所以图示环流方向 是甲→乙→丙→丁→甲。第 12 题,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夜间的陆地或
白天的海洋;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夜间的山谷;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 流,甲为郊区;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 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13~14题。 t金合个↑台台 ◆植被 西厢 堂屋 东厢 里水泥地 厨房 13.下列地理原理与“穿堂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14.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 答案:13.A14.C 解析:第13题,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 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故选A项。第14题,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 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C项。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5~16题。 等压面 甲M乙 15.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5.D16.A
白天的海洋;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夜间的山谷;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 流,甲为郊区;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 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 13~14 题。 13.下列地理原理与“穿堂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14.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答案:13.A 14.C 解析:第 13 题,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 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故选 A 项。第 14 题,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 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 C 项。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 15~16 题。 15.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6.此时,图中 M 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5.D 16.A
解析:第15题,近地面乙地等压面向下凹,甲地向上凸,因此甲地为高压(低温),乙地 为低压(高温)。绘制热力环流:甲→乙→丙→丁→甲,近地面气压高于垂直对应的 高空,则D项正确。第16题,M位于近地面,根据上题分析,近地面方向由甲地吹 向乙地,北半球向右偏,结合图上给出的方向判断,M地吹东北风。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读图,完成 17~18题。 17.图中地点一定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8.关于图中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等 B.甲大于乙 C.乙大于甲 D无法判断 答案:17.B18.C 解析:第17题,近地面的大气受三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方向垂直于等 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据图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B为 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偏转,可判断 为南半球。第18题,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 大。据图可知,甲点等压线较稀疏,乙点等压线较密集,故风速乙点大于甲点。 读2019年1月19日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图,完成19~20 题。 19.①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解析:第 15 题,近地面乙地等压面向下凹,甲地向上凸,因此甲地为高压(低温),乙地 为低压(高温)。绘制热力环流:甲→乙→丙→丁→甲,近地面气压高于垂直对应的 高空,则 D 项正确。第 16 题,M 位于近地面,根据上题分析,近地面方向由甲地吹 向乙地,北半球向右偏,结合图上给出的方向判断,M 地吹东北风。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读图,完成 17~18 题。 17.图中地点一定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8.关于图中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等 B.甲大于乙 C.乙大于甲 D.无法判断 答案:17.B 18.C 解析:第 17 题,近地面的大气受三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方向垂直于等 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据图可知,A 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 B 为 风向,C 为地转偏向力,D 为摩擦力。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偏转,可判断 为南半球。第 18 题,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 大。据图可知,甲点等压线较稀疏,乙点等压线较密集,故风速乙点大于甲点。 读 2019 年 1 月 19 日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图,完成 19~20 题。 19.①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点中,风速最大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9.A20.D 解析:第19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 据图示等压线分布可知,①地风向为东北风。第20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 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2分)下图为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气温度(单位:℃)等值线剖面图。读图,完 成下列要求。 25 26 27 3 27 3 ② 23 21 20 19 ① 20 21 工厂区居民区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依据是 (2分)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简述造成这一恶性事件的 人为原因、气象原因和地形原因。(10分) 答案(1)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人为原因: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煤烟、粉尘和硫氧化合物,使凝结核增多,空气污 浊,烟雾弥漫。气象原因:②区域气温下部低于上部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污 染物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地形原因:城市位于凹地,污染物不易护 散、稀释,加剧了居民受害程度。 解析:第(1)题,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该城市上空在② 区域内出现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的现象,这是大气的逆温现象。第(2)题,逆温 现象是造成该城市烟雾事件的气象原因。大气中存在的逆温层,常能阻止层内或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点中,风速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9.A 20.D 解析:第 19 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 据图示等压线分布可知,①地风向为东北风。第 20 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 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 二、综合题(共 40 分) 21.(12 分)下图为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气温度(单位:℃)等值线剖面图。读图,完 成下列要求。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依据是 。 (2 分)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简述造成这一恶性事件的 人为原因、气象原因和地形原因。(10 分) 答案:(1)②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人为原因: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煤烟、粉尘和硫氧化合物,使凝结核增多,空气污 浊,烟雾弥漫。气象原因:②区域气温下部低于上部,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污 染物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地形原因:城市位于凹地,污染物不易扩 散、稀释,加剧了居民受害程度。 解析:第(1)题,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该城市上空在② 区域内出现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的现象,这是大气的逆温现象。第(2)题,逆温 现象是造成该城市烟雾事件的气象原因。大气中存在的逆温层,常能阻止层内或
