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 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査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 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 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 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题探究 1.人物形象 【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 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 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 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 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2014 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 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 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 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题探究 1.人物形象 【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 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 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 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 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 以理解。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 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事物形象 【典题】(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 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 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方法归纳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 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 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 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 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什么形象一一形象的特征一一形象的意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 以理解。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 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事物形象 【典题】 (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 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 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方法归纳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 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 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 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 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 义)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 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 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 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 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 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髙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 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 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 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基本步骤: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一描摹诗歌图景一一剖析作者思想。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 义) 【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 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 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 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 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 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 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 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 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基本步骤: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援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 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 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 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 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 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 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一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一一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①眇:通“渺”,辽远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 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 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 【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 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 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 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 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 【例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眇①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①眇:通“渺”,辽远。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 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 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 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 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 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对点训练 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 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 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 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 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 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对点训练 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俍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俍( lia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髙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 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 么样的情感 考査角度二: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 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 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髙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 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 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 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査, 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 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 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 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 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典题探究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 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 么样的情感? 考查角度二: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 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 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 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 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 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 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 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 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 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 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典题探究
1.诗眼型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 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 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 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 “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 “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 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 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 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炼字型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 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 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 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 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炼句型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1.诗眼型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 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 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 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 “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 “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 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 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 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炼字型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 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 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 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 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炼句型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属“炼句题”。抓住对“数峰”描写 的两个关键词“清瘦”和“出”,解说其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精神内涵”可 以由物及人,结合注释的提示“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①髙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 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岀山峰的髙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 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 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风格型 【典题】(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 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既有举例,又有赏析。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 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 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方法归纳 1.分析“诗眼”要立足情感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诗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 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 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 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 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基本步骤 (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 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 (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 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张 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属“炼句题”。抓住对“数峰”描写 的两个关键词“清瘦”和“出”,解说其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精神内涵”可 以由物及人,结合注释的提示“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 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 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 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风格型 【典题】(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 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既有举例,又有赏析。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 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 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方法归纳 1.分析“诗眼”要立足情感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诗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 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 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 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 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基本步骤: (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 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 (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 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 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 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 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泉 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 “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 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基本步骤:字面义一一语境义一一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 意境或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 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 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 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 景物,妙绝千古”,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 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一一海 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基本步骤:句意解说一一技巧阐释(有时含结构作用)—一意境或情感分析 4.分析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 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 来回答。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 指出在表现感情、主旨方面的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极其口语化。儿 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 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基本步骤:风格术语一一举例说明一一感情主旨作用。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 (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
(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 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 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 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泉 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 “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 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基本步骤: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 意境或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 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 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 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 景物,妙绝千古”,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 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 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基本步骤:句意解说——技巧阐释(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分析。 4.分析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 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 来回答。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 指出在表现感情、主旨方面的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极其口语化。儿 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 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基本步骤:风格术语——举例说明——感情主旨作用。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夕次①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 (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串全篇,请简要说明 (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宝月山作 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晩,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北宋僧人,曾住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将其作 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简要赏析。 (2)请具体赏析本词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词人心境的。 4.(2012·广东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简析在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2012·苏中三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 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 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①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 使时。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1)这首词上阕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 (2)“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吴世昌《词林新话》评此词称:“此词直逼稼轩。”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考查角度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 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串全篇,请简要说明。 (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宝月山作 仲 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北宋僧人,曾住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将其作 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简要赏析。 (2)请具体赏析本词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词人心境的。 4.(2012·广东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简析在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2012·苏中三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 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 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①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 使时。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1)这首词上阕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 (2)“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吴世昌《词林新话》评此词称:“此词直逼稼轩。”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考查角度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 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