层下空气上升,遏制对流云的发展,因此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人为原因和 地形原因较明显。 22.(10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帮兴趣小组把实验补充完整。 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 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 光线 光线 玻璃 支架 土层 20 18 0 10 -10 -20 -20 玻璃瓶 (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2分)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分)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 分) 答案:(1)D (2)大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3)大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温度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 发,所以瓶内温度会高一些。 解析:实验一中两个玻璃箱的唯一区别是一个放了土,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 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 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温度高于外面。 23.(9分)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D) (E) (F) (B)M (A)N (C) 南 (北) (I)A地气温比B、C两地,气压比B、C两地_D、E、F中,属于高压区 的是。(3分) (2)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 和 (2分)
层下空气上升,遏制对流云的发展,因此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人为原因和 地形原因较明显。 22.(10 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帮兴趣小组把实验补充完整。 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 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 10 分钟。 (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 )(2 分)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 分)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 分) 答案:(1)D (2)大 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温度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 发,所以瓶内温度会高一些。 解析:实验一中两个玻璃箱的唯一区别是一个放了土,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 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 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温度高于外面。 23.(9 分)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A 地气温比 B、C 两地 ,气压比 B、C 两地 ,D、E、F 中,属于高压区 的是 。(3 分) (2)图中 M、N 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 和 。(2 分)
(3)从以上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 是 。(2分) (4)以下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2分) 陆 山 冷十热 答案(1)高低E (2)西南风(偏西风)东北风(偏东风) (3)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4)B 解析:第(I)题,A地地面受热空气上升,B、C两地地面遇冷空气下沉,所以A地气 温比B、C两地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所以 A地气压比B、C两地低:高空气压与其近地面气压相反,即D、F属于低气压 区,E是高气压区。第(2)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中B、C是高压,A是低压,北 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M地吹西南风,N地吹东北风。第(3)题,由于冷热不 均,导致空气垂直方向的运动,进而导致同一平面出现气压差,形成热力环流。冷 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 原因。第(4)题,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地面遇冷空气下沉,图A错:夜晚陆地冷得快, 海洋相对温暖,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图B正确:夜晚,坡上冷得快,谷地相对温暖,盛 行山风,图C错:城区有热岛效应,温度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图D错。 24.(9分)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等压面 3000 等高面 是20o0 1000 0 B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4分) 地点 A地 B地 气温 气压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2分)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 当地吹 风。(2分)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 (填“增强”或 “减弱)。(1分) 答案(1) 地点 A地 B地 气温 低 高
(3)从以上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 是 。(2 分) (4)以下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2 分) 答案:(1)高 低 E (2)西南风(偏西风) 东北风(偏东风) (3)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4)B 解析:第(1)题,A 地地面受热空气上升,B、C 两地地面遇冷空气下沉,所以 A 地气 温比 B、C 两地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所以 A 地气压比 B、C 两地低;高空气压与其近地面气压相反,即 D、F 属于低气压 区,E 是高气压区。第(2)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中 B、C 是高压,A 是低压,北 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 M 地吹西南风,N 地吹东北风。第(3)题,由于冷热不 均,导致空气垂直方向的运动,进而导致同一平面出现气压差,形成热力环流。冷 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 原因。第(4)题,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地面遇冷空气下沉,图 A 错;夜晚陆地冷得快, 海洋相对温暖,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图 B 正确;夜晚,坡上冷得快,谷地相对温暖,盛 行山风,图 C 错;城区有热岛效应,温度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图 D 错。 24.(9 分)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列表比较 A、B 两地大气物理性质。(4 分) 地点 A 地 B 地 气温 气压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2 分)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 A、B 两地为陆地的是 ,当地吹 风。(2 分) (4)如果 A、B 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 (填“增强”或 “减弱”)。(1 分) 答案:(1) 地点 A 地 B 地 气温 低 高
气压 高 低 (2)画图略(提示:逆时针方向)。 (3)B海 (4)增强 解析: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3000米高空气压的 高低,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又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进 而可推出A、B两处气温的差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 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A、B两处 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
气压 高 低 (2)画图略(提示:逆时针方向)。 (3)B 海 (4)增强 解析: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 3 000 米高空气压的 高低,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又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 A 处为高压,B 处为低压,进 而可推出 A、B 两处气温的差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 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如果 A、B 之间的温差增大,则 A、B 两处 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 